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工作对策探析
——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01-08 04:39顾海燕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评议贫困生资助

■祝 欢,顾海燕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做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工作是做好资助育人工作、促进教育公平的基础性工作。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对“精准扶贫”的概念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阐释,同时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其中强调要“着力加强教育脱贫”;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从制度层面规定了工作程序。由此可见,国家和政府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重视程度逐渐增强,对高校资助工作的要求也逐步明确。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已形成“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奖助学工作体系,但对照“精准扶贫”理念要求,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工作仍未完全脱离认定过程主观性强、证明材料难辨真伪等现实困境,尚有提升空间。本文将以六个精准为思路,细化贫困生认定工作流程,提升认定对象、认定方式的精准性,进而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成效。

一、高校精准认定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

2019年,江苏省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出台了《江苏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文件明确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构、认定依据和认定的程序,为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实际工作中,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落实和推进,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也不断细化,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困境和难点,认定不够精准的现象仍然存在。

(一)学生获取资助信息不主动

2020年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调查问卷》(以下简称调查问卷)中关于“我校对资助工作中的信息传达是否到位”的一项调查显示,有39.2%的同学表示不是太到位;关于“学生是否了解校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程序”等调查,选择不了解和不是很了解的学生占34.1%。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资助信息获取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绝大多数学生了解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国家和学校资助政策,但并不清楚贫困生认定和国家助学金等资助项目的关系及内涵,也很少会主动询问老师相关信息。学生对资助信息了解的不全面,对学校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工作的推进会产生一定阻碍。

(二)证明材料真伪难以辨别

目前我校贫困生认定材料提供主要依据两种途径:一是申请人提出书面申请;二是高校认定,具体包括国家资助系统库中建档立卡学生、孤残学生等五大类困难学生,以及通过学校摸底排查出的困难学生。相较而言,高校认定困难学生精准程度较高,而学生本人提出申请所提供的贫困材料是否真实难以考证。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为了获得资助,夸大、伪造自身情况,而所在生源地基层部门并未认真审核就出具证明;有些部门即使了解学生情况但碍于“人情关系”提供了不真实的材料。缺乏真实性的证明材料为贫困生认定工作带来了困难,使精准认定工作受到影响。

(三)谎报漏报时有发生

根据《江苏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认定程序,贫困认定“由学生或监护人自愿如实填写《申请表》,并提出认定申请”。实际操作中,孤残、低保、建档立卡等五大类困难群体特性明显,认定较容易,而对于一般困难的群体,缺乏定量定性的衡量标准,难以界定。部分学生出于主观判断错误或诚信问题,在并不贫困的前提下提交申请和证明材料,在我校调查问卷的一项关于“你身边是否有假贫困现象”的调查中,35.14%的学生认为身边存在假贫困现象,可见谎报贫困现象仍然存在。除此之外,部分家庭困难学生出于“不好意思”申请,“怕被同学看不起”,而不愿意主动申请;部分困难学生因为“懒得开证明”,相关证明未按要求办理就选择了放弃认定。以上种种都为精准认定工作带来难度,影响了认定的公平性、客观性,不利于学校的和谐发展。

(四)班级评议严肃性不足

班级评议是实现精准认定的重要环节。相较学校、学院贫困生资料,班级贫困生信息更准确、完善,然而目前出台相关文件,并未对班级评议作出量化数据分析和准确定级规定,主要由评议小组按经验完成评议、定级。目前,该校按《江苏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认定程序,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了班级评议小组,由评议小组成员对申请认定贫困的学生进行班级评议,然而在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是否班级公开”的调查中,59.29%的同学反馈班级贫困认定学生信息在班级能够得到公示;有10.82%的同学认为没有进行公示,反映出班级评议流程的严谨性有待加强。除此之外,班级评议小组学生成员可能出于主观印象、凭关系、看成绩或者在不太了解的基础上对贫困学生作出不公允的评价,造成班级评议的不准确。

(五)资助人员流动变化快

目前各高校都设有校资助中心,统筹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由各二级学院辅导员负责具体实施,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性、政策性强的常规工作,有大量的数据资料和证明材料需要审核,一支具有长期工作经验和专业性的资助队伍至关重要。但出于平衡辅导员工作模块,使辅导员熟悉各项工作流程的需要,资助工作队伍常常更换,容易导致资助工作的不稳定,而资助工作的繁杂性致使承担工作的辅导员难以分出精力思考和创新,除此之外,为提升资助工作质量,工作中专业的业务培训和专业学习有待增加。

(六)资助育人成效有待加强

据本校调查问卷中“当前的资助育人工作存在什么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28%的同学表示“物质帮助为主,心理关怀不够”,体现出认定贫困学生的精神需求。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资助工作主要集中在经济资助、物质资助,帮助学生卸下学习的经济负担,能顺利完成学业,然而对学生精神资助比较缺乏,容易造成学生感恩意识、诚信意识的匮乏,从而形成“学校帮助我是应该的”,“反正有国家和学校资助我”等惰性心理。部分同学在志愿服务活动、班级活动中参与度低,但在申请奖助学金时积极主动,体现了学生精神上的贫困问题突出。除此之外,对于贫困学生的心理支持、学业帮扶和就业帮扶需要进一步加强,资助育人整体氛围的形成有待增强。

二、高校精准认定工作方法对策

(一)强化宣传力度,实现精准引导

1.丰富载体,形成资助育人多阵地。有效的资助宣传是实现精准认定的工作前提。强有力的宣传力度和丰富的宣传载体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因此,资助工作宣传要把握好时间节点,利用好如“第一次班会课”“开学第一课”等契机宣讲学校的资助政策,在“学风建设月”“诚信教育月”等主题教育活动中及时开展好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增强受助学生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新媒体平台是开展资助宣传的重要载体,“00后”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吸引他们关注的重要方式是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创新宣传方式,运用好公众号、QQ群等宣传平台,同时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电影、情景剧等资助文化品牌,创建良好的资助宣传氛围。

