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兵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主要是为社会输送技能实践型的人才,而所谓工匠型人才就是指能够熟练掌握手艺技能的人。学徒制教育主要是依托学校和企业双主体,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岗位适应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是目前高职院校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逐步使其认知和实践相统一,从而使其成长为适宜企业的工匠型人才。
传统学徒制也被叫做手工学徒制,主要是指在旧中国时期的店铺或者是手工作坊中,徒弟跟随师傅学习手艺技能的一种方式,学徒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学习,通过师傅的指导以及自己的观察和领悟,逐步地学会技能[1]。而现代学徒制主要是指学校和企业共同教育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通过师傅和教师的共同教授,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不同于其他的人才培养方式,这种模式重视技能的实际掌握,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课程考核等,是学校和企业合作的进一步加深。现代学徒制使企业更好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使专业设置和企业需求之间更好地衔接,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升更有利。
提到工匠精神,不得不说的国家是日本和德国,这两个国家在产品生产上质量是一流的,德国的产品生产秉持严谨的态度,日本的产品生产秉持细致的态度,所以,日本的企业管理、德国的机械等在全球都享有盛誉,这正是由于坚守工匠精神,才使得国家的品牌以及名企不断地涌现。有关数据调查显示,全球范围内企业传承超过200年的,日本所占比例最多,其次是德国,像如今很多我们熟知的品牌,正是由于传承了工匠精神,在产品创新研发方面立足实际,不断地积累,才能够成为享有盛誉的品牌。
我国在解放前,广州、上海、天津以及东三省等地的工业发展主要是以租界为龙头逐渐兴起,在解放之后,中国的制造业以上海为代表的很多工厂都开始实行学徒制,工人师傅的手艺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内有很多的外国企业涌入,有很多中国制造的产品被一个个组装完成,工人队伍主要是进行流水线作业,而拥有技能的匠人作用发挥在逐渐减弱。想要拥有一流的产品,就需要有一流的工匠,这样中国制造才能逐渐转型为中国创造,而这不仅仅需要创新精神,还需要培养出一流的工匠,传承工匠精神,让企业文化凸显工匠精神。高职院校作为企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将工匠精神渗入到教学中,培养出色的匠人非常重要。
工匠精神主要是指一种职业精神,最主要的体现是敬业、精益求精、专注以及创新[2]。对于工匠精神并没有标准性的定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但总体上来讲,工匠精神大致可以认为首先是注重精益求精,不断地提升个人技能,注重细节,在质量上不断地强化。其次是对职业具有敬畏心,爱岗敬业,在工作中投入极大的精力,专注而坚持。最后是具有创新精神,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并不是单纯地复制,而是需要在技能上不断地突破和创新,使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
近年来,我国传统印刷行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很多印刷企业的生产经营都遇到了困难,分析其原因,首先是数字传媒的迅速发展冲击了传统的印刷,使市场结构发生了大的变化,传统的纸质印刷品在逐渐减少,所以印刷业务受到影响。其次是企业的用工成本在逐渐提高,印刷企业对生产成本有了更大的压力。最后是有部分印刷企业经营理念没有及时地跟随时代发展,在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方面都没有做出及时的转变,因而使企业的经营出现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刷企业的转型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由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制造业很多都面临着转型发展,而要想使转型更加顺利,就需要秉持工匠精神进行创新。印刷行业属于加工制造业,面对如今的社会环境,对传统的印刷业进行升级,就需要有更多的工匠型人才加入。从印刷术被发明出来到今天,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印刷行业的水平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印刷的技术和设备也得到了更新升级,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品牌意识较弱、同质化现象较严重等,产业的转型升级需求非常迫切,因此就需要更多的工匠型人才加入其中,这就对高职印刷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在高职印刷专业的教育中,目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较为重视,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最主要的是专业课,实践学习占据的比例较重,而对于职业素养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较为薄弱。对于工匠精神通常是通过思政教育一语带过,没有真正地融入到职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这就使得在进行人才培养时,没有明确的工匠型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与专业技能没有深度的融合,这样在学生学习印刷专业技能时并没有形成职业的认同,对于进入专业岗位后的专注度和投入精力就存在较大的不足,难以形成工匠精神,因而对于企业岗位的适应性就较差。
对高职学生进行培养,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教育,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融入工匠精神,然而从高职印刷专业的教育状况来看,部分高职学校在这一方面的工作还不到位,双主体教育仍然存在问题,使得工匠型人才的培养存在困难。对于学生情境式学习还不够深入,学生的实践大多都是在学校的实训室内进行,对于真实工作环境的还原具有一定的差距,虽然有使用项目法和任务驱动法等教学形式,但是实际工作场景方面的不足,使教学实践与企业生产之间还具有差距,因而教学的质量还需要提升。另外,校企融合不够深入,企业更加重视人才的即用价值,追求利益最大程度的实现,对于人才培养的前期投入以及参与度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制定课程标准和考核方案时,企业缺乏参与感,针对学生考核,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进入企业实践表现的评价,缺乏对其职业素养的考核。高职院校虽然明确教育是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技能人才,但是与企业之间的协同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学习技能和传承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就是课程,学徒制下的课程体系建设主要是融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徒制下的课程打破了原有的课程结构体系,对工匠型人才培养主要是融入到工作任务中,通过真实的工作获得知识。