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新松 董丽丽 马明海
(黄山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党的十八大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1],十九大则更是指出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创建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联系最紧密的学科,在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理论是解决环境、人口以及发展问题的最佳手段,可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学》课程既要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黄山学院是一所综合性省属普通本科院校,以“地方性、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如何紧密联系实际,让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当地生态资源特色紧密结合成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因此,笔者在《生态学》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多元化教学改革,实施教学内容更新、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全过程考核评价,以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型人才[3]。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不自觉的会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将理论知识讲授作为教学重点,严重限制了学生潜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新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将“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4]。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学方法运用的好可以有效提高教师教育工作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启发式教学法就是克服注入式及满堂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生态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精心组织知识点内容,采用设疑启发、类比启发、情境启发等形式展开教学[5],引发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与活跃性,丰富学习内容,拓宽学生思维。例如,在讲述森林群落时,就可以从气候、土壤、群落结构特征、分布等对不同群落进行对比教学,并通过网络等渠道将相关资料收集整合并展示。
生态学知识常与当前社会热点关系紧密,因此专题讨论式教学也是《生态学》课程理论一种行之有效讲授方法,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转变角色,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角地位,结合知识点就学生感兴趣或比较热门的主题提前布置并开展专题研讨,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例如,在讲到生态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巴黎协定》自行查阅资料,并将所查阅的知识在专题课堂上进行讨论,学生在课上可以将自己的见解以及问题踊跃发言,教师可以将学生们的观点进行对比,对于发言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而对于思考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引导学生不断完善。通过专题讨论的形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很多新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从而实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6]。
生态学理论知识还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密彻相关,结合地方生态特色,开展案例式、问题导向式、探究式教学也是《生态学》课程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方法。为契合黄山学院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笔者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黄山市开展的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为案例,让同学们分组搜集有关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的产生、实施、成效等资料,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态学思想。在此过程中,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形成了生态意识、生态智慧、生态价值观和生态发展观,同时通过分组协作,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7]。
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传递教学内容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8]。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进行生态学知识讲解主要以课本材料为主,普遍采取“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提高起到了一定限制作用。多媒体技术自20世纪末产生以来已成为现今主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拓展知识信息量,提高教师课堂讲课的效率,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同时可以使课程理论知识内容以声、情、景、物融于一体的形式传达出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为学生讲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CCTV中国珍稀物种、野性的呼唤以及BBC行星地球等相关纪录片,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领略到自然的魅力,从而激发求知欲望,唤醒学生的学习动力,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知。但多媒体教学中也要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加工,避免多媒体变成材料的堆砌。同时注重多媒体使用合理性,防止应用频率过高而削弱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
由于课程教学时数的限制,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只能局限在较为固定的知识领域,难以满足知识大爆炸的信息化时代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而在“互联网+”背景下,线上教学平台不段涌现,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已不再局限于教室和参考教材[9]。教师可以拓展课下学习平台,充分利用雨课堂、钉钉、学习通、QQ群课堂等网络平台,帮助学生拓宽学习渠道,线上及时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是学科知识的精华、智慧的结晶,好的教材应符合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特点。因此,选择合适的教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及教师教育工作质量水平,《生态学》课程实际教学中可以选择系统性与实用性较强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参考,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牛翠娟主编的《基础生态学》和杨持主编的《生态学》等教材。但由于教材从编写到发行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大部分教材内容无法涵盖科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枯燥无味,从而降低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注重前沿知识和信息的收集和讲授,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时效性,结合教材知识点教学把新知识、新技术传授给学生[10]。教师还应鼓励和吸引本科生积极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素养,在研究中理解和探索生态学新知识。教师还要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作用,引导大学生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生命科学大赛”、“生物标本大赛”和“生态环保大赛”等活动为载体,选择合适的主题进行探索性科学研究,提升学生对生态学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11]。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指导性文件,实际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专业差异性以及培养目标的不同进行针对性修订和动态调整,对教学内容进行统筹规划,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优化拟定符合培养目标的理论知识、实践实习、学时分配和考核要点等指标[12]。教师要根据地方生态环境特点增删教学内容,删除教材中知识内容比较陈旧的案例和实际应用少的理论知识,强化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使理论知识与未来实际应用完美结合[13]。除此之外,教师应该精心谋划,将学习知识的主次分层讲授,突出教学重点,做好教学内容学时的合理安排,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完整思路,必要时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逐渐提高学习能力。
大学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4],他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具有“高认同度,低参与度和低践行度”的特点[15],在《生态学》课程教学中注重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现代大学生对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温室效应、酸雨、雾霾等)有一定的忧虑,对国家的生态文明政策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普遍认为与个人的关系不大,针对这种现象,可利用课间休息等时间播放如《丹顶鹤的故事》等与生态保护相关的歌曲和视频,潜移默化的给学生灌输热爱并保护自然的意识[16],同时将生态学的定律、原理等知识点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相联系,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从而引起环保意识的共鸣,以培养具有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的“生态人”。
实践教学活动是对课堂理论知识的验证、延伸与补充,是巩固、深化、发展学生理论认识的关键一环[17]。教师在《生态学》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实验、实习等教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打破传统课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分析问题能力。教师在进行《生态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既要保障学科知识结构系统性,还要了解国内外及本地城市、乡镇和农村建设中生态问题实际情况,确保知识的鲜活性。要根据当地生物资源环境和季节生长变化特点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组织安排学生实习活动时,也可以根据实习内容将原来的实践课时根据季节重新进行分配和调整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效果。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余时间参加林业、气象、环保等部门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提高。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随着教育理念和现代化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求的导向,高校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也势必做出相应的改革,应注重于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的动态过程。虽然现在很多课程都注重到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性,改变传统只注重理论培养的考核,实行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成绩30%:30%:40%的比例进行综合考评,但在具体考核中主要依据提问、作业和试卷等水平测试的形成性评价,仍表现出评价方式简单化问题。因此,教师在课程考核评价实施中要做到过程与结果考核并重,改变考核内容,建立基于学习活动全过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真正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目的。生态学理论知识实践应用性较强,因此课程考核中应该知识掌握与能力提高考核并重,加强考试、作业等水平测试考核的形成性评价,也要加强专题讨论、学科竞赛等综合素养测评的表现性评价,还要加强课余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应用性评价,全过程、多维度动态考核学生在学习、实践、合作、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18-19]。考核中还要注意过程考核评价因素的权重设置合理性,真正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能力和素质、合作和创新等各方面并重发展,保障和促成学习目标的实现。
生态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理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20],开展好《生态学》课程教学,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我国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征程中的客观需求。由于生态学的理论实践应用性较强且学科渗透面较广,教师应发挥本课程得天独厚的优势,提高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积极主动对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多样化教学改革,转变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革新考核体系,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从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生态学专业人才,更好地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