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连杰, 丁 杰
(安徽财经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蚌埠 233041)
许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许村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许村起源于东汉,历史悠久,遗存丰富,特别是其古村落建筑群,独具特色。传统建筑作为物质载体,将许村这个聚族而居的宗族村落的生产、生活方式,村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风俗习惯等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许村传统建筑种类多样,布局考究,工艺精湛,在空间布局、立面造型、结构材料和细部装饰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而,分析其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对于整个皖江流域的徽派建筑发展史研究、徽文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建筑分类 许村传统建筑类型主要为民居、祠堂、牌坊、廊桥和亭阁等。作为宗族村落,祠堂是许村最为重要的公共建筑,而民居则是数量最多、样式最为丰富的建筑类型。据现有调查,许村现有不可移动文物数量277处,其中包括亭阁1座(大观亭)、廊桥1座(高阳廊桥)、牌坊9座,以及若干民居和祠堂。
(2) 建筑年代 许村源于东汉,传统建筑年代久远。南宋时期,许村位于重要的交通要道,由于其地理优势,故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的壮大促进了村落建筑艺术的发展,到明清时期,许村古村落建筑群达到鼎盛。现有遗存最早的为明代所建,共有18处,多为牌坊、廊桥、祠堂和亭阁。清代遗产较为丰富,有68处之多,多为民居和祠堂。自二十世纪80年代起,许村新建筑日益增多,主要集中在进村道路两侧和河前一带。受当时建筑材料与技术的影响,传统建筑高度多数为一至二层。
(3) 建筑风貌 许村作为宗族村落,人口迁徙较少,且其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受外界影响和破坏较少,大部分建筑都还保持较好的历史风貌,结构完整,存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据歙县规划局调查发现,传统建筑总面积占许村建筑总面积的77.3%,且仍有70%的传统建筑正在使用,其中不乏有明代至今的各个时期的各类建筑。许村如此丰富而完整的建筑遗存,可以说是徽派宗族村落建筑发展演变的集中体现。
(1) 空间布局特色 第一,天井楼居式空间布局。许村传统建筑无论是民居还是祠堂,其平面布局多为天井式空间布局模式。其既受中原合院文化的传播影响,又反映了人们在与当地气候、地形和环境相适应而积极改善的居住智慧。有学者研究指出,徽州民居是中原合院民居文化与山越的巢居文化的结合,形成特殊的“天井楼居式”[1]。许村传统民居建筑亦是如此。首先,在中原合院文化的影响下,其建筑空间的营造汲取了合院式住宅庭院的优点,再结合地域人居环境特色,将方正的庭院改为狭长的天井,既可以采光通风,又可遮挡夏日炎热的阳光;其次,在用地有限的条件下,吸收了楼居的特点,普遍设有二层楼,节约占地空间;最后,还借鉴了干阑式楼居开敞的堂屋和出挑的特征,将厅堂设计为半开敞模式,与天井融为一体,形成民居建筑中的“共享空间”。两侧私密的卧室则采取南方干阑式建筑的穿斗式木构架,尺度宜人。
民居建筑平面布局的基本模式,由简至繁,依次有“凹”字形、“回”字形、“H”形和“日”字形等形式[1]。大型民居建筑亦有“山”或“田”字形空间格局,平面组合较为多变。祠堂建筑则独立于居室之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空间形制,其一般采取“三进两天井”的基本模式。“三进”指的是沿中轴线建有门屋、享堂和寝楼,“两天井”则指位于门屋与享堂之间的前天井和位于享堂与寝楼之间的后天井,如大墓祠。此外,天井两侧还有廊庑等附属建筑。制式更高的祠堂,还会在此基础上再加设前导空间,如前门、牌楼和照壁等;或增加厅堂和天井的数量,形成更加富有纵深感的中轴线。
