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灵,赵利华*,李本澈,,邓香茗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0;2.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1988年美国疾病防控中心提出的一组与疲劳相关的临床综合征[1]。近年来,CFS 的发病率逐渐上升[2],该病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CFS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西医方面主要从社会心理应激、病毒感染、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探讨其病理机制。中医虽然没有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直接对应病名,但是《内经》中有如“懈怠”、“四肢劳倦”、“四肢不欲动”等疲劳症候的相关记载,中医古籍亦有“神倦”、“身疲”两方面的疲劳症候。中医认为CFS从属“虚劳”或“郁证”疾病,对CFS的病因病机研究主要从先天与后天两大方向出发,如先天禀赋不足、体质问题;后天七情内伤、外感邪气、劳逸失度等[3]。本文主要从“情志论治”的方向,来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及临床应用研究。
目前CFS最受支持的生理病理机制包括:神经递质失调,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异常改变,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4]。研究证实应激、压力情绪会激活免疫系统,导致周围炎症水平上升,最终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HPA轴是调节应激、压力情绪反应的内分泌通路,与免疫系统合并以维持体内平衡[5],长期应激、负性情绪会不断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其出现异常。有研究证实CFS患者与正常人相比,更容易出现极端情绪,自我压力过大,情绪上易出现无助感[6]。当CFS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时,往往会导致不良的预后[7]。而现代竞争激烈、社会环境压力剧增,负面情绪和社会应激持续存在,因此,不少研究认为负面情绪和社会应激因素可能是影响CFS的重要原因[8-10]。
中医所说的情志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在情志正常范围内的活动对人体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若是长期负面或突然强烈的情志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情志失调,从而导致情志疾病的产生;在《素问·举痛论》中提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由此可知情志活动也是脏腑机能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而情志致病不仅会造成五脏的气机紊乱、气化功能失常,还会对人体气血津液的耗伤,以及引起精神活动障碍。《黄帝内经》言:“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肝者,罢极之本”、“脾气虚则四肢不用”、“肾所生病嗜卧”。对于CFS而言,五脏之中以调节心、肝、脾、肾四脏为主[11]。
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统摄全身。《素问》曰:“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类经》言:“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志意。五志惟心所使……是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中医言“形神合一”,神所伤必行于外,而致心神涣散,形神皆疲。
肝为“罢极之本”是人体耐受疲劳的根本。肝“主藏血、主筋”,《素问》言:“食气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肝藏筋膜之气也”。若肝血亏虚,则见肢体麻木,筋力减退,甚或屈伸不利,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肝主疏泄,肝脏生理特点是喜条达而恶抑郁,当情志失和、肝郁气滞,从而木克脾土运化,疲劳证候突显,导致诸病生[12]。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灵枢·本神》言:“脾主四肢肌肉”,“脾气虚则四肢不用”,脾在志为思,当人们思虑太过会导致“思伤脾”,即“思障”,会出现神劳、睡眠差、食少神疲、四肢乏力、倦怠等躯体表现[13]。《灵枢·本神》曰:“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闷乱。”《类经》曰:“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者,脾主中气,中气受抑则生意不伸,故郁而为忧。”故此可知由“思”导致的情志病症状与CFS症状十分类似。
