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当知味

2021-01-07 02:01林语堂
课外语文 2020年35期
关键词:兴味风韵前人

⊙林语堂

(刘腾辉 设计)

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向来算为清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读书向称为雅事乐事。

今日所谈的是自由的读书:无论是在校,离校,做教员,做学生,做商人,做政客,有闲必读书。这种读书,得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所以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

读书的主旨在于摆脱俗气。黄山谷谓人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所谓面目可憎,不可作面孔不漂亮解,因为并非不能奉承人家,排出笑脸,所以“可憎”;胁肩谄媚,面孔漂亮,便是“可爱”。

有人面目平常,然而谈起话来,使你觉得可爱;也有满脸脂粉的摩登人士,洋囡囡,做花瓶,做客厅装饰甚好,但一与交谈,风韵全无,便觉得索然无味。章太炎脸孔虽不漂亮,王国维虽有一条辫子,但是他们是有风韵的,简直很可爱。

读书读出味来,语言自然有味,语言有味,做出文章亦必有味。有人读书读了半世,亦读不出什么味来,那是因为读不合的书,及不得其读法。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有人自幼嚼书本,老大不能通一经,便是食古不化勉强读书所致。袁中郎所谓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这是知味的读法。

所以读书不可勉强,因为学问思想是慢慢怀胎滋长出来的。其滋长自有滋长的道理,如草木之荣枯,河流之转向,各有其自然之势。逆势必无成就。树木的南枝遮荫,自会向北枝发展,否则枯槁以待毙。孔子说五十可以学《易》,便是说四十五岁时尚不可读《易经》。刘知几少读古文《尚书》,挨打亦读不来,后听同学读《左传》,甚好之,求授《左传》,乃易成诵。《庄子》本是必读之书,然假使读《庄子》觉得索然无味,只好放弃,过了几年再读,对《庄子》感觉兴味,然后读《庄子》。对马克思感觉兴味,然后读马克思。

读书成名的人,只有乐,没有苦。据说古人读书有追月法,刺股法,丫头监读法,其实都是很笨。读书无兴味,昏昏欲睡,始拿锥子在股上刺一下,这是愚不可当。一人书本排在面前,有中外贤人向你说极精彩的话,尚且想睡觉,便应当去睡觉,刺股亦无益。不睡觉,只有读坏身体,不会读出书的精彩来。

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前人能说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服我,是前人非。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要脚踏实地,不可舍己从人。诗或好李,或好杜,文或好苏,或好韩,各人要凭良知,读其所好,然后所谓好,说得好的理由出来。如此读书,处处有我的真知灼见,得一分见解,是一分学问,除一种俗见,算一分进步,才不会落入圈套,满口滥调,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阅读

练习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四自然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3.分析第六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4.从论证角度讲,第七自然段是从哪个角度进行论证的?结合全文,说说它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见77页)

猜你喜欢
兴味风韵前人
陈洁白
如何富有“兴味”地进行古诗教学
打渔人
关于触感教育的几点感悟
趣味古文
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论苏轼的丑石观与审美兴味
古镇风韵
承载历史文化,彰显古都风韵——北京古柏寻访
吸取前人经验 发展军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