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自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发展之根本

2021-01-08 04:39肖丽霞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思政专业教师

■肖丽霞

(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常常被认为是专业性不强,谁都能干。这不仅损害了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形象和社会地位,而且导致思政课教师专业意识淡漠,缺乏专业成长的动机和内驱力。因此,要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就必须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自觉,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自觉的理解

专业自觉即专业意识,在教师专业自觉方面,指教师本人对所从事的学科的性质、特点、目标、领域、策略和效果评估等有必要的认知,并能认同、接受所教授专业工作的价值,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学、反思、研究,不断地调整与改进,提升教学质量和提高专业素质。

教师专业自觉从内容上看,包括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方面的自我意识;从时间上看,包括教师对自己专业的发展过程、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规划有一种较为强烈的自觉意识;从实践过程上看,包括专业认同、专业反思和自觉调整等;从性质上看,具有自觉性、创造性、学术性的特点,是一种不断完善、终身发展的过程[2]。教师的专业自觉对其专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决定着教师的教育实践行为和未来专业发展的水平。教师应保持良好的专业自觉意识,即谦虚谨慎、积极上进的态度和不断反思、提升自我的意识发展[3]。

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除必须明了以上一般教师应拥有的专业自觉外,其专业自觉还须包括充分意识到思政课具有的特殊的专业性,即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

首先,政治性。即高校思政课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高校思政课教学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的政治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目的是让大学生能够明辨政治立场和理论是非,认清自身的政治责任,确立起为中华民族复兴而贡献自己力量的政治使命[4]。高校思政课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过程中承担着十分重要和直接的责任,具有特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仅是普通的教师、授课者,还应该是忠诚、可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者、教育者和宣传者,要处理好思政课教学中教书与育人的关系,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5]。

其次,思想性。高校思政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其目的就在于培养、拓展、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本身应具备尽可能强的思想性,才可能担当起“立德树人”的育人重任。具体来说,高校思政课就是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的教育,传授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和道德范畴,确立是非善恶的道德评价标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第三,理论性。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学科意识、学科方法等理论思维理念的教育,帮助其树立学科意识、掌握学科方法,而且要对大学生进行哲学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和前沿动态的教育,更重要的是高校思政课要通过问题教学、课堂专题讨论等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思政课的教学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养成理论思维习惯,形成一定的理论思维能力。这些都是高校思政课自身理论性的重要体现。

专业自觉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尤为重要。一方面,因思政课所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立时间不长,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这一学科兼具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既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能力,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最新成果。只有基于自觉意识的内在自主发展,才能真正促进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这一意义上说,专业自觉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内在素养不断提高和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自觉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一)专业意识淡漠

受整个社会商业化、市场化大环境的影响,思想、精神价值在物质价值面前日渐式微,遭到冷遇。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最新发展成果及现代价值了解不足或理解不深;加之国内学界对思政课的学科属性看法不一,对思政课的学科属性和学术含量评价不高;部分其他专业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的质疑,存在着教师同行歧视现象,由此导致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意识淡漠,陷入了“教而不信”“教而不思”“教而不研”的怪圈[6],仅仅把思政课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内心深处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价值有疑问,思想上对思政课教师职业是一门专业不认同,实践中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各种违规行为满不在乎,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评价,没有自己的标准,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长期以来,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认识模糊,一般都把外在机构对自己的奖励作为专业发展的目标,过多关注专业发展与职称晋升、考核等相关方面的关系,功利主义意识较强,自我发展动力不足,缺少对自身专业发展目标、计划的制订[7]。

