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教育的历程及历史经验

2021-01-07 10:48周钰玲
泰山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文明生态

周钰玲

(西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历程

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1)逢锦聚,陶得麟,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6.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教育也不例外,经历了起步、发展、转变、成熟的过程。

(一)起步:环境教育阶段(1972-1992)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教育初期,并无明确的“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官方纲领性文件第一次出现“生态文明”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但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生态文明教育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萌芽。生态文明教育在我国的起源,即为环境保护教育,以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为主要方式。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主要从事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探索。

1.积极参加联合国国际环境会议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召开首届国际环境会议,我国积极响应国际呼吁,参加此次会议。会上与会国就环境保护问题达成一致,签署《人类环境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和《行动计划》。《宣言》突出强调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对成年人进行环境方面的宣传教育,可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宣言》与《行动计划》给中国共产党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启蒙和借鉴。

2.召开全国首次环境保护会议

在联合国国际环境会议的影响下,1973年8月,我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明确了环境保护工作方向和思路,具有开创性意义。根据联合国国际环境会议宗旨和要求,结合我国环境问题实际状况,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在相关大专院校开设环保的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专业的人才队伍。”(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研究文献选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3:11.此次会议的顺利召开,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对于环境生存问题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向全国人民发出“保护环境”的动员和倡议,让广大民众看到了党在民生问题上的态度,推动了党的环境教育事业的积极发展。

3.持续推进多形式的环境教育宣传

首先,环境教育类报刊等媒介涌现。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顺利召开之后,在党中央号召和动员下,为扩大生态环境知识在全社会的普及范围和力度,激发公民保护环境的觉悟和意识,国家组织创办了一系列生态类期刊报纸,如《环境保护》(1974)、《环境》(1978)、《中国环境报》(1984)等,成为宣传国家环保政策、普及环保知识、进行社会环保教育的重要媒介平台。其次,大中小学校环境教育逐渐有序开展。1978年,中央制定并出台《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明确要求“普通中学和其他小学也要增加环境保护的教学内容。”(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1:16.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明确实施“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并要求对环境保护基本知识及其重要意义展开积极宣传和普及,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自觉。80年代初期,“我国已有30多所高校共创设了20多个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从专科到本科、硕士,培养了大量不同层次的环保专业人才。”(4)本书编委会.中国环境保护行政二十年[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4:297.80年代后期,环境保护普及教育开始进入中小学课程体系。1986年5月,《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经国家教委党组讨论通过,明确规定要把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的各科课程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并强调符合相关要求的学校可尝试设置独立的环境教育课程以及师资培训等。(5)佚名.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J].学科教育,1990(03):6-10.最后,法律法规逐渐完备。1989年1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实施十年后,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改草案)》,其修订意味着自此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及环境教育工作有了更加有力的法制保障,逐渐走向法制化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教育在起步阶段尽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尚未形成完备的体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规范性和系统性也有待深化。

(二)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阶段(1992-2003)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召开,大会制定并通过《21世纪议程》,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此后,这一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为世界各国人民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在这一理念影响下,国际环境教育也开始逐渐发生转变,向可持续发展教育方向演进。在大会精神和国际社会的推动下,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中国迅速传播,党的环境教育也逐渐转向可持续发展教育阶段。

1.贯穿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后不久,我国印发《关于出席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情况及有关对策报告》,明确提出关于我国环境问题的整改方案,简要指出在环境教育工作方面“要积极开展全民环境教育,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6)佚名.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J].环境保护,1992(11):3-4.1994年,世界上首个国家级“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颁布,强调“发展教育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7)中国21世纪议程编辑委员会.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并提出教育过程要“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8)中国21世纪议程编辑委员会.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拓宽和丰富教育内容,将环境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多途径传播生态伦理价值。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教育逐渐从起步阶段的环境教育转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文明的根本宗旨也从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转向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现代公民。”(9)陈丽鸿,孙大勇.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45.

