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财政支出配置模式对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

2021-01-08 11:59:48刘春晖王尔媚
金融与经济 2020年12期
关键词:滞后效应户主财政支出

■刘春晖,王尔媚,苏 静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贫困最早被界定为收入不足或物质匮乏。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权利被剥夺、可行能力不足、医疗健康限制、社会保障缺乏等都是贫困的表现。财政扶贫作为我国农村最常见、最主要的扶贫手段,其资金配置和使用效果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据财政部统计,2016—2019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扶贫资金3843.8亿元,年均增长28.6%,连续4年以每年净增200亿元的规模增长。与此同时,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6年末的4335万人减少至2019年末的551万人,累计减少87.29%。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4.5%下降至0.6%,累计下降3.9个百分点,财政扶贫效果显著。但也有学者指出,不同类型财政资金配置的减贫效果是不同的。关于财政资金配置与贫困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财政直接转移支付减贫效应的探讨。大部分学者认为,财政直接转移支付在保障农村低收入群体和贫困人口的基本经济福利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缓解我国农村收入贫困的重要手段。同时,财政转移支付还存在溢出效应,中央宏观层面的财政转移支付将间接引起下级地方政府将较多财政资金分配到旨在减少贫困的公共服务和生产建设上,进而促进减贫(毛捷等,2012)。而微观层面特定种类的财政转移支付对于帮助特定群体脱离贫困同样存在正向溢出效应。张川川等(2015)研究发现,养老金收入不仅直接且显著地降低了农村老年人收入贫困发生率,而且显著提升了农村老年人的其他主观福利。然而,也有学者指出,财政转移支付对贫困减少的促进作用不是绝对的。100%无偿普惠的持续性财政转移支付补贴可能使得受益者在心理和生理上产生依赖,进而对受益者的劳动供给产生负向激励,甚至可能导致贫困陷阱(Ravallion&Chen,2015)。Dalalen&Kilic(2008)基于阿尔巴尼亚的样本研究发现,该国1993年对贫困者实施的持续性收入补贴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收入贫困,但政策受益者的劳动供给水平明显低于同等条件下其他非受益者,使得该政策的扶贫效益发生漏出。吴本健等(2019)研究发现,我国财政扶贫资金补贴政策使得贫困者的多维贫困状况进一步恶化。因此,财政转移支付能否在提高受益者收入的同时激发其内生脱贫动力,才是其发挥减贫效应的关键所在。

二是关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他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减贫效应的分析。相关研究从不同层面肯定了上述支出促进贫困缓解的积极效应。郭劲光等(2009)研究认为基础设施数量的增加及质量的改进都能起到降低贫困、提高农村收入并改变收入构成的作用,但对于农村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影响却存在差异。谢申祥等(2018)研究发现基础设施的可获得性对农村减贫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郝晓薇等(2018)研究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对农村多维贫困存在减贫效益,其中在“赋能”机制上占主导地位的义务教育支出和医疗卫生支出的减贫效应更大。注意到上述不同财政支出项目减贫分散性研究的局限性,近年来有学者关注了财政支出结构对贫困的影响。如崔景华等(2018)构建财政支出结构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实证检验了村财政支出项目对农村家庭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动态效应。遗憾的是,该研究仅考虑了对收入贫困的影响,并且没有就不同财政支出项目减贫的长期效应与短期效应进行对比分析。

已有研究大部分立足于国家或省级宏观层面探讨中央或省级政府财政支出与贫困之间的关系,且未考虑多维贫困问题。同时,相关研究基本只考虑了财政支出的当期反贫困效果,忽略了财政支出反贫困的滞后效应。据此,笔者将立足于村庄视角,系统探讨村级财政支出配置模式对多维贫困的影响关系,将研究视角从国家和省级宏观层面拓展到微观村庄层面。同时,采用大样本微观数据,在统一框架下就村级财政支出规模及不同财政支出项目的多维减贫效应进行对比分析,为全面把握村级不同财政资金配置模式减贫效应的差异性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参考。此外,还分析了不同财政支出项目反贫困的当期效应和滞后效应,为更全面地评价财政支出的多维减贫效应提供了思路与逻辑解释。

二、模型、变量与数据

(一)模型构建

为实证检验村级财政支出配置模式下行政支出、直接补贴支出、公共服务支出对农户家庭多维贫困的影响,参照田雅娟等(2019)学者的研究,构建如下二值变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其中,式(1)用来衡量村级财政支出对农户家庭多维贫困的基期效应;式(2)用来衡量村级财政支出对农户家庭多维贫困的滞后效应。式中,poorit表示农户家庭多维贫困系列变量;expendtit表示村级财政支出系列变量;villageit表示其他村庄特征变量;famillyit表示家庭特征变量;househdit表示户主特征变量。γ、τ、β、φ、η、δ、ψ、ϑ 为待估参数;θit和αit表示常数项;εit为地区因素;μit代表随机扰动项。