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理论课程应该包含职业岗位的职业素养,工匠型人才培养主要是依托实践课程,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不是只依靠教学中的技术实践,还需要让专业和对应的行业企业进行零距离的衔接,使学生能够通过真正的学习获得专业情感、职业信念以及知识能力储备。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职业岗位所需具备的素养,在实践中逐渐培养工匠精神。对印刷行业各企业中相关的岗位工作情况、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等进行充分的调研,然后结合高职印刷专业学生的教学特点,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考核中融入工匠精神[4]。对专业课程标准进行修正和完善,将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相关岗位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更好地加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和工匠精神养成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逐步地使学生对职业产生认同,这样在进入岗位工作时就会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其中,提高专注力和创造力。另外,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对专业技能精益求精。
在学徒制的环境下,企业和学校共同对人才进行培养,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除了教师的教育外,还包含企业师傅的技能传授,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在制定课程标准时,企业也要参与进来,同时选择在技能方面和职业素养方面都优秀的师傅与教师一起进行专业教学,为学生做技能指导,将其工匠精神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讲究一丝不苟,培养创新精神,最大程度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工作情境。企业参与到专业课程的设置中,能够使高职印刷专业的学生学习时更有针对性,对课程的内容进一步明确,这样能够弥补技能学习过程中学校和企业脱节的问题,在学生学习印刷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岗位的素质要求和岗位要求,对于工匠型人才的养成有很好的帮助。
在学徒制的环境下,高职印刷专业学生的教育,在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时,需要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进一步完善。从考核方式上能够看出人才培养的重点,工匠型人才讲究学生在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的共同发展,因此,考核方式的制定也需要突出这两方面。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评价,学校可以通过日常的德育教育及其表现进行评价,企业则可以通过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的获得来评价人才的质量。结合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确定人才的考核标准,将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的工作表现纳入到专业考核范围中,确定相应的考核比例,逐步提升学生的工匠精神。
在学徒制的环境下,高职进行人才培养时需要学校和企业签订学徒协议,企业的相关人员指导学生学习岗位技能,而在这个培训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培训的主体既可以是企业中的师傅,也可以是教师,因此在培养工匠型人才时,需要对高职学校的师资力量进行强化。传统的学徒制观念下,师徒关系非常密切,师傅将自身精湛的技艺通过言传身教传授给徒弟,徒弟通过感受师傅的职业态度、追求技艺的精神,切身体会工匠精神。而现代学徒制主要是企业和学校联合,由教师和师傅共同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教师自身的职业精神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关于培养工匠型人才,有直接关系的就是教师和师傅,而在专业技能传授的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于职业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态度,所以,高职印刷专业的教师团队需要具有双师素质,需要具备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对专业的相关岗位技能有良好地掌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可以很好地将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相结合。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真实体验,师傅的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素养会感染学徒,在真正的体验过程中能够亲身感受到工匠精神,从而无形中内化为自身的职业道德。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时,也要注意与企业师傅之间的有效衔接,教师自身要具备工匠精神,追求教学的精致,使学生在学校时就能够感受工匠精神氛围,所以,高职学校应该定期派驻教师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加强教师自身的工作经验,这样在教育学生时才能够更好地指导。
培养工匠型的人才需要在规范的制度下进行,有了规范的管理和健全的制度,才能够使工匠精神的融入更加有保证。国外一些国家的学徒制都有国家资格框架,比如德国的“双元制”规定了学徒制标准、学徒管理与考核、职业资格获取等。而我国目前的学徒制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很多都需要进行摸索,有关学徒制管理和制度建设都不够全面,因此,在学徒制环境下对高职印刷专业工匠型人才培养,需要对学徒制职业资格框架进行完善建立,使职业资格和学徒培训之间形成等级融通,学徒不仅要学习职业技能,还要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达到要求,这样才可评定学徒培训合格。另外,对学徒制的相关管理规定进行明确的制定,包含学徒在企业的管理、学徒的考核、薪资福利以及校企双方需要承担的责任等的制度建设。通过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学徒、企业和学校之间能够各自明确自身的职责,这样能够为工匠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保证。
在学徒制环境下进行人才培养,企业和学校的文化虽然看起来是存在冲突的,但实际上两者是相互融合的,从社会服务以及人才培养方面来讲,两者存在共同的特性。因此,可以从校企文化的角度出发,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可以利用宣传栏、广播、校报等作为工匠精神的宣传平台,通过校园的文化活动做引领,全面地渗入工匠精神。另外,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将企业文化体现在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对企业的经营理念、职业道德、创新竞争意识等做好全面的了解,同时依托就业指导课、思政课将工匠精神传递给学生,使工匠文化成为校园的特色文化,激励学生传承工匠精神。
总而言之,高职学校的教育工作最主要的是培养技能实践型人才,在学徒制的环境下,学校要加深与企业之间的融合,共同教育培养人才。在印刷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加入其中,为行业带来新的活力,这就需要学校采取相应的措施培养工匠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