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2021-01-07 19:23杨,杨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甘肃红色育人

邓 杨,杨 芳

(河西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指出:“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在甘肃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无数革命先烈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红色篇章,留下了感天动地的红色故事,播撒了薪火相传的红色火种,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甘肃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铸就成了南梁精神、会师精神、红西路军精神、铁人精神、莫高精神、防沙治沙精神等,深入挖掘甘肃红色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并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时代责任感,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甘肃红色精神的内涵

甘肃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省份,是中国西部最早红色革命政权的诞生地,是红军西路军悲壮历史的见证地,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的结束地。在这片土地上,无数革命先辈浴血奋战,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诞生在陇原大地的南梁精神、会师精神、红西路军精神、铁人精神、莫高精神、防沙治沙精神等都承载着一段难忘的历史,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极其丰富的时代内涵。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铸就形成了“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的南梁精神。南梁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同为延安精神的本土源头,在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有着根和源的重要地位,蕴含着强烈的人民性、实践性、革命性和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南梁精神是“我们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政治资源。”[2]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经过甘南、陇南、天水、定西、庆阳等地州市,一路播撒革命火种。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残酷形势下,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创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支柱,形成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敢于胜利”的会师精神。会师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胜利、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

红军三大主力部队在会宁胜利会师后,红四方面军总部及五军、九军、三十军21800多名将士奉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西渡黄河,突破敌人防线进入河西走廊,并根据中央指示组成西路军,肩负建立河西根据地、打通国际通道、配合河东红军战略行动的重任。在奉命西渡黄河过程中,红西路军孤军深入河西走廊,以2万余人对抗12余万配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面对复杂多变的斗争局势和敌人优势兵力的疯狂围堵,西路军战士不怕牺牲、浴血奋战,始终保持革命必胜的信念和坚贞不屈的气节,培育形成了“顾全大局、服从命令,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艰苦奋斗、顽强不屈”的红西路军精神,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悲壮的篇章。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时指出:“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1]

甘肃红色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继续得到传承和发扬。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为解决国家建设急需石油的燃眉之急,以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工人带领1205钻井队从甘肃玉门来到大庆油田,以一种战天斗地、不怕牺牲的精神,喊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号,老一辈石油工人克服重重困难,投身石油大会战,铸造成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铁人精神,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贫油的面貌,为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见证。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文物工作者,为了让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重放光彩,他们远离繁华城市,不计名利得失,来到荒凉寂寞、生活艰苦的西北边陲敦煌,在莫高窟临摹壁画,保护修复文物,考古发掘,研究文献,在全国文物保护领域和学术研究与文化弘扬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几代敦煌莫高窟文物工作者身上凝练成了一种可贵的“莫高精神”,其核心内涵就是“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2020年1月17日,中宣部授予甘肃省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甘肃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全国荒漠化土地分布大省。八步沙林场位于河西走廊的东端、腾格里沙漠的南缘。20世纪80年代,每到春季寒潮南下,八步沙便风沙漫天,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当生存家园面临危机时,古浪县土门镇台子村6位村民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带领子孙后代扎根荒漠、接续奋斗,以愚公移山的毅力创造荒漠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三代人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积极贡献,形成了“不畏艰难、实干苦干,勇于探索、唯实创新,矢志坚守、接续奋斗,勇挑重任、护卫家园”为基本内涵的八步沙防沙治沙精神。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八步沙林场时指出:“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1]

综上所述,甘肃红色精神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将甘肃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对发挥红色精神铸魂育人功能,帮助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二、甘肃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甘肃红色精神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付出艰辛努力和生命代价创造而成的,它既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赓续和发展。甘肃红色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丰厚的精神财富,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一)红色精神赋予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深刻的价值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多变。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红色精神理论内涵丰富,育人功能特色鲜明,具有理想信念的导向价值和爱国主义的教育价值,红色精神教育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具有高度契合性。甘肃红色精神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革命理想事业无比忠诚和坚定的信念,展现了共产党人勇于担当、不畏艰难,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革命品质。将红色精神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相结合,能充分发挥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价值和教育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新时代大学生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红色精神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厚的教学资源

甘肃红色精神蕴含着无数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彰显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顽强抵抗、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展现了无数革命先辈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和深厚情感,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永恒主题。将甘肃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际上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甘肃红色精神融入其中,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红色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类型多样,“在不同的革命历史阶段,甘肃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红色文化,彰显出永久的生命力。”[4]甘肃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红色精神具有自身强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资源。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承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将甘肃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深刻领会红色精神的内涵,体会甘肃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引导大学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甘肃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当前,甘肃省各高校都已经充分认识到甘肃红色精神蕴含的教育价值,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等因素影响,个别高校对甘肃红色精神的关注与挖掘还不够。同时,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多元文化不断冲击大学生思想观念,甘肃红色精神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困难。

(一)教学资源挖掘不充分,课堂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在互联网多元文化与各种思潮影响下,大学生个性化发展趋势明显,对新鲜事物与前沿问题有着深度渴求,容易形成更为开放的视野与广阔的思维。但是,大学生思想观念还未成熟,对不良信息的思想辨识不足。当前,省内一些高校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将甘肃红色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以传统灌输式教育为主,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对红色精神产生抵触心理,使大学生对红色精神传承不足。同时,红色文化资源有极强的地域性特征,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采用的教材是统一的,红色精神的融入也多采用一般共性元素,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对甘肃省内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不够充分,挖掘不够深入,对甘肃红色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不能做到运筹帷幄,教学形式缺乏创新,难以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得红色精神的感染力与吸引力下降。另外,一些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红色精神育人主渠道,没有将专业课程与红色精神进行深度融合,未能形成课程思政育人态势,没有真正体现出甘肃红色精神的育人功效。

