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推动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育研究

2021-01-07 20:43华,丁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经管类校企基地

丁 华,丁 宁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对经管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机制[1]。2019年9月,《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提出,支持建设一批共享型实习基地,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目前,很多高校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开展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育,这对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但现实中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也存在内涵建设不足、缺乏延续性等问题,为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积极作用,本文阐释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对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研究制约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建设过程中瓶颈问题,分析以学生为中心的校企合作实践教育的特征,探索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育的创新路径,分析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育的制度保障。

一、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对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要求

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也迈向质量全面提升的新发展阶段,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教育,将促进新时代经管类专业本科人才实践教育质量的提升,完善经管类专业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人才链、产业链、教育链的紧密衔接。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将充分整合高校和企业的资源,克服同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找准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点,推动高等学校差异化办学,实现内涵式发展。

(二)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速度加快,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师缺乏有效接触和了解现代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途径,导致经管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脱节。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将促进高校面向生产一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经管类专业人才,在本质上可以缓解高等教育经管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供需矛盾,使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进而提升高校经管类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和就业质量。

(三)促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

根据高校和相关企业签订的合作协议,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可以灵活采取“校内实践教学场所+校外合作单位”形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可以通过产学研的紧密联系,加强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使高校教师更准确地把握社会科技和社会服务需求,围绕经济社会需求开展教学改革和科技服务,这将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同时,这也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到自己承担的各类科研课题和社会服务活动中,通过课题调研、论文和研究报告撰写、学科竞赛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活动,拓展课后学习时间,并在师生高频率的指导互动中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最终提升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四)有利于提升学生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培养适应社会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变革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促进经管类专业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科学设计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加强高校与相关企业的交流和深度合作。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使学生、教师更能深刻地了解现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使书本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产和经营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强化实践教学活动对经管类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提升经管类专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经管类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技能和素质。

二、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育的制约因素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作为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和补充,它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已经被很多高校所重视。高校也投入很多资源,与相关企业组建了众多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但目前,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仍存在一些瓶颈及制约因素。

(一)企业参与实践教育的激励不足

在经管类专业实践教育运行过程中,由于校企对实践教育的期望目标未能充分统一,导致企业参与实践教育的激励不足。高校建设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而企业与高校开展合作实践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两者最终目标其实是统一的,都是为社会和用人单位培养适应新时代、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变革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保障运行机制,致使很多高校和企业在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期望目标上不能完全统一,从而对企业参与实践教育未能产生有效激励,影响了校企合作示范实践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二)未能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有效的运行机制

目前,一些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育还未构建有效的运行机制。在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过程中,学生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是终极目标,但是由于内涵建设和企业激励不足,导致学生在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中参与程度不够深入。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缺乏有效的宣传和引导。高校与相关企业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但是没有开展有效宣传,学生未能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实践教育活动中去,教师和相关企业对学生实践教育的指导也缺乏连续性和科学性。第二,校企实践教育中相关教学和实习、实训活动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实践教育的开展方式比较单一,经管类专业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实习实训的侧重点未得到充分重视,学生到校企实践教育基地进行相关实习、实训活动与培养计划中相关环节缺乏有效衔接,难以适应不同专业、年级和不同类别院校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导致校企合作实践教育的体系、内容、方法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结合不够,学生在实践教育活动中获得能力锻炼不足。

(三)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在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各高校对于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一般没有较为严格的规定,一些高校较为重视校企实践教育基地的数量建设,对其内涵式发展制度创新不足,从而制约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对经管类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影响校企合作在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功能。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制度与相关人才、教师职称评定、企业奖励等制度衔接也不够紧密,在学生培养方案中难以规定学生参与校企实践教育的形式和要求,导致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实习、实训与人才培养其他环节未能有效衔接。职称评定和考核制度对教师参与校企实践教育的激励也不够充分,教师在校企合作实践教育过程中缺乏有效激励[2],对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实习、实训过程中教学投入不够。企业在投入一定资金、设备、实习场所和专家资源后,如果未能获得相应的物质利益和社会效益[3],必然会影响企业在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中的积极性。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校企合作实践教育特征分析

