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凯
(广东弘途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广东 惠州 516003)
虽然在前期采取措施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要想取得对于石漠化防治的胜利依然还需要继续努力,由于岩溶地区石漠化涉及土地面积广而且当下还显示出逐步扩大的趋势,对人们的正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也是亟待解决的生态问题,石漠化监测对于防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以下便对石漠化的监测与保障措施开展研究。
1)在我国,岩溶面积占地已经达到达45万km2,而石漠化面积更是高达12万km2,占我国岩溶面积的27%左右。据了解,在国家林业局对全国八省市460个县市区的监测中,监测的岩溶面积占到监测总面积的50%左右,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因此对岩溶地区的石漠化治理防治任务加重。
2)众所周知,岩溶区域地势地貌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该地貌的主要特征为山高坡陡,地势陡峭,山体多为石灰岩。雨水沿岩石表面流动,受雨水的侵蚀溶蚀作用影响,导致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岩石表面由于没有土壤植被的覆盖,这为石漠化的发生以及加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1]。
3)我国岩溶地区大多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该气候总体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并且雨热同期,降雨量十分充沛,频繁的降水冲刷无疑对土壤的侵蚀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受雨水侵蚀作用的影响,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也在进一步加剧扩展中。
4)岩溶地区土壤稀薄,植被稀疏,植被生态链不易恢复。土壤是气候、母质、植被、时间等综合作用下的一种产物,而母质的源头正是岩石。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岩溶地区石漠化严重,土壤表层薄,受侵蚀作用后基岩裸露,再加上崎岖的地形,土地坡度大,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强,种种种因素导致了植被覆盖率低,石漠化防治效果难以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提升[2]。
5)岩溶地区人口密度大,远超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所谓生态环境承载力,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对该地区人类活动的最大承受能力。然而过度的砍伐、过度的樵采、过度的矿采等等一系列的人类活动无不在超越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不合理的垦殖活动,破坏了地区的原有植被,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3]。在提倡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仍然有人还是在乱砍乱伐,过度开垦的同时加剧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6)岩溶地区经济落后,区域发展条件受限。受制于区域地形地貌的影响,不管是从GDP的总量来看,还是从人均GDP指标来说,石漠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止步不前,这无疑对石漠化的监测与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对石漠化检测治理过程中,治理难度和治理成本不得不将其考虑在内,这也就导致目前在市场中对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的单位工程少之又少。试想一个耗费大量资金投入,治理效果却不理想的工程又有谁会主动承接。不仅如此,土地石漠化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对石漠化的监测也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里面需要经济作为的支持,政策的作为扶助,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从上述对于石漠化的现状看来,当下的形势依旧十分严峻,要想将石漠化防治工作做扎实,首先把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工作准备到位是一个前提条件,所以前期的监测工作是重中之重。
1)对于项目实施前的监测。由于岩溶地区石漠化与生俱来就变幻莫测,其数据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所以不论是对于技术上的支持还是人力财力上的支撑都是需求较大的,对于一个大背景的了解是必须的,这也将直接影响到一个项目该如何开展[4]。
2)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全过程监测。这是监测工作的重点;一个完备的监测体系是进行精准监测的关键,主要针对的是本小流域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情况进行检测;以便于了解石漠化工程的进展情况;这项工作就像是一个团队相互协作,主要分为了对信息的采集、信息的管理以及信息的利用三个层面。信息的采集。顾名思义就是对周边的石漠化分布的面积、水土流失情况以及植被结构等的变化情况进行收集,这是进行后续所有操作的一个基础,同时也要对石漠化对于人们生存社会带来的影响进行监测,重点是对当地经济层面的影响。项目实施过后的监测[5]。这主要是强调对于项目施工之后的生态恢复情况的了解,重点是对于植被的恢复期的监测,目的在于对一个项目的实施提供指导作用。
当下石漠化严重使得人民群众的人居环境变差,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当前的石漠化进行治理与保障是当地政府应当放在首位的;根据当下的具体形势我认为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开展防治工作。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石漠化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是一场攻坚战。为此我们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来应对这一项治理防治工程。要知道石漠化的治理与防治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以部门为例,林业局、水利局、科教文等诸多机构都囊括在内,为此政府发挥其防治主体的作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做好治理防治的总推手。政府在加强领导的同时也要对所属部门明确相关责任,做到部门联合,齐心协力。对于石漠化防治有职责的部门单位多且杂,为避免出现多头管理相互推诿的情况,政府应当首先站出来,对于各本部门的职责进行一个清晰的界定;并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资源的统筹,同时应当将石漠化防治工作安排纳入到整年的规划中,根据监测情况结合实际制定有关地方性政策;同时明确政府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并组织签订责任状,务必严格按照项目要求抓落实。
目前针对石漠化的相关法律条文、地方性法规还有所欠缺,亟待加强。石漠化的治理程是一项的艰苦性与长期性并存的工程,为此必须加快石漠化的法治建设,地方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法规条例,制定相关的监管机制,为石漠化防治提供法律层面的保障。不仅如此,防治更要从源头入手,一方面加大执法的力度,为乱砍乱伐、过度开垦等非法行为进行打压,在社会上营造出一种生态保护的高压态势,做到双管齐下,治理与保护两不误;一方面加强法治理念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法治专题讲座,召开法治群众会,尤其是对石漠化地区的群众开展法治培训,提高群众的法治理念,强化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6]。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的治理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加强对植被的保护与建设,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多种措施进行治理,最终提高了石漠化地区的植被覆盖率、有效的遏制石漠化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如此,还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达到了恢复美好生态环境的目的。
石漠化主要的形成原因在于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为此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防治与治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植被修复为核心,这是石漠化防治的基础。
对于石漠化地区还未受到破坏的植被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可以划定生态保护区,避免再次受到人为的破坏,在生态保护区内,依托植被的自我修复能力进行生态环境的涵养,进而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
2)结合地区实际情况提高植被覆盖率。对于这一措施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加大对于现有植被的保护,加强对于保护植被的宣传,倡导保护现有植被,同时还可以建立森林保护区,对于砍伐或者破坏当地植被的行为根据不同情况完善相关的惩罚措施,另一方面则是增加新的植被,可以通过开展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活动提高当前的植被数量。
石漠化防治还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治理工程,科学技术在防治治理过程中可以说是承担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根据现有的技术和成功的模式,以试点为单位,向全社会进行推广治理的新技术、防治的新方法。作为科研人员,要不断地探索,加强技术的攻关,积极推行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作为基层治理人员,要积极参加新技术新应用的培训,掌握基本技能,增强科技涵养水平,提高治理者的整体素质。
通过上述的分析岩溶地区石漠化对我国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同时还间接导致了地方性贫困,拉大了区域贫富差距导致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习近平主席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关乎到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是一项福泽万世的工程,在此基础上,对于石漠化的防治工作如箭在弦,特别是对于一些项目的开展尤其要注重对于周边环境的监测,在有强大的科技技术作为支撑的同时领导干部要敢于担责,充分运用当下的法治大环境,运用法律的手段对不当行为进行规制,当地的人民更应主动出力,不仅应做到不破坏更应积极响应号召,参与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活动,共同维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响应号召,做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者,响应号召,做保护生态环境的参与者,响应号召,做保护生态环境的监督者,人人齐参与,为石漠化防治工作贡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