(二)变量与数据

1.数据来源。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库。该追踪调查开始于2010年,涵盖村居、家庭、个人三个层面的数据。其中村居数据每4年调查一次,家庭和个人数据每2年调查一次。笔者使用2014年和2016年的调查数据。其中,村居数据来源于2014年调查库,家庭和个人数据来源于2014年和2016年调查库。将村居、家庭和个人三类样本进行了匹配,最终获得4948个有效农户家庭2年的样本。从样本分布看,东部地区1774户、中部地区1356户、西部地区1278户、东北地区540户。数据处理全部采用stata14.0进行。

2.多维贫困及其衡量。从收入、生活条件、健康三个维度来衡量农户家庭多维贫困状态。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年我国官方划定的贫困线标准,则定义为收入贫困;若农户家庭做饭不能使用自来水、井水等洁净水源或者做饭燃料以柴草、煤炭等非清洁能源为主,则定义为生活条件贫困;若农户家庭有不健康成人,则定义为健康贫困。若农户家庭同时具有两个以上维度贫困,则定义为多维贫困。参照上述标准,样本中有一维贫困农户4157户、二维贫困农户2619户、三维贫困农户608户,占比分别为42.01%、26.47%、6.14%。

3.解释变量及其定义。综合已有研究并考虑到数据可得性,选用如下指标变量:

(1)核心解释变量:考虑到财政支出总体规模及其不同分配方式都有可能影响到扶贫效果,分别从村级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两个方面构建核心解释变量。在村级财政支出规模指标上,采用村人均财政支出总额作为衡量村财政支出总体规模的变量。采用村人均行政费用支出、村人均发放给村民支出、村人均公共服务支出衡量村财政支出结构情况。

(2)控制变量:考虑到影响农户家庭多维贫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村庄、家庭和户主三个方面选取系列控制变量。采用村人均耕地面积、村委会距本县县城距离、村庄外出打工人口比例控制来自村庄层面的其他影响;采用家庭人口规模、家庭社会资本和家庭受教育水平控制来自家庭层面的影响;采用户主年龄、户主职业、户主文化程度控制来自户主层面的影响。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异方差与共线性问题,将部分数据进行了对数处理。所有指标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三、实证分析

(一)村财政支出对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效应分析

采用2014年村级财政支出指标数据和2014年农户家庭多维贫困指标,估计村级财政支出配置模式对当期农户家庭多维贫困的影响效应。考虑到村级财政支出对不同类型贫困影响的异质性,分别计算了村财政支出对农户收入贫困(models1)、生活条件贫困(models2)、健康贫困(models3)以及多维贫困(models4)的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

表1 指标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2 基期效应实证估计结果

从当期影响看,村财政支出规模(percz)对农户健康贫困的影响负向显著,对收入贫困、生活条件贫困和多维贫困的影响不显著,表明村财政支出显著促进了农户家庭健康贫困缓解。从支出结构看,不同财政支出项目的减贫效应存在较大差异。财政行政支出(perxx)对农户收入贫困的影响负向显著,对健康贫困和多维贫困的影响正向显著,表明行政支出对不同类型贫困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行政支出增加在显著促进农户收入贫困缓解的同时,也显著增加了农户健康贫困和多维贫困发生概率与风险。直接补贴支出(perbt)对农户收入贫困的影响正向显著,对生活条件贫困的影响负向显著,对健康贫困和多维贫困的影响不显著。表明直接发给农民的补贴缓解农村贫困的作用不是绝对的,在促进农户生活条件贫困缓解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户收入贫困概率。其原因可能是无偿而持续的转移支付补贴使得贫困农户产生依赖,进而对农户内生脱贫产生负向激励。这与Ravallion&Chen(2015)、崔景华等(2018)的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村公共服务支出(pergg)显著负向影响农户生活条件贫困。

从控制变量看,村庄特征变量中,村庄区位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各类贫困,表明村庄离本县县城距离越远,农户收入贫困、贫困生活条件、健康贫困和多维贫困概率越高。村庄人口流动显著正向影响生活条件贫困、健康贫困和多维贫困,表明村庄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将导致农户生活条件贫困、健康贫困和多维贫困概率增加。村庄耕地对农户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的影响负向显著,表明人均耕地面积越大的村庄,农户收入贫困发生概率越大,多维贫困发生概率越小。从家庭特征变量看,家庭教育水平和社会资本对诸类贫困的影响均负向显著,表明受教育水平提高和社会资本增加将显著降低家庭收入贫困、生活条件贫困、健康贫困以及多维贫困概率。家庭规模对生活条件贫困、健康贫困和多维贫困的影响均正向显著,表明家庭人口增加将导致生活条件贫困、健康贫困和多维贫困概率进一步增加。从户主特征变量看,户主年龄的一次项对收入贫困的影响负向显著,二次项系数正向显著,表明随着户主年龄增长,家庭收入贫困发生概率将先降后升,表现为“U”型特征。户主文化程度对收入贫困、生活条件贫困和健康贫困的影响均负向显著,表明户主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家庭上述三类贫困发生概率均越小。此外,与不务农的户主家庭相比,户主务农的家庭收入贫困、生活条件贫困和多维贫困的概率将更高。

