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亭
(泰山学院 泰山研究院,山东 泰安 271021)
遍寻域内,泰山不是最高、最大、最美,且远离帝都,何以成为“天下第一山”?单独从文化或自然的角度都难以完全说清。从多学科视角,放眼更长时间、更广空间,审视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梳理源远流长的历史沿革,综合考古以及文史研究进展,或许更为清晰些。
从自然视角看,泰山所在的海岱地区(1)本文在不同语境所指“海岱地区”“山东地区”“泰山区域”“泰山及周边区域”等,会有些微区别,但基本上均指泰山或泰沂山区及其周边丘陵平原区域。位于中国的东部,东临大海,西靠广阔的欧亚大陆腹地,其最古老的岩群历史约27-29亿年(2)田明中,等.泰山地质综合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8:45.,是华北地区乃至全球最古老的岩石之一。泰山在地球数十亿年的历史上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升降起伏历经了若干轮回。
根本塑造泰山区域自然环境的最新地壳运动,还得是新生代(3)属于地质年代的纪年,新生代是地质年代的第五个代,也是最新的一个代。从约7000万年前至今(对新生代起始年限尚有不同认识,一说6500万年),分为第三纪(是古近纪及新近纪的旧称,本文仍沿用第三纪)和第四纪两个纪。在此期间地球有强烈的造山运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绝迹,哺乳动物繁盛,生物达到高度发展阶段,后期人类出现。下文的第三纪、第四纪、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更新世、全新世等均为地质纪年。以来一直持续到今天的造山运动。1945年这个运动被黄汲清称之为“喜马拉雅运动”(4)贾承造,何登发,陆洁民.中国喜马拉雅运动的期次及其动力学背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2) :121-125.,是因首先在喜马拉雅山区确定而得名。按照板块学说理论,这一运动大约始于距今7000万年前,印度洋板块向北移动并与中国大陆所在的欧亚板块相撞,因印度洋板块密度稍大,遂向欧亚大陆板块之下俯冲,造成欧亚板块的抬升。两板块的持续挤压作用导致了青藏高原及其东南缘与北缘强烈挤压缩短与隆升,东亚大陆则向东挤出、深部岩石圈隆升等,导致了中国东部及其滨太平洋带的伸展与裂陷。由此对亚洲地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西亚、中东、喜马拉雅、缅甸西部、马来西亚等地山脉及包括中国台湾岛在内的西太平洋岛弧均告形成。
这一运动,对中国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中国东西地势高差增大,季风环流加强,自然地理环境发生明显的区域分异:青藏隆起为世界最高的高原,第三纪的热带、亚热带环境被高寒荒漠取代;西北地区因内陆性不断增强而处于干旱环境;东部成为湿润季风区。当然,青藏高原的抬升是个几千万年的过程,从喜马拉雅山脉地表普遍覆盖的在海洋环境形成的石灰岩看,这里是从海洋逐步成为陆地平原、高原、世界屋脊的。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太平洋板块俯冲挤压抬升欧亚大陆板块,造成泰山所在的泰沂山区断块掀斜抬升。据测算,在距今最近的100万年间,泰山的总上升量达500米左右,目前仍以每年0.5毫米的速度在继续抬升(5)田明中,等.泰山地质综合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8:97.,泰山顶部的上千米巨厚沉积盖层(多为海洋及河湖环境下的沉积岩,如石灰岩等)因此而被剥蚀掉(6)田明中,等.泰山地质综合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8:97.(在中生代晚期的燕山运动时期就已经开始剥蚀)。周边则沿高角度正断层断块下陷,直至被海侵后,泰山便成为海岛中的山地,之后周边又被河流泥沙、山地风化物、降尘等填充成陆。
距今500万年前的早上新世,青藏高原的高度仅约1000米,强烈隆起开始于约300万年前至今的第四纪时期(7)潘保田,李吉均,等.青藏高原: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与放大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31(4):160-167;关于具体的隆起时期,说法不一,有说248万年(贾承造,何登发,陆洁民.中国喜马拉雅运动的期次及其动力学背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2) :121-125)。,而这个时期也是人类社会的形成时期。第四纪这个地质时期及其伴生的地质事件对古人类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所有高山、高原现今达到的海拔高度以及海陆格局主要是这一时期的结果。
