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晰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催化剂。在当今世界,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本文第一部分解释了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含义,并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解释了城市化的进程。第二部分用计量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关系。第三部分总结归纳了经济增长增长对于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了协调发展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建议。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与乡村间的差异日益明显,这种差异产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该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具体说来,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的过程。
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发展伴生现象,虽然在我国起步晚于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实力快速增长,在我国受到了政学商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现将其研学情况综述如下:
对于城市发展的综合评价,单菁菁,武占云(2020)从结构改革、动能转换、风险防范、制度环境等八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深入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成就及问题,总结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特色和经验,系统评价了中国健康城市发展状况,从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构改革、新旧动能转换、经济风险防范以及城市经济制度环境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结合国内外经验,提出了推动我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于城市化的人口因素,辜胜阻,刘传江,钟水映(1998)从马克思主义人口城市化理论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关于城市化的发展特点,段杰,李江(1999)针对当时关于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动力机制和发展前景所在。
关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快速发展关系,陈淑清(2003)通过对建国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分析,指出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的源动力,科学城市化是我国加快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
关于我国城市化水平对经济增长影响,郭松(2006)从实证研究入手,利用定量分析法对样本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建立直观的城市化综合评价模型从发展关联度、可比性与协调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二者的重要因果关系,并指出了二者协调发展的思路选择。
关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互动,程开明(2007)通过模型分析述评指出,城市化的动因与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是我国发展城市化经济的现实要求。
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持续增加,它意味着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的扩大,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主要是用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来测量经济增长。为了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反映实际的经济增长,应该使用不变价格计算。中国主要是用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来测量经济增长。为了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反映实际的经济增长。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迅猛,GDP从1980年的4545.6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00万亿元,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目标。
城市化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指出,中国城市化率突破50%。这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了关键发展阶段。但应试教育上普遍将城市化率划定在40%——50%间。2020年10月,《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2》指出,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6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60%。
城市化全面拉动了经济的发展,当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科学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例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规模适度的城市群作为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的变化。
(1)大人口基础城市数量。
从柱形图中可以看出,城市市辖区年末总人口为200-400万的地级及以上的城市数量从2000年到2018年整体上呈显出稳步上升的趋势。近十年由2000年最少的的11.07个,到2016年的最多43个。
(2)2000年到2018年人均GDP趋势。
由上图可以看出,2000年到201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呈现平稳上升趋势,由于图一表现出城市个数也是上升的趋势,能否得出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增长是相互促成关系的这一结论呢?需要进行实证分析才能给出答案。
采用人均GDP来衡量经济增长,因为人均GDP消除了人口规模的影响。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衡量城市化水平,这样简单易行。使用国家统计局网站,得到1990年到2018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用x表示;得到人均GDP用gdp表示。为了消除可能存在异方差,将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处理,得到lnx,lngdp。
(1)单位根检验。
为了描述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水平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首先对两个序列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的结果如下表。
?
检验结果表明,在置信水平为5%时,城市化水平增长率和实际GDP增长事都是不平稳的,但一阶差分后,都是平稳的。这说明这两个时间序列都能通过单位根检验,并且都是一阶单整的。根据协整理论,如果两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那么他们的线性组合可以是平稳的,即城市化水平增长率和实际GDP增长事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的、稳定的均衡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回归分析就不可能是伪回归。
(2)协整检验。
为了避免虚假回归,先对这两个序列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其中lngdp表示实际GDP的对数值,lnx表示城市化率的对数值。用最小二乘法对该模型进行估计,可以得到:
从模型的结果来看,回归方程的系数比较显著,R2较大,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很好。根据上述的回归结果,对残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
?
通过对残差项的检验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残差项是平稳的序列,所以说这两个序列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通过上述的估计结果可知在考察期内,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城市化率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城市化水平增长率和实际GDP增长率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的关系。
由检验结果可知,经济增长率的增长对于城市化率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作用。这是因为:第一,我国的经济改革始于农村经济改革,有效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扩大了农村市场,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平均劳动生产率,农民收入和农民消费水平有了明显地提高,从而进一步通过需求和就业结构的变动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第二,我国的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差距显著,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教育、就业机会等对农民构成了巨大的吸引力。此外,八十年代中期,我国的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全面转移,乡镇企业迅猛发展;新颁布的户籍管理政策也使得农民有可能进城务工经商和进镇落户,这些都直接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小城镇快速发展;第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的经济增长引起了产业结构的变动,企业由于规模经济、聚集经济的效应不断向城市聚集,吸纳了大量人口在城市中就业,推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中国未来的城市化率将达到70%-80%左右,“大城市病”逐渐显现,事实上城市化也并非不可逆,只要农村地区满足充分就业、优良环境和设施等要求即可实现,例如西欧,为此中央了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是必然趋势。经济增长必然引起人口迁移、结构变动和产业聚集,这已为世界发展的实践所证实。在乡村振兴战略未完全实现之前,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仍将是经济时代的历史潮流。如何科学把握好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协调促进关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第一,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城市化辩证关系。提高城市化水平,经济增长是基础。1978年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城市化水平提高任重而道远。以经济增长促进城市化,才能使城市化有牢固的基础,城市化才能与经济增长相协调。脱离经济增长,人为地提高城市化水平,将会造成一系列诸如空城、高杠杆等经济社会问题。要鼓励大城市发展,培育技术创新优势。当前政府不应因城市病的存在而限制大城市的发展,而应充分发挥大城市的人才聚集效应,积极培育大城市作为创新中心的功能优势,为创新扩散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加快完善城市发展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为解决大城市病而人为设置障碍,利用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或社会保障政策等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必将以失败告终。相反,应加快配套规章制度的改革步伐,通过对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体现对外来人口的公平与关爱。注重都市圈和城市内部的规划,充分发挥出经济增长对人性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增强两者之间的协调性。
第三,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环境。随着人口的聚集和汽车的普及,加大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城市环境的压力,前些年雾霾的出现,已经向人们发出了警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得从源头入手,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对资源的利用,对城市而言,应优化产业向绿色环保方向升级,而不是延续粗放式的资源消耗来推动经济发展。
第四,优先推进具有特色的城市化。许多城市千城一面,钢筋水泥拔地而起,却忽略了城市文化的传承和科技创新。应因地制宜发展有历史记忆、具有区域功能特色的城市化,使得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雄安新区的政治定位,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定位,无不体现出中央战略创新、科学布局的高度。
最后,乡村振兴是最终解决大城市病的根本途径。乡村振兴对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助力农民脱贫致富,吸引人口回流,能从根本上疏解城市压力,进而全面地促进经济和谐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