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燕
(泉州经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价值底蕴的华侨文化是泉州优秀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的地方高校应立足侨乡,充分挖掘、利用华侨文化的德育价值,积极寻求探索泉州华侨文化培育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有效路径,引导大学生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据《说文解字》阐释“侨,高也。从人、乔声”,本义为“人踩高跷”,后联想为“择高枝”的意义,再而衍生出“在外国或外地寄居”这一意义。
从光绪年间开始,清朝政府的大臣,特别是驻外使臣开始在奏章中用“侨民”或“华侨”等词汇来称呼我国寄居在国外的人。至此,“华侨”逐渐成为“寄居海外的中国人”的专有称呼词汇。
福建泉州,被誉为“东亚文化之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著名的侨乡。据泉州市人民政府统计,截至2019年底,泉州籍华侨华人约有948万人,分布在世界130个国家和地区;旅居香港的同胞有70多万人,旅居澳门的同胞有6万多人;台湾汉族同胞中约有900万人祖籍是泉州[1]。华侨主要生活在国外,但仍较多保留家乡的语言、习俗等,仍以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理想信仰、道德观念作为自身的精神归附;同时寄居在国外的他们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侨居国的文化理念、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他们为人处世的思维观念中,原生地文化与侨居国文化在相互的碰撞、融合下,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即“华侨文化”。华侨文化是在华侨媒介的作用下,将海外文化、港澳台文化和本土文化等融合在一起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形态,其文化内核体现的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泉籍华侨华人虽寄居于异国他乡,但他们始终不忘自己华夏子孙的身份,心系家国,情牵同胞,时时处处维护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特别是在祖国危难之时,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宣传革命思想,主动加入革命队伍,踏上战火纷飞的战场,用自己的行动为祖国的解放事业作出贡献。
抗日期间,侨居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等地的泉籍爱国华侨青年纷纷回国参加抗日活动,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志士。菲律宾华侨叶飞、李子芳,马来西亚华侨蓝飞鹤、颜湖,越南华侨李南金等都是泉州华侨革命志士中的代表人物,他们为祖国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诚如叶飞将军在《铁军中的华侨兵》的序言中对华侨革命志士所做出的高度评价,叶飞将军称这些从海外归来的华侨青年是“非常优秀的”“表现是非常突出的”“给我军辉煌史册增添了璀璨的篇章”[2]。
新中国成立后,泉籍华侨们满腔热情支持祖国建设。大量的侨汇投入到泉州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中。除此之外,华侨们还积极在家乡创办实业,促进了家乡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至1966年,以泉籍侨胞资金入股为主的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就在晋江地区创办了18家企业,主要以副食品生产加工为主。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泉籍华侨回家乡投资兴办企业的人数和投资规模均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其中1978年至2009年,泉州地区以泉籍侨胞投资为主体的“三资”企业达12306家,投资总额达401.1亿美元。2013年至2018年,泉州市新批(备案)外资项目达939个,投资总额达163.65亿美元,其中泉籍侨胞的投资比例占80%以上[3]。
泉籍华侨素有造福社会、关心桑梓的优良传统。泉籍华侨对家乡的科教文卫、体育、扶贫、民生经济等各方面的改善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据泉州市外事侨务办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至2018年4月份,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在泉州的捐资金额达119亿元,设立的各种基金会达600多个。
创办厦门大学、集美学村等著名学府的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一直秉承“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家天职”的信念。在陈嘉庚先生的影响下,泉籍华侨纷纷回乡捐资助学,泉州市全市80%以上的学校受到华侨的捐款资助。南安侨胞李光前在南安建“国光学村”、旅菲爱国侨胞陈妈祝捐资在晋江建“紫峰学园”,印尼华侨李尚大、新加坡华侨李陆大在安溪建“慈山学园”,缅甸华侨吴庆星在马甲建“仰恩学村”。华侨捐资创办的“学村”“学园”不仅规模大、校舍新、设备先进,而且办学面广,涵盖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各层次。
以慈山学园为例,慈山学园位于泉州安溪县湖头镇,由华侨李尚大、李陆大兄弟创办。慈山学园包括慈山幼儿园、慈山学校(含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慈山农校、慈山财经学校(2007年4月并入泉州经贸学院,现为泉州经贸学院慈山分院)等,自创办开始就为泉州地方经济繁荣、城市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泉籍华侨捐资兴教助学,并没有局限于一时一地。如祖籍永春的澳门侨胞梁披云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等慈善公益事业。不仅在故里泉州创办南阳学园、黎明高中、黎明职业大学等,还捐资助力创办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海疆学校、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学校,也多次捐资在侨居地澳门建设了多所中学、澳门大学、澳门福建学校等,梁老先生兴教助学的善举体现了一位华侨的大爱无疆和拳拳赤子之心。
除了捐资助学,泉籍华侨们还积极捐资兴修家乡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如捐资修建乡村大道、公路、桥梁、码头,甚至机场。泉州晋江国际机场于1994年正式开工扩建,所需资金约2.6亿元,全部由地方政府自筹,其中泉籍侨胞就捐资了近亿元,为泉州晋江国际机场的建设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
泉籍海外侨胞心系家乡,在其大力支持下,泉州各县乡的市政、交通等设施的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极大地提升了泉州招商引资的硬环境和软实力,在促进泉州经济的腾飞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海外侨胞是架构中国大陆与海外密切联系的桥梁,也是推介、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力量。华侨在侨居国的生活、学习、工作、社交等方面依然保留着中华传统的思维和习惯,在与侨居国的民众共同交往、生活时,有意无意地向他们推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中华传统文化随着华人走出国门也随之“走出去”,并随着传播范围的扩大,影响也愈发深远;同时侨居国的某些理念观点也随着侨胞与家乡的联系,被引进大陆,并逐渐产生影响。因此,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华人华侨不断推介和传播的作用下,逐渐融为一体,并表现出极强的包容性。
晋江梧林村是一个典型的闽南侨乡村落,该村共有548户居民,户籍人口约1800人,旅居海外的华侨有1万多人。村里保留着大量风格各异的屋厝民居。其中古罗马式的洋房11栋,南洋风格特色的番仔楼12栋,哥特式的小洋楼11栋,传统的闽南古厝70余栋,这些屋厝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直观体现了侨乡包容开放的文化特征。
