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木提·阿木丁,王珑,王瞻,陈平波*
(1.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
平乐正骨是起源于河南省洛阳市平乐村,形成于清朝,被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其通过历经220 余年的风雨,八代相传,享成为目前影响最大的骨伤科学术流派[2]。平乐正骨以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为基石,再取各代名医之所长,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方面形成了以气血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为纲,以补气活血、祛风除湿、强筋壮骨为治法,内外兼顾,强调分期、辨证施治,重点强调筋与骨之平衡,对膝骨性关节炎提供了崭新的防治思路。
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由创伤、劳损,外邪等各种原因引起关节软骨的进行性破坏、以骨质增生症状为主的退行性病变,表现为进行性的膝关节肿痛、僵硬及活动受限[3],多发于中老年人。目前西医以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为主要治疗[4],而缺乏特异根治性的治疗措施。本人有幸师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骨四科主任、平乐正骨的在新疆传人陈平波教授,受益匪浅,再通过平乐正骨相关文献、书籍、医案的学习和整合,从于平乐正骨平衡理的角度,对膝骨性关节炎的防治进行浅探,以飨同道。
膝骨性关节炎以局部肿痛,伴活动受限、功能障碍为常见表现的疾病,故归属于中医学“痹证,骨痹,膝痹”等范畴[5-6]。而平乐正骨以祖国医学理论为基础,运用平衡理论对膝骨性关节炎等伤科疾病提供崭新的思路和思考空间。平乐正骨平衡论中的有形与无形、整体与局部、功能与结构兼顾及动静结合的诊疗思维[7],对膝骨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诊断治疗及预后调护均有指导作用。
平乐正骨平衡理论主要包括气血平衡、筋骨互根互用、动静互补、五脏协调、形与神统一、天人相应、标本兼顾、起居有常等[8]。平乐正骨平衡论认为,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生的本质是脏腑失衡,而气血失衡则其标,两者互为因果、局部与整体、筋与骨相互影响的结果,因此气血失调、筋骨失衡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第一,气血失衡是研究骨伤科伤科诸疾病机的基础。《素问》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平乐正骨认为气血辨证是骨伤科疾病的总纲,是膝骨性关节炎辨证的总纲,气与血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关系[9]。由于人体关节中膝关节是受力较大的关节而很多时候一直在被用,从而处于一种正气虚的状态。因此,外邪及劳损皆首犯膝部气血,气血失衡会导致五脏失衡、而五脏失衡则邪气乘虚侵入人体,阻滞人体经络,气血不通,则筋骨关节失去滋养,使关节肿痛、活动不利等症状[10]。第二,五脏失衡是本病的重要病机。气血失衡必然会导致五脏失调,五脏的生克制化机制紊乱,则气血化生失去其自己的规律性,从而导致筋骨营养失衡,酿成筋骨之病[11]。其三,骨病必伤筋,筋损则骨失去约束力,筋骨通过互根互用的平衡作用,维持膝关节的功能和正常的结构,从而能够将膝关节的活动功能顺利完成。因此,可以说气血与人体的所有生理、病理变化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12]。此外,起居无常、饮食无度、形神失调、天人关系失调、动静失衡皆可为本病的重要病机。因此,平乐正骨主张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分期论治,平调气血、调和脏腑以恢复整人体阴阳之平衡,鼓励患者动静相结合地进行功能锻炼[13]。
气血平衡是健康的基本保障,生命活动的总纲,是平乐正骨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骨伤疾病的总纲[14]。气血是人身之至宝,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至死亡的生理病理过程无不根于气血。气血平衡,则机体安;气血失衡,则患生。气足血盛则筋强骨壮,气弱血虚乃筋骨失职。气血根于五脏的代谢,如肝藏血,调配全身血量,同时,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畅则血行等[15]。无论外伤皮肉筋骨,还是内损脏腑平衡,皆存在气血失衡。只有气充血足且保持其动态平衡,五脏疏泄正常,筋脉才得以濡养[16]。“痹病调气血,和则病自去”是平乐正骨气血平衡思想的高度概括[17]。
气血平衡,则五脏得养、脉络得滋获通、筋强骨壮,血充气足则营卫调和,从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王敬威等学者[18]在气血共调平衡论指导下,用养血止痛方加减联合中药封包等方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取得显著疗效。若气血失衡则五脏失调,脉不充经不通,筋骨失养则不荣则痛或不通则痛。因此,治疗应以气血共调为主,要益气养血,气血运行得到动态的平衡,则痹病自愈。
平乐正骨认为,人体是一个具有完整统一性的小天地,五脏是其核心,五脏六腑通过脉络而联系[11]。平乐正骨认为,局部疾病会引起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强调机体各脏腑经络之间存在着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互相协调、互根互用、在病理变化上互为影响的特点。