第二,天井空间的灵活运用。天井空间是徽州建筑特别是居住建筑平面布局的核心,是内在的“精神世界”。高耸的天井、幽暗的光线、“四水归堂”的独特意境,成为徽州建筑深刻的文化烙印。出于防盗考虑,建筑外墙一层不开窗户,仅在二层高处开小窗洞,因此房间内部采光和通风受到阻碍。而天井的设置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围绕天井的屋面均向内倾,雨水顺坡流向天井,既解决了屋面排水问题,又为“聚财”的吉利祈求。天井面积的大小主要由房屋的开间和进深来决定的。一般说来,明代的天井窄而深,清中后叶的天井宽而浅。许村传统建筑对天井的设置独具匠心。如许家泽宅,一进门就是一个长、宽、深为134×124×2.5厘米的小天井。旁边的厨房里设置了更小的天井,尺寸只有125×74×2.5厘米,是许村最小的天井[2]794。为了遮阴避雨,往往在天井上加设天井布棚或明瓦,这样可以防止雨水溅落。
(2) 立面造型特色 第一,门面标志——门楼。许村传统建筑外观皆是封闭的墙体,仅开设很小的窗洞,装饰重点往往集中在门楼上。门楼多为家境富裕、有社会地位的体现,因此,许村当地人常把富庶或有地位的人家称为“门楼人家”。除了标志功能,门楼还具有保护大门的作用。它能将墙面上流下的雨水阻挡住,使大门特别是木门少受雨水冲刷,使之不易腐烂,从而延长使用寿命。
许村门楼样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门罩式、八字式和牌楼式。门罩式和八字式多用于民居,牌楼式则常用于祠堂。门罩式最为常见和多样,依据样式的繁简程度,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垂莲式、青砖线脚式和其他形式。垂莲式的主要特征为门罩两侧添加垂莲柱。例如许强明宅的门楼就为垂莲式,其还在垂莲柱上作砖雕,样式精美。青砖线脚式,即在大门上部用水磨青砖做成向外突出的线脚及装饰[2],这种样式在许村最为常见。其他样式的门罩则有左右设云拱或上枋脚头等形式。八字式演变于门坊,主要特征为大门处的墙体呈八字形内凹,营造入口引导空间,许家泽故居入口大门就采用了这种样式。牌楼式门楼制式最高,雕刻精美,气势宏大。例如大郡伯第门楼采用五间四柱五楼式,大邦伯祠门楼采用五间四柱三楼式。这类门楼在村落景观中特别醒目,凸显出祠堂在宗族村落中的重要性。
第二,美观实用——马头墙。马头墙是徽派建筑典型的外部特征。许村作为宗族村落,聚族而居,建筑间距较为密集,且大多数房屋为木结构建筑,防火的考虑尤其重要。马头墙为砖石外墙,可以很好地隔离火源,预防火灾蔓延。同时,徽州居民在含蓄内敛的意识影响下,外墙多高大封闭,较为呆板,马头墙的运用则打破局限,层叠错落,显示出动态、活泼的美感。
马头墙,寓意马到成功,同时也寄托着人们翘首企盼亲人归来的心理。许村地窄人稠,外出经商是当地人谋生的重要手段。外出的人们希望驰骋商场,在家守业的亲人则企盼游子归来。马头墙以其昂首的态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文化内涵[2]792。
马头墙高低错落,为阶梯状山墙。马头墙由墙体,拔檐、垛板或垛头,以及墙脊三部分构成[4]。拔檐部分可以遮挡雨水,保护墙体。墙脊部分则为马头墙的装饰重点。许村马头墙脊主要有三种样式,为坐吻式、金印式和朝笏式。三种样式都体现了“贾而好儒”“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坐吻式因墙脊设有窑烧构件“坐吻”而得名。这类马头墙制式最高,构造复杂,雕刻繁复精美,一般只用于祠堂和社屋,如高阳廊桥就是采用了这一制式。金印式是因脊上的“印斗”而得名,寓意权利和避邪。印斗的制式主要有万字斗、福寿斗和方形人物斗三种。金印式根据印斗的支撑方式又可分为挑斗式和坐斗式两种类型。朝笏式在民居建筑中最为常见,其主要特点为墙脊上作酷似朝笏式的墙檐砖构件,造型朴素、简洁。
(3) 建筑结构特色 第一,抬梁层叠思维与穿斗连架思维的混合。在中原合院民居文化与山越巢居文化的影响下,结合许村宅基用地有限的环境条件,许村传统建筑大多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混合的结构形式。在建筑的重要空间,如厅堂位置,其人流量大,且需要空间宽敞明亮,增加使用面积,故采用抬梁式结构,而这种抬梁式结构又是传统抬梁式结构的改良。不同于用梁来承托檩条,许村传统建筑直接用柱来承托,并且采用穿斗式的横向榫卯结构来衔接构建[5]。
在建筑的山墙处,为了稳固墙体,避免倾斜,则采用穿斗式结构,把柱与枋固定在墙内,利用其横向穿插连接来加固。许村传统建筑进深多为五架,穿斗式连接构架往往简化成为双步梁形式,这样能适当减少用材,增加室内有效使用空间。保留檐柱和中柱落地,两柱之间的两根横枋则用童柱来衔接,加强稳定性。传统建筑中采用的梁枋大多为冬瓜梁造型,美观实用。其两端细、中间粗,起拱弧度较平缓,故结构较为饱满。
此外,随着砖木技术的发展,许村许多建筑也采用了砖木混合的结构形式。例如村中大观亭出现了搁墙造,将底层阑额与普柏枋均置于砖墙之上,仅以斗拱与底层檐柱相连。