(二)专业发展过程失衡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尤其是西部高校普遍存在思政课教学任务繁重与教师数量不足的矛盾,而在学校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考核等评价体系方面又明显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在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认识上,普遍存在忽视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劳动的创造性,认为只有科研才具有创造性,更有价值。许多高校为了各种综合排名、学科评估、社会声誉、经费支持等,科研至上,出台了一系列追求指标化、功利化科研考核制度和奖励政策,而对教学的奖励却很少。这种不分实际情况的强调科研指标、弱化教学指标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使得教师的教学劳动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和认可,导致教师不得不把大量时间、精力放在科研上,忙于报课题、发论文,为应付考核而研究,为评职称而研究,以至于出现科研成果显著而教学不尽如人意的的教师,却照样顺利晋升高级职称[7]。这样使思政课教师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守土有责的重任要求他们必须注重教学投入,认真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为了考核、评职称又不得不投入时间、精力来搞科研,这样的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最终以牺牲教学投入为代价。

(三)忽视学习与研究

由于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从事思政专业的教学认识模糊,正向价值评价不高。有些高校思政课教师由于个人专业水平和能力有限,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前沿的掌握、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深化方面,深感学海浩繁,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代价太高,不愿付出或心余力绌,转而也采取应付、对付的态度。读书的随意性较大,甚至许多教师不读书,至于专业发展方面只限于读教材、教学辅导、参考书,专业书几乎不读,更谈不上研究与做课题,在教学与科研上安于低水平重复,讲课理论性不足[8]。思政课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才具有说服力。因此,教师必须要研读经典著作,领悟其思想精髓,讲课时才具有理论性。教师不但自己要读经典,还要鼓励、引导学生读经典著作,问题是教师自己都不读,何谈引导学生?另外,现实中,部分思政课教师往往更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而对提升自身理性思辨能力、强化思想理论的涵养重视不够。总之,不少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处于一种被动适应和应付外在要求的状态,对自身专业实践缺乏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更缺乏对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思政课教师在理论功底、理论素养上存在着的短板,已经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乃至教学效果提升的瓶颈。

(四)职业倦怠现象严重

由于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专业性评价不高、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与价值认识不足,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工作成就感不足、职业幸福感不高;加之日复一日地查资料、备课、上课,为评职称、应付考核而繁琐地写论文、报课题等没有8小时内外之分的工作负荷消磨着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教师无暇阅读也无力反思。长此以往,教师工作动力不足,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尤其是一些西部高校普遍存在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的现象,教学任务繁重,重复次数多,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更易发生,而不分实际情况的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更加剧了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另外,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逐步开阔的视野和思想的活跃性及教育变革的持续化,教师需要不断适应新情况,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使高校思政课教师这个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加之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职业要求等基本制度的制定,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给思政课教师带来一定的压力。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就难以保持较高的工作热情,工作投入也会下降,最终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自觉的策略

强调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自觉并非将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变成个人私事,相反,它需要国家教育部门、学校、专家、同伴等一系列的支持因素支撑,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平台和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组织环境。如此,才能有效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自觉,进一步推进其专业发展,从而确保思政课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一)国家层面:构建一个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平台,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自觉

1.通过制度建设,增强教师专业自觉。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特殊的职业要求和职业制度已基本形成。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和《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的颁发,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任职资格、职业要求等基本制度业已完备,预示着今后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门槛的不断提高。尤其是2019年3月18日,由党中央召开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使思政课教师获得了超越以往任何时期的关注和支持。随着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地位的逐步提高和具有高校思政课专业化教师资格的人数不断增加,未来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竞争加剧趋势日益明显。让高校思政课教师认清当前面临的职业形势,产生一定的职业危机感,有助于增强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自觉。

2.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强化思政课的学科支撑,增强教师专业自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政课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被定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领航学科,思政课被称为学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设立,思政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学科定位都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了教学与科研平台。《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08)明确要求“凝练学科方向,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学科建设,能够有效避免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专业意识淡漠的问题出现,让思政课教师找到专业归属感,引导思政课教师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意识,以自觉的学科意识审视思政课教育教学,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同时,为思政课教师的事业发展、个人成长、素质的提高提供平台支撑,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自觉。

