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绮
(韶关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尽管时间概念抽象至极,难以下定义,可是离开了它,人类几乎无法生活。日常生活之中,人们对于时间概念侃侃而谈,为了方便使用、计算时间,人们早已习惯于借用其他概念来指代它。例如以空喻时,即以空间实物转喻“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时间范畴,以具体类比抽象,试图揭示时间的奥秘。但是时间是一维线性的,而空间是三维立体的,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唯独有一点人们无法否认:时间的存在是以空间作为其物质基础的。(该观点是本人与刘正光、魏在江两位教授私下交谈所得,在此由衷地感谢两位老师。)
时间无色无味,稍瞬即逝,难以描述,无法捕捉。为了方便计量,聪明的人类发明了时钟来计算时间,更有甚者喜好使用沙漏来比喻时间的流逝。认知语言学坚持语言知识基于语言使用的观点,认为语义就是概念化。国内学者为了凸显语言研究中的“唯物论”与“人本观”,将其本土化为体认语言学[1]。笔者认为时间概念的哲学基础理应是唯物主义的体验哲学。正是因为人类在感知体验、生活环境、生理特性以及社会经验等方面具有相似性[2],所以我们普遍通过身体四肢与五官感知周围世界。具体而言就是凭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这五种渠道体验大自然,品味人生,探索、发现未知。然而这一切存在的前提仍然是物质第一性。先有大千世界,而后才有人类通过时空宇宙等领域的经历与领悟。王寅教授对于认知语言学本土化的阐述[3]与笔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电影《波斯王子·时之刃》讲述了波斯国王萨拉曼(Sharaman)的弟弟尼扎姆(Nizam)煽动国王的三个儿子:长子普斯(Tus)王子,次子贾司(Garsiv)王子与小儿子达斯坦(Dastan)王子带领波斯军队攻占了圣城阿拉姆特(Alamut)。庆功宴上,国王萨拉曼的离奇死亡使得达斯坦王子成为众矢之的。混乱之中,达斯坦王子与圣城的守护者塔米娜(Tamina)公主一起逃出王宫,开启了亡命天涯之旅。达斯坦被认定就是毒死国王的凶手,遭到全国通缉。在逃命途中,达斯坦王子偶然发现了所截获匕首——时之刃的神奇魔力:只要按下匕首上的宝石按钮,匕首中的沙子被释放出来,这样就可以倒转时空(Releasing the sand,turns back time.),而这一切只有手持匕首者本人才知道。为了洗清嫌疑,达斯坦历经千辛万苦出现在老国王的葬礼上。本以为找到了叔叔尼扎姆,达斯坦就可以洗刷冤屈,没想到他却发现原来尼扎姆才是罪魁祸首。尼扎姆妄图借助时之刃,让时光倒转回到几十年前他从虎口中救出国王的那一刻,改变事实,夺取王位。所以他下毒到祭袍上,随后假借普斯王子之手转给达斯坦王子再送给国王。阴谋败露之际,尼扎姆派出杀手哈萨辛(Hassansin)等人跟踪达斯坦与塔米娜,意欲杀人灭口。哈萨辛阻止塔米娜公主将时之刃放回神庙并且趁机抢走了时之刃。只是匕首刀柄里的沙子只能够让时间倒转一分钟,为了寻找到更多的时之沙,尼扎姆不择手段。他不惜用时之刃捅破了圣城阿拉姆特所守护的天神的沙漏,释放出可以吞没整个世界的沙尘暴。瞬间,整座圣城被沙尘暴所笼罩,暗无天日。人类到了生死存亡、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
在整部电影之中,时间概念是以意象的方式反复出现,寓意深远。下面笔者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结合故事背景对电影中出现的时间意象进行深入阐释与分析。根据女主角塔米娜公主的叙述:很久以前,圣城阿拉姆特守护着全世界的生命之本——天神的沙漏,天神为了惩罚人类的贪婪与欺诈,决定用一场沙尘暴毁灭一切,将世间夷为平地。但是有一个小女孩却恳求天神再给人类一次机会,并以献出她的生命作为代价。小女孩的举动感动了天神,于是天神便将沙子装进一座沙漏,交给拯救人类的女孩一把匕首,即时之刃,命她成为第一位守护者。只有那把匕首的刀刃才能穿透沙漏,释放出时之沙。但是这样做是被天神禁止的。时之沙就藏在圣城之内,历代公主便是契约的守护者。这就是塔米娜公主与天神之间缔结契约的起因,也是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电影中反复出现的“时之刃”就是该片主要的时间意象之一。“时之刃”从第一次神秘出现到达斯坦王子发现它的秘密,历经男、女主角达斯坦与塔米娜一次次的争夺,罪魁祸首尼扎姆的反复抢夺,电影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观众它的与众不同:按下匕首上的宝石按钮就可以倒转时空,偷天换日。因此,它成了影片中正反两派人物争夺的焦点。谁拥有“时之刃”,谁就拥有了改变命运、改写历史的能力。“时之刃”的去向是该片情节发展最为重要的线索,贯穿全片。“时之刃”不但记录了男、女主角从互相猜忌到互相信赖最后生死相依,相遇相知相爱的心路历程,而且为大魔头尼扎姆后来丧心病狂地烧杀抢掠、为满足一己私欲泯灭人性,意欲毁灭世界做足了铺垫。