以上是关于泰山区域自然环境演变的大背景。该背景的演变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地球的内外营力的关系,解释学说众多。具体而言,还是从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说起,这是影响中国尤其是泰山所在的山东区域的重要源头性事物。受青藏高原隆起而决定的三件大事皆与泰山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高度相关:一是西风北支急流出现和东亚季风加强,二是黄土高原形成,三是黄河东向入海。
因为青藏高原的崛起,形成了中国地形地势的三级阶梯。青藏高原代表的是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等所在的第二级阶梯,海拔1000-2000米左右;华北平原、山东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等所在的第三级阶梯,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正常地势的话,由于地球自转,在中纬度也就是泰山区域上空偏南有一个西风急流。但由于青藏高原的崛起和抬升,干扰了西风急流,青藏高原逐步形成了西风急流的环岛,把西风急流分成了南支和北支急流,而影响黄土高原和泰山区域的主要是北支急流。另一方面,由于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8)来自太阳照射对地表的加温,进而通过地表影响低层大气的温度。,在高原低层大气冬季盛行冷高压而夏季盛行热低压(9)青藏高原冬夏太阳辐照都很强,夏季地表升温快,加热低层大气成为热低压;而冬季因为太阳高度角低,加之地表冰雪对阳光的反射,所带来的升温效应弱,在寒冷环境下,空气密度加大,形成冷高压。,其环流形势与冬、夏季风方向一致,这样,来自太平洋的夏季风和来自西部内陆的冬季风就都得到了加强。
东亚季风系统从气候角度也决定了泰山区域对人类生存的适宜程度,主要有三:一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较少极端天气影响,确保了人类早期居民的环境适应与生存。二是雨热同期。在天气最为炎热的夏季,农林作物生长最为旺盛,新陈代谢最为剧烈,需要大量水分,而这时降雨也恰恰非常为集中,十分有利于农林作物的生长和质量的保证,有利于提供稳定而优质的食源,从而有利于人类种群的繁衍发展。三是四季分明,寒来暑往的规律性。这不但让人类能较好地适应自然,而且对人类的知识发展、认识自然的规律也有意想不到的作用——因为四季分明,年复一年,给人类提供了认识自然现象、揭示季节规律的时机,便于早期人类“因时而动”。古老的至今仍在使用的“夏历”诞生于黄河流域,这是合乎逻辑的,甚至是必然的,当然还需要天文星象等要素的辅助。气候是环境条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优越的气候条件,就像一个天然的温床,保障了早期人类的生存繁衍(10)王雷亭.青藏高原的崛起与泰山文化地位的关系[A].泰山旅游发展研究[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25-28.。
西风北支急流与被加强的冬季风是沙尘空中运输的重要载体。这些沙尘也是因为青藏高原崛起,阻止了印度洋暖湿气流更多的北进,像西北一带只能接受少量大西洋、北冰洋的东进、南下水气和极少量的东部强季风时吹来的水气,致使中国西北地区出现干旱化、沙漠化,于是产生了大量的沙尘。随着地表风力加大和垂直气流的产生,它带来的沙尘直接被西风急流和冬季风向东运载。由于北支急流绕过青藏高原环岛后,进入黄土高原上空的宽阔地带,约束力减小,风速降低,由此带来的载荷能力也随之下降,在此形成了沙尘的主要沉降区;而冬季风携带的大量沙尘则在沿途进行叠瓦式沉降。同时,河流带来的上中游泥沙也在此沉淀,还有青藏高原东北缘风化物被黄河带到蒙古高原一带成为沙漠物源,继而又通过沙尘暴沉降黄土高原区域(11)Nie J , Stevens T , Rittner M , et al. Loess Plateau storage of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derived Yellow River sediment[J]. Science Foundation in China, 2016, 6(01):8511。如此,在风力、流水等外力作用下逐步加积成巨厚的黄土高原,加之秦岭山脉风化剥蚀的物质等,为未来的华北平原形成准备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有了物质,还需要搬运工具,特别是陆地表面的搬运工具。由于青藏高原的崛起,出现了从西至东流淌的黄河,因为其巨大的水量和落差所形成的极强搬运能力,沿途又汇聚泾河、渭河等大小河流,带来了黄土高原、秦岭山脉及沿途沙漠的大量泥沙,向地势低平的东部搬运。