(二)学校层面:通过构建良性专业发展的组织环境,为教师专业自觉提供有力保障

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的一份子,其专业自觉的形成、发展必然受学校环境的影响。思政课教师专业自觉意识的形成、发展,需要学校提供一种“学校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1.以教师评价为导向,激发教师专业自觉

考核内容及考核结果,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极大的导向作用。学校的教学评价应着眼于教师的内省和自觉,发挥其导向、诊断、反馈的功能,建立唤醒、激发教师专业自觉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新课改以来,中宣部、教育管理部门颁发的与高校思政课教师有关的文件,都一再强调建立符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职务职称评聘标准,注重考核教学能力和教学实绩,引导和鼓励思政课教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各高校应依据文件精神,建立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评价机制。对教学能力强但不善于搞科研的教师和科研成果突出而教学不尽如人意的教师,尽量做到能合理、公平地反映教师的水平能力和优势所在,公正合理地评价教师的成就。对教学质量好的教师要大力表彰,对教学成绩一般的教师进行积极引导,对教学效果差的教师进行培训教育,让思政课教师感受到思政课教学是一门科学,必须认真、笃实,以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自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9]。

2.改进和完善管理模式,促进教师专业自觉

新时代,不能仅仅依靠教师个体的力量,而要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去创造生机与活力。

第一,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马院)基层领导的师身垂范。学校马院是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承担全校思政课的教学教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建设和人才培养等职责,《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和《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2020-03-01)规定: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负责人应当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有长期从事思政课教学或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经历。马院需要的是真正懂思政专业懂思政课教学,真正重视思政课教学和尊重思政课教师劳动的、能体现师者道德情操的领导者。要以学科背景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水准为主要考核标准来任命、提拔马院专业管理人员。马院负责人应由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懂管理的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担任,能体现师者的道德情操。

第二,改进管理方式方法。现实中,在某些高校对思政课教师教育管理工作中,往往是“管”字当头,有浓厚的行政化管理倾向。对教师提出各种要求,事无巨细,譬如繁琐的考勤、频繁的教学检查等。应改变这种强调约束、服从、规范、惩罚和量化考核的管理模式,尊重高校思政课教师劳动的专业性,着力营造一种积极进取、潜心研究的良好氛围,无论你是长于科研还是长于教学,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活力和生机,要调动思政课教师从教的内驱力,促进思政课教师专业自觉的形成。

3.加强以人文素质为核心内容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强化教师的专业自觉

学校应创造条件,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定期的在职教育和培训,教师也必须主动参加在职进修与培训,自觉从多方面、多渠道充实自己。对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来讲,从师的品质和对于思政课教学的深刻体悟比教师所教学科的知识和从师的技能的训练更为重要。所以,在培训内容上不能仅限于专业学科知识的增长与技能的训练,应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具备的、有别于其他课程教师的特有的专业意识大力倡导,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背后所隐含的独特价值要有深刻认识。加强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注重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精神世界和内在灵魂的塑造,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人文素质,以唤起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热情、教育情怀和崇高理想。

4.构建专业共同体,提高教师的专业自觉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自我研修,也需要同伴互助、教师合作。共同体是一个强调相互交流与合作,具有人际归属感、认同感的有机组织。后来在教育领域逐渐形成以学习为导向的专业共同体,即以专业研讨、共同学习、教学观摩、教学反思为形式,相互交流合作和沟通信息的提升性组织[7]。

在实施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大背景下,学校应组建多元化的教研组织,并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自由组合、组建各类正式或非正式的专业小组,形成自我驱动型的专业共同体,充分发挥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和热情,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自觉[3]。

5.以学校文化为引领,倡导专业自觉

教师的专业自觉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和教育精神的自觉。学校不仅是一种教育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场所。通过学校文化的塑造、引领,把教师的思想、行为与学校办学文化统一起来,达成一致,建立学校与教师的共同愿景,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和价值认同[3]。例如,新疆兵团高校通过“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学校文化塑造,引领着兵团高校教师积极主动地寻找自身教学科研与所在学校文化的契合点,认真研究兵团社会,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彰显独具特色的兵团文化的魅力,这样既可以促进兵团高校教师文化在认知和情感上与学校文化实现真正的融合,使兵团高校教师从学校文化中获得专业持续发展之本,同时又能积极推动兵团高校文化建设,促进兵团高校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

