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六中学
近年来,我国经济好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但随之而来的不良生活习惯也开始占据鳌头。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他们出门有车,回家靠躺,饿了吃垃圾食品,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电视、网络和玩游戏上,很少进行活动或锻炼,很大一部分青少年因此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而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群体不良习惯的养成缺乏重视和预见性,普遍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和升学,导致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群体犯错甚至犯罪的案例有所抬头。由于青少年尤其是初中学生正处于性格养成的关键阶段,良好的性格决定良好的行为,而一个人性格的养成受客观原因和非客观原因的影响,其中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影响巨大。根据现今中国青少年群体社会轨迹的普遍性分析,可知青少年在学校度过了大部分时间,所以说学校的教育引导对青少年良好性格的养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学校体育的目标做了深刻论述:‘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因此,分析青少年不良行为背后的形成原因,探讨体育锻炼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引导机制非常有必要。
从人类个体的发展轨迹来看,青少年尤其是初中学生时期正处于“角色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阶段,面临着“依赖”与“独立”的双向冲突,是出现不良行为的一个高发阶段。在这一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家庭学校教育,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因素的影响,就可能会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认知和判断能力而触发不良的行为。“青少年不良行为主要是指青少年违反社会行为规范,或者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自身带来危害的行为,这种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厌学逃学、沉迷网络、打架斗殴、早恋等问题。”[2]笔者通过长期的接触和分析,将青少年不良行为养成的影响因素或者说触发机制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阶段,这一时期的群体多为在校学生,渴望认知社会,但又缺乏足够的判断。从教育阶段来划分,一般是指自上初中到高中毕业,其中初中阶段:13~15岁、高中阶段:16 到成年,一共要经历6年时间的学习阶段,是整个人生轨迹中性格培养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极容易产生叛逆心理的时期,青少年群体之所以产生叛逆心理,首先是因为青少年的心理建设正处于发展阶段,并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他们在这个时候会把自己理解为一个成年人,因此在面对问题时常常表现出一种刻意为之的自我主张,随着好奇心的趋势,和网络世界的内容冲击,促使青少年对许多东西有了盲目的认识,他们通过模仿来宣扬个性、追赶潮流。他们在自身不确定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不成熟的社会认知塑造下,就会触发不良行为,还有少数人不良行为的"示范"作用和这种不良行为本身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一些人便纷纷进行参照学习,最终导致不良行为的养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性格、处事的方法、言行举止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而父母营造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可以说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导致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根据目前青少年犯罪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不良行为少年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存在障碍。由于孩子在家庭中说我大部分是假都处于精神压抑状态,就会促使他们寻找外力发泄自己,从而做出出格的事情来。现在很多青少年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或者放任自流不打算教育孩子,最终导致了做出偏激的行为来获取关注。还有一方面来说,一些青少年父母长辈自身有不良行为,言传身教给了青少年群体,为孩子树立起了坏榜样,对孩子的管教也是简单粗暴,把孩子当作发泄情绪的出口,造成青少年的反抗心理和仇视心理。
青少年群体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来自学校的教育措施欠妥、教育理念不当等不良因素,也会导致或者助长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比如学校教育过分强调成绩,视升学率为学校的生命线,从而忽视思想教育,忽视学生良好品行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和健康成长;比如个别教师不能为人师表,忽视自身师德修养,自身行为不正,出言不逊,形成不良示范;比如一些教师差别对待,偏袒包庇好学生,挖苦讽刺差学生,甚至采取体罚手段,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再比如一些教师处理问题简单粗暴,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青少年群体是社会中的一员,他们的行为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形成。比如金钱至上的社会价值观让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也跟风向钱看,无视道德和法律,欺软怕硬,造成校园欺凌现象;比如社会中出现一些“见怪不怪,见恶不愤,见义不为”的现象,媒体不能正确引导舆论,反而充当其媒介,尤其是一些网络、音像、书刊等媒介中,屡屡出现血腥暴力、寡廉鲜耻等反面内容,极大地腐蚀了青少年纯真心灵。青少年尤其是初中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自律观念不强,常常经受不住诱惑和好奇,在不假思索中崇拜和模仿,具体表现是他们常常沉迷于网络游戏世界,将游戏情节挪用到现实世界,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些初中生因此开始走向堕落和犯罪。
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发展如果得不到重视,尤其是他们的行为缺乏正确的引导,可能因为对社会认识不充分,出现认知偏差,走上不良行为养成之路,不仅会对自我发展产生影响,也会给社会带来负担和危害。如上可见,青少年群体的不良行为往往有迹可循,自然也就有功可破。英国人在19世纪已经把“运动”作为对青少年的一种社会控制手段。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对青少年的行为习惯产生积极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进入社会的主要平台,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必要通道,对青少年性格养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大数据表明,长期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的自律性、集群性和稳定性,心理健康评估程度高。由此可见,体育锻炼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引导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我国现行的体育教学中,规范的动作、运动的强度等是教学的重点,而对影响兴趣培养和习惯养成的软性功能开发不足。针对这个问题,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中应该加以调整改进,课程设计多以游戏活动为主,课程目标多以锻炼为主,使他们通过丰富多样的体育锻炼来认识自己、评估自己、增强自信与自尊,使他们能够得到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具体引导路径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4]:
针对我国现行体育教学容易出现的应试教育问题。学校的体育教学人才应该转变思想,弱化“规范的动作、运动的强度”,从思想上重视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关注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把教学重点放在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同时激发青少年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凝聚力,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培养和锻炼。学校方面要重视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作用和比例,为教学项目提供恰当的场地,并安排具有专业知识的教育工作者进行指导;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学校体育教学课程的设置中,可以适当增加集体体育锻炼项目,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的方法和重点内容,在提高青少年群体身体素质的同时,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以中国女排为例,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在国际体育赛事中的成绩越来越突出,国人的集体荣誉感倍增,这是一个很好的势头,我们应该乘胜追击,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体育竞赛氛围。另一方面,从青少年的发展来看,体育锻炼是促进其良好行为养成的一个重要路径,所以通过长效的体育运动管理机制,可以促进青少年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社会各界组织者在组织体育竞赛时要充分考虑体育项目本身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避免出现因为短期利益而出现不正当竞争,从而不利于对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培养。
体育涵盖的内容很广,每一个青少年个体都有自己擅长的运动项目,而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项目对青少年性格的培养是不同的。针对这一情况,以不同个体来打造不同的体育运动方案,使青少年群体参加体育锻炼既符合个人兴趣,也切合个人发展,这样才能达到增强体质、磨炼意志,促进个人进一步进步和发展,从而实现健康向上的积极人生奋斗目标,这才是教育的初衷。
青少年是未来世界的打造者,呵护他们就是呵护我们的世界。如今,青少年群体正面临着多方面因素的负面影响,不管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该付诸行动,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指示下,以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为理念,抓好体育教学的有利机会,帮助青少年学生在锻炼中增强体质、享受乐趣,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