(二)大学生对甘肃红色精神认识不足,校园红色文化建设欠缺

当代大学生多为“00后”,大部分学生从小成长环境较好,对革命先烈当时艰苦的革命环境和经历难以感同身受,对甘肃红色精神认识不足。当前一些高校缺乏专门的红色文化教育场所和实践场地,无论是教室、图书馆还是食堂、寝室,红色文化元素较缺乏。个别高校对甘肃红色精神的宣传主要通过传统媒介,依靠校园广播、宣传板和横幅,对红色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大学生对甘肃红色精神认知不够,学习兴趣降低。另外,一些高校对甘肃红色精神的教育没有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宣传红色精神仅仅局限在宣传部门,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红色精神教育活动创新不足,实践环节较薄弱

红色精神的认同和传承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更不能依靠强制性的灌输,而是经过个体的经历、体验与实践才能够形成。甘肃红色文化中孕育的红色精神是一种实践精神。长期以来,部分高校对实践教学的作用认识还不到位,省内一些高校由于受地域、学生安全、经费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部分高校在思政课教学中虽然安排了实践教学,但主要以参观革命遗址、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扫墓等形式为主。由于前期统筹准备不足,学生对红色遗址、遗迹缺乏基本的了解,在实践活动中没有感受到甘肃红色文化的精髓,导致实践教学活动走马观花,流于形式,使受教育者缺乏对现实生活的体验,红色精神教育效果欠佳。

四、甘肃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证明,红色精神能够跨越时空而熠熠生辉。当前,结合新的时代特点,让红色精神发扬光大,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就需要积极将甘肃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融入青年大学生的血液之中,使大学生自觉接受红色精神的熏陶,感悟新时代青年人的使命担当,自觉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一)充分挖掘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甘肃省红色文化资源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甘肃省共有“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326个,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128处,革命领导人故居34处,烈士墓59处,纪念设施135处。”[4]甘肃省红色遗址遗迹分布广泛,遍布14个市州,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甘肃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英雄人物,取得的标志性建设成就等丰富内容。红色文化资源是珍贵的史料,也是鲜活的教材。将甘肃红色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方法是要充分挖掘并利用好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精神进教材进课堂。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结合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可融入南梁精神、会师精神、红西路军精神、铁人精神、莫高精神、防沙治沙精神等,帮助青年大学生加强对甘肃红色精神的理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丰富话语方式,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紧密结合,依托互联网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渗透的教学模式,利用相关网站、学习强国、慕课等资源,将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生动展现出来,构建一体化的红色精神育人模式,将学生引入红色文化的圣殿,感受甘肃红色精神的内涵,从而提升个人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

(二)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营造学习红色精神的良好氛围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反映,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因此,甘肃省内各高校要充分挖掘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多样化的文化方式传承、记载和歌颂红色精神。首先,高校要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建筑、校园景观、校园环境中。例如在校园中设置革命先烈雕塑、设置红色文化墙、红色文化教学长廊、建造VR场馆等,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中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其次,高校要利用学校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第二课堂等开展以学习红色精神为主体的各类主题活动。高校党团组织可以通过开展讲红色故事、红歌传唱、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红色诗歌朗诵等方式,讲好甘肃红色文化中的优秀人物故事,例如“一个坚决革命的同志”董振堂、“铁人”王进喜、“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八步沙六老汉”等,引导大学生向革命英烈和先进模范学习,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最后,各高校要加强对甘肃红色精神的宣传;要充分利用官方微博、微信、校园广播、宣传栏等阵地,广泛宣传红色精神。通过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理论宣讲等活动,讲述甘肃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怀,提高育人效果。

(三)立足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建立红色资源实践教学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5]红色文化资源既是珍贵的史料,更是鲜活的教材。首先,各高校要以课程内容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红色资源,组织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要求“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对积极开展“红色之旅”学习参观、“红色旅游”等教学方式提出了明确要求。各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纪念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南梁革命纪念馆、兰州八路军驻甘办事处纪念馆、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等,开展现场教学,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使甘肃红色精神融入广大青年学生的血液里,浸入到灵魂深处。其次,建立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甘肃各高校可以在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刻感悟革命时期的艰难困苦,体会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再次,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活动。利用清明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纪念活动,增强大学生对红色精神的情感认同,自觉承担起传承红色基因的历史使命。

(四)构建红色文化教育联动机制,形成“三全育人”格局

增强甘肃红色精神教育的实效性,各高校红色精神教育要规范化、常态化。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各高校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挖掘专业课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红色精神育人机制。一是通过健全党委领导与管理机制,形成体系化红色精神育人机制,促使大学生红色精神教育更为科学系统。二是明确各部门职能分工,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协同式红色精神教育联动机制。三是高校要联合家庭、社会形成三方联动机制,将红色精神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从而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

甘肃红色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挖掘甘肃红色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并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丰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有利于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激励大学生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汲取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奋进的强大力量,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猜你喜欢
甘肃红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红色是什么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红色在哪里?
甘肃卷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