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是化生气血的根源,影响着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过程;肾气充盛,髓海有余则筋骨强健,精力充沛,反之则会“五脏皆衰,筋骨解堕”,产生疲劳。肾在志为恐,《灵枢·本神》曰:“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疫痿厥,精时自下。”当恐惧情绪持续出现,则会伤肾伤精,导致“痿、厥、嗜卧”的疲劳症状[14-15]。
张景岳在《类经》中提到:“五脏五志之分属也,至若五志有互通为病者……又若恐本属肾,而有曰恐惧则伤心者,神伤则恐也。有曰肝虚则恐者,以肝为将军之官,肝气不足,则怯而恐也。有曰恐则脾气乘矣,以肾虚而脾胜之也。”由上可知中医整体观中:心、肝、脾、肾不仅可以单独致CFS发病,也会相互致病。既然相互致病,故可相互治病,即“志意和,精神定,悔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脏俱安,邪亦安从奈我哉”。
情志致病因其多样性、可变性导致病证、病机疑难又复杂,需要综合治理。临床上有学者认为肝脾不和导致肝气郁滞, 脾气虚弱,因此从肝脾论治治疗CFS,治以疏肝健脾、补脾调肝[16];此外有人从“肝肾同源”治疗CFS,治以调补肝肾,柔肝护肾[17]。而从肝、脾、肾三脏治疗CFS,其实都包含了情志调节的重要环节。《理虚元鉴》中提出了“六节”:“其在荡饿日不收者,宜节嗜欲以养精;在滞而不化者,宜节烦恼以养神;在激不平者,宜节愤怒以养肝;在躁而不静者,宜节辛勤而养力;在锁削而不坦夷,宜节思虑以养心;在慈悲而不解脱者,宜节悲哀以养肺。”因此从“情志论治”以保养精神、调镊情志为目的,再结合中医临床特色治疗,对治疗CFS疾病是十分有效果的,以下将从中药方剂、中医外治、中医内服与外治结合3个方面系统阐述。
CFS辨证分型中常见的临床证型有心脾两虚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肝气郁结证等[18],其中肝郁脾虚型占比有37.5%,肝气郁结型占比34.1%,五脏中以肝、脾为CFS主要病变脏腑。临床上,刘杰等人利用柴胡桂枝汤其疏肝解郁,调畅情志之功,对肝郁脾虚型CFS患者进行治疗,实验数据表明柴胡桂枝汤通过降低细胞炎症因子(IL-1β、IFN-γ)调整神经内分泌系统,使患者疲劳、失眠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19]。理虚解郁方具有解郁透达、调和阴阳之功,研究发现理虚解郁方能明显缓解CFS患者的躯体疲劳,改善患者的情志症状,可能通过降低皮质醇、提高5-HT水平,从而对CFS患者的情绪、疲劳症状起到正反馈[20]。黄瑶等人运用温振运气方治疗CFS,以理气解郁温肾为法,切中CFS负性情志病机,治疗组的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分值较前下降,患者疲劳症状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得到不同程度缓解[21]。
中医外治法包括针刺、艾灸、推拿、功法等,对CFS的疗效也十分显著。林玉芳等人发现隔姜灸可改善CFS患者抑郁自评量表较治疗前评分显著上升,临床疲劳、抑郁症状明显改善,并且提示CFS疲劳症状与抑郁情绪具有关联性[22]。林文佳运用靳三针(疲三针,定神针,郁三针)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后发现:靳三针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疲劳症状,还对其抑郁状态有极大缓解[23]。脊柱调理法是中医特色外治法,临床研究表明:脊柱调理法可有效缓解CFS患者肝郁气滞的症状以及疲劳状态,治疗组的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2、健康状况调查简表评分、躯体及心理健康报告评分都有明显改善,且比对照组更为显著[24]。中医五音疗法与五脏相对应,具有调节五脏、平衡阴阳的功效;研究表明角调音乐能够显著缓解CFS肝郁患者烦躁易怒、抑郁情绪[25]。吴玉娟等人发现:中医五音疗法通过辨证施治,能够有效改善CFS患者疲劳及抑郁症状[26]。
中药与外治的结合也是目前新的研究方向,对比单纯的中药或者外治治疗,两者联合临床疗效更加明显。赵鑫宇等人对肝郁脾虚型CFS患者采用逍遥散加味联合针刺背俞穴进行治疗,结果显示二者结合比对照组疗效更高,负性情绪得到明显缓解,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等到升高,免疫力增强[27]。五音疗法结合理虚解郁方对慢性应激的CFS大鼠模型治疗后显示:二者联合可以改善大鼠精神疲劳状态[28]。
根据目前流行病学调查,CFS患病率正在逐年上升[4],社会的加速发展,生存环境的竞争,必然会使其患病率攀升,需要我们对此加以重视。通过上述的论证,我们知道情志致病是CFS因病机中的关键一环,因此从“情志论治”是预防和治疗CFS的重要措施,减少或者避免异常情志,从而达到积极预防CFS的发生;以情胜情调畅情志-—保持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也有利于CFS趋向好的方向发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曰:“未病先防,已病早治。”从“情志论治”方面治疗CFS也是祖国医学“治未病”思想的重要体现。本文从“情志论治”方面深入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及中医临床医用,为进一步发挥祖国特色医学提供理论支撑,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