2.初建规范化的全民环境教育体系

学校环境教育在这一阶段也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了以全过程渗透为主,单独设课为辅的环境教育模式。小学阶段的《自然》、中学阶段的《地理》、高等教育阶段的《发展与环境》等课程中,均贯穿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理念。全国高校陆续开设了资源环境等相关专业和课程,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环境与发展层面的紧缺人才。同时,自1993年始,由中共中央主导的“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主题也从以资源环境宣传方面转向可持续发展。1995年《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出台,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随之在全社会开展。2001年,开展环境警示教育活动。2003年,国务院发布《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明确强调“要加快培育一大批了解和熟悉优生优育、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绿色消费等方面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科研人员、公务人员和志愿者。”(10)全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14.在这一阶段,我国从各层面助力可持续发展教育,向全民普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全民教育体系逐渐走向规范化。

(三)转变:步入生态文明教育阶段(2003-2012)

党的十六大会议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战略,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到了新的高度,再一次为党的环境教育指明了方向,也标志着我国开始步入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教育阶段。

1.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并明确“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65.的基本内涵,为新时期生态文明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2005年,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65.。同年,《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颁布,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65.,并明确将科学发展观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2007年,党的十七大会议上,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战略任务提出,并强调生态文明要达到的目标是“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65.这也为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指明了更新更高的目标。

2.开展主题宣传,建设教育基地

“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开展以来,始终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展开。如“珍惜每一寸土地”(2004)、“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2006)、“节约资源,保护环境”(2008)、“推进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2010)、“科技支撑、依法治理、节约资源、高效利用”(2012)等等。该活动开展20余年来,借助新闻媒体平台,普及和宣传我国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纲领性文件以及法律法规,为提升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奠定了牢固基础。此外,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唤醒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觉悟和意识,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实效,2009年4月颁布实施了《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开始积极有序地建设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教育基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以特有的教育资源优势,有效促进受教育者形成人与自然大同的生态伦理观,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积极示范,为我国全民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全新思路。

这一时期,党的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围绕科学发展观展开,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养,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突显,形成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雏形。

(四)成熟: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形成阶段(201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65.将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凸显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在“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指引下不断丰富、发展和充实。

1.国家、企业和民间组织等各主体协调发展

这一时期,国家、教育部门、环保组织、企业以及广大民众纷纷行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有机协调配合,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重任。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单列一章,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不断深化。2013年4月,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将生态问题上升到民生问题的高度。2015年,《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下发,明确强调要“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017年5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再一次对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要求,指出“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22.除了国家层面的引领,民间组织和企业也承担起了生态文明教育的任务。2013年4月,中石化企业宣布启动《绿色企业行动计划》,积极主动响应国家号召。同年7月,联合国全球契约中国网络在北京举办“生态文明·美丽家园”关注气候中国峰会,这是首次由中国企业界推动和倡导的气候会议,会上中石化再次明确表示将开展“蓝天碧水”环保活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雷斯高度肯定了中国企业在解决气候变化方面的实践,认为中国企业自觉履行关注气候的有关行动将为世界可持续发展起到示范作用。中石化持续开展环保专项治理行动,为其他企业树立了榜样。各主体积极配合,协调发展,对生态文明教育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2.生态文明教育和建设的法律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

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教育能够顺利、有序开展和实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自1978年颁布的《宪法》将环保列入国家根本大法后,我国制定并颁布《环境保护法》,使环境保护有了法制化保障。2012年1月,为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增强民众生态意识,将环境教育普及全民,宁夏回族自治区率先试点,颁布并正式实施《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教育条例》,成为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在地方立法的范例。受其推动,我国其他地方相继出台了地方生态文明教育法律法规。一系列具体的环境教育措施也随后相继颁布实施,有效促进了地方环境教育工作,为全国性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的确立提供了基础。

3.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理论研究逐渐形成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循名责实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并以极高的生态自觉向全世界人民发出呼吁,希望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作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生态文明以及生态文明教育自然也引起了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截止目前,学界对生态文明的研究以及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正有序开展,并取得一系列成果。一是理论层面的研究角度广泛,主要集中在生态文明教育的概念、理论来源基础、主要内容、价值意义、实践路径等方面;二是对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层面的研究成果显著。当前学界关于这一层面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高校层面,尤其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主要研究重点集中在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原因以及解决策略等。但在取得成果的同时,还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仍存在理论研究方面缺乏系统性,深度不够,实践方面教育模式单一、时效性差等问题。

这一阶段的中国共产党系统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正逐步形成,但应该看到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相较仍有很大差距,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一项战略任务,生态文明教育并非一蹴而就,也并非一劳永逸,而是长期的、艰巨的。因此,还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使民众的共同体意识和观念不仅内化于心,更外化于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支撑。

二、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政府主导+全民参与”格局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具有长远性、整体性、公共性特点。中国特有的政治环境和治理体制,决定了在生态文明教育的初级阶段,实施过程须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落实到企业、个人。因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制定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政策、规划,出台了纲领性文件,由各级政府部门积极落实,从而迈出了我国环境教育的第一步。教育部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将环境保护、生态问题、生存问题等内容纳入教育教学内容,从义务教育到普通高等教育,形成专门独立的课程体系,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逐步提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环境问题日渐凸显,于是社会各界媒体和民间组织逐渐认识并纷纷加入到环境宣传教育中,壮大了教育队伍,扩大了教育的对象。同时,中国企业在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循环经济、绿色消费等观念的影响下,积极采取行动,加入生态文明建设队伍中,主动将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而做为公民个体,也不断在生产生活中自觉养成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将个人自我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结合,主动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教育提倡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个人自觉相结合,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格局,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度推进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后续力量。

