■许元政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始终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关乎高职教育的未来,是课程改革首先要回答的问题。面向未来,课程需要更好地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面向未来,课程还需要更好地重构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内核,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传统课程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三种弊端: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没有课程行为,所有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着学科进行教学;二是有课程,并且形成一定的课程体系,但课程是课程,教学是教学,课程和教学之间形成很大的断层;三是课程体系完整,但整个体系“只见课程不见人”,课程遮蔽了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传统课程的核心是知识,知识既可以塑造人,也可以异化人;既可以促进人的精神成长,也可以压迫人的心灵。因此,课程需要紧紧围绕着“人”这个重心,从“教”向“育”方向转向,使教育不仅肩负着社会、家庭对人的劳动能力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肩负着发展人的个体生命价值的职责及发展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任务,使其能够在社会中更好地实现社会性价值。2020年6月5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我国高校描绘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蓝图,它的核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德育是高职学科建设的“魂”,所有课程门门有思政,所有教师人人讲育人;二是深入挖掘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三是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高职围绕课程思政开展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是对职业院校“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1]的科学把握和综合运用,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对课程和教学产生了意义深远的范式革命,对指导课程改革、研制课程标准、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在课程的目标上,树立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实现由“学科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化;在课程的内容上,重新界定“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实现由“静态学习”向“动态过程”转化;在课程的实施上,转变教师的思想、认识和教育行为,实现由“教教材”向“育人”转化。课程思政对课程改革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课程思政”提出后,课程与教学目标更明确,《纲要》把教育方针中培养目标的内容突出表现在各学科挖掘出来的思政元素上,我们可以在本学科框架里面明确定位本学科课程目标,更好地发挥出各个学科课程的价值。高职理工类课程目标:培养科学思维、探索精神、责任意识、使命担当、工程伦理、工匠精神;高职农学类课程目标:培养三农情怀、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意识、服务祖国信念、创新创业意识;高职医学类课程目标:培养人民意识、健康理念、人文素养、法制观念、公共伦理;高职艺术类课程目标:培养服务意识、美育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素养、文化自信。
我们对职业教育有一个误区,认为职业教育本质特征是“职业性”。从职业性角度来讲,职业教育“为某些职业培养、训练人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重视行业或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技术的应用性”,在这个认识基础上的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及教与学存在一个严重的缺陷,整个课程体系中心只有规范的知识,只有技术操作方式,缺失了人,人在整个教育体系里异化成了工具,学习的容器,导致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目标和使命不是很清楚,知识技能学习和社会就业之间形成很大的断层,学生只知道“我的专业可以为我带来什么”,忽略了“我到底为什么要学习专业知识?”忽略了专业所带给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对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综合化要求越来越高,高职课程体系建设内容既要考虑学生外在的职业技能,更要考虑学生内在的职业精神、道德规范、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要求课程内容和编排“有助于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形成”[2],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能力”[2],学会理解、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交往;“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能力”[2],面对成功或失败,善于调节自己。
因此,高职新课改的课程内容要凸显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完成和发展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集合,反映了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3]。高职新课改要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融入课程建设体系中去,使学生在学习职业技能知识的同时在心中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态度。整个课程体系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课程实训等环节融入职业规范与职业要求,提升学生适应时代需要的职业素养。
高职课程内容还要凸显企业文化。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合社会之需,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走进企业。要将一些优秀企业成熟的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文化等元素融入课程建设体系中去,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认同现代企业的先进文化,并将这种企业文化延伸到实训基地、企业车间,使产教紧密地融合,无缝对接。
高职课程内容还要凸显工匠精神。高职教育担负着为企业培养一线操作人才的重要使命,在高职课程体系中渗透“工匠精神”,培养“工匠人才”,输送给企业,支持民族企业的核心战略发展。高职课程内容要把“工匠精神”作为学生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要确立培养工匠精神的育人理念;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顶层设计之中,从办学思想、宗旨、教育理念、目标以及学校制度建设等方面都要凸显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和质量标准”[4],大力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教育资源,提升学生践行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的人格品质。