心主血脉。心气充足,心脏的泵血功能才能泵血,血脉通畅,血液才能循环无阻。心主神明,主宰人类的各种思维意识活动。脾作为“后天之本”,主化生气血,脾胃负责消化吸收及其输布血、津。而血液循环及其气体交换又依赖于肺的调节。肝主筋,主疏泄,又主藏血,从而滋养筋骨。肾乃“先天之本”,主生长发育,肾又为“气之根”,主骨。肾精充足,则骨质得养、坚固有力,如肾精亏虚,筋骨失其滋养[19]。唯有五脏平衡、协调,共同促气血运行,筋骨才能得以濡养。五脏失衡则筋骨失衡,出现肿痛、活动障碍。肝肾亏损导致气血失衡,邪气乘虚而入内,邪盛日久,阻滞筋脉,筋骨失濡,发为膝痹。就出现筋弛骨弱、无力、肌肉萎缩等症状[20]。所以,滋补肝肾以血水充足、生髓壮骨,补心益脾以运化气血,从而使营卫调和,气血平衡,经络通畅,骨愈筋续[21]。陈利国,郭艳幸[22]将五脏的升降出入特点与小柴胡汤之和法相结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此外,平乐正骨强调“筋骨并重”,认为筋与骨互根互用、互相影响,认为骨强则筋健,筋健则骨,治则上要遵循肝肾同治、筋骨并重[23]。《素问》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说明筋骨对人体的协调平衡至关重要[24]。安建军等人[25]在筋骨并用平衡论指导下推拿手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发现、患者疼痛感显著降低,关节炎症显著改善。所以膝骨性关节炎等痹病的防治过程中必须重视五脏协调,筋骨并论,要促进气血与筋骨的平衡、调节五脏功能。平乐正骨强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功能锻炼,以强筋壮骨、恢复筋骨平衡的重要性[26]。
“要想气血活,动静相结合”是平乐正骨运用动静平衡思想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高度概括。平乐正骨动静互补平衡论强调,动静乃阴阳,互根互用、动中有静、静中动,动静互补。“动则使通,静以善养”,根据膝骨性关节炎的早中晚分期,因人而宜的进行适度、适时、适量的“动”,有利于气血平衡,可预防膝关节粘连,防止肌肉萎缩,有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静”促筋骨的休养,伤科的“静”指对患处的固定制动与静养。动静结合中,“静”是相对的概念,相对的静有利于筋骨修复,给膝关节疾病的康复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27]。合理的“动”是养筋骨的重要途径,既可推动气血运行、祛瘀生新,又可让关节得到滋养,可强筋壮骨[28]。也可促进血液与淋巴液循环,防止筋肉萎缩、关节僵硬、骨质疏松等。比如,刘芬之等人[29]用平乐治筋手法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膝痹取得显著效果。治疗重视气血为纲,筋骨并重,可能更好地达到减轻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达到治疗效果[30]。
但动静互补要因人而异,要张弛有度,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可过度以损伤为代价;对于静养不可废而不用。另外,在治疗期间得到患者配合功能锻练,才能更好地恢复膝关节功能[25]。孙乾坤等[31]用平乐正骨动静互补的功能锻练原则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获得理想的疗效。只有动动静互补、张弛有道,沟通充分,才能促进膝骨性关节炎的康复。
正如《素问》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平乐正骨认为,起居有常是筋骨健康的基本保证,它体现于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32]。凡事有个度(即平衡)、则能保证脏腑平衡、气血平衡、筋骨平衡;反之,则气血失衡,筋骨失衡。天人相应,人的起居应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相应,按一年四时、一天阴阳的变化,才能使得气血平衡,筋骨强健。膳食平衡是维持五脏平衡、筋健骨强的基础。
平乐正骨膳食平衡论的核心为:膳食要平衡、食物搭配平衡、寒热平衡、颜色平衡、性味平衡等。平乐正骨强调,平衡膳食应“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因体质而异、辨证施膳,量力而行,顾护气血,强筋壮骨。平衡膳食促进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生,促进恢复[33]。“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平乐正骨强调除了膳食平衡,起居有常以外,舒畅情志,心身愉快也是很重要的。膝痹病程长而易复发,所以患者易出现负面情绪,故要关注患者舒畅情志,适当给予个体化疏导[34]。平乐正骨始终坚持形神平衡,从而加快疾病的康复[35]。起居有常、膳食平衡、情志舒畅,才能保证阴阳平衡,气血顺畅、脏腑平衡,筋骨才得滋养。
只有把气血平衡、筋骨互用、动静互补、五脏协调等平乐正骨的各种平衡观点有机地结合到此病的诊治过程中,才能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转归给予比较全面的解释,才能获得更好地疗效。在治疗膝骨关节炎时重视整体外,也要因人制宜实施相应的个体化治疗[36]。平乐正骨平衡理论非常重视局部与整体、外因以及内因的相互关系。我们应当维护形态、结构、功能平衡之间的动态的平衡,更有利于康复[37]。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将各种平衡思想有机结合地,才能在膝骨性关节炎的诊治与预防中获得满意的效果。
平乐正骨通过平衡思想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提供新的诊治思路与方法。为以后全面而系统地防治膝骨性关节炎等疾病提供理论参考,值得进一步研究、临床运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