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瑶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当代社会生态赤字日益扩大,生态资本短缺仍在加重,出现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生态文化的引领作用不强,生态价值观转型滞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解决当前人类社会的难题,必须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解决生态问题必须构建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美丽中国的建设需要拥有符合主流生态价值观的人才参与,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因此,高校要主动承担普及和推广生态文化的重任,特别要加强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培育,最终在社会搭建起全民参与的生态保护屏障。
生态文化是一个人的生态文化理论知识、生态价值观以及生态行为方式的合集,其中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内容。生态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内化过程,其形成之后又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可以使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秉持生态自觉。生态文化培育旨在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生态文明意识,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进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因此,新时代高校生态文化培育工作需要主动汲取经验,准确剖析培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把握生态文化培育的现实境遇,提升生态文化培育工作的时效性与实效性。
自18世纪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工业文明的成功催生了工业文化的盛行,世界主流的系统运行方式主要依靠“环境透支”来维持。而这一模式使自然系统的生态赤字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因人类的发展而付出巨大代价。20世纪以来,人们开始通过技术革命来弥补过去在盲目发展中造成的生态问题,但是技术的进步反而加快了资源的消耗,人们走上了先破坏后治理的不可持续发展道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进入新的阶段,这一阶段就是生态文明社会,同时还需要推行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生态文化。生态文明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和运用清洁技术,而是将生态融入人类社会的全方面,构建起人与自然共荣共生的社会模式。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灵魂,生态文化则集中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交流和互动模式。新时代生态文化强调人、自然、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和循环发展,它把自然的客观性和人类的主观性统一起来,从而形成新的人的存在方式。生态环保意识的养成、生态社会风尚的形成、生态文明的建设都有赖于生态文化的先行。生态文化具体在人类身上可以表现在思维、意识、价值观和行动等方面,综合反映在个人生态文化素养的高低上。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提高其生态文化素养有着紧迫且重要的意义,其对生态文化的接受和实践程度将直接影响着生态文明社会和美丽中国的建设。
我国在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在大专院校设置环境保护相关课程,并且明确表示要培养环境相关专业的人才,这是我国生态教育的开端。随后,环境保护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从培养生态环境领域“专科人才”到向大众普及生态环保知识,教育在生态环保中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生态教育也开始由传授基础的生态学科知识转向知识加生态环保理念教育,生态环保理念是生态文化培育的重要内容之一。1992年的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方针,2003年生态教育还被定位为“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各类有关生态环保方针政策的提出,既能体现出国家政府对生态环保的重视,也为高校对大学生的生态文化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除了生态学相关的专业人才外,我国在其他专业人才的培育中也开始加入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和生态环保理念教育。高校生态文化培育主要是通过公共基础课,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特色选修课进行理论讲授,通过校园宣传和社团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生态理论与生态实践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带动了大学生参与生态实践。
新时代,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努力为大学生的生态文化培育提供良好的物质与人文环境,许多高校展开了“绿色校园”和“文明校园”建设。随着“绿色校园”建设的深入推广,很多大学甚至发展为地方的知名景点,扩大了校园生态文化的影响力,更为其他高校提供了优秀范例。例如被誉为“世界最美大学之一”的武汉大学、有着“山海花园”之称的厦门大学、拥有独特人文气息的北京大学以及被赞为“大理十景之一”的大理大学等,这些大学因地制宜,打造了良好的生态校园环境,营造了和谐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为大学生生态文化的培育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也为其他学校的生态文化培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经验。不仅如此,部分高校还积极借鉴国外办学经验,在结合中国国情和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展开特色办学。生态领域相关专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培养了专业人才,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大学生的生态文化培育既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需要紧随时代变化不断向前发展。今天,面对新的生态问题,人类必须从文化入手,改变人们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理念,只有依靠生态文化引领和人们生态文化的提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这也对高校生态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和战略布局,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当前高校的生态文化培育工作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从发展时间上看,相比西方我国的生态价值观转型滞后,因此,我国高校的生态教育相较于西方国家也起步较晚。以“一五计划”为标志中国开启了传统工业化道路,重工业迅速发展,但是这一时期受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影响,人们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战天斗地”,无限制地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毫无顾忌地排放污染物,最终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生态环境快速恶化。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加速释放的物欲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愈发突出,面对恶化的生态环境,民众的生态意识开始觉醒。1979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随后中国便开始在一些重点高校设立生态环保专业,80年代生态教育又作为选修课程在少数综合性大学中开设。1991年环境保护成为我国基本国策,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大多数高校开始逐渐关注大学生的生态教育。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化体系是生态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这对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化培育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是我国过往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民众的生态价值观有很深的影响,高校也尚未形成系统、规范、科学的生态文化培育体系。因此,高校对学生进行生态文化培育必须要结合现实有针对性地展开工作,同时又要具有前瞻性目光科学规划工作。
高校是承担着大学生生态文化培育工作的主体力量,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在培育工作中仍存在缺乏对学生的需要和生活的关注、流于形式、不够重视等问题。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目前国家对高校的生态文化培育工作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约束。国家教育部虽然重视生态教育工作,但对高校学生的生态文化培育工作缺乏具体的指导,没有严格明确地规定高校在非环境专业是否应该开设生态文化教育课程,以及应该开设哪些课程,也几乎没有明确系统的培育目标和培育计划,这使得高校在学生的生态文化培育工作中有较大的随意性,同时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进而导致高校培育工作的实效性不高,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有限。二是高校对国家有关生态文化的培育政策落实不到位。具体表现为,高校有关生态文化培育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与其他学科专业课程相比地位较低,仍有许多高校还未将生态文化培育列进学校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中。三是当前高校的生态文化培育工作还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评价机制不健全以及经费短缺等问题。只有高校足够重视这项工作,建立健全的制度保障体系并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才能确保大学生生态文化培育工作顺利展开。最后,许多高校没有将生态文化培育融入高校的办学理念中,致使学校虽然投入了大量经费进行绿色校园的规划和建设,充分保障了物质条件,却忽视了在校园文化的营造与校园环境的建设中突出生态文化的价值,缺失了精神环境的营造。最终,导致生态文化培育工作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收效甚微。
