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
由迪士尼出品的动画电影《花木兰》于1998年在美国上映,在取得了良好反响的同时也遭受了不少质疑。22年后,迪士尼上映真人版《MuLan》,但这一次市场反应却不尽如人意。尽管都是取材于传统的中国故事,融入了中国元素,但其中却体现出极强的文化差异。结合当下跨文化传播语境,我们对影片更深层次的内容进行解读。
跨文化传播,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人们所进行的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由于历史文化、教育程度、兴趣爱好的不同,在对待同一件事情时的态度和思维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跨文化视角下,人们的价值观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由此影片《MuLan》为何在中国市场遇冷就可见一斑了。迪士尼版本的《MuLan》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寻找自我价值、追求梦想的超级英雄,而在《木兰辞》中的木兰形象则是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因此不同文化视域下木兰形象的塑造不免产生差异,而当具有美国主义色彩的《MuLan》来到中国市场应如何实现跨文化传播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霍尔指出,编码者或者解码者会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生产生活、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之下,就会造成在编码时的错位。《MuLan》在上映第二天便被上映数天的《八佰》反超。究其缘由,影片在本质上仅仅是借助木兰替父从军的外衣讲述了一个充满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故事。
文化价值的不同必然会导致人们的审美错位。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所崇尚的是海洋文化。在西方国家,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影响,海洋地域常年遭受自然的侵害,为了生存就必须冒险,因此海洋文化强调冒险与自由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在中国,我们的文化是大陆文化,我国以内陆地区为主,生存资料有限,由此我国以克制、集体主义的儒家思想为准则。影片中,木兰替父从军固然是故事的主线,然而与中国《木兰辞》相比,两者出发的目的却截然不同。电影《MuLan》更多的是自我的一场对话,即何为“忠、勇、真”,应该如何真实地面对自我,接受自己身上的气,在此过程中找寻自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为此,迪士尼特意设立了一个与木兰截然对立的巫女角色,从而探寻女性的社会价值如何实现。而在《木兰辞》里,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其出发点无疑是对于父亲的爱和孝。在《Mulan》中,在雪山一战与拯救皇帝的段落里,木兰凭借一己之力与智慧战胜敌人,取得胜利,木兰的个人价值也就取得了极大的肯定。这无形之中体现了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其精神内核显然易见。而在《木兰辞》中,对于战争的描述寥寥数语,并未过多渲染木兰在从军中的英勇智谋,而是强调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心。
从图1中,我们可清晰地看见编码者在编码过程中所受到的制约因素,由此可知迪士尼将美国价值观渗透在中国故事中。无论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是个人英雄主义,都强调了美国文化的个性与价值。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的本质差异也使得这样的信息构建在根本上就难以取得中国观众的深刻认同。在霍尔的研究中表明,编码者要对即将编码的信息有充足的了解,否则他表述的内容将不会有意义。
图1
霍尔认为,信息符合语言规则才能更好地传达意义,通过语言规则的运作,使信息的意义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就像音乐、色彩、词汇、动作、表情符号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我们的喜怒哀乐、观念和价值。因而编码者需要借助各种符号来传达思想,抒发情感。