“天神的沙漏”则是另一个主要的时间意象。人们常常用沙漏比喻时间的流逝,但是此沙漏非彼沙漏。“天神的沙漏”寓意众神之怒,是一股可以毁灭世界的力量。如果这股超能力被奸人所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为了拯救帝国、报杀父之仇,男主角达斯坦王子决定帮助女主角塔米娜公主守护时之刃,阻止尼扎姆颠覆政权、背叛人类的疯狂自杀行为,将圣城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挽救出来。可是可恶的尼扎姆还是找到了“天神的沙漏”并用时之刃刺破了它,释放出时之沙。眼看着圣城即将被席卷而来的沙尘暴毁于一旦,达斯坦王子在千钧一发之际力挽狂澜,按下了匕首上的宝石按钮,时空倒转回到波斯军队攻打圣城之后,庆功宴开始之前,尼扎姆的一切阴谋尚未得逞。达斯坦拯救了帝国,揭露了尼扎姆的阴谋,将其绳之以法,带领塔米娜公主、萨拉曼国王、普斯王子、贾司王子等人逃出魔掌,免遭迫害。至此,达斯坦成功阻止了尼扎姆毁灭世界的疯狂行动,成功扭转了局面,改写了历史。一切重新开始了。
在影片开头,就是由于少年达斯坦的挺身而出,从士兵手中只身救下同伴的义举,达斯坦才被国王收养,成为王子。而在影片结尾,也正是因为身手矫健、智勇双全的达斯坦王子拯救了波斯帝国,帮助塔米娜公主守护住圣城;达斯坦王子为民除害、死而后已的行为与塔米娜公主为遵守契约不惜牺牲自己的大无畏精神感动了上苍,时空倒转,扭转乾坤。最终时之刃失而复得,无辜死去的人们死而复生,塔米娜与达斯坦有情人终成眷属,影片赢来了大团圆的结局。因为人间尚有善良与正义的存在,天神再次给了人类一次重生的机会。从生到死再到重生,生命的轮回是本影片呈现的最为重要的时间意象。轮回又称流转、轮转,意思是众生的生命像车轮一样转动不停,循环不已。没有之前十恶不赦的尼扎姆的滥杀无辜,也就不存在后来众人的起死回生。这正好应验了佛教中的一句话:“善恶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生命的轮回本指世人到世间走一遭,寓意人的一生。但是该片中的轮回已然不是走一遭那么简单了,而是被渲染上了一层宗教的色彩。
影片中三大时间意象之间的联系如下:按下“时之刃”的按钮,释放匕首中的时之沙,可以倒转时空一分钟;释放“天神的沙漏”却会迎来末日审判;而“重生——生命的轮回”就是最后的结局。其中,“时之刃”隐喻时光如利刃,暗示时间的无情,世间终究没有后悔药,一旦误入歧途将无力回天。“天神的沙漏”寓意众神之怒,时间的沙漏也装不下众神对于作恶多端的人类的失望与愤怒。沙漏比喻时间的流逝,无论过了多久,众神仍然无法忘却世人的背叛与欺诈,势必会以一场沙尘暴将世间夷为平地。“重生——生命的轮回”就是众神在末日审判之后的大赦天下。三大时间意象分别指向一分钟,一日与一生,是三种不同的计时单位,它们以部分时间代替整体时间,属于转喻认知机制。寓意纵然世事无常,作孽之人也在劫难逃。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电影在开头与结尾都出现了同一句话:“It is said some lives are linked across time.Connected by an ancient calling that echoes through the ages.Destiny.”(据说有些生命能够穿越时间。这些生命被一个古老的召唤联系在一起,在各个时代回响。这就是命运。)这些生命就是所谓的“chosen people”,即命定之人。几千年来,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一直困扰着人类。这部影片对于经典的哲学三问似乎给出了一个较为满意的答复。电影凭借“时之刃”与“天神的沙漏”对违背契约的人类进行末日审判,最终天命之人(chosen people)——达斯坦被命运选中扮演了超级英雄的角色拯救了世界与世人,善良的人们得以重生,而邪恶的化身——尼扎姆堕入地狱,永世不得翻身。
性格决定命运,片中男主角达斯坦与反面人物尼扎姆的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达斯坦孤儿出身,机缘巧合受到国王的青睐被带进王宫。在被兄弟抛弃,被误认为是凶手、叛徒之后,达斯坦开启了一段自我追寻与自我救赎之旅。尽管被通缉被追杀,达斯坦仍然决定前往国王葬礼的举办地向王叔解释;即便没有王室的血统,没有王位的继承权,达斯坦毅然选择帮助王兄拯救帝国;即使知道守卫圣城需要付出代价,达斯坦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协助塔米娜公主守护与神的契约,保卫时之沙。个人英雄主义在达斯坦身上得到充分彰显。而尼扎姆出身王室,却背信弃义,为了王位不惜背叛王兄、抛弃亲情与良知,亲手毒死哥哥,险些葬送了圣城,还妄想要世人为其陪葬。尼扎姆丧尽天良,欲壑难填,最终作茧自缚,自掘坟墓。正所谓“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是绝不会缺席!”
西方电影热衷于宣扬个人英雄主义,该电影中的达斯坦王子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凭借一己之力挽救人民于水火,穿越时空,扭转乾坤,将超级英雄的正能量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穿越片的始祖之一,这部英语电影当之无愧堪称佳作!
英语电影《波斯王子:时之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理解时间概念的全新视角。时间,以意象的方式出现,“时之刃”、“天神的沙漏”与“重生——生命的轮回”这三大时间意象贯穿影片始终。该片在带给我们惊险刺激的视觉冲击力与精彩绝伦的感官享受的同时,生动细致地诠释了异域文明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东方的佛教与西方的基督教虽然教义迥异,但是两者都嫉恶如仇,倡导弃恶扬善,赞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也是本影片能够引起中国观众共鸣,得到国内市场认可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