生态文化培育介体包括培育内容和培育方法。当前在生态文化培育内容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内容体系不健全,特别是缺乏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的培育。今天,大部分“90后”“00后”的学生并不缺乏生态环保知识,而是缺乏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层次认知,缺失生态价值观的支撑。他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通常停留在解决环境污染的层面,不能从人与生态系统的本源关系上以及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上认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出现了大学生的环保行动流于表面和不可持续的问题,进而影响高校生态文化培育的整体实效性。
高校生态文化培育在方法上的不足主要表现为教育模式单一。一方面,大部分高校仍然只采取传统的教师授课形式进行生态文化培育,缺乏课内课外实践活动,且很多有关生态实践的活动内容不够深入、形式不够灵活,缺乏长久的影响力。甚至个别学校在组织生态实践活动时存在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的问题。例如,有些学校为了评上文明校园,短时突击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这样不仅不能实现生态文化的培育目标,甚至会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使其对此类培育活动产生厌恶情绪。另一方面,高校通常较少开设与生态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生态学和环境工程学在学科融合方面也较为滞后,专业课程体系中缺乏生态文化教育。专业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生态问题时,大多习惯把目光集中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和外部层面,通常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寄托在科学技术手段的革新上,忽视了生态文化,即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等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缺乏人文关怀。因此,高校的生态文化培育工作亟需健全培育内容、改善培育方式。
除此之外,当前我国的生态文化培育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还有较大差距。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必须发挥其对现实生产实践活动的引领作用。因此,高校生态文化培育既要以先进的生态文化为培育内容,又要积极组织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掌握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做好生态实践,以提升培育的实效性。
生态文化培育是生态教育的核心,新时代科技的加速发展和非主流价值理念的冲击让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培育面临新挑战和新影响。但是,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科学理论的确立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也为大学生生态文化培育带来了新机遇。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过去在发展过程中付出了惨重的生态代价,生态环保工作起步晚,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亟待提高,大学生生态文化培育更是迫在眉睫。新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给人类带来征服自然的力量和信心,随之而来的是新生态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恶化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逐渐加深,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大学生作为未来承担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又易受不良价值观的影响,欠缺生态责任意识,较难输出生态责任行为。高校通过生态文化培育,让大多学生具备了基础生态文化知识,但是在分析生态问题时,许多学生还是通常习惯于从国家制度、政府和企业等客观角度找寻生态破坏的原因,常常忽视其自身作为“生态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特别是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志不坚定,容易出现生态认知与生态行为脱轨的问题,最终导致其难以践行生态责任。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解,是人类生活、社会发展与自然演化三者之间的和谐完整、有机统一。而当下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进步与科技发展速度不适应,加上生态文化培育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征。因此,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大学生生态文化提升的长期性对高校生态文化培育的实效性和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只有构建起完整的培育体系和采取科学有效的培育方式,尤其是强化大学生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解,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意识,才能适应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需求。
长期以来,为了解决生态污染问题,人类的通常做法是利用科学技术,尽可能地改进和增进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净化生产中的污染废物来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今天,人类逐渐发现单纯依赖技术的进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实践证明,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为能源和环境问题提供帮助,但是技术的滥用也会降低自然的使用成本,加速资源和环境的消耗,甚至带来新的生态问题。新时代,新的生态问题的出现为生态文化培育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不仅如此,一些非主流价值观也正在影响着高校生态文化培育效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向有着丰富生态治理经验的西方学习科学的生态治理方式,也在生态文化的培育方式上借鉴了西方的成功经验,但国外的非主流生态文化也正在潜移默化地侵蚀着青年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近年来从西方传入的一些非主流价值观,例如,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正在消解当代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误导大学生的生态选择。在这些价值观的影响下一些学生不仅把满足无尽的物欲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还把人生价值建立在占有更多的物质财富基础上,甚至把无节制地攫取自然资源当作合理的经济行为。这些价值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倡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文化理念相悖,同时也给高校的生态文化培育工作带来了新影响。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高校的生态文化培育工作也迎来了新机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为高校生态文化培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严密生态保护制度,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文化氛围,使人民自觉共同参与到美丽中国的建设中。”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华传统文化优秀生态智慧作为思辨创作的文化土壤;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思想精髓作为理论创新的稳固基石;以当代世界与中国在生态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伟大探索作为升华理论的实践验证,塑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价值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此同时,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生命共同体等生态思想和环保政策在高校逐步落实,国家更加重视农林类院校和高校生态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2018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为生态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最新的“双一流”建设学科评选中,生态学学科总共有十一所高校入选,在所有学科中排名第六;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总共有九所高校入选,在所有学科中排名第八。由此可见,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尤其是重视生态教育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为生态文化培育提供了重要机遇。
新时代,“美丽中国”已经成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高校在大学生的生态文化培育中应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发挥其在培育生态文明意识和规范生态行为中的作用,主动构建科学健全的生态文化培育体系,积极解决培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全力应对新时代给培育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