当时泰山所在的山东版图与现在不同,由三段构成:西侧是与太行山脉隔海相望的浅海,中部泰沂山区是海岛,东部胶东丘陵也是海岛(12)结论来自中国自然地理地图集(刘明光:华北平原发展过程,《中国自然地理图集》(第三版)2010:127),但从第四纪古气候及海平面波动的研究看,该结论存疑。因为从华北平原北部的鲁北、鲁西北区域看,第四纪时期相关海相地层及海侵皆有地层学依据,而鲁西南区域有限的钻孔剖面中尚未在地层学上支持该结论见到海相地层,但鲁西南区域的单县、巨野、鱼台等地为典型黄河冲积扇沉积以及三角洲沉积,其沉积若是填海造陆方式,也可能无海相地层保存,但面对该区域厚度150-450米的第四纪河流冲积相沉积(见山东省地质矿产局:《山东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91:241),更大概率是,这些地区为持续沉降的潜凹(属于济宁坳陷,见宋明春,徐军祥 ,王沛成等:《山东省大地构造格局和地质构造演化》,地质出版社2009:219)陆地,并没有被海侵。当然第四纪时期是否曾为海岛(至少是半岛无疑)还需要更多的钻孔和更加深入的研究加以证实,但泰山区域在地质历史上出现多次海陆变迁却是不争的事实。。黄河冲破三门峡(13)由于研究路径、测年手段等的差异,目前“黄河切穿三门峡的时间”仍存在很大争议,有15万年、120万年、140万年说不等,姚政权等人通过对渤黄海两个钻孔研究,认为黄河对中国边缘海域的影响至少始于88万年前,为黄河贯通入海提供了最新的年代学下限依据。参见相关文献:Zhengquan Yao,Xuefa Shi,etc. Persistent effects of the Yellow River on the Chinese marginal seas began at least ~880ka ago. Scientific Reports Published online: 06 June 2017;张兰生:《中国古地理》,科学出版社2012:323-326;蒋复初,傅建利,王书兵,赵志中:关于黄河贯通三门峡的时代,《地质力学学报》2005,11(4):293-301;刘志杰,孙永军:青藏高原隆升与黄河形成演化,《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1):79-82,携带大量泥沙越过黄土高原、冲破太行山脉来到了第三级阶梯的河南东部、山东西部环绕泰山的坳陷低地及浅海区域。在这个区域,由于落差降低,流速下降,黄河携带泥沙的动力不足,于是,所携带的大量泥沙就地沉积下来,填海填湖成陆或在低地继续加积,通过上百万年的来回摆尾积淀,形成了冲积平原。黄河(还有淮河、海河等河流,最主要的还是黄河)继续在冲积平原上肆虐,见湖填湖(比如淤积巨野泽等),遇河袭夺(比如分别夺淮河、夺济水入海等),逐步成就了华北平原的今天面貌,整个山东的三部分也逐步由浅海、海岛成为连成一体的陆地,形成今天的山东陆地版图。
单靠黄河等河流流水、冬季风、北支西风急流等几个从西到东方向的作用还不能形成可持续的物质循环,而青藏高原所增强的东亚夏季风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夏季,青藏高原受到强烈的太阳辐射,使其温度远高于周围大气温度,在这个热力作用下青藏高原形成上升气流,使得高原低层因为空气升腾扩散而成为热低压,上升气流则在对流层的中上部高空集聚,形成较为稳定的高压,与东部海域高空的低气压及中低空的高压形成大气环流闭环,有利于湿热的夏季风循着内陆中低空的低气压深入中国大陆,形成降水。部分深入内陆的水气受第一和第二级阶梯地形抬升影响还会形成较强的地形雨。当然,也要看到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区域的大气运动也参与到该过程中,只是贡献相对较小罢了。如此就形成了一个有利于华北平原生长的完整物质循环链条:通过东亚夏季风由东向西输送,把东部海洋(包括部分陆地)的水热气流输送到中西部,再由中西部高原地带通过雨雪降到地表,通过大小支流进入黄河等河流向东输送,还有上述所说的从西向东的风力搬运等,这其实就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削峰填谷式的地球外力夷平化过程。这一系列过程,反映了泰山在自然演变上的全球价值和意义。
这个自然地理过程造就了泰山区域优越的自然环境。黄河携带泥沙等物质的绝大部分都是黄土高原及内蒙古高原肥沃的表层土,其中的大量腐殖质及氮磷钾等养分也进入黄河,泥沙及河水沉积或渗透在海岛与大陆之间,使得泰沂山区周边陆地表层的土壤十分肥沃,加之泰山等山地古老盖层岩石,尤其是其中的辉绿玢岩、花岗片麻岩、蛇纹岩(14)上世纪60至80年代初组成泰山玉的蛇纹石在泰安地区仍作为肥料被粉碎肥田。等岩石的风化,其所形成的土壤相对肥沃且排水透气性好,极大地增强了土壤的生产力,泰山山前汶河两岸的倾斜平原就成为史上著名的齐鲁必争的“汶阳田”;黄河上中游的大量生物种质资源也通过河流(少部分通过气流沉降)带入到本区域,又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植被非常茂密;靠近海洋,又有了鱼盐之利;再加上东亚季风系统形成雨热同期的暖温带气候,使泰山区域成为最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地区。同时,泰山山顶通过风化剥蚀形成的古夷平面,相对平坦而面积广大,是最为宝贵的天人对话空间,为人类在泰山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泰山区域就这样随着青藏高原的崛起,从海岛山地变成平原山地,成为条件优越的自然高地。再从煤、铁、铜、石油、石膏、硫、铝土、黄金、金刚石、玉石等现代意义的矿藏看,无论古今,泰山区域均堪称“天选之地”。