第二,天井连廊出挑。许村传统建筑多为楼居式,其二层的回廊多为一层大梁出挑,且因为天井空间有限,出挑的距离极为狭窄,往往仅可过一人。在一层檐柱处用飞来倚(美人靠)支撑出挑部分,而到二层檐部则用插拱或斜撑来支撑。这些支撑构件多雕工精湛,极具观赏性。
(4) 细部装饰特色 第一,槅扇。许村俗称“格子”。它是建筑内部进行空间分隔的主要建筑构件。槅扇多采用半透空的窗格,既能在分隔空间的同时,让空间相互连续,既分又合;又便于室内通风采光。同时,其典雅精湛的装饰花格和雕刻能起到强烈的装饰效果,极具艺术性。
明到清中叶以前的槅扇主要为木格和柳条窗,简朴素雅。清中叶以后,随着经济和审美文化的变迁,槅扇的装饰和雕刻日渐精巧华美。例如许村许有章宅的室内槅扇堪称经典。其室内槅扇多为镂空木雕,上部分多为花格图案,格心为宝瓶形,宝瓶上下各雕有一寿桃图案,宝瓶和寿桃内雕刻花卉人物。下部分多为裙板木雕,裙板上雕刻吉祥纹样和戏剧故事。整套槅扇精美异常,艺术价值极高。
此外,许村大户人家常采用大门槅扇,既便于观景和防护,又与门楼相得益彰,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但因其牢固性不足,许村现存的完整的大门槅扇已很稀少,仅见于前溪的许大定宅。
第二,三雕。徽州三雕多为众人所熟知,其主要指徽派的石雕、木雕和砖雕三种。三雕亦是许村传统建筑重要的装饰细部,是地方文化的重要体现。其在建筑的室内外广泛运用,如柱础、柱头斜撑和雀替,屋架抬梁部分,门窗与屋脊部分,等等。同时室内家具、摆件等工艺品也多用三雕工艺。三雕的内容题材十分丰富,且多取材于生活,有宗族神话、名人轶事、风俗民情,等等。此外,还会运用许多吉祥纹样做辅助装饰。这些装饰纹样和内容题材都用以体现村民的理想信念、审美情趣和心理寄托。许村的三雕技艺精湛,例如许家泽宅柱头斜撑处的镂空雕,玲珑剔透,栩栩如生。
第三,墙体绘画。墙体绘画的装饰性弱于槅扇和三雕,但其所需费用较少,是较为经济的装饰形式。依其分布情况,大致可分为岔角绘画、门窗绘画和檐口绘画,后续随着民居建筑形制的改变,还出现了阳台绘画。岔角绘画多分布在房屋正背两面的岔角处,呈三角形布局。门窗绘画分布在门窗的上部,呈长方形布局。檐口绘画分布在檐口下方,其绘画的规模最大,内容也最为丰富。其一般由三幅画组成,中间为画面主体,两边多用山水图案作辅助装饰[2]793-794。
墙体绘画的主题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体现出许村村民与时俱进的积极面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在情感愿望、家族理想的心理寄托需求下,绘画主题内容多与三雕一致,表达情感诉求。随着地域性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绘画主题则以山水风光为主,特别是黄山的特色风光。
(1) 高阳廊桥 第一,建筑背景。高阳桥位于升溪之上,是许村保存较为完好的双孔石墩木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阳桥最初为元代所建,后几经修改,建成现在的模样[6]。其是沟通许村前溪村与高阳村的重要通道,也是许村村民交往的重要场所。
第二,建筑形制。高阳桥横跨升溪,为石墩桥上架廊,廊宽5.3米,长21米。廊内共有7间,每间以木柱分隔,中间面阔最宽,其余稍次之(图1)。
图1 高阳廊桥平面图与剖面图(图片来源:歙县规划局)
桥中间南侧设有佛座,供奉观音坐像,寄托“永镇安流”的寓意。中间北侧墙面则开圆洞,并设有焚烧炉,为方便焚烧香纸,防止火灾。廊内通道南北两侧设有坐凳,方便村民往来、休息与交流。木柱和长凳的数量设置比较讲究,分别为八和六,暗含“发顺”的寓意[7]。廊桥南北立面沿中间对称。屋顶造型类似宋氏官帽,分为三部分,中部屋面略高于两边,形成参差错落的屋脊线。墙上开有窗,窗形制不一,有方形窗、六棱窗及圆形窗洞,窗的大小从中间往东西两侧逐渐减小,可以调节廊内气压[8]。桥内凭窗观景,不同窗形可成不同框景,风景优美,别具趣味。廊桥的东西两侧立面为马头墙,中间高、两边低,错落有致,中间设置有圆拱形廊门。马头墙脊为坐吻式,设有窑烧构件坐吻,垛头和博风均用砖雕装饰。
第三,建筑结构与装饰。高阳廊桥桥身为石拱桥,廊部为砖木混合结构。四面墙体用砖石砌筑围合,廊内用木柱支撑,采用抬梁式屋架结构,便于廊内通行。内部装饰独具匠心,中间设有佛座,所以这一间的室内装饰最为注重,唯有这间梁下设置了木雕作为雀替。中部三间设有天花,天花上绘制彩绘图案。其余四间则为彻上明造,露出梁架结构,梁上绘制彩绘图案,其题材内涵讲究,构思独特,技法熟练。
高阳廊桥作为许村独特的交通建筑,承载着村落的人际交往活动,见证着村落的发展繁荣,同时,其自身所包含的人文景观和建筑艺术,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极具观赏性。
