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刚
“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效果研究
赵新刚
(苏州大学东吴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作为大学英语文化应用类拓展课程,“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学”充分发挥以中华文化为英语教学内容的课程优势,大力创新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不断优化以任务/项目学习作品为核心的形成性评价机制,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中华文化;教学实践;教学效果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1]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帮助学生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同时,大学英语教学要帮助学生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国家软实力。因为中国文化已迎来全面复兴,中国本土知识需要通过英语来实现其全球化意义,为此要积极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2]。
在此背景下,认真贯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精神,作为“大学英语文化应用类课程”之一的“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学”要充分发挥以中华特色文化为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课程优势,以文化主题学习任务/项目为驱动和载体,以合作学习为平台,促使学生积极开展个性化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协作学习。大力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要素的有机融合,创新实践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生成英语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习评价的杠杆和导引作用,不断优化以多媒体学习作品为核心的形成性评价机制,评学结合、以评促学,帮助学生提升课程学习效果。
作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大学英语文化应用类课程”的特色课程,“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学”被置于全面学分制背景下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人文艺术类”选修课程两个平台上,为全校所有必修或选修“大学英语文化应用类”以及“人文艺术类”课程的非英语专业全日制本科生开设,使用省级重点立项建设教材《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程》,每周2课时,共计18周,以混合式在线开放课程为教学平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
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贯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求,“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学”通过综合训练听、说、读、写等技能,帮助学生发展英语应用能力;强化中华文化内容输入和英语表达训练,帮助学生学会以得体的英语表达中华文化概念,促进以传播本土文化为主体的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建构对中华文化的情感认知,帮助学生在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的实践中提升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激发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围绕区域人才市场对职业的素质要求,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增强文化适应和竞争能力。
教学内容/资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学”课程内容包括“人文地理”“历史变革”“语言文字”“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哲理思辨”“建筑艺术”“传统节日”“民俗风情”“戏曲精粹”等10个文化主题,每个文化主题又包括中华文化精华和区域文化特色两大部分。“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学”课程建设了以系列教学视频、电子资源、纸质资源以及课程资源库等多媒体、多模态形式,呈现反映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的核心资源,以及课堂教学实录、特色文化采访、文化探究体验、中华文化翻译等应用于教学环节和支持教学过程的特色学习资源,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教学平台/网站是开展教学实践的重要保障。“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学”积极建设多元网络学习平台和智慧学习系统,除与“大学英语文化应用类课程”共同建设依托互联网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爱课程”以及依托校园网的“大学英语教学”等综合性学习平台外,独立建设依托互联网的“中国大学慕课”和依托校园网的“混合式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平台,引入“蓝墨云班课”智慧学习系统,在本校英语在线公众号上推出专栏展示学生的学习作品,积极营造“新形态教材微学环境”,根据不同教学平台/网站的性质和学习需求,有机配套以语言、视觉、听觉、姿态和空间等形式呈现的学习内容/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网络化和移动性学习需求。
为帮助学生有效生成英语应用能力,“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学”一是采取教师导引下的自主学习,即每涉及一个新的文化主题,教师在适当进行该文化主题核心内容讲解、文化概念英语技能表达训练外,主要对该文化主题单元的自主学习给予观点、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学生根据文化主题单元学习任务,利用课外时间,完成观看教学视频和单元测试,观看配套视频和学习在线课件,完成作业练习等自主学习。二是实施文化主题学习任务/项目驱动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协作学习,即每一个文化主题单元学习开始后,学生组建学习小组,为完成“主题理解”“概念陈述”“信息拓展”“文化阅读”“文本翻译”“创新思辨”“口语操练”“听力理解”“论文写作”等学习任务开展实践性和探究性学习,发展英语应用能力。三是引入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学习,即学生为拓展主题文化知识、发展英语表达技能和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开展线上与线下结合的自主和协作学习,线上收集整理学习资料、训练英语表达技能,线下应用和迁移学习资料和已习得的语言技能,制作学习作品(优秀学习作品会被推荐在线展示),完成学习任务/项目,生成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的应用能力。
为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学”以任务/项目学习作品为主要评价工具,实施基于“可观察学习结果分类结构”(Structure of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SOLO)[3]的形成性评价,考核“单点结构”(习得知识)、“多点结构”(积累知识)、“关联结构”(应用知识)和“抽象扩展结构”(拓展知识)等阶段性学习效果和动态性学习过程,以评促学、评学结合。
形成性评价包括文化主题计算机系统评价、见面课自主和协作学习评价三大部分。计算机系统评价,即对“单点结构”阶段习得知识的评价,计算机系统对学生按时完成每个文化主题的在线教学视频学习和单元测试结果进行实时记录和评价,自动折算相应的分数。见面课自主学习评价,即对“多点结构”阶段积累知识的评价,每个文化主题学习后,学生自主完成课文研读和作业练习,学习配套视频和课件等内容,评价以学习过程记录、作业练习完成数量和质量、问题回答等为评价工具,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见面课协作学习评价,即对“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阶段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和拓展知识创造意义的评价,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组建学习小组,完成文化主题相应的学习任务/项目,评价以参与协作学习过程表现、学习作品制作形式和学习作品陈述质量等为评价工具,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作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学期的课程教学结束后,任课教师要对课程学习进行问卷调查,以改进教学。2018年春季学期对来自文、理、工、医等不同院系的227名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得到了如下的反馈。
