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考写作备考要点浅谈

2021-01-07 14:20李园园
广东教育·高中 2021年12期
关键词:指令高考作文写作水平

李园园

写作备考,一直是语文高考备考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是困扰不少考生的难点所在。

考察过往考生的写作情况,我们发现,除了因为考生自身语文学科素养水平导致写作水平高低不一之外,考生写作观念和写作方向上的偏差也导致其无法呈现自身应有的写作水平。

本文尝试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为例,梳理总结近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和考生写作中常出现的问题,引导备考同学有的放矢,规避问题,有效提升考场写作水平。

一、作文题目回顾

新课标背景下的高考作文命题,有着鲜明的特点:在主题上,或呼应时代主题,或反映优秀传统文化,以体现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在形式上,命题者往往会提供给考生材料和任务指令,引导考生在规定的情境里完成特定的写作任务。借此综合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完成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这种命题特点和考查目标决定了,考生必须完成特定写作任务。

什么样的考场作文才能称得上是优秀作文?自然是圆满完成特定写作任务的作文。

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题目由材料、引导语和写作常规要求三部分构成。其中,材料部分毛泽东论及“体育之效”时的相关言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强弱可能互转,因此强者和弱者都应该保持正确心态,哪怕我是弱者,也要努力向强转变。这段材料给考生提供了写作的语境,是考生思考的起点;引导语部分——“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规定了本次写作的具体任务要求,同时也给考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考生要结合材料,并能够抓住材料带来的启示意义,展开写作,呈现出自身的感悟与思考。

对于考生而言,材料中体育带来身体强弱变化是生活实践验证了的、易于考生接纳理解的现象和道理,是考生非常熟悉的社会实践情境,写作引导语也非常简洁明确。关于材料的“启示意义”,由体育范畴的身体强弱变化联想到人生、国家、民族的强弱变化,对考生而言也不存在太大的思考障礙。

但即便如此,并不是所有的考生都能够圆满完成写作任务,如本文开篇所言:除了考生自身语文素养水平之外,还要看考生写作观念和写作方向:比如轻视材料,忽视任务指令,文风求偏求怪等。这种观念偏差导致考生无法呈现自身应有的写作水平,实属遗憾。

二、写作备考要点

那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有效提升自己的写作应考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遵从写作指令

高考写作题目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都不可能是自由无序的写作,而是有规定的写作任务要求。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玉金教授在《2021年广东省高考作文分析》一文中,对“符合题意”有明确的阐述:“要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能结合材料。二是要谈出毛泽东关于‘体育之效’论述所具有的启示意义。三是要在文中体现出考生自己的感悟与思考。”不难发现,这三个要求来自于题目中的指令语中的三句话:“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以上“符合题意”的标准,鲜明体现了评卷标准制定者对试题引导语的全面遵从;而作为应考者,自然也不能抛弃试题引导语,无视任务指令。

以《以体育强国之魂魄》一文为例,考生围绕体育课缺失的现象,接连发问:为何体育课被占用现象会出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从原因到对策,思考深入。然而只抓住体育的重要性,而忽视“体育之效”的“启示意义”,尽管表达有条有理,却不符合题意要求。这种不认真审题、不推敲写作指令而满足于自我挥洒的做法,无异于缘木求鱼。

2. 尊重给定材料

题目中给定的材料,无论是生活中的现象,还是历史故事、名言警句,或者观点主张,它所提供的,是“这次”写作特有的任务语境,是考生思考的起点、写作的缘起。因此,考生写作的过程,必然要在给定的语境之中腾挪,在完成既定任务的过程之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辨水平。

而“结合材料”基本上是近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规范性要求。关于“结合材料”,张玉金教授有具体阐述:“要以材料为起点,作文的主题要由材料得出;中间要提到材料,以材料作为重要论据;结尾要回扣材料。不可置材料于不顾,不可抛开材料写作。”原材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对既定材料的抛弃,本身就有悖于写作既定的任务指令。

然而却有不少考生,轻视既定材料,偏要另辟蹊径,从自己的积累中找一个相关的或相似的素材,然后围绕自己的这则材料生发、论证、阐述,把题目给定材料抛于九霄云外。这种抛弃原材料而另起炉灶的做法,可谓费力而不讨好。