自然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与基础,人类的趋利性选择与历史积淀成为山地名望的另一个关键因素。选择泰山的过程贯穿于人类漫长的成长阶段,从远古采集渔猎时期为生存而对林木茂密的泰山山区高度依赖和激烈的领地争夺,到定居农业时期利用泰山进行天人对话、祈福禳灾、神道设教,历经远上古至秦汉,直至唐宋。至今,对泰山等名山的选择与评价也仍在无时不刻进行着,只是换了人群而已。
《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山”字:“山,宣也。谓能宣散气、生万物也,有石而高。”慎子语“山川为天下衣食”,《国语》则言“国必依山川”。山岳以其出云雨通天地的神秘莫测和出生万物而被早期人类社会所依赖并神化和崇拜。人类越是早期,对山川等自然条件的依赖就越强,单纯从商朝对鱼盐的追逐就可以说明:商人伐东夷,占据鲁北沿海地带后,马上停止了东征的脚步,其目的为占领莱州湾这个最重要的产盐地(15)方 辉.商周时期鲁北地区海盐业的考古学研究[J].考古,2004(4):53-67;李水城,傅罗文.中国的盐业考古及其潜力[A].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集(技术与经济卷Ⅰ)[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04-513.。
抛开人种来源与迁徙这一古人类学的焦点问题不谈(16)其实这是文明起源与演变的核心问题,也是许多根本性问题水落石出的关键所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问题,在国际学术界“近期出自非洲说”和“多地区进化说”两派学说激烈争论的背景下一直存在着“本土连续演化”与“非洲移民替代”两种假说的碰撞,两种观点的主要提出与支持者分别来自古人类学和分子生物学界。随着新材料发现、新分析进展和更多领域介入此项研究,相关认识得到深化,有关假说得以发展和修正,不同人群间发生过基因交流、现代人都经历过复杂的融合与演化过程渐成学术界共识。中国地区新发现的人类化石所揭示的古人类体质特点及其演化,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成果和古DNA信息的提取与破译,正使该地区现代人群起源与形成过程逐渐清晰起来,但不同假说的交锋仍在持续。详见高星,彭菲,付巧妹,李锋:中国地区现代人起源问题研究进展,《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8(第48卷第1期):30-41;平婉菁,王恬怡,付巧妹:从北到南:近万年来中国人群的遗传历史,《科学》2021(1):4+8-10,远古时期,不论是土著还是外来族群,一旦接触到像泰山所在的海岱地区这样具备鱼盐之利的优渥环境,对其生存以至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就会立即显现出来,就像秦人筑一座都江堰而造就天府之国一样。
没有比较就没有选择,对“第一山”的选择,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相对高度和山的形态。对比中国东中西部三大阶梯上的其他山地,泰山掀斜抬升带来的拔地通天气势,在古人没有“等高线”概念,进而无法求取和比较绝对高度的情况下,其相对海拔就成为制胜高度:以笔者考察过的包括珠峰、嵩山、华山等在内的众多名山,有泰山一般雄伟气势,且山岳形态又“如坐”“稳固”者,鲜见,其尊荣气度呼之欲出。这似乎也正合儒家所希望的天地人间秩序与处事心态,“稳如泰山”、“泰山安则四海皆安”等成语俗语均派生于此,合乎逻辑。李零指出,天地人三者并称和互相关联在战国时期很流行,称为“三才”或“三仪”“三极”“三元”,就是用天地所代表的自然法则作为人间秩序的终极依据,把天地人贯穿起来(17)李 零.“三一”考[A].中国方术续考[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239.,而泰山就是三才贯穿的最佳场所。观察泰山与华北平原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诗词形容:“天欲堕,赖以拄其间”(18)引自毛泽东《十六字令》“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这“东天一柱”(19)为岱顶题刻。,似擎起广阔平原的巨擘:中天门的题刻“保障平原”四个大字非常直白地道出了这层关系,从当今泰山的客源地看,也让人更加明了,华北平原人何以对泰山更情有独钟?!
