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团结小学 董明春
1.生活素材积累不足。生活中从来不缺作文素材,但学生在平时缺乏主动观察、主动思考的意识,导致一自身缺乏生活经验。很多学生在拿到一个有关生活的题目时,都不知道应该写什么。比如在写作《我学会了……》一文时,虽然学生正是学习的最佳年龄,他们每天都在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骑自行车、做饭、轮滑等,可是他们拿着这一题目苦思冥想很久也想不起来当初学习时的情景。这就是学生平时不善于观察、积累生活素材的体现。
2.文学素材积累不足。现如今智能手机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能安静地坐下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小学生自制力不够,更容易被游戏、视频吸引,他们不愿意阅读,更不愿意摘抄、记忆文学素材,偶尔为之也仅仅为了完成作业,并没有把这些妙词佳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在这样的影响下,学生写作文时语言苍白,文章缺乏真情实感。
3.写作能力积累不够。现在的学生大多都能说会道,可动笔时却“愁容满面”,造成这样的后果是因为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足。口语表达向书面表达的转化需要学生深刻了解语法、词语、文章结构等方面的知识,很难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表达出来。
小学生的心理较脆弱,他们乐于接受别人的肯定和表扬,害怕受到批评和嘲笑。别人的看法,特别是来自同学、教师的评价,学生尤为在意,因为这是他们进行自我定位,生成自信或自卑心理的主要凭据。因此部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时不敢请问教师,在发现自己写作中的不足时未能及时改正,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唯恐自己写得不好,迟迟不敢动笔。
很多学生在花费了很长时间、很多精力后终于写出了一篇自己满意的作文,却没有得到期望中的表扬和肯定,这让他们产生了挫败感。比如,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围绕“我喜爱的体育运动”进行写作时,学生常常因为自己不爱运动,缺乏相关经历,认为题目标题不符合自身兴趣而无从下笔。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教师只有自己喜欢写作,才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写得越多,就能发现越多素材,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开阔眼界。教师在为学生布置写作作业前一定要先写“下水文”,做好作文课前的开展准备。如笔者在教学《我的心爱之物》这一作文时时,写了《温暖牌围巾》这篇“下水文”。写作中,笔者觉得“借围巾抒发师生情”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向学生提问:“读了教师的作文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将能够深刻明白“借物抒情”的用法。
“处处留心皆是学问,时时留心可做文章”,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善于观察,把握教学学生写作的机会。如正在上课时,教室里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一只蜜蜂、一只蝴蝶或是一团飘忽的柳絮,学生的注意力顿时被吸引过去了。这时,教师不妨按下阅读教学的“暂停键”,让学生观察这个不速之客,并引导他们以此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仔细观察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布置写作任务。教师应避免设置“一件有意义(难忘、有趣)的事”的这类作文题目,因为这样的题目容易使学生的文章写得“假、大、空”。这方面,于永正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在教学《记我校春季运动会》这篇作文时,于老师发现题目太大,于是把这个大题目分成了若干小题目,命了《赵彪第一!》和《虽败犹荣》两个小题目,帮助学生的作文视角从“全校”这个宏观角度转换为“赵彪”等某人、某班的微观角度上,引导学生进行具体化、翔实化的写作。
学生之所以不敢写、不想写,大多由于他们没有得到肯定,缺乏学习动力。对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抓两个典型——大典型和小典型。所谓“大典型”是指写出优秀作文的学生,把他们的作文当成范文进行朗读,及时表扬学生;“小典型”是指学生的某个优美词句、独特的开头、有韵味的结尾,教师可以用波浪线或红圈标出这些“闪光点”,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1.引导学生会观察、会选材。观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主要途径之一,观察不是简单地看,是有目的性地带着问题去看。比如写一个小动物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动物的外形、特点、活动情况等。此外,教室还要引导学生全方位、细致地去感受,调动多种感官,可以去嗅、去触碰、去品尝,还可以侧耳听,以此收集到更多有关动物的信息,为写作提供多种素材。教师引导学生选取素材也是一门学问,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选材,提醒他们选取的材料要有代表性、典型性,不能“一锅乱炖”。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精心地选材,精巧地构思,精妙地描写,才能写出一篇精美的文章。
2.引导学生会读书、会积累。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要只有好读书、读好书,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对此,教师可以适当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如名人故事、中外名著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读书方法,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读书时要注重积累,做好读书笔记。笔者在为学生布置阅读任务时,除了要求学生摘抄优美的词语佳句,还要求他们在笔记后面附写自己的读后感,实现文学素材的内化。
3.引导学生会修改、会评价。文章“三分写,七分改”。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很多学生在修改自己的习作时仅仅停留在改正错别字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标要求学生的作文要文通字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其中语句通顺是基本要求,结构合理、详略得当是更高层次的写作要求。对此,教师需引导学生在修改作文时要舍得对作文“动手术”,可以采用自改和互改的方式修改作文。学生也可以借助教师的指导,在认识到自己写作中的不足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之,对于教师来说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教师引导学生在日常中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多读、多想、多练,才能让学生不怕写作,进而爱上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