(一)聚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育的初衷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在这方面,高校和企业是有契合点的。因为,高校的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特别是通过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弥补学校在联系社会和技能培训上的短板,推动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而企业是通过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从中选拔和储备高质量人力资源[4]。学生是高校和企业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储备的主体,因此,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具有明确目标导向的鲜明特征,使校企双方聚焦人才培养质量,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弥补高校教师缺乏实践技能的不足,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解决真实的经济与管理活动中实务问题,适应现代技术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的要求。同时,以学生为中心,将高校学术理论传授的优势与企业的技术、经验、实践教学资源紧密地结合,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技能培训体系,这也将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和培养效率,并为企业经营活动创造相应价值,从而为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提供激励。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使学生更深刻感受到社会、产业和企业对具体工作岗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通过生动的生产和销售业务活动场景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实践业务流程,充分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忙起来”。在实践教育的具体开展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使校企双方对开展实践教育进行更为科学和细致的分工和组织,实践教育的内容、开展形式更加契合学生的实践技能掌握、积累和提升的规律,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内容和掌握程度更加适应企业实际生产和经营活动的需要,使学生的实践技能、专业能力和视野通过实践教育得到有效提高,从而被企业优先录用。

(三)提升实践教育运作效率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实践教育,使校企双方充分重视不同专业、年级和类别院校学生的需求和特点[5]。在低年级、高年级和不同培养阶段设计不同的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内容[6],使学生在低年级加深对所学专业具体课程内容的理解,在高年级提高综合训练和实践能力,并加强与理论课程学习、学科技能竞赛、创新创业项目、毕业实习、就业辅导等培养环节紧密衔接,使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实践教育提高对专业和社会需求的理解,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工作适应能力。以学生为中心重塑实践教育,充分尊重学生在实践教育中的地位,使学生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感受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7],使学生逐渐增进对个人性格特点、市场需求和职业发展的认知。因此,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要使企业和学生增进相互认识和了解,提升就业双向选择的效率,帮助企业从中选拔优秀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有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和特点做好就业决策。这样既有效提高了企业和学生参与实践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校也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凸显办学特色,以学生为中心最终实现了企业、高校和学生的三方共赢,提升了校企合作实践教育运作效率。

四、以学生为中心推进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遵循共建共赢的校企合作宗旨

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必须遵循共建共赢的宗旨。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和人力储备的目标是一致的,但企业是从事生产活动的产业微观活动主体,基于投入与成本比较的经济利益是企业建设实践教育基地的重要因素。校企双方只有在充分尊重和考虑合作方利益诉求,实现利益对称的互惠共生模式[8],才能推动校企双方实现信息、资源等高效率的优势互补,促进校企合作实践教育持续稳定发展。而非互惠对称性的合作模式可能导致一方激励不足,这就需要政府运用相关政策予以调整,矫正校企合作中的“市场失灵”。高校、企业和政府需要加强交流和合作,共同构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良好的共生环境,促进校企双方资源的整合、渗透和互动,增进高校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企业人力资源储备的协同性。

(二)创新和完善校企合作实践教育运行机制

不断创新和完善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运行机制,夯实各类用人单位接收学生实习的制度保障,加强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交流,改进与优化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企业选人用人制度之间的衔接。以校企合作实践教育推进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围绕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对专业人才、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需求,紧密结合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方案、企业用人需求和工作实际,不断创新和优化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实习和实训过程管理,增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内涵建设,提升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训实习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以学生为中心不断丰富校企合作实践教育的合作模式

各高校在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水平和合作程度存在差异,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习、实训结合的程度存在差异,校企双方在基地的建设目标与预期也存在一些不同。因此,应以学生成才成长为中心,不断丰富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实现形式,采取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学生素质拓展周、寒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毕业前实习等特定阶段,通过“模块化”“定岗实习”“项目合作”等模式,将人才培养中实习、实训与实践技能培养与企业中具体岗位、技能培训的资源、优势结合,促进学生课程知识体系、实践能力素质与具体岗位需求相协调[9]。在学生、高校、企业目标达到较高契合程度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探索“人才输送订单班”及更加系统全面的校企合作模式,促进实践教育更好地与生产劳动实际、市场经营活动相结合,形成校企双方主体“资源共投、共建共管、人才共育、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治理模式[10],有效提升经济与管理类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通过校企之间的多元化的合作模式,推进高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育观念的创新,加快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实践教学内容和基地运作机制的创新和跨界融合。

