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微, 张 奕
(西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129)
1985年,Halliday首次提出语气隐喻的概念,历经30多年的发展和革新,逐步趋于成熟。语气隐喻是“语气选择和言语角色的不一致”(Halliday & Mattensin,2014[1]703; Thompson, 2014[2]246),被认为是“意义潜势的一种扩展, 即通过创造体现结构的新范式, 开拓新的意义系统领域”(Halliday & Matthessien, 2004[1]262)。因此语气隐喻的人际意义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目前,已有学者在不同语篇中探索并发现了语气隐喻丰富的人际功能(翁玉莲, 2011[3];曾晓光, 2008[4];刘承宇, 2003[5];田苗, 2011[6]; 宋来全、杨忠, 2019[7]),但是语气隐喻在学术语篇中的人际意义的研究较少。然而,学术语篇中的语气隐喻并不罕见,而且学术语篇中蕴含着丰富的人际意义(Hunston & Thompson,2000[8]6;Martin, 2000[9]18;Hyland,2005[10];Hyland & Jiang,2016[11])。
此外,学者们研究(钟兰凤、陈希卉,2015[12];周惠、刘永兵,2017[13])表明发现我国学习者在对语气隐喻的理解和使用存在一定问题,同时提出“培养学生研究者的英语隐喻思维能力及隐喻性语言使用能力的关键是让其充分接触所在学科领域的英语语言实例”(钟兰凤、陈希卉,2015)[12]。因此,本文将通过分析高水平学术写作者对语气隐喻的使用,并结合论文中语言实例分析其人际意义,总结构建人际意义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识别、理解语气隐喻,从而最终提高他们的语气隐喻的产出能力和实践水平。
“语气隐喻是言语功能体现模式的变体, 是言语功能扩展的机制。言语功能是一个由多个成对的语义特征组成的复杂体, 这个言语功能系统可以产生32 种言语功能”(杨才英,2006)[13]。其中,言语角色或交流物品之间的转换会促使实现言语功能的语气类型之间发生的转移, 从而产生类转移语气隐喻。根据Halliday(2014)[1]135的观点,语言的言语角色最基本的任务为“给予”和“求取”。 交际中的 “交流物 (commodity exchanged)” 也可归结为两种最基本的类型:“物品/服务”和“信息”。言语角色和交流物这两个变项组成了四种最主要的言语功能:陈述、 疑问、 命令和提供。言语功能范畴是由语气系统体现的。通常,语气系统中用于体现陈述的是陈述语气, 体现疑问的是疑问语气,体现命令的是祈使语气,提供可以由几种不同的语气来体现。但是,在语言的使用中,言语功能与语气系统之间并不总是一一对应关系, 这种不对应现象其实就是语气域发生了转移从而产生了语气隐喻。范文芳(2000)[14]将各类语气隐喻总结如下:
表1 言语功能及其语气的隐喻体现
(范文芳,2000)
表1中,加粗体为典型式语气体现,其余为隐喻式语气体现。基于这个表格,我们可以将以上隐喻式语气分为3大类(改编自范文芳(2000)[14]及杨才英(2006)[13]):陈述语气隐喻、疑问语气隐喻和祈使语气隐喻。而本文重点探究其中的疑问语气隐喻,疑问语气隐喻分为以下两类:
疑问语气体现陈述——求取信息转化为给予信息;
疑问语气体现命令——求取信息转化为求取物品和服务。
1.研究问题与研究语料
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两个问题:疑问语气隐喻在应用语言学实证研究论文中呈现出怎样的分布特征?造成这些分布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研究自建应用语言学实证研究论文语料库。语料由近五年(2013-2017)刊载于TheModernLanguageJournal和LanguageLearning的学术论文组成,各15篇,一共30篇。本研究所选的30个样本涵盖了二语学习(second language learning)、语言教学(language teaching)、外语学习(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以及双语学习 (multilingualism)等话题,详见表 2 。
表2 样本详细信息
因本文旨在对学术语篇中语气隐喻使用情况展开调查, 语料只包括论文摘要和正文,其余的脚注、尾注、参考文献、附录等不列入语料搜集范围。语料净化后,语料共含297464个词符,17498个句子,样本平均篇长为9915个词符,583个句子。
2.疑问语气隐喻的识别
本文中语气隐喻的识别步骤如下:
图1 疑问语气隐喻的识别步骤
步骤一:判定含有疑问语气的句子。“作为一个形态句法范畴,语气可以在鉴别句类时发挥作用, 如疑问句中的动词带有疑问语气(interrogative mood)的形态”(吴剑峰,2016)[15]。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句类判定句子的语气:疑问句即对应疑问语气。
