耸人听闻的科技“阴谋论”

2021-01-07 00:42freelee
青年文摘(彩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阴谋论科技类盖茨

freelee

比尔·盖茨也许做梦都想不到,5年前的一场演讲,竟然成为他制造新冠疫情的“证据”。2015年,他出席TED演讲时警告,未来几十年里,“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杀死上千万人,那很有可能是高度传染性的病毒,而不是战争;不是导弹,而是微生物。”不用等几十年,盖茨的预言已经实现。然而盖茨并没有因“先见之明”而得到赞许,相反,一批网民坚信有人早就暴露了“制毒”的野心:要么为了出售疫苗牟利,要么借助疫情推行大规模隐私监控,盖茨正是炮制新冠病毒的始作俑者。

“阴谋论”可能是一种根植于人类基因深处的思维。我们的祖先身处险恶环境,只有保持强烈的不安全感与警惕才有生存的希望。几万年的进化后,现代人类依然不自觉地担忧那些会导致生命毁灭的力量,其中多数阴谋论指向科技。

第一宗与现代科学相关的阴谋论当属哥白尼的“日心说”。16至17世纪之间的人们深信“地球是宇宙中心”,而宗教權威加深了这种思想烙印。在这样的环境下,“地球附从太阳”的理论自然显得离经叛道、居心叵测。

同样与人类对地球的认知有关,“地平说”倒真的发展成了阴谋论。如今“旅行者”飞行器都快飞出狭义太阳系了,竟然还有人加入“地平俱乐部”。当代的“地平说”支持者坚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以及其他政府机构试图隐瞒事实,因此伪造了包括卫星照片等证据,企图让人相信地球是圆的。隐瞒的动机主要有两种:其一,航天产业产值庞大,但其存在前提在于地球是一颗普通的球形天体。如果地球不是球形,航天探索就没有意义,所以为了继续通过航天科技吸金,NASA要“欺骗大众”。其二,NASA等机构想隐瞒上帝的存在。

人们对阴谋论的热爱,其实不用祖先基因理论也解释得通。阴谋论的魅力显而易见:以富有戏剧性的方式,给予受众一种获得“高度机密”的假象。因此,阴谋论支持者不关心阴谋论体系中存在的种种缺陷,更关心阴谋论的故事是否引人入胜、阴谋制造者的行径是否“邪恶”。

科技类阴谋论在阴谋论中大行其道,一大原因正是在“引人入胜”方面卓有保证。超级武器、时间旅行、瞬间转移、机器洗脑、外太空智慧生命等,成为科技类阴谋论中的热门话题。科技类阴谋论最终也被科幻创作视为灵感来源。像“51区”“黑衣人”这种都市传说味道浓厚的阴谋论,都被堂而皇之地放进各种小说、电影中,其中不少作品取得了优异的商业成绩。

知名科幻作家菲利普·K·迪克尤其擅长在作品中塑造一些权势通天的组织,包括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以划时代的技术水平来控制社会和人民,例如,《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的罗森公司发明了仿生机器人,《少数派报告》中的犯罪预防组织开发了提前预测犯罪行为的系统,《规划小组》中的命运规划局则可以书写普通人的命运……这些故事的主要脉络都是主角反抗组织,符合阴谋论的“反权威”旨趣。

尽管文艺作品打出“故事人物纯属虚构”的标语,但有些故事可能确会有意无意地加深受众的阴谋论倾向,例如,法国游戏公司育碧开发的《看门狗》游戏,其中出现了一批影射味道强烈的科技企业:奴歌公司对应谷歌,呼朋引伴公司对应脸谱或推特,伽利略公司对应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这些游戏内的科技大鳄参与了盗取用户信息、控制选举方向、生产超级武器等勾当。由于影射性十分明显,玩家难免会联想现实中的科技企业是否也有类似的暗箱操作。

不过,把阴谋论的流行怪到流行作品的生产者头上,多少有点欲加之罪。人类本来就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而当代人又切身体验着科技快速革新的历程,于是科技发展究竟能达到什么水平,成为普罗大众热衷的话题。科技类阴谋论最终满足的便是大众“听故事”的感性需求。

//摘自《看世界》2020年第14期,本刊有删节,摄图网/图

猜你喜欢
阴谋论科技类盖茨
关于新冠疫情阴谋论的量化研究
月度荐书单
爱思考的比尔·盖茨
书虫来袭 《了不起的盖茨比》
入围2016 IDEA金银奖的18款科技类产品
学英语,从听开始:《了不起的盖茨比》
二维码在科技类学术期刊中应用的思考
阴谋论为什么这么多?
我国食品科技类高影响力期刊近年学术影响力动态分析
阴谋论为什么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