当然,史上选择泰山为五岳之首并非理所当然,更非完全必然,还有很大的或然性,其中就有来自地处中原的嵩山的强有力竞争。泰山、嵩山两者之间,自然条件上,占鱼盐之利、地势更为高耸、土壤更为肥沃的泰山,总体略占上风。但两者之间的较量,除自然条件优劣外,主要焦点还在于与统治者的区位关系、历史传统和文化重心上。从上古之后,在统治中心逐渐偏向中原后,泰山在区位上渐处劣势,这在若干时段的地位变迁中已见端倪。探讨泰山地位形成涉及的因素众多且盘根错节,牵扯到上古各族群、各地域之间的发展演化及互相间的复杂关系。如,上古夷夏关系问题,探讨夷夏的重点究竟在空间上的东与西还是时间上的先与后(20)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与易华的《夷夏先后说》均非常精彩地解析了夷夏关系,随着技术的进步、工作的深入和思想的解放,会逐步逼近直至完全揭示出真相。?山岳崇拜习俗的源头在何处?麦稻培育、六畜驯化、陶器制作、建房起屋、铜铁冶炼等技术起源于何地?还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人种起源、族群起源等等至为关键的源头性系列问题,国内外已有众多探讨,完全明了似仍需时日,解决这些问题的钥匙可能掌握在考古学家手中(21)刘 莉,陈星灿.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2017:107.。第一山的流变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现删繁就简,更多从政治视角,以时间为轴做极简梳理。
中华大地文明起源是一元还是多元,中原文明、海岱文明等是原生还是次生?等等,意见不一。苏秉琦认为,中国文明的起源存在多个中心,是“满天星斗”(22)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三联书店,2019:89.。其中,山东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自有演化的序列,与中原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的,各不相同(23)夏 鼐.中国文明的起源[M].北京:中华书局,2009:99;栾丰实.东夷考古[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369.。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海岱地区东夷初民从大汶口文化时期到龙山文化时期,文明进程比起中原地区、长江中游等其他文化区域来,明显地先行了一步(24)江林昌.考古发现与文史新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1:63.。龙山时代,“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令现代陶工都叹为观止的、薄如蛋壳(厚度不足1毫米)的‘蛋壳陶’,以及制作精致并雕刻有繁缛的兽面纹饰的穿孔玉石器等,成为当时最为先进的史前文化之一”(25)王 巍.公元前2000年前后我们大范围文化变化原因探讨[A].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集(社会与精神文化卷(I)(上)[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78-91.。大汶口文化早期已出现四五十万平米的中心聚落,社会成员之间开始出现财富地位等分化,中期分层等级差别加大,中晚期对中原等周边区域的影响明显增强。大汶口文化在礼仪制度等精神文化方面为中华古代文明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中国最早的棺椁就是大汶口文化生产出来的(26)高广仁,栾丰实.大汶口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70.。高广仁等认为,“大汶口、龙山文化棺椁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夏商周时期逐步完备的棺椁制度的基础”(27)高广仁,栾丰实.大汶口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70.。泰山作为海岱地区的最高地标,被海岱先民尊崇为神山当是顺理成章的事。观察泰山周边多地出土陶器上的“日、火(鸟)、山”刻文,至少在大汶口文化时期泰山当已是东夷先民的崇拜或祭祀对象,这应是人类早期山川自然崇拜的延续。唐兰认为,大汶口文化的晚期阶段“已经是有文字可考的文明时代”(28)唐 兰.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国最早文化的年代[A].大汶口文化论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1979:79.,苏秉琦指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器刻文,还有簋、盉、觚、杯,以及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等,不只是文化的特征物,而应看作是文明的标志或象征”(29)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三联书店,2019:105.,至少是文明的初光已现。
值得关注的是对山岳所处区位的认知,其中包含有许多可用于解读文明程度等方面的比较信息。“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天地位矣,万物育矣”(30)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135.,仿佛只有在天地之中居中,才有了不言而喻的合理性。嵩山一带以其八方辐辏而成为“天地之中”,为世所公认(31)徐卫民.“天地之中”与嵩山文明[A].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第一辑)[C].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336-337;姜 维,等.嵩山圣山说[A].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第二辑)[C].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54-60.,但相关文献中却保留有对泰山区域也作为“天地之中”的区位描述与认知,似乎透露出一定的早期史影。