步骤二:判定该疑问句实现的言语功能。基于范文芳的研究,我们可以从言语功能的理想化回应 (desired response to speech functions)(下页表3) 进行言语功能的判定。
步骤三:判断其言语功能与疑问语气是否为一致式体现。根据表1,疑问语气体现提问功能为一致式,而若其体现陈述或命令功能就是隐喻式。
基于以上步骤,我们将依次演示两类疑问语气隐喻的识别过程。它包括了疑问语气体现陈述功能和疑问语气体现命令功能,以表一中的句子为例:
【例1】 Have I ever let you down? (陈述功能)
【例2】 Can you tell me the truth? (命令功能)
表3 言语功能及其理想化回应(范文芳,2000)
首先,以上例句均为疑问句,所以是疑问语气。但是其中例1的隐含意义为“I have never let you down,”近似于反问句,并不要求作答,其理想化回应应该是“确认”或者“驳回”,由此可得其言语功能为陈述,该句子的疑问语气表达了陈述功能,所以是疑问语气隐喻体现陈述。而例2的理想化回应为“执行”,提供对方所要求的服务——告知真相(tell the truth),因此该句的言语功能为命令,该表达是疑问语气隐喻体现命令。
3.数据收集和分析
首先,随机挑选出刊物中近五年的实证研究论文若干,即明确提出研究问题并围绕实证数据展开分析与讨论的论文(文秋芳、任庆梅,2010[16];孟春国、陈莉萍, 2015[17])。根据这一标准,选取符合条件的论文。
其次,对论文的宏观体裁进行进一步确定。参照IMRD结构(Stanley,1984[18];Swales,1990[19]),并结合杨瑞英(2006)[20]对应用语言学论文结构的专门研究,语言学实证性文章的宏观结构一般为“abstract(摘要),introduction(引言),literature review(文献综述),methods(研究方法),results and discussion(结果与讨论), conclusion(结论),implications/ limitations (启示/不足)”。 根据以上标准,对选出的论文进行进一步鉴别, 筛选出具有完整有序的层级结构的论文30篇,并将论文划分为以上7个部分。
然后,根据上文提到的方法,手工标注论文各部分的疑问语气隐喻实例,并统计、整理各类语气隐喻出现频数,并分类依次导入SPSS Statistics 19,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及推断统计。
最后,根据所得数据,回归语料,结合内容和语境,深入分析疑问语气隐喻实例,结合该语气隐喻功能和论文内容及交际目的,探究造成疑问语气隐喻分布差异的原因。
1.疑问语气隐喻在学术语篇中的总体分布情况
表4显示了类转移的三种语气隐喻在30个学术语篇样本中的总体分布特征。
表4 疑问转移语气隐喻在30篇论文中的分布情况
统计结果表明了在30个样本中,疑问句出现了141例,除去研究问题和样本例句等这些一致式的表达,其中共有20例疑问语气隐喻,并且全部为疑问语气隐喻体现陈述,而疑问语气体现命令未出现在论文中。这一研究结果与熊学亮和刘东虹(2005)[21]的研究结果一致。在两种疑问语气中,疑问语气隐喻体现命令的言语功能是“求取信息”向“求取物品和服务”转移,但是论文主要的交际目的为“展示和传播科研成果”(庞继贤、陈珺,2014)[22],其言语功能主要为“提供信息”,而不涉及“求取物品和服务”,因此这一转移受到了限制,因此该语气隐喻无法发生。而另外一种,疑问语气隐喻体现陈述的目的在于“提供信息”,而不是“求取信息”,也被称为“修辞性疑问句”或“设问句”,符合论文的言语功能和交际目的,因此,只有疑问语气隐喻体现陈述出现在学术论文中。
2.疑问语气隐喻在学术语篇中七个部分的分布情况
表5呈现了疑问语气隐喻在学术语篇样本中不同部分的分布特征。
表5 疑问语气隐喻体现陈述在30篇论文中七个部分的分布
表5中的描述性统计数据表明了疑问语气隐喻在文献综述部分的使用频率最高(55%),随后依次是结果与讨论部分(25%),结论部分(15%)和摘要部分(5%)。而在学术语篇的引言、研究方法和不足/启示部分没有出现该类隐喻式表达。此外,疑问语气隐喻在文献综述部分分布频次的均值和标准差均高于其余部分。
为进一步检验疑问语气隐喻在7个部分中的分布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本文进行了均值的多重比较,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论文不同部分中的疑问语气隐喻频次方差的同质性检验结果
方差同质性检验结果显示,疑问语气的应用在论文中不同部分存在显著性差异(F(6,203)=3.871,p<0.05.)。为了得出更为准确的结果,本研究采用了最小差异检验,结果如下表7。
表7 疑问语气隐喻在论文中七个部分的多重比较结果
续表
多重比较结果显示,疑问语气隐喻在文献综述部分的分布与其他部分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该隐喻在文献综述部分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其余的六个部分,分别为MD=0.333,MD=0.367,MD=0.367, MD=0.200, MD=0.267和MD=0.367。但在其余的六个部分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该分布特征成因将在下文结合疑问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进行分析。