由于我国传统英语教学以英美文化为主要教学内容,与母语文化相脱离,英美文化教学的单向导入不但不能满足我国大学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全部需求[4],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对本国的传统文化不甚了解,更不知如何用英语去表达[5],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表现在训练英语学习者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上,而且表现在培养其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上[6]。
用英语去教授中华文化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崭新模式,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学”课程学习不轻松,89%的受试者认为掌握课程内容有难度(表1),更有93.4%的受试者认为掌握中华文化得体的英文表达困难较大(表2)。
表1 课程内容难度调查统计表
表2 语言表达难度调查统计表
虽然“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学”课程学习对多数学生来说都有或多或少的难度,但对于以中华文化为教学内容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学生仍普遍认同。中华文化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可理解的教学内容,基于该内容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下训练语言技能。94.2%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有必要开设中华文化拓展课程(表3),因为大学英语以中华文化为教学内容,不但有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中西文化鉴赏能力,其课程教学方式也有助于发展学生自主和协作学习能力。
2.2.1 发展英语应用能力
表4显示,90.8%的学生认为“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学”课程在帮助其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每个文化主题的学习内容/资源面广量大,学习任务繁重,为有效掌握文化主题的核心与重要知识和信息、训练相关英语表达技能,学生需在课外进行大量的自主性阅读和资料收集,根据学习需求,有意识地进行英语技能训练;课外采访、资料翻译、学习作品制作和陈述、任务/项目学习报告撰写,驱动学生强化写、说和译的技能。任务/项目学习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在真实的情境中传播弘扬中华文化,学以致用。
表4 课程在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方面的重要性调查统计表
2.2.2 增强自主学习和交际能力
表5显示,92.9%的学生认为“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学”课程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和交际能力。课程绝大部分学习内容和任务需要学生课外自主完成,在形成性评价的驱动下,学生努力创建第二课堂,将课外自主和协作学习提升到与课堂学习同等重要的高度。为培养和发展交际能力,课程充分融合了如任务型教学法、合作型学习法等多种外语教学方法,设计了包括小组讨论、个人演讲、模拟访谈、课堂讨论以及课外文化实践等多种互动性很强的交际活动,创造各种实际的交际情景,以发展学生参与真实交际的行为。
表5 课程在提高自主学习和交际能力方面的重要性调查统计表
2.2.3 拓展文化视野与鉴赏能力
表6显示,高达97.4%的学生认为“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学”课程帮助其拓展了文化视野与鉴赏能力。课程既包括历史文化、科学教育、宗教哲学等中华文明的内容,又收集文化传统、名城建筑、历史人物、经济社会等区域文化精华之内涵;既涉及文化传统与创新发展的延伸讨论,又引入中西文化发展的对比分析。对于课程的社会教育功能,学生意识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每个中华学子所应尽的责任,作为合格的外语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人文修养和道德品质;在对比西方文化和文明的同时,看到了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
表6 课程在拓展文化视野与鉴赏能力方面的重要性调查统计表
“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学”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教育教学内涵,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在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提升自主学习意识和发展自主学习行为,以及增强文化意识和拓展鉴赏能力、发展以传播中华文化为主体的交际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本土化改革和实践探索,取得了教书育人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学”课程虽然引入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以及以见面课为主体的形成性评价,但如何完善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系统,一方面对线上学习进行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推进传统教学评价智能化,这是课程教学内涵式发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进一步探究的实践问题。
[1] 教育部.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版) [EB/OL]. (2018-06-09) [2020-08-10]. https://wenku.baidu.com/view/ a514b986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6d.html.
[2]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17-10-27) [2020-08-05]. 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27/c414395-29613458.html.
[3] 张晔, 顾卫星, 叶建敏.“基于可观察学习结果分类结构”的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实践——以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学为例[J]. 外语测试与教学, 2020 (1): 35-42.
[4] 张蓓, 马兰. 关于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的调查研究[J]. 外语界, 2004 (4): 60-66.
[5] 张友平. 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J]. 外语界, 2003 (3): 41-48.
[6] 刘世文. 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3 (1): 29-32.
Practice and Effects of English Teaching of Featured Chinese Culture
Zhao Xingang
( Soochow College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6, Jiangsu, China )
As one of the expanded college English cultural and application courses,took advantage of its Chinese culture-based course design, implemented online and offline blended learning, and optimized task/project learning product based formative assessment mechanisms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English application abilities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enhance thei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wareness and competence, so as to satisfy the needs of the country, the society, the school and students’ developments and realiz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college English.
college English; Chinese culture;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effect
TP319
A
1009-8429(2020)04-0055-06
2020-09-03
赵新刚(1966-),男,苏州大学东吴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