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数据时代区域银行如何发展信用卡业务

2021-01-07 07:08胡文胜
经济视野 2020年20期
关键词:信用卡银行客户

□ 文| 胡文胜

从信用卡元年至今,信用卡业务在国内已走过有苦有甜的16个年头,截至2019年上半年末行业发卡量超过7.11亿张,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经历过最初跑马圈地的盲目后,发卡银行不再单纯追求卡量规模,而是更加注重精耕细作,从卡量中要质量,从规模中求效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喜的是一些区域性银行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区域性银行中信用卡业务收入过亿的“亿元俱乐部”成员增至50家,而2014年仅上半年就有19家银行收入过亿。信用卡业务正逐渐成为银行新的盈利点。

大数据时代区域银行为什么还要发展信用卡业务

有别于国有或大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银行的人员更为精简,对资产业务的经营及盈利能力要求更高,因此何时开始、如何开展信用卡业务成为区域性银行高管思考的问题。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做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业务能给银行带来什么好处?从过往经验来看,信用卡业务主要有四大优势:

利差大、收益能力强

从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来看,相对于对公业务,零售信贷的盈利能力表现得更为强劲。而在零售信贷中,以信用卡业务18.25%的年化利率最高,即使考虑循环比率及生息资产率等因素,目前信用卡的平均利率一般也可达到10%以上,相比较目前一年期贷款6%的年利率,信用卡业务的利差空间显然大得多,盈利能力不言而喻。

是传统个贷的有利补充

消费信贷是受经济周期及宏观因素影响相对较小的一类业务。例如,2011年由于存贷比考核压力以及国家楼市调控政策影响,全年房贷业务及个人装修贷业务受到明显抑制,而信用卡则以其受经济周期波动小、受信贷规模控制相对较少的有利因素脱颖而出,占比不断攀升。除去外部环境推动,聚焦于消费信贷的信用卡业务申办便捷、信用贷款、循环使用等内在特点也是信用卡成为传统个贷的有利补充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利于增加零售客户粘性

国外营销学界研究表明:如果客户在银行只有一个账户,银行留住他的概率是1%;如果客户享受到3种服务,留住他的概率将会增大到18%;一旦银行让客户享受4种或者4种以上的服务,则概率将达100%。在此过程中,随着客户享受的服务增多,银行就更了解客户;越了解客户,就越能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业务;业务往来增多,客户的收益贡献度也随之快速上升,为银行创造出更高的利润。

信用卡就是很好的一项产品切入点,通常来说既有客户很难拒绝一笔办理方便的额外贷款,因此在交叉营销中客户较为容易接受信用卡,用卡的过程中客户每月都会与银行发生账务往来,银行就可以随时通过数据分析,跟进了解客户的行为变化和个人偏好,及时为客户调整服务,客户的粘性也随之不断增强。

累积零售客户基础,带动整体业务发展

在争取新客户方面,信用卡业务可以做为触达陌生客户的有利工具。通过信用卡申请表,我们可以获取客户各项属性特征及个人信息,在用卡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客户的消费偏好、信用及风险状况。对比传统的存贷款及理财业务,信用卡业务获

取的信息量可谓大而全,依托于这些信息及数据积累,我们可以更方便地筛选其中的优质客户进行零售、理财、贷款等产品的交叉营销,从而带动其他零售业务发展。例如,在卡量达到一定规模时,银行可以进行关联还款营销,提升储蓄卡的发卡量和存款余额的同时还能降低因客户遗忘还款而造成的逾期问题,对于优质存款客户,还可以再考虑交叉营销其他理财产品,可谓一举多得。

大数据时代信用卡是否是被颠覆的对象

近年来,在调结构、稳增长、防风险的大背景下,银行发力零售业务,多家银行提出“大零售”战略,积极拓展消费金融业务,信用卡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零售转型的排头兵。2018年,我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卡量共计6.86亿张,同比增长16.73%,人均持有0.49张,银行卡授信总额为15.40万亿元,同比增长23.40%,应偿信贷余额6.85万亿元,同比增长23.33%。总体来看,行业增速较2017年略有回落,各行信用卡业务持续由重“量”向重“质”转型。

?

发卡情况

股份制银行保持高速增长。根据2018年银行年度报告,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累计卡量均超过1亿张;浙商银行于2015年正式发卡,目前卡量近350万张。中原银行全年新增发卡近百万张,长沙银行卡量同比增长151%。

透支规模

增速回落,但仍然在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如图上海银行增长25%,江苏银行增长37%,长沙银行增长115%、哈尔滨银行增长44%、南京银行49%,西安银行增长70%。

部分区域性银行由于行内业务策略调整等,透支规模保持较高涨幅,如长沙银行、苏农银行、九台农商均实现翻倍

交易与收入

再创新高,深耕经营提升活性。仅就年报数据来看,信用卡业务收入结构逐渐转变,上表13家银行仅有4家银行实现负增长,其它9家银行均为正增长,哈尔滨银行增幅超过102%。同为西部的贵阳银行增幅达58.18%。

风险及或有负债

多管齐下,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党的十九大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三大攻坚战之首,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信用卡也概莫能外。

从数据表现来看2018年,无论是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区域银行均表现良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实现不良率与不良余额双降;中国银行减值率、兴业银行不良率全年持续下降;招商银行上半年不良率略有提升,下半年在透支规模增速提升的带动下,不良率回落;中信银行、平安银行等银行不良率与不良余额均有所上升,