3.疑问语气隐喻在学术语篇中的人际功能分析
(1) 增加学术语篇的对话意识,提升人际互动性 “命题中的语气隐喻常常是增大话语对话或商讨空间的产物”(杨才英,2006)[13]。疑问语气隐喻往往因其“语言变体”的形式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导他们对特定的命题进行思考,从而能增加语篇与读者的对话交流,极大地提升人际互动性。比如:
【例3】Many people speak more than two languages.Howdolanguagesacquiredearlieraffectthelearnabilityofadditionallanguages? We show that linguistic distances between speakers’ first (L1) and second (L2) languages and their third (L3) language play a role.[23]
以上是一篇论文摘要的开篇部分。对于这个疑问式,作者显然不是在向读者求取信息, 而是给予信息,是疑问语气隐喻体现陈述的表达。作者一开篇就抛出一个问题而不用常规的陈述表达的原因在于,比起陈述句,疑问句更容易引起读者注意,邀请他们进入话题讨论,还能设置悬念,启发他们思考,使读者沿着作者预设好的轨迹进行思索,从而使其更好地领会论文的核心内容。
(2) 强化学术语篇的语际衔接,增强语篇连贯性 曾晓光(2008)[4]曾提出“在人际意义的表达上选择语法隐喻形式而不是一致体现形式, 会在一些方面影响到信息的组织和语篇的衔接。体现在语气隐喻上,最明显的例子是一些修辞性的问句”。例如:
【例4】 One could object that learners might experience more or less FLA/FLCA depending on the language or even the FL teacher.Inotherwords,howstableisFLA/FLCAacrossdifferenttargetlanguages? Saito et al. (1999) compared FLCA and Foreign Language Reading Anxiety (FLRA) scores from 383 American first-semester students in French, Japanese, and Russian and discovered non-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r FLCA between the groups.[24]
以上划线部分是一个语气隐喻表达,,作者通过提问,引出下文中对“FLA/FLCA”的研究,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该隐喻式有利于加强语篇衔接,使论文过渡自然、语意连贯、行文流畅。
(3) 突出学术语篇的重点信息,加强阅读有效性 疑问语气隐喻“以疑问句行使本应由陈述句体现的陈述功能。作者以这种偏离常规的隐喻手段突出了语篇的主题”(杨才英,2006)[13]。例如:
【例5】“EffectsofL2DistanceorMultilingualism?” (From literature review of RA N0.19)[23]
以上是一篇论文中文献综述部分的一个小标题,作者用问句做标题是因为比起陈述语气,这里的疑问语气有利于强烈地表达句子的主要内容,突出下文的重点信息,而醒目的问句也使读者能更容易地抓住有效信息,更好地领会语篇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语气隐喻增强了提高学术论文的可读性及阅读有效性。
(4) 加强文献综述部分的语篇组织,展现研究的继承性 “语气隐喻能用以调整语气功能, 使其适合特定的交流”(Martin, 1992)[25]412。在文献综述部分,“展示前期相关研究与当前研究之间的关系”(张庆宗,2008[26];支运波,2015[27])是其最主要交际目的之一。因此,为了“适应”这一特定的交际目的,疑问语气隐喻在文献综述中的人际功能由前文(4.3.2)提到的“实现语篇连贯性”“调整”为“加强文献综述部分的语篇组织,展现研究的继承性”。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后者是对前者的拓展,进一步来说,就是疑问语气隐喻在加强文献综述部分的语篇组织的同时,正好能将其中的前人研究和当前研究联系起来,展示出当前研究的继承性,最终实现文献综述部分的人际目的。比如:
【例6】In light of thes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ccounts, speech perception can be considered to play a key role in L2 speech learning, especially with respect to the influence of perception on production.Ifthisisthecase,whatareeffectivetrainingtechniquesforL2speechperception?[28]
在本例中,基于前人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thes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ccounts”),作者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对前人研究的思考,为当前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在两者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说明了该研究是对前人研究的继承性发展,“以便阐明自己的研究在这一领域中的位置”(路阳,2011)[29]。这说明了语气隐喻不仅有强化语篇连贯的功能,在文献综述部分还能发挥其特殊的作用——突出“当前研究与前人研究之间的继承关系”(路阳,2011)[29],从而实现文献综述的这一主要目的。
(5) 揭示文献综述部分的研究空白,凸显研究的重要性 本文作者在研究中发现,许多作者通常假借隐喻式表达来对前人的研究提出质疑,揭示其研究空白和不足之处,以突出了他们自己研究的“独特价值”(路阳,2011)[29],而这正是文献综述部分的另一个重要的交际目的。例如:
【例7】“Such findings question the entire concept of L2 aptitude:Thatis,istherereallyasinglelatenttraitthatcanreliablypredictadvanced-levellanguageskillsorL2skillsacquiredthroughnonintenseormorenaturalisticconditions? Researchers may have pinned their hopes on working memory as a promising additional component of L2 aptitude that reliably predicts advanced proficiency, but initial research is inconclusive. More studies are needed.”[30]
与前一个例子相同,作者以这种偏离常规的隐喻手段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从而增强论文的人际意义。不仅如此,作者通过抛出这一问题,引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因此其得出结论:“More studies are needed”,而作者自己的研究正是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实践,因此是被需要的(be “needed”)。通过这一手段,“读者可以了解到作者熟知某一研究领域的主要问题, 使读者对作者的研究能力、研究背景产生信心, 从而促使读者有信心阅读该研究论文”(张庆宗,2008)[26]。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巧用语气隐喻的方式,命词遣意,环环相扣,“评价和分析前人研究的贡献和局限性,突出当前研究的价值”(Golmohammadi et al., 2014)[31]607,从而实现了文献综述部分的最重要的交际目的。
由此可见,在文献综述部分,疑问语气隐喻在实现语篇连贯性的同时,能展示当前研究与前人研究的继承性;在揭示研究空白的同时,可以强调当前研究的重要性,有助于实现文献综述部分的交际目的,因此在文献综述部分出现的频率最高。
本研究发现,作者们倾向于在语篇中使用疑问语气隐喻体现陈述,而且在文献综述部分的使用频率最高。同时,疑问语气隐喻体现陈述符合论文的交际目的,并且在论文中具有增强学术语篇人际互动性、语篇连贯性和阅读有效性的人际功能。而在文献综述部分,疑问语气隐喻所实现的人际功能其实是对上述人际功能的拓展和延伸,其侧重点有所不同,主要为展示研究继承性和突出研究重要性,而这些特殊的语用功能恰好有助于实现文献综述部分的交际目的,这也正是疑问语气隐喻在文献综述部分受到作者青睐的原因。此外,通过解读学术语篇中的语言实例,本文展示了作者们如何结合论文不同的交际需求合理使用疑问语气隐喻,有利于帮助学习者正确理解语气隐喻人际功能在学术语篇中的运行机制,并在学术写作过程中恰当使用语气隐喻手段,以便有效实现专业语境下的人际意义表达。
而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后续研究可考虑适当扩充语料收集的范围和数量,同时还需探析疑问语气隐喻在学术论文中其他部分的人际功能,进一步探索语气隐喻在学术语篇中的更多的应用规律及与写作认知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