(三)教师层面: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不能只是一个被动达到社会要求的过程,而应是一个自觉发展、不断自我完善的动态过程

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个体而言,教师自身的追求、自觉与切实的行动,才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的决定性因素。

1.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研究,培养专业自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提高教师专业自觉最主要的办法就是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观点。正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才能真正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准确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将思政课特殊的政治要求、理论诉求和教育目标,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使教育实践达到认识与行动的统一。

在教学实践中对自我经验和专业行为进行反思是教师个体内在的一种自觉、自为的内省行为,是使教师走向专业自觉的专业发展之路的重要手段。从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自觉发展的角度看,通过撰写教学日记,对教学实践中教师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及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等进行持续不断的反思,可以使教师更加清楚地认识自身行为适当与否,从而进一步理清自身课堂行为变革的方向。如果教师将反思作为自己教学行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学习模式,学会自我教育,那么就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反思就是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投身于教学实践,以研究者的目光对身边发生的或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众多教育生活事件进行审视、分析,对专业发展进行调整和改进,最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有些高校思政课教师可能将日常教学工作繁忙、没时间作为荒废专业发展的借口,“教师即研究者”的早期倡导者——美国学者布克汉姆认为,研究不是一个专有的领域,而是一种态度、一种方式。实际上,我们应以研究的态度对待常规的备课、上课等,并把这种专业性的研究融入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中。这种边干、边学、边反思、边研究,才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走向专业自觉的主要方法[10]。

通过日常的教学实践、反思、研究,教师可以逐步体悟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识到思政课教学对社会、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不可替代作用,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同时使教师体会到思政课教学工作的过程也是自身成长的过程,促使其教育价值的觉醒,树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有的专业自觉。

2.善于学习,养成专业自觉

教师职业的性质决定了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式。教师的学习应该是以专业发展需求和专业发展完善为导向的自觉自愿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为主。加强自身政治素养、提高理论水平和知识储备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养成专业自觉的前提。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创新理论和发展前沿,而且要广泛地涉猎其他领域多个学科的知识。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立德树人”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优化知识结构,形成以广泛的人文社科文化知识为背景,以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识为主干、以相关伦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为补充,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为基本知识的主体知识结构[11]。同时,思政课教师应该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无论所在单位有无学科点、自己是否是导师,都应密切关注学科建设,自觉吸收学科建设最新成果,以养成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的专业自觉。

3.在交流、合作中,寻求专业支持和发展

通过与同伴、同行甚至学生的交流、对话,一方面,寻求解决教学问题上的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改变意识,不断修正自身的教学态度、教学技能、管理方式、个人品格、外形等,不断增进自身专业成长。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是行政划分,也可以是围绕某一主题教师自主创建,后者发挥作用可能更大。团体合作可以采用听课、座谈、课题协作、问题讨论等方式方法,获得个体自主专业成长支持的场所,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专业境界的提升。

4.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拓宽提高专业自觉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高校思政课教师唯有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才能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使其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自我专业发展与社会时代背景紧密结合,主动加强实践锻炼,与各行各业人员交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有意识地参与社会调查,加强社会考察,充分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学情,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说服力,从而改善自己的专业实践,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自觉强调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思政课具有的特殊的专业性质,即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在当前对思政课的学科属性和学术含量评价不高的情形下,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自觉的树立不仅对教师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关系到党和国家“立德树人”教育事业的成败。思政课教师专业自觉的养成需要国家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培养,但根本的还是依靠教师自身在“铸魂育人”实践中的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思政专业教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最美教师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师如何说课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