《淮南子》记,“中央之美者,有岱岳,以生五谷桑麻,鱼盐出焉”;说到泰山所在的齐地时,《尔雅·释言》也在提示,“殷齐,中也”(32)孙玄常.尔雅·释言“殷齐,中也”说[J].运城高专学报,1994(3):27-29.。吕思勉认为,“以嵩高为中,乃是吾族西迁后事,其初以泰岳为中。故《释地》又云:‘中有岱岳’”(33)吕思勉.先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1.。王国维认为,“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34)王国维.殷周制度论[A].《观堂集林卷》第十·史林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287.;王献唐解释帝王功成何以必告泰山时说,“泰山一带,即为中华原始民族之祖国……之策源地”(35)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M].济南:齐鲁书社,1985:538-539.。上述言论多从历史学角度记载或推演,从考古发现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在周边的影响扩散与分布上似乎也能呼应此“中心”之说:栾丰实认为,仰韶时代早期,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对东方的北辛文化稍占上风;仰韶时代中期前段,东方的大汶口文化对中原影响略有上升;仰韶时代晚期,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势力衰退,而东方的大汶口文化迅速崛起,进而发展到移民迁徙,逐渐形成一股潮流,这种趋势到龙山时代早期后段达到高潮,大汶口人这一西进大潮不仅大大拓展了海岱文化区的范围,而且对中原地区龙山时代文化的发展和夏王朝的形成,都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和贡献(36)栾丰实.试论仰韶时代东方与中原的关系[J].考古,1996(4):47-60.。许宏也认为,“在中原周边地区的诸考古学文化中,黄河下游地区的大汶口-龙山文化系统在文化和社会发展上与中原文化并驾齐驱,某些地方甚至超过中原同期的发展水平”(37)许 宏.何以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2016:99.。
当然,这些所谓的“中心”论说,多少也会与远上古时期处于相对封闭的族群或地区的自我中心认知有关。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从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的一个相当完整的发展谱系已经建立起来,但后李文化只不过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山东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仍是一个未知数(38)严文明.山东20世纪的考古发现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需要继续探索。但无论如何,泰山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回避不了的区域和山岳。
三代早期许多信息限于传说和考古材料不足等尚难以完全确认,夏文化及与之相关的早商文化至今尚未得出经过考古学实践检验、为学术界公认的结论,夏商文化界定遂成为久讼不已、困扰学术界多年的公案(3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0.;而许宏等认为,“二里头文化全为或主体为夏文化,二里头遗址为夏都”,是1996年至今学术界的“基本共识”,但也承认,仍存在不同意见(40)许 宏,袁 靖.二里头考古六十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365.。商的起源地问题也存争论,东方说、陕西说、河北说、山西说等等不一而足。王国维认为商之先公先王祖居东方,且其中的相土曾在泰山脚下建“东都”(41)王国维.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A].观堂集林(卷第十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326.,张光直比较了商的文化特征,认为商“是从东方来的征服者”(42)张光直.商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2019:378.,李济认为,山东“很可能也是商文化发轫的所在”(43)李 济.中国文明的开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5.。侯仰军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表述,“商的始祖契一生活动的足迹,就在今天的豫东、鲁西南地区。商族的兴起之地,就在这里”(44)侯仰军.商族起源之地考辨[A].考古发现与夏商起源研究-以鲁西南考古为中心[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80-85.。林剑鸣认为,“殷人来自东方,且为大多数史学家所公认”(45)林剑鸣.秦史稿[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4-25.。而刘延常在总结山东20世纪的考古发现时认为,“山东商文化发现和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从年代和文化特征方面证明了商文化不可能起源于山东”(46)刘延常.商文化东渐及夷商关系[A].山东20世纪的考古发现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50.。
商代早中期对东夷人长期征伐,最终取得胜利。至商代后期殷墟文化已经布满了海岱大部分地区,被征服的东夷已经接受了商文化(47)叶文宪.新夷夏东西说[J].中国史研究,2002(3):3-12.。在古本《竹书记年》中有“南庚迁奄,阳甲居之”的记载,李白凤认为,“因为东夷或服或畔,所以南庚迁奄(故称“商奄”),这是盘庚六迁中失载的一迁,是在东夷的心脏部分插一把刀子,以收镇压的实效。商奄并非鲁奄,不在曲阜而在益都莱芜一带,或今之莱芜谷”(48)李白凤.东夷杂考[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56.。但此论无论成立与否,作为商朝王都之一的商奄,不论是在曲阜还是莱芜谷,都属于海岱地区,作为该区域最高山地,泰山至少在商奄之时当是商朝最为关注的山岳。