编码者在片中借助东方文化符码解读木兰人生价值的追求与实现,希望以此获得东方观众的文化认同。凤凰作为影片中一种特殊的意象符码,成为引领木兰找寻自我的精神依托。凤凰在中国具有神圣高洁、浴火重生的文化语义。影片中,凤凰几次在重要段落中出现,一次是木兰离开家中前往军营的路上迷路,凤凰带领木兰走出山谷;一次是木兰与巫女的对峙中,凤凰的出现使木兰敢于面对真实的自我;最后,在木兰勇救皇帝的段落中凤凰再次出现,象征着对于木兰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肯定。通过凤凰这样的东方符码,表现了木兰的忠诚、勇敢和真实,但是其表现形式不免过于直白。
编码者的知识背景、文化价值也会对编码的符号产生影响。在影片《MuLan》中西方视域下的东方符码也受到了人们的质疑。红色在中国代表着热闹、喜庆,因而如果要用一种颜色来形容木兰,那绝对是红色,无论是描于面上的胭脂红,抑或是替父从军披上的战衣红,都鲜明地表现了木兰的人物形象,然而红色并不完全就是中国,片中木兰在宗祠里拜别先祖,本应是庄严肃穆的,却因宗祠里显眼的两排红灯笼使人难免出戏。此外,“双兔傍地走”直接被迪士尼搬上银幕,原文中这本应是一种修辞性代码却被编码者解读表现为直接的物化形象。中华诗词文化善于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如果编码者在解读时不能深刻理解其本质内容,那么在跨文化传播中必然无法得到观众的认同。
“主导——霸权式”解码是指解码者会完全根据编码者的意图来进行解码,以此完全接受编码者想要传递的信息。观众在看完影片后认为,花木兰作为封建时期的女性,却仍具有个人意识,敢于突破枷锁,打破社会的成见,勇于追求自我价值。她在替父从军过程中,通过军营的训练,逐渐蜕变成长为封建时期下的新女性,并且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勇气,战胜了柔然人的侵略,在危机关头拯救皇帝和国民于水火之中,证明了自我的价值与能力,获得了皇帝的嘉奖与国民的尊重,最后回到家乡为家族带来荣耀。在这样的解码之下,就是完全清晰地接收到了编码者的意图,并以此进行解码,说明编码者的目的已经达成。
协商式解码是指解码者一方面认可编码者所要传递的信息,但在另一方面又会依据自我的文化背景、知识水平等对主导符码表示抵抗的态度。片中对于“忠、勇、真、孝”的诠释,部分内容观众是给予认可的,但是在一些方面也产生了质疑。影片中的忠指的是对皇帝的忠诚,勇则指的是木兰的勇敢坚毅,这也在影片中得以体现,而真却引起观众的质疑,女扮男装的花木兰本就是一个善意的谎言,这在本质上就是假。在《木兰辞》中也有“不知木兰是女郎”的描述,而在影片中木兰必须正视自己的女性身份,才能够获得打败敌人的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鲜明的美国价值观,即做真实的自己。这一点在中国观众的解码过程中,虽然能够理解但还是不免产生质疑,尤其是在与巫女对峙后,木兰丢掉盔甲,扔掉战衣,甩着长发奔赴战场,向世人宣告自己的女性身份,这一举动无疑是触犯军规,因此在木兰选择面对真实的自己这一段落中过于草率。
对抗式解码是指解码者以一种全然相反的方式去解码信息。影片中中国元素随处可见,红灯笼、对联、祠堂等,然而这些中国元素却并未得到观众的认可。究其缘由,虽然都是中国元素,却被网友评价为中国元素大乱炖,朝代背景完全不同,在历史逻辑上漏洞百出。比如,木兰作为北魏时期的人居然居住在福建土楼;皇宫大殿前官员和妃嫔们闲庭信步;祠堂里悬挂着两排大红灯笼。这些内容都使观众难以信服这是中国故事。除此之外,片中由巩俐所饰演的巫女能力超强,在开场就以摄人心魂这样的技能出场,轻轻松松进入城门之中,竟然甘心臣服于柔然首领之下,并且拥有超强能力的她竟然在片尾为保护木兰而被一箭射死,这样的逻辑完全不能自洽,观众无法接受。
综上,我们得以解析中国文本在西方国家解读之下的语义价值变化。中西方影片中的花木兰形象虽然各有侧重,但不可否认的是,木兰的故事激励和影响了不同国家的人们。虽然不同的地缘政治文化背景下文化语义符号系统或有不同和出入,但其中相同的语义和逻辑结构系统依然可以承担起唤醒观众内在情感的共鸣,价值认同的壁垒结构得以调整,使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不同地域间的情感价值认同的界定有更值得探讨和分析的余地。
优秀的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优秀的中国故事也可以在跨文化传播中传递中国声音,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要正视其中由于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所带来的文化差异问题,并且在进行异域文本改编时更应注重原文本的价值内核,而不是外在元素的堆砌。迪士尼选用中国故事,却并未传递出真正的中国声音,这是《MuLan》并未受到中国观众认可的本质原因。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深刻认识到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不同民族乃至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从而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之上,进行影视作品的改编与创作,使中国故事更好地传递出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