2.创新方式,打造学生资助宣讲团。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朋辈教育作用,形成学生干部资助宣讲团,在宣讲资助政策之余,对困难学生予以生活中的关心和帮助。这种朋辈互育模式既有利于学生资助宣传工作,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干部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3.宣传引领,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学校是主导者和实施者,学生是育人的对象和主体。只有学生自己认识到自身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自觉参与到学校的资助育人中。因此,学生应主动强化对资助政策信息的认知能力,资助工作是普惠性的工作,与每个同学的利益息息相关,只有正确认识、准确理解,才能更好地享受政策。

(二)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精准认定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分析也在学生工作中形成常态化运用。信息技术的成熟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工作带来便利。在此基础上,学校可加强与民政、扶贫、银行等部门的数据对接,形成数据共享,从而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有效保护贫困生尊严的同时,提升认定工作的精准性。

利用大数据分析,结合学生居住地受资助情况、家庭经济情况、在校饭卡消费情况、银行卡消费情况形成学生数据信息库,通过多项数据分析,形成综合分值,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贫困生认定和帮扶情况进行精准评判,针对经济情况好转学生,可以适时调整资助等级直至退出资助信息库,从而为贫困生认定提供依据,有利于避免助学金额浪费,挖掘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实现资助资源公平分配。

(三)规范班级评议,实现精准排查

班级评议小组的不规范操作容易引起评定结果的不公正,本校班级评议小组由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代表共同构成,在选择学生成员时要具有代表性,并对班级事务广泛了解。评议小组成员进行班级困难学生评议前需要签订承诺书,成立后需要在班级进行公示,确保评议过程的公正性和公开性。

依据学生信息库中学生消费情况、家庭情况、兼职情况、身体情况等多个方面,结合班主任、辅导员、班级同学评价进行评议,对于认定贫困的学生要针对性地谈心谈话,同时通过宿舍走访、侧面了解、家访等方式多角度了解学生实际情况。

(四)畅通监管渠道,实现精准监督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完善精准资助育人。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是指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院(系)认定工作组、班级(或者专业)认定评议小组。目前我校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较为稳定,然而在进行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学校须进一步加强监督与指导,并明确投诉渠道,以便及时接收问题,做出整改,动态调整贫困生名单。除此之外,院系、班级层面要积极发挥作用,班主任、辅导员在开展认定工作过程中做好监督,及时接收学生的投诉和举报,适时核实情况,树立值得信任的教师形象,让学生有问题敢于提,构建畅通的监督投诉渠道。

此外,为了提升资助工作的公平性和准确性,学生群体无论是否申请和获得过资助,都应主动参与到资助过程的监督中,掌握维权和监督的渠道,自觉维护好自身的权益,同时对不公正的行为和现象予以监督和举报。只有学生自主运用好学校相应约束监督机制,及时与班主任、辅导员沟通和反馈自己或他人的实际情况,才能使学校更好、更准确地了解到学生资助金的使用情况、学生的思想状态,以及资助工作中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从而及时地对资助育人工作作出调整,使资助过程更科学、更高效。

(五)完善队伍建设,确保精准落实

专业稳定的资助工作队伍是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工作的基石。陈宝生部长在《学生资助要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讲话中提出,“要着力提高资助工作人员素质,加强对资助工作者政策、业务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政策执行力”。资助工作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工作,高校资助工作者不仅要熟悉国家的各项资助政策和校内各项资助工作流程,还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大数据分析能力。因此,资助工作者们只有不断提升综合技能,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学习和培训,丰富专业素养,参与探讨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有效完成资助各环节工作。

(六)加强思想引导,形成精准育人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贫困学生受教育问题一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的问题,随着党和国家对资助工作的重视和关心,我国的学生资助工作不断发展,内涵不断丰富。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在落实精准资助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践行资助育人。

首先,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形成良好校园氛围。在招生工作中加入资助政策的宣传,对大一新生开设资助政策讲座,设置大学生资助事务咨询平台,及时解答学生资助政策问题;在主题教育中宣传资助政策,通过资助育人短视频征集、书法艺术作品征集、挖掘资助育人好故事等活动,系统组织好资助宣传,激励广大受助学生奋发自强、立志成才,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在日常工作中宣传资助政策,如成立学校"资助宣讲团",入班级讲解各项资助政策和申请通道,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国家助学资助政策。

其次,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实行“有偿”资助。学校可利用好勤工助学岗位和志愿服务岗位,倡导受资助的学生以实践形式回馈学校和社会;在实习期间帮助困难学生拓展企业实习岗位,鼓励贫困学生通过实践增强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掌握社会技能,增强受助学生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关注学生成长,形成“无形”资助。对贫困学生形成“物质帮扶为主,精神帮扶为辅”的资助形式,通过心理帮扶、就业帮扶、创业帮扶、学业帮扶等多方面形成“无形”资助,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人文关怀。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工作是资助工作的重要环节,资助工作是帮助困难学生家庭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近些年更是出台了多项政策,保障了高校资助工作的落实。在此基础上,高校应积极探索运用科学有效的认定方法,采取信息化手段,健全资助工作制度和机制,不断提升精准认定能力,创新精准资助方法,确保资助工作公平公正,实现精准资助育人。

猜你喜欢
评议贫困生资助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创新评议形式 提高评议实效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两官”评议:人大司法监督新途径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