在金融科技助力风险防范方面,2018年度各家银行进行了更多探索。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已是老生常谈,但现阶段黑灰色产业链呈现出团伙化、规模化、自动化的趋势,风险欺诈形式多,对银行的金融科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决策引擎、评分卡模型、潜在风险监测预警、全流程欺诈防控、智能催收等都已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信用卡发展未来趋势

自1985年我国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以来,信用卡行业已历经30多年的发展。然而,我国信用卡普及程度仍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信用卡在消费贷款中的占比也处于较低水平,在消费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增长动力的背景下,我国信用卡市场在量价方面均有一定发展空间。在经历过初期获客比拼的野蛮生长阶段后,银行逐步在场景建设、精益运营、科技创新等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与资源。

生态经营,构建场景服务闭环

近年来,互联网巨头融入金融行业,创造了大量的消费场景,并基于此积累了庞大的客户群,相比之下,银行在场景构建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但已经开始奋起直追,大力布局细分场景,尝试建立服务闭环,对接金融场景与非金融场景。信用卡作为日常消费信贷产品,与持卡人生活息息相关,服务范围广,成为众多银行构建生态经营的首要着力点。银行通常采取两种策略:

一是依托自身雄厚的科技实力与客户基础,对标互联网公司,如招商银行大力构建生态化客户服务体系,从银行卡转向App经营,自建场景与外拓场景同时发力,加速形成App服务生态闭环,打造一体化线上服务体验。

二是携手合作伙伴,实现跨界合作优势互补,银行、金融科技公司与场景方高效协作,如银联数据与京东金融达成战略合作,共同为商业银行,尤其是区域性银行提供覆盖信用卡业务全流程的产品和服务,目前盛京银行、长沙银行、东莞银行、晋商银行等京东金融联名卡均已上线,助力银行快速实现业务增值。

客群分化,打造多层产品体系

不同群体的消费偏好等存在差异,银行通常会逐步构建多层次的产品体系以抢夺细分市场,同时,随着人口结构与消费观念等的变化,信用卡产品与权益也需不断更新迭代才能保持市场竞争优势。2018年,除了各类联名卡、主题卡层出不穷以外,信用卡产品市场呈现出向两端延伸的态势:一端是聚焦高端客户,联手私人银行发行高端卡产品或是推出针对年轻客群的白金卡产品,如民生银行精英白金信用卡等,加速对高端客户的培育;另一端是顺应客群下沉化的趋势,加大普惠权益投入力度,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具有针对性的优惠礼遇。

相较全国性银行而言,区域性银行资源有限,因此在产品设计、细分市场选择时,更需要缜密思考。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与区域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借贷联动协调内部资源开展交叉营销,打造“爆品”,将产品做精、做细,树立口碑,以求实现跨越式发展。

合规经营,深化转型回归本源

2017年初以来,按照党中央防风险、治乱象、补短板的要求,银行业在系列专项整治后,金融生态逐步好转,影子银行、交叉金融风险收敛,委托贷款、理财业务等领域先后出台规范性文件,合规经营成为行业发展主基调。2018年,金融行业严监管的态势延续,在此背景下,银行转型经营、拓展零售业务成为必然。

2018年8月,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提出要积极发展消费金融,支持发展消费信贷,创新金融服务方式。这为信用卡业务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对于银行风险管控、回归本源的要求也更加明确,如2019年初银保监会发布的《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强化治理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指出,农商行应专注服务本地、服务县域、服务社区,原则上机构不出县(区)、业务不跨县(区);浙江银保监局下发的《关于加强互联网助贷和联合贷款风险防控监管提示的函》重申核心风控环节不得外包,不得为无牌机构提供资金或者联合放贷等要求。

在零售转型的道路上,银行应不断修炼“内功”,在客户经营、科技创新、普惠金融服务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严守合规底线,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开放银行,无界服务探索未来

开放银行已成为全球银行业愈演愈烈的新浪潮,其意味着“用户在哪里,银行的服务就在哪里”,商业银行通过开放API端口,与各类在线平台服务商连接,从而以开展各种基于具体、特定消费场景服务的方式,重新定义银行服务边界。

国外在开放银行的实践方面已有诸多经验,如航空公司调用银行API推出优质白金信用卡服务,用户在获得会员奖励的同时可掌握信用卡余额与里程积分变化情况,在用户授权的前提下通过特定平台实现储蓄、信用卡、房贷、股票等金融账户一站式管理等,银行借此实现科技能力与金融服务的输出。

在我国,2018年,浦发银行推出业内首个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建设银行开放银行管理平台正式上线。打造开放的服务平台已成为众多银行在金融科技驱动下实现转型发展的共识。金融数据共享是开放银行落地实践的重要环节,信用卡业务积累的客户属性、消费行为等海量宝贵数据基于日常消费的属性,在与各场景连接等方面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信用卡领域或有机会成为我国金融数据共享、开放银行落地的先行之地。

猜你喜欢
信用卡银行客户
江西银行
为什么你总是被客户拒绝?
信用卡资深用户
如何有效跟进客户?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把时间存入银行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信用卡诈骗
做个不打扰客户的保镖
“人卡分离”时信用卡恶意透支的刑事责任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