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学院艺术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美育是一种素养教育,以生动鲜活的形象从情感方面熏陶学生,润泽学生心灵。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从未放弃美的探求、教育与传续。悠久的中华美育史积淀而成的中华美育精神中蕴含着对美的本体、生命感悟、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等重大问题的追索,体现出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与中华民族气节。进入了新时代,对美有更高层次的向往和追求也成为人们不懈的追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地深入思考采取何种途径才能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的美育水平,中小学美育工作如何才能进一步创新,这些都不言而喻地已成为中小学美育教育的热点问题。中小学美育教育从来不能脱离时代,也不能游离中小学生生活。2020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成为绝对地“主角”,在十几亿人在筹划着阖家团圆之时,“封城”“禁足”一时间似乎给整个社会按下了“暂停键”,人人各自居家隔离,对于学生,寒假也因此变得特殊。在这次涉及数以亿计人民的生命与安危的疫情之下,美育看似无用且与疫情毫无关联,实则具有无用之大用。在疫情中先后涌现出的美育现象和美育素材,理应成为中小学生美育教育中闪光的时代案例。因此,面对疫情,教育工作者去深入思考疫情的到来给美育教育带来了怎样的冲击?学校美育教育又将在新“危”中找到怎样的先“机”?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必将是后疫情时代里一种实实在在的中小学美育教育改革实践。
“面对疫情,教育大有可为”。越是在特殊时期,教育者越是要彰显起教书育人的职责。面对这样一场疫情,“停课不停学”背景下,除了让中小学生学习第一课堂必须的学业知识,还应当传递哪些有价值的理念和认知?疫情中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体现出的关乎人类生存境遇的生态美育、塑造坚定信仰的人格美育、养成美好生活品性的生活美育都可以化作美育教育的养分,让中小学生共同思考,在生命面前,不同的社会角色究竟要如何对待生命、如何理解责任,这涉及生命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道德教育、责任教育等等,是所有学生在人生成长过程中必修的人生功课。特别的情境需要我们做出特别的改变,这可能就是未来美育教育需要的方向,疫情带来的“停顿”恰恰就是帮我们驶入美育教育创新快车道的最佳契机。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强调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并提出了“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的具体要求。将特殊时期的中小学生的审美、美育教育、美育实践进行体系化思考,提出中小学审美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行同向,家庭、学校、社会多位一体共育,德智体美劳五育互融并举的实施策略,充分发挥美育在中小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内在力量以及对社会风气所具有的导向作用,探索出一套适合时代语境下中小学美育教育需要的体系机制,深化美育教育领域改革,美育教育也会成为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闪光点。
服饰具有审美意义,同时表达一种文化自信自豪,以语文教材古诗文中的服饰文化为载体对中小学生开展美育教育,可以实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小学日常美育教育中,使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汲取养分、规范行为、涵养人格,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将美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的具体实践,可以为新时代中小学美育教育的探索和创新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
以鲁教版初中教材例,鲁教版6 年级-9 年级8 册语文教材共选编了158 篇古诗文(包括课外古诗词背诵),其中涉及服饰的古诗文有28篇,描绘了头饰、服装、鞋、配饰等多种服饰部件,出现在古诗文中的服饰的审美特征比较突出,所体现的美学风格非常多样,是中小学生开展美育教育极佳的素材和媒介。(如图1 所示)
图1 语文教材古诗文中的服饰文化提供美育丰富素材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蕴含着大量尚美崇善元素,中国服饰无论是款式、还是工艺以及史料都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文化性,也呈现出多彩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利用语文教材古诗文中的服饰文化为载体对初中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让初中生感受和提升艺术之美、历史之美、自然之美、形式之美、情感之美和科技之美。(如图2 所示)
图2 语文教材古诗文中的服饰文化的审美价值
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重要工作,做好学校美育工作,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应有之义。实施后疫情时代的中小学美育教育的一个难点就是明确后疫情时代中小学美育教育主体责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育机制,构建和谐协调的美育教育生态和环境。即如何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在教育教学中贯穿美育,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美育,在文化传承中弘扬美育;如何发挥家庭的引导作用,倡导家长们用美好的事物熏陶他、引领他,注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示范与培养、和谐乐观家风以及休闲趣味的培养,让孩子们认识美,从而学会对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到心灵美的追求;如何发挥社会的指导作用,包括推介、倡导、引领、普及社会美育,为社会美育和审美需求提供资源、场所、平台和文化产品等。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学校要深化美育教学改革,美育教育内容要紧紧跟进新时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新变化,并及时更新。如何挖掘抗击疫情过程中涌现出的众多美育新资源、新素材,将其有机整合,变为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所蕴涵的丰富美育资源,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校本美育教材和课程是实施后疫情时代中小学美育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
开设一门“大美育”审美课程:在学校传统的音乐、美术、戏剧、舞蹈、戏曲等艺术主体课程的基础上,以培养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目标,试点增设服饰文化课程。
编写一本“多学科”校本教材:服饰文化涵盖了初中阶段所学的语文、政治、地理、美术、思想品德、历史、化学、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以服饰为主线,编写一本综合性校本教材《语文教材古诗文中的服饰文化》。
打造一个“全媒体”美育课堂:课堂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利用“互联网+”,融合多种媒体,注重体现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教学结构的审美化、教学过程的情感化。
创设一组“深体验”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创设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深度体验,实现“学的过程→体验过程→审美过程→创新过程”的目标。
以“贴近中小学课堂、贴近价值导向、贴近学生成长”为理念,解决后疫情时代的美育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探索后疫情期美育教育领域的有效应对措施,对于中小学校探索高效丰富的美育教育工作机制和教学形式、塑造特色美育课程、在美育教育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等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价值。顺应“审美日常化”的潮流,探索将美育与生活结合,培养中小学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可以为未来造就一大批具备“大美育观”素养的未来“生活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