(2) 许家泽故居 第一,建筑背景。许家泽曾任清末两淮盐运使,家境丰沛,眼界开阔,极为重视子女教育,所以家族也出现一门五博士的盛况。此外,许家泽先生于1927年创办许村仪耕小学,推动许村的教育快速发展。许家泽故居建于1905年,现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建筑形制。许家泽故居也是典型的天井楼居式空间布局形式。其平面形式为“日”字形,分为前后两大部分,中间用一较大的庭院连接(图2),前后部分皆为三开间。前部中间为入口门厅,门厅左侧为厨房,右侧为轿厅。三处空间均设有天井,特别是门厅和厨房的天井大小仅一平方米左右,是许村最小的天井,甚至在整个徽州也不多见(图3)。中间庭院面积较大,非常宽敞,左侧为厕所,右侧为一两层过廊,现堆砌杂物。后部分为两部分,左侧面积较大,主要为主人的起居空间,共两层,内设一较大天井。一层房间皆围绕天井呈回字形布置,天井南侧为一过厅,过厅两侧为厢房;天井北侧则为客厅,客厅左右设厢房。天井东侧为一楼梯,联系上下两层。楼梯左侧有一狭窄庭院,现堆砌杂物。二层主要为回廊和卧室。右侧则为备房,也有两层。一层有两间房,房内皆设有天井,两房之间有一楼梯方便上下交通。两间备房与左侧厅堂和庭院长廊相通。
许家泽故居建筑平面典型而有极具特色,特别是对天井的运用,可谓匠心独运。故居里结合功能需求共设有5个天井,每个大小不一,既方便采光通风,又极具观赏性。
第三,建筑结构与装饰。许家泽故居的建筑结构是常见的砖木混合结构,外围用空心砖墙围合,内部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构架。比较独特的是,在部分天井处,出现檐部前步柱减柱,形成大尺度的直梁承托列梁和驼墩、斜撑、挑头方组合出挑,使檐廊的挑头方和列梁成为一体化构件[9]。并且,其一层室内地面采用架空处理,留有通风口,以便防潮。
许家泽故居的建筑立面和徽州传统民居一样,较为朴素内敛。白墙灰瓦,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其建筑外部的主要装饰为八字式门墙,凸显入口。建筑的装饰重点在室内,集中在庭院门楼、厅堂和天井。庭院进入后部的入口门罩,装饰十分讲究。门罩基本为砖雕装饰,由细砖叠涉线脚,线脚上用砖刻雕饰,顶部加以单坡屋檐和屋脊,十分醒目。厅堂和天井装饰则主要为门窗、槅扇和结构构件装饰上,皆为木雕,技艺精巧,雕刻精美。后堂天井部分,仅底层的门窗和槅扇部位就采用了五种雕饰纹样,设置讲究,彰显屋主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遗憾的是其表面被涂以红漆,破坏了原有木材质朴的美感。
许家泽故居建筑价值较高,其建筑形制、结构与装饰都较为独特,特别是灵活运用天井和各种雕刻装饰。但是目前此建筑处于荒置状态,希望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许村以其较完整的格局,丰富的建筑类型,独特的建筑风格及其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成为明清时期徽派建筑的集中展示区,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许村传统建筑自身所含的人文景观,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搭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其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空间布局上,体现了中原合院文化与山越巢居文化的融合,主要为天井楼居式空间布局模式,并灵活设置天井,既节约用地,又利于采光通风,表现出因地制宜,与环境相适应的居住智慧。
二是立面造型上,则主要表现在门楼和马头墙上,其样式多样,设置讲究,体现了许村作为宗族村落,受礼制文化、徽商文化深刻影响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俗。
三是建筑结构上,体现了抬梁层叠思维与穿斗连架思维的融合。传统建筑大多采用两者相混合的结构形式,并适当简化构件,用出挑方式支撑檐部与廊部结构,以便能依据不同需求合理布局,提高空间利用率。但局部空间受结构限制,尺度较窄,舒适度较低,如楼梯和连廊。
四是细部装饰上,则主要体现在槅扇、三雕和装饰绘画上,装饰技法精巧,艺术表现丰富。其装饰题材广泛,内容深刻且贴近生活,寄托人们的理想信念和真情实感,极具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