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患者人格特征的研究进展

2021-01-07 11:59张文彦陈韦陶综述何志义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帕金森病人格量表

张文彦,陈韦陶综述,何志义审校

“人格”一词是对英文单词“personality”的翻译,是指与生物学和环境因素相关的行为、认知、情感的集合[1]。其实关于人格准确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不同学者对人格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因而定义也存在一定差异。到目前为止,已形成数种关于人格测的量表。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第二大进展性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以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并存为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患者逐年增加,我国每年约新增10万余人,对家庭及社会造成很大负担。近年来非运动症状得到大家广泛关注,一方面是由于早期发现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另一方面是由于脑深部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在PD患者治疗中得到普及,然而其对非运动症状尤其是人格的影响尚未可知,引发伦理热议[2,3]。下面将对常用于PD患者人格测评的量表、PD患者的人格特点以及目前关于DBS对PD患者人格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

1 常用测评量表

1.1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MMPI) 该量表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家哈兹威与精神科医生麦今利于1943年编制而成。由10个临床量表:疑病、抑郁、癔病、精神病态、男性化-女性化、妄想狂、精神衰弱、精神分裂、轻躁狂;社会内向和4个效度量表:疑问量表、说谎量表、诈病量表、校正量表组成。1989年MMPI被进行重新修订,形成新的版本,即MMPI-2[4]。目前我国译本由中科院的宋维真教授修订。

1.2 大五人格量表/NEO人格量表(Five-Factor Personality Inventory,FFPI;NEO Five-Factor Inventory,NEO-FFI) 在大五人格理论的基础上,由美国心理学家科斯塔和麦克雷在1987年编制成,主要测量人格的五个维度,即内-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神经质/情绪稳定性、对经验的开放性[5,6]。目前我国译本由中科院的心理学家张建新教授修订。

1.3 艾森克人格量表(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 该量表是由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经过多年增订,于1975年编制而成,主要包括测量人格的3个维度量表及一个效度量表,即N量表(测评神经质)、E量表(测评内外向)、P量表(测评精神质);L量表(效度量表),后来又形成艾森克人格量表简化版[7]。目前我国成人及儿童译本均有龚耀先教授修订。

1.4 16项人格因子问卷(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16PF) 该量表由卡特尔编制,主要测量人格的16个维度: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特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心理学及其他领域测评中应用广泛[8]。目前我国译本包括1970年刘永和的修订本和1981年李绍衣的修订本。

1.5 三维人格量表/气质和性格量表(Tridimension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TPQ;Temperament and Character Inventory,TCI) 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家Cloninger提出的人格生物社会模型基础上创建,三维人格量表主要测量人格的三个维度:猎奇性(Novelty Seeking,NS),与多巴胺能系统有关;躲避伤害性(Harm Avoidance,HA),与5-羟色胺系统有关;奖赏依赖性(Reward Dependence,RD),与去甲肾上腺素系统有关。气质和性格量表包含了气质(temperament)和性格(character)两个层次,气质包括NS、HA、RD及坚持有恒性(Persistence,P);性格包括自我定向性(self-directedness)、合作性(Cooperativeness,C)和自我超越性(self-transcendence,ST)[9]。针对上述量表的测评方式,测评项目总数及分数计算及结果解读等信息,汇总在下面表格中(见表1)。

表1 测量PD患者人格常用量表汇总

2 帕金森病对患者人格的影响

帕金森病是一种在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特征性病理改变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和路易小体形成,近年也有研究发现除了黑质多巴胺系统受累,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及5羟色胺系统均有受累[10,11]。此外研究发现PD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出现远远早于典型运动症状的出现,因此人格的改变被认为是PD的一种病前改变[2]。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PD患者和健康人群人格的差异。2018年Santangelo[12]等人共纳入13项PD患者与健康人群人格对比的研究并进行了META分析,其中3项研究是依据大五人格理论,研究发现PD患者在神经质维度得分较高,内-外向性和对经验的开放性得分更低;另13项研究是依据Cloninger理论,研究发现PD患者在HA维度得分更高,NS维度得分更低。间接说明PD患者比健康人群减少了对新奇事物探索的积极性,增加了对未知的恐惧,更容易疲劳。近来有研究通过构建认知相关模型对PD患者人格进行分析,发现PD患者组较健康对照组生活质量更差[13]。目前虽无统一的用于PD患者的人格测评量表,但疾病本身一定程度对患者人格进行了改变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3 DBS对PD患者人格的影响

DBS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运用于临床,于1997年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治疗原发性震颤、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等疾病[14],并于1998年引入我国。其对PD患者运动症状的改善毋庸置疑,同时其具有微创、可逆、可调节特点,使其在PD治疗中得到普及,然而其对非运动症状及精神症状的影响尚未可知。一些病例报道DBS术后患者人格发生改变,引发了该技术在伦理方面的热议。下述表格汇总了已经发表的关于DBS对PD患者人格影响的研究(见表2)。

表2 关于DBS对PD患者人格影响的研究汇总

至于DBS对PD患者人格影响的争议,一方面是由于DBS治疗PD的准确机制仍未明确;另一方面是用于测评的量表尚存在一定争议,目前尚未有专门针对PD患者人格相关变化测评的具体量表。上述发表的研究中,Lewis[15]等人同时针对照料者及患者进行调查,发现照料者测评得出的人格改变发生率要高于患者本身的测评。使用不同量表,最终结果也不同[16~18]。即使使用相同量表,结果也不尽相同。Houeto[19]等人、Pham[16]等人与Giovanni[20]等人均使用TCI量表进行研究,结果也存在较大差异。由于研究有限的随访时间及缺乏更多的研究数据,我们很难判断DBS是否对PD患者的人格造成影响,就目前研究结果来看,DBS是一种相对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手段。Jonathan Pugh[21]提出DBS可能会对患者人格、情绪等产生影响,但目前缺乏统一的判断标准,建议大家之后使用PIAAAS(性格、身份、自主性、真实性、和/或自我性)对患者进行详细评估,以更好的判断DBS对人格的影响,指导治疗。

4 结论与展望

人格由于其独特性与复杂性,其不仅是心理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临床医生及伦理学家广泛关注的领域。PD作为第二大神经系统变性病,疾病本身可能会对患者人格造成影响,使患者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下降,对未来的恐惧增加,比健康人群更容易疲劳,人格的改变也一定程度增加了看护者护理的要求。DBS因其微创、可逆、效果显著等特点,近来被越来越多的PD患者选择。目前综合上述研究,DBS仍是相对安全的治疗手段,至于其对人格的影响,有待于更大规模,多中心,使用更优异的量表,长期随访后得出进一步结果。随着PD患者的逐年增多以及DBS技术的日益普及,关注患者早期人格变化,有助于对疾病的早期诊断,DBS术前个性化的评估有助于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22]。因此临床医生需对患者的人格加以重视,不仅可以提高对疾病的早期诊治,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帕金森病人格量表
关注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碍
改善生活方式,延缓帕金森病进展
手抖一定是帕金森病吗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