(四)围绕经管类专业特点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实践教育

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应用性较强,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综合能力要求高,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技术、商业模式深刻变革的背景下,经管类专业人才所需要的能力、知识结构等内容变化也更快。因此,实践教育对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也是经管类专业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在校企合作实践教育的开展过程中,需要重视经管类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提升校企双方合作育人的组织性、紧密度和稳定性。经管类专业内部门类较多,涵盖经济类、金融类、会计、工商管理、经济与贸易类等范围,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能力素质要求与服务面向也存在差异。在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应以专业为主导,加强系部等基层教学组织、专业教师和具体企业的联系和交流。根据专业特点丰富校企合作实践教育的开展形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校企合作实践教育的育人效果。以学生为中心,提升专业人才适应企业工作岗位和服务社会需求的能力,更好地对接和满足企业在销售活动、市场开发、业务经营等方面需求,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人员价值,激励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实习实训机会,并通过企业专业人员指导等活动深度参与到经管类专业人才实践教育、毕业设计等环节中。另外,通过人才培养和就业质量提升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校企实践教育中来,使学生接触到课本之外更加专业和前沿的行业实践知识和技能,将实践教育活动与经管类专业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结合,不断提升学习获得感和学习兴趣。

(五)加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建设的制度创新

强化制度建设是校企合作实践教育高效运行的有效保障。首先,要多途径调动高校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实践教育的积极性,把教师进企业锻炼作为教师进修和职称晋升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过程考核。目前,很多高校都把教师社会实践和进入企业挂职锻炼作为职称晋升的一项基本条件。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在教师职称晋升中,应对教师在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强化高校教师在学生实训实习过程中的导师职责,激励高校教师在经管类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潜心钻研,将学生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和技术、商业模式创新紧密结合,不断拓展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对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和岗位技能提升的作用。高校和企业还应重视和发挥企业导师对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实习导师的指导作用和培训优势,使学生接受专业的实践训练指导,了解行业最前沿的商业技术和业态创新。高校应定期邀请企业实习实训导师进校进行实习指导和举办讲座,加强企业导师和高校师生的沟通与合作,构建高质量“双师型”的校企合作实践教育的导师队伍;围绕市场需求和产业创新趋势,共同开发相关产品和创新创业项目,提高企业实习实训导师从事学生指导工作的相关待遇。

五、结论与相关政策启示

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育,对应用型经管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育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以学生为中心的校企合作教育具有目标明确、运行高效等鲜明特征。办好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应遵循共建共赢的宗旨,围绕经管类专业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丰富校企合作实践教育的合作模式,加强相关制度保障,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对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作用。具体应做好如下方面工作:

(一)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实践教育

学生是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活动的主体。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积极性,应该将学分制引入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实习和实训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高校不强制要求学生参与校企实践教育基地的实习和实训活动。但高校应加快相关制度创新,使学生通过实践教育基地的实训和实习获得相应学分,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作为学期评优获奖的依据。企业也可以通过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的实习实训缩短人才培养的时间,让实习实训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尽快进入更高层次的实习岗位。以安徽财经大学与相关大型超市和商业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为例。学生通过校企实践教育的实习实训后如果进入企业工作,前期的实习实训内容可以与企业岗位后续业务培训衔接,缩短岗位培训和职位晋升的时间,有相关实践教育基地工作经历的学生将会优先被企业录用。近年来,一些学生通过这些校企合作项目已成为门店负责人、部门主管等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从而达到高校、学生、用人单位的三方共赢。

(二)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校企合作的双师型队伍

任何教学单位的有效组织运行和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育需要构建高质量的双师型队伍,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真正形成校企合作双育人模式。校企双方应在应用型人才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加深双方教学人员的交流和合作。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时,应多征求和听取企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这将促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适应新时代产业革命和新技术变革的需要;多邀请企业人员进校进行讲座和实习、实训课程的讲授和辅导。例如,安徽财经大学在开展校企合作教育过程中,邀请企业中高层人员进校举办讲座,使学生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信息,并且举办“跨境电商业务实习实训培训班”,使学生掌握信息化条件下最新发展的贸易实务技能。高校教师通过这些活动,也拓展了视野,及时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而双师型队伍的构建使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形成了有效的运行载体,提高了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组织和运行效率。同时也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理论传授、专业基础培养和企业导师在岗位技能、职业能力培训方面的各自优势,形成高校和企业资源的优势互补,从而提升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对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持作用。

(三)给予产教融合型企业相应政策支持

地方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育的政策支持,鼓励高校与地方相关部门、企业合作,支持建设一批校企共建共享型实践教育基地。对通过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科技创新方面作出显著成效的企业予以资金支持和财政奖补,不断深化区域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统筹协调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规划、资源配置和经费保障[11],建成一批对区域和产业发展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

猜你喜欢
经管类校企基地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我的基地我的连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
2013年2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
2012年11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