(二)“制度保障+道德规范”模式

众所周知,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既需要依靠道德规范,也需要法律法规的制约,生态文明教育也不例外。要提升教育效果,不仅仅需要规章制度硬性措施约束,还需要道德规范的软约束。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生态文明教育成效突显,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西方社会环境问题产生较早,环境教育起步也较早,他们在环境教育上的经验为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共产党根据联合国国际环境会议宗旨要求,积极借鉴国外环境教育立法。全国范围内,各地依据实际现状大胆尝试,制定生态环境及教育法律法规,使生态文明教育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以儒、道、佛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虽具体主张不同,但均从不同层面探讨了天人关系,建构起人与自然大同的生态伦理价值理念,成为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文化根基,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理论滋养。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国家通过各媒体平台,向民众宣传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并将其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相结合,再现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人民生态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提升,培养了人民的生态理性意识和素养,自觉以生态道德约束行为实践。制度保障与道德规范有机结合,形成了双重监督保障机制,民众牢固树立起生态文明理念,人民生态文明素质大幅度提升,实现了环境教育的宗旨和目标。

(三)“价值引导+行为养成”机制

“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生态价值观和生态行为的“生态人”。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教育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点。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价值引导、观念树立与行为养成相结合,将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落在实处。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生态现代化之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思想、西方社会的生态环境思想等,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打下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格局,其主要任务即是向人民大众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引导民众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牢固树立共同体意识和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其次,价值观树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实践行动的能力,生态实践行为的养成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归宿。党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不仅仅注重价值观念的引导和塑造,还重视实践行为的培养。各教育基地让民众通过社会实践了解学习生态知识,形成正确的生态观,无形中提升了民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而将生态文明价值观作为自己生产生活的内在约束和行为准则,实现价值指导与行为养成的良性互动。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始终坚持价值指导与行为养成相统一,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扎实地推进生态文明教育。

三、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教育的历史经验

回顾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成功地推进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事业,而且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为“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以辩证法为基本方法,坚持批判精神和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分别从本体论、实践论、认识论的角度论证了人与自然的双向关系,找到了人与自然相异化的原因,并从生产方式中找到了解决途径。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党的生态文明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通过媒体宣传、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基地实践途径向社会民众传播,培养全民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自觉践行生态理念。

(二)坚持群众路线

坚持人民至上、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教育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习近平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性,他指出:“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人民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人民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2018年,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再次强调要“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习近平关于人民的一系列论述,为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教育提供了思想引领。生态文明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生态人才,最终达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党的生态文明教育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理念,坚持通过提高全民的生态认知,激发广大人民的参与热情,将共同体意识和价值理念转化为行为实践,助力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教育历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为“十四五”期间党的生态文明教育全面贯彻落实提供了经验借鉴。

(三)形成教育合力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教育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环境教育最初由国家即政府主导出台相关文件敦促实施,然后逐渐重视家庭、学校、社会(企业、民间组织)等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利用这些主体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使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显示,儿童时期形成一个人大部分的社会习惯。因此儿童时期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家庭作为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主要的教育环境,是提高儿童及青少年生态文明素质的重要方式,应该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重任。父母应身体力行,遵守生态文明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学校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阵地,担负着传授生态文明知识与价值理念、培养社会所需生态人才的重任,是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质的基础性事业。社会教育作为家庭和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补充,教育的受众范围最广、覆盖面最大,可以有力地促进生态文明价值理念的传播,使之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总之,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教育从起步到发展完善,充分将国家主导、家庭基础、学校主力、社会辅助有机结合,协同利用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在向全社会传递人与自然大同、和谐共生价值理念的同时,向世界人民呼吁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完善教育法律法规

法律是具有强制性规范和调整公民行为的工具。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仅靠社会民众的主观自觉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还需要法律制度为之保驾护航。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硬性条件保障。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教育起步之初,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制定完善法律法规,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制度支撑。一些地方性法规的颁布,使生态文明教育在地方逐渐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教育实施方法不断有了明确规定,对民众的生态行为予以监督、约束和规范。生态文明教育的逐步法制化是落实党的生态文明政策、贯彻生态文明理念的制度保障。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文明生态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