但有商一代泰山地位好像并不明朗。商的甲骨卜辞与山有关的多为祈雨、求年成等,卜辞中的“三山”、“十山”、“岳”等并未见确指泰山(49)张富祥.东夷文化通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526、8、532.。彭裕商认为甲骨文中的岳就是“嵩高维岳”的今之嵩山(50)彭裕商.卜辞中的“土”、“河”、“岳”[J].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1982.。张怀通认为,与“山”不同,“岳”或为专称,从当时商王国的疆域范围和“天下”形势看,岳或指今中岳嵩山(51)张怀通.先秦时期的山岳崇拜[J].河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50-56.。王晖认为商人的上帝与祖先崇拜体系中未有山岳崇拜(52)王 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而张怀通认为商代存在山川崇拜,只是次于祖神(53)张怀通.先秦时期的山岳崇拜[J].河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50-56.。周郢则根据张富祥的分析,认为泰山祠祀商时可能已经肇始(54)周 郢.泰山编年通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20.。限于考古等发现,作为受命帝王泰山封禅这一重大议题究竟起于何时难以定论,《封禅书》所言商汤立商,封泰山,禅云云,因该书为后人所书,难以确信;而司马相如《封禅颂》所称“三代之前,盖未尝有”当为事实。
“东夷”二字的联称,在商代甲骨文尚未见到,而在周代金文中已经多见(55)张富祥.东夷文化通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526、8、532.,可见三代只是到周,泰山所在的东夷区域才真正成为“东方”,因为周为西来。周人崇祀天神,山岳为天,实际上就化崇天为山岳崇拜。周人始崇岐山,随着东迁转为嵩山,认为嵩山为其祖先神群居之处,且将其山巅名曰“天室”。西周至春秋时期嵩山地位最高(56)王 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但张富祥认为嵩山“显见是受到东岳泰山文化的影响”(57)张富祥.东夷文化通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526、8、532.。至战国,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嵩岳的地位下降,代之而起的是东方的泰山。随着齐鲁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泰山的位置逐步靠前,取代嵩山的位置(58)王 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对此,张怀通解释,西周前期选择嵩山封禅,是因为泰山尚在奄、薄姑等方国控制之下,周人势力尚未深入东土,西周中期以后,东土已成太平之境,泰山的地位逐渐超过嵩山(59)张怀通.先秦时期的山岳崇拜[J].河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50-56.。
值得一提的是,商周之时神权观念的变革对山岳祭祀乃至审美的长远影响。《礼记·丧记》言:“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周人初承殷礼,嗣后周公通过“制礼作乐”从治国的角度将原始文化上升到了哲学理论的高度,其核心是确立血缘与等级之间的同一秩序,由这种同一的秩序来建立社会的秩序(60)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33.。由此奠定了周代的制度基础,成为全国上下各阶层的行动纲领,形成了尊天、敬德、保民的天人合一观,并逐步形成轻神重民、以民为本的观念,从而为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繁荣奠定了基础(61)江林昌.五帝时代中国古文明的重心不全在中原[A].考古发现与文史新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1:56-57.。至春秋战国时代,“天地不通”、“民神不杂”的局面被彻底打破,神权从神秘走向开放,从贵族走向民间,祭祀权彻底普及了(62)王 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孔门弟子所记载的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称“太(泰)山之高,参天入云”(63)刘培桂.孟子大略[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7:153.,意义非凡:客观上看,其时泰山已成为非祀可登、可审美抒情的场所,而不是纯粹的神灵所居的天室,打破了商代或类似欧洲中世纪前的山地上下“人神二分”(64)王雷亭,吴必虎,丁 敏,等.走通“自然文化融合型”国家公园第三条道路[J].泰山学院学报,2020(3):63-72.的观念。与欧洲相比,中国人把山地作为审美对象当早了两千年,应是这类“思想解放”的延伸成果,深刻影响和丰富了中国后世的山岳文化,堪称泰山文化名山建构的原点。