以《弱亦能变强》一文为例。考生以“一部《夺冠》让我看到了女排队员为祖国增光的骄傲。她们无论在身体上,精神上都具备了强的特点”开篇,主体部分围绕女排精神阐述如何由弱到强、实现人生价值,以“女排强于身体,亦强于精神,我辈更应如此”收尾。整篇文章完全不涉及材料中毛泽东关于“体育之效”的阐述,脱离了材料给定的语言情境——“体育之效”的启示意义,成为了电影《夺冠》的观后感。

3. 端正文风

关于高考作文评价标准,教育部考试中心今年首次提出了对作文的整体要求,即:“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今年高考作文评价首次提出了作文的整体要求,即: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它要求作文应该在思想上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这一要求体现了对优秀作文整体面貌的界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表达方面的要求。表达要准确流畅,词语、句式和修辞要合理运用,彰显了对写作体现思考、表达主张、交流观点的实用性功用的重视,也是对近年有些考生只求辞藻堆砌、言之无物或佶屈聱牙、求偏求怪文风的明确纠正。

比如《戢鳞潜翼,梧高凤必至》一文,开篇“推开孤城万里,不见春风吹度盛世几千载;听凭朔风卷尘,唯见中华民族立风雨安如山”;结尾“戢鳞潜翼,梧高凤必至。墨舞清风皆有道,胸怀大雅自无俗,人间俯仰成千古,却道功名任有无。当代青年,望,不负少年志气,书写鸿鹄之志!”

词语华丽,内容上却难经逻辑推敲。

另有:

“吾心常疑,何为实弱?何为实强?广袤坚固有如大地者,却因地质变化而四分五裂;郁郁黄花,无百般若,人人得以践踏,却生生不息。”

“生活有时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无奈,但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生活有时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窘,但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

这些文字显然来自考生刻意的修饰,然而这些言辞背后往往存在言不及义、语焉不详的毛病,甚至还有不少语病问题。无论是言之无物的堆砌,还是佶屈聱牙的辞藻,首先阻碍了写作者观点的呈现和思想的表达。尤其是一些特定情境下的写作任务,比如演讲、发言等需要达到言语直接交流目的的写作,语言的简洁、精准更加重要。

4. 有“我”之境

作文指令語中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写出你的思考与感悟”,命题者期望通过写作唤起青年学子对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责任担当的思考,从而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考场写作,不仅是语言的规范表达,同时也是思想见解的呈现。因此高考写作不是代他人言,不是作为旁观者冷漠指点世界,而是以我之眼观察世界,以我之思改变世界。要想作文有“我”,必然生活有“我”。没有对生活的参与、社会的关注、现实的体悟,就没有真思考和真写作,自然容易流入人云亦云的窠臼、空话套话的堆砌。

优秀作文《强而不喜,弱而不悲》一文在论述“强而不喜”时,有如下文字:

曾国藩曾言:“盖天下之理,满则招损,亢则有悔,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至当不易之理也。”一个人身体强壮,倘若就此志得意满,不加锻炼,便会疲乏虚弱;一个民族国力强盛,倘若就此妄自尊大,固步自封,也会衰败落后。揆诸现实,当今国际社会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令人心寒,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依然令人担忧,自恃强者的国家喜于其强,滥用其强,然而“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历史终将证明其夜郎自大的错误,而强而不喜、居安思危的恭谦心态和忧患意识,才是我们行稳致远的不倒旗帜。

这段文字不仅显示出考生扎实的表达功力,更体现了考生了解历史、关注社会的广阔视野,以及居安思危的远见。

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写作也是如此。写作备考,不仅要有语言表达的锤炼、结构规范的建立,还要有考场之上对题目的认真审读、对写作任务的精准把握,以及考场之外对生活的细心关注。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对青年人的要求。通过各种机会关注生活、了解时事,比如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等,真正做到与家国同在,与时代同行。

况且,题目永远在变化之中,每一次写作都是新的创作,是对新问题、新现象的思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拥有鲜活的思想,才能写出鲜活的文章。

猜你喜欢
指令高考作文写作水平
一样,不一样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单一形状固定循环指令G90车外圆仿真》教案设计
满腹狐疑
新机研制中总装装配指令策划研究
展示成果 激发写作欲望 提高写作水平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写作,也许成了生活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