(二)村财政支出对农户多维贫困影响的滞后效应分析

进一步采用2014年的村级财政支出指标数据和2016年农户家庭多维贫困指标,分析当期村级财政支出配置模式对下一期农户收入贫困(modell1)、生活条件贫困(modell2)、健康贫困(modell3)以及多维贫困(modell4)的滞后效应,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滞后效应实证估计结果

从表3可知,村财政支出规模负向影响农户收入贫困,并且在10%的检验水平上显著,对其他诸类贫困的影响均不显著。这表明村财政支出规模对收入贫困影响的滞后效应显著存在,有利于显著降低下一期农户收入贫困发生概率,但是对于缓解其他类型贫困的滞后效应不明显。从支出结构看,行政支出对农户收入贫困的滞后效应不显著,对健康贫困的滞后影响正向显著,表明当期行政支出增加将显著增加下一期农户健康贫困概率。村直接补贴支出对农户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的滞后影响均正向显著,表明当期直接发给农民的补贴将显著增加下一期农户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概率。村公共服务支出对农户生活条件贫困的滞后影响依然负向显著,上期村人均公共服务支出每增加1个百分点,当期农户家庭生活条件贫困概率将下降1.37%。从控制变量看,大部分变量估计系数与表2保持一致。略有不同的是:村庄外出务工人员比例增加在降低后一期农户健康贫困概率的同时,依然会导致农户生活条件贫困概率增大。户主年龄的一次项对农户下一期收入贫困、生活条件贫困和多维贫困的影响均负向显著,其二次项系数仅对生活条件贫困正向显著,表明长期而言,随着户主年龄的增长,家庭诸类贫困缓解的概率将逐步下降。

(三)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上述回归的稳健性,采用村财政各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替代人均财政支出各变量,重新进行Logit回归。财政支出规模和各财政支出占比对收入贫困(models5)、生活条件贫困(models6)、健康贫困(models7)和多维贫困(models8)的影响如表4和表5所示。对应变量在系数符号及显著性上与前文结论基本一致,表明前文结论是稳健的。

表4 基期效应稳健性检验结果

表5 滞后效应稳健性检验结果

续表5

四、结论与启示

采用CFPS2014年和2016年微观数据和Logit模型研究村级财政支出配置模式对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效应,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一是村财政支出配置对消减当期农户不同维度贫困和不同程度贫困的作用存在异质性,并且滞后效应也存在显著差异。二是村财政支出规模增加能够显著降低农户健康贫困概率,但滞后效应不显著。对农户收入贫困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能够显著降低滞后一期农户收入贫困发生概率。三是行政支出增加将导致农户健康贫困概率增加,并且存在显著的滞后影响。同时,还将导致农户多维贫困发生概率增加,但滞后影响不显著。四是财政直接补贴支出增加将导致农户当期和滞后一期收入贫困发生概率增加,以及滞后一期多维贫困概率增加。而其积极效应在于能够显著降低当期农户生活条件贫困发生概率。五是公共服务支出对于降低农户生活条件贫困发生概率的当期效应和滞后效应均非常显著。稳健性检验较好地支持了上述结论。

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基于村级财政支出规模总体上体现出积极的健康减贫和收入减贫效应,中央、省、市等上级财政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村级财政的支持力度,村政府本身也要加快推进农村基层治理制度体系改革创新,通过盘活村集体资产、兴办村集体企业、发展产业等途径积极开拓村级财源,促进村级财政支出规模稳步增大。其次,基于村级不同财政支出项目的减贫效应具有较大异质性,且相同财政支出项目的当期和远期减贫效应存在差异性,未来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财政扶贫支出配置模式及其结构安排、优化各类扶贫资金支出项目之间的相对比例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进一步厉行节约,积极推动行政支出“瘦身”,压缩腾出资金用于基层“三保”和经济社会发展等重点扶贫领域。另一方面,要将转移支出与就业帮扶、技能培训、思想帮扶等结合起来,注重对“慵懒散”“等靠要”等贫困者的精神扶“志”与就业支持,警惕财政直接补贴的“负向激励”问题,防止财政转移支出的扶贫效益漏出。最后,基于公共服务支出缓解农户生活条件贫困显著的积极效应,应尝试建立健全乡村基层公共服务财政保障体系。在稳步扩大财政公共服务支出的同时,注重提高财政公共服务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贯彻落实“瞄准目标式”的村级财政精准扶贫策略,加速农村地区多维反贫困进程。

猜你喜欢
滞后效应户主财政支出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201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支出完成预算情况
基于环境保护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
商情(2016年32期)2017-03-04 00:54:25
城镇化中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滞后效应及对策分析
汉唐户主资格的变迁*
张小飞落网记
故事林(2010年18期)2010-05-14 17:29:40
悄悄蒙上你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