泉州下辖的晋江市素有“十户人家九户侨”之说,海内外同胞联系密切、沟通频繁,侨乡民众也受到华侨侨胞的影响,思想相较内陆地区的民众开放活跃,对新鲜事物更为敏感,也更愿意尝试、接受新事物。这些思想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继而发展成为更广阔、长远的眼界视野和更开放、包容的心态思想。晋江市连续多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前十,这和在海外侨胞影响下形成的勇于突破思想樊篱,开放包容、敢闯敢试敢干的“晋江精神”是分不开的。
泉州人以爱拼敢赢的胆略和气魄为世人所熟知,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究其根底,这种敢拼爱赢的人文性格与泉州地处沿海的地域特征有极大的关系。
谢履(1017—1094),泉州惠安人,北宋仁宗时中榜进士,著有《双峰诗集》等,其诗集中较多是吟咏泉州风物的诗歌,其中的《泉南歌》最为人熟知。《泉南歌》曰:“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这正是泉州人冒险出海谋生的真实写照。与自然环境的抗争,铸就了泉州人敢于拼搏的海洋性格,这一性格气质随着泉州华侨的漂洋过海,被带到了世界各地,并逐渐被侨居国的民众所了解、认可,成为泉籍华侨身上的一个特有标签。千百年来,泉州华侨正是凭着坚忍不拔,敢于拼搏的精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赢得了海内外民众的尊重和敬仰。
当今世界呈现多种文明和文化并存的状态,多元文化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特别是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文化等思想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逐渐失去了自我,导致社会责任感丧失、理想信念淡化。甚至有些学生因追求自身利益而无视、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还有小部分学生因受西方“民族国家主权过时”和“人权高于主权”等论调的教唆和误导,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逐渐淡化,这些现象已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3]。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在2020年3月18日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泉州华侨文化,其实质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其中可供挖掘运用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如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泉籍侨胞心系故土,奋不顾身参加祖国反法西斯战争、倾其所有参与家乡的建设,是爱乡的体现,更是爱国的体现,这些可以作为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其次泉州华侨的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气度,可运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中,引导学生与人和谐相处;再者泉州华侨的拼搏进取的精神,可以运用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心理承受力和耐挫力的培养。
可见传承、发扬泉州优秀的华侨文化,构筑具有侨乡鲜明特色的大学德育育人体系,把爱国爱乡、乐善好施、开放包容、敢拼敢赢的泉州华侨精神纳入高校育人体系之中,并贯穿施行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全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怀,这是泉州高校做好地方文化育人工作的必然要求。
泉州华侨文化助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可以通过第一课堂的“引进来”和第二课堂的“走出去”等多种形式,还可以依托网络技术平台,全方位、多层次地施行泉州优秀华侨文化的教育,将其精髓深深渗透、植入大学生的思想中,夯实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
课堂是传播、发扬地方优秀文化的主要渠道,各学科的教学都应发挥“课堂思政”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思政、中华传统文化、大学语文等德育美育功能较为突出的人文学科的教学中,更要有意识地引入泉州华侨文化的内容板块,授课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探讨泉州华侨文化融入课程的切入点和侧重点;研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使华侨文化资源最大化地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述泉州华侨中优秀杰出的代表人物和先进、感人的事迹等,通过分析泉州华侨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实质,从中挖掘、提炼出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助力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也可以把泉州华侨文化作为泉州地方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进行推介,提升泉州城市的吸引力,让更多的优秀人才留在泉州、建设泉州。
校园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也更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泉州华侨文化助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着眼于校园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推介和传播,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功用。
主要可以结合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主题团日、地方优秀文化论坛、大学生社团等专题专项活动,发挥各个专业学生的特长,将泉州华侨文化资源进行艺术化创作和加工,以诗歌文学、音乐舞蹈、书法绘画、微视频或行为艺术等形式,向学生宣讲、推介爱国华侨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内涵,扩大华侨文化的影响力;也可以鼓励学生深入侨乡开展侨乡文化调查、参观侨乡民居建筑,近距离感受泉州华侨文化深厚的内涵;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泉州华侨革命博物馆等教育基地学侨史侨情。总之,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的活动和实践,让学生在全面深入了解侨乡文化的基础上,增强其对华侨文化内涵的认同感,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爱国意识与奉献精神。
互联网是当代大学生最乐于接受的传播媒介之一,开展华侨文化助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施工作,更要发挥互联网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可以合理运用网络技术,开发、创建具有较强思想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网站,将优秀华侨文化的相关资料内容推送给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等开设泉州海外名人介绍、泉州海外华侨的经商之道等网络课程,作为学生课内知识的补充和拓展。依托网络平台,可以打破传统课堂的束缚、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华侨文化的魅力、接受华侨文化的教育,从而达到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目的。
侨乡高校要立足侨乡,要打好“侨”牌,充分挖掘华侨文化的精髓和内涵,贯穿施行于大学生教育的各个阶段和领域,发挥华侨文化的价值作用,助力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和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