课程思政引发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有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呼唤着课堂教学的变革。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对于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教师而言,为了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教学组织指向学生“核心素养”
“培育核心素养是适应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提高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5]。教师在教学组织中,要融入新型教育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的传播和迁移,更要关注学生发展的能力和品性,处理好知识、能力、品性之间的关系。教师必须明确把学生“品性”的培养放在首位,不断叩问教学内容的教育意义,读懂学生的困惑、好奇及思考过程,切实抓好学生课程思政的培育工作。
2.对课程内容完成意义的构建
除了专业知识之外,教师要向学生讲述课程由来、课程现状、课程重要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从历史的角度、现实的角度、国内的现状、国外的现状、理论的高度、现实的广度等多个维度构建课程体系,完成对学生的精神塑造。
3.教学由“课堂”向“课外”延伸
高职教学包括课堂、实训室和企业实践,课堂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实训室和企业实践则培养和形成学生的能力和品性。根据学生的需要在具体实践培训中,对学生的认识缺陷进行精准分析,紧扣思政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对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综合化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目标需要多元,学生的培养需要高质量、综合性,建立在“学科本位”课程观基础上的课程建设已经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1.价值取向片面,较少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
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关注学生的就业,较少关注学生就业的质量,就业与企业需要的融合度以及在学生走上岗位后所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和稳定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品质。这种传统职业人才的培养,导致人们并不看好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落后于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在就业市场上,职业教育的特点也没有发挥出来,就业就意味着失业,与本科院校比较,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2.课程建构简单,难以与社会各行业及用人单位需求有效对接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原有的课程建构简单,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满足各行业与用人单位的需要,难以与市场用人单位需求进行有效对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职业素养、企业文化、工匠精神日益渗透到各项职业活动中,职业活动不再是单纯地学习规范的知识和实践操作,而是充满着科学思维、创新精神、核心素养的劳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根据社会需要设置学校课程,新设置的课程需要及时调研市场最新用人需求,需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岗位知识、职责、能力以及素质要求,建构课程体系,使课程建设与社会各行业及用人单位需求有效对接。
3.课程体系只关注显性课程,未充分认识隐性课程的重要性
显性课程以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智力为目的,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隐性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稳定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品质。原有的课程体系只关注显性课程,没有充分认识隐性课程的重要性,使课程设置单一,体系简单,没有有效地整合学校资源,达到最优化的育人。隐性课程包括学校与班级的传统、风气、舆论、仪式、规章制度、学习建筑、校园环境、教室布置等,隐性课程拓宽了课程定义,打破了原来课程有计划、有目的的界限,弥补了显性课程在学习空间、时间、内容、形式上的不足,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以育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育人为本核心是“人”,关键在“育”,高职专业课程建设以“育人为本”作为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变过去以“知识为本”“技能为本”的课程观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理想信念、急功近利、意志力薄弱等状况。新时代呼唤“时代新人”,呼唤“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新时代重新审视“德”的地位,要求学校重新构建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管理上以“德育为先”为理念,在教学上以“育人”为理念,在实践中拓宽育人思路、开辟育人环境,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2.以职业素养为核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越来越成为高职院校对学生最关键的培养方向,也越来越被社会各行各业及用人单位所看中。当今衡量大学生毕业后是否能顺利就业,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品质,有没有责任心,有没有团队精神,有没有坚韧不拔的工作精神。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职业素养为核心,培养职业素养全程化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上,设置职业意识观念模块,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将要从事的职业,让学生明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企业最看重的是什么,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努力逐渐实现这个目标;在课程内容上,融入职业素养,融入企业文化,融入国家政策法规;在教学上对学生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独立工作意识、团队合作、责任感、诚信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因此,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价值取向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改革。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实行校企合作,顶岗实行,推进专业课程和职业素养相融合,校内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衔接,建立健全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