泰山地位的奠定,嬴秦人当为首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起于泰山山脉东缘嬴汶河流域的嬴姓一族,商末周初至少有记载的三批嬴秦人以不同的身份进入西部,其中包括周初三监之乱时被废姓绝祀的一批嬴秦族人:“成王伐商奄,杀飞廉,西迁商奄之民于朱圄,以御奴且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卫”(65)李学勤.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A].嬴秦始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嬴秦人在西垂励精图治上百年,被周王室认可并复姓得祀后,表现出了极强的对东部的历史记忆与认同:一是西畤祭祀时最尊白帝(66)李 零.导论:秦汉祀畤的再认识[A].八主祭祀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20:8.,而白帝是源于东部被嬴秦人奉为始祖的少昊;二是保留东夷人的人殉葬俗(67)梁 云.西垂有声[M].北京:三联书店,2020:29.;三是其主墓道朝向东部;四是西首葬,面朝东部。古代中国陵墓唯独秦代陵墓主墓道一律朝东,为何?“面东,昭告自身之所从来,蕴含着对故土的眷恋”(68)祝中熹.早期秦史[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261.,“这种朝向东方的葬俗恰能表达他们‘不忘其本’、返本归根的心理”(69)叶文宪.秦公墓为什么朝向东方[J].历史教学问题,1987(1):51-54.,嬴秦人坚定的东向意志可见一斑。虽然从西迁至秦始皇东巡时隔约800年,也许嬴秦一族已经忘记所本事物的原意初心,但早期被压抑超百年之久的强烈东部记忆或许早已变成了心灵深处的潜意识,某种程度上说,这或许是嬴秦人自西向东攻城略地最终实现统一的重要原动力。从始皇得天下后的行动或许也可以回答,一是以其族姓在嬴汶河流域设置“嬴县”,二是统一第三年便东巡泰山并行封禅大典。封禅是泰山几乎独有的仪式,是先秦人士鼓吹的上古帝王之礼(70)牛敬飞.古代五岳祭祀演变考论[M].北京:中华书局,2020:26,是宣扬告成功于天的天人合一的政治礼仪。始皇五次出巡四次至东部地区,并审慎而隆重地封禅泰山,成为第一个有确切记载并留有碑刻遗物的帝王,开启了后世帝王一统天下后争相至泰山封天禅地的先河。从泰山拔地通天且具有最适宜的天人对话平台以及文献记载看,泰山祭祀封禅等传统当由来已久。稷下学宫作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也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塑造者、推广者,掌握了强大的话语权。其中泰山封禅的入门资格与祥瑞条件等的限定,当是稷下学宫的精心“创设”,这一切尽在托为管仲所作的《管子》佚书《封禅》篇中,成为以后儒家讨论封禅与泰山的理论基础。其历史背景是当时的社会需求与历史必然趋势:由于只有一位合法的天子能够行封禅之礼,所以封禅和泰山都与中国的统一相联系,反映了东周王朝走向衰亡与纲纪混乱、社会动荡时的人心所向。五行学说与封禅说的共同作用,加之长生不老等仙术的祈求,成就了一代雄主秦始皇的泰山之行。用巫鸿的话,一旦举行了封禅大典,帝王和泰山就不再是原来的皇帝和泰山了:泰山由于被“封”而崇而尊,皇帝则由于行了封禅大礼而延受天命,他对国家的统治是秉承天意的行动(71)巫 鸿.礼仪中的美术[M].北京:三联出版社,2016:621.。
当然,始皇的泰山之行,也要看到另外的两个重要诉求:一是国家安全的需要。这当是源自于人类最为基本的心理需要,也应是一国一朝的第一需要。国必定四至,而“四岳”“五岳”则为领土四至的象征物,《尧典》《舜典》所谓的尧舜岁巡“四岳”,被儒家美誉为泽被四方,也当是上古领袖对领地是否完整安全的再确认。“一家天下,兵不复起”(峄山刻石)、“皇帝之明,临察四方……皇帝之德,存定四极”(琅琊刻石)、“登兹泰山,周览东极”(泰山刻石),从秦始皇东巡的上述纪功刻石看,正反映了此类诉求。二是宣示一统天下。上古以来人们最早以日出为判断东方的依据,“东”字即日在木中(7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22.葛兆光认为,五行思想的来源可能比文明在现存文献中看到的要早得多。,东方自有其特殊意义,是自然崇拜、太阳崇拜的沿袭,崇东就是崇日崇阳崇生,从而成为尊位。泰山之所以具备一统的标志性,就是因为地处“东极”,是战国盛行的五行说中化生万物之所在(7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22.葛兆光认为,五行思想的来源可能比文明在现存文献中看到的要早得多。,对地处西部的帝王而言,一旦东极在手就代表着天下统一,渐成为始皇之后历代有为或意图有为帝王的必到之地,从中可以看出泰山区域在自然与文化区位上的优越性与标志性。
可以说,上古传统、疆土一统象征与战国时期五行说、封禅说等共同建构了泰山首山地位。有无嬴秦荣归故里的愿力尚无从考证,但能在秦人身上实现泰山封禅,从中至少也可以看出稷下学宫身后的影响力,更见识到儒家一派神道设教、纲纪四方的政治手段。至于后世所言始皇与儒家的过节本文不议。
刘宗元认为,嬴秦一族从东到西又从西到东,是中华文化大融合的推动者,而泰山就是重要的见证者(74)刘宗元.浅析嬴秦文化与远古文明[A].宋镇豪.嬴秦文化与远古文明[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1-9.。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始皇还给后世开启了谈论泰山的新角度:谈泰山不谈一统,与谈一统不谈泰山一样,都未触及泰山精髓——华夏一统、江山永固、国泰民安的象征。
汉承秦制,在泰山封禅上也是如此。在汉初的变革中独尊儒术,儒家对泰山的推崇自然而然将泰山推上独尊地位。汉武帝不但封禅泰山,修建明堂,更为惊人的是,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能八至泰山,使得任何山地在有汉一朝均无法超越泰山。汉武帝曾孙汉宣帝更是一锤定音,公元前61年(汉神爵元年),制诏太常,“唯泰山与河岁五祀,江水四,余皆一祷而三祀”(75)[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1034.,从国家祭祀制度角度根本厘定了泰山五岳之首的位置。传说,颁诏之时“凤凰集于泰山”,国以为瑞。
有唐以来,泰山五岳首山位置又生插曲。太宗封禅泰山的意愿强烈,奈何立国不久百废待兴,加之贤臣劝阻,泰山之行未成而终成憾事。高宗携皇后武则天登封泰山,联袂行了封禅泰山的旷世大典,至今双束碑仍在述说着皇帝夫妇的佳话与趣闻。许是对在泰山仅行亚献不满,抑或是向世人表明其承继周统、弘扬武周、另辟天地,武则天称帝后在嵩山行封禅大典。陈子昂《为赤县父老劝封禅表》称:“太室居五岳之尊”(76)彭庆生.陈子昂集校注(卷三)[M].合肥:黄山书社,2015:649.,可知,武周一朝,五岳之长已从泰山变为嵩山。至玄宗登封泰山,将泱泱大唐气象的《纪泰山铭》留在岱顶,封禅典礼后不久便削去了武则天册封嵩山的“神岳”封号,嵩山仍仅仅作为地理中心的象征,泰山则恢复了其作为传统礼制上的独尊地位。而武则天参与禅地的泰山脚下的社首山,也于1951年因凿石被毁,成为泰山保护史上的悲剧,似乎也让人无端揣测,冥冥之中是否也因为则天女皇的禅地行为冒犯了男尊女卑的传统秩序?
宋真宗封禅泰山,将东岳泰山神格由“天齐王”上升为“天齐仁圣帝”,并诏令天下广建泰山东岳大帝行祠,使得泰山东岳庙遍布天下,自然也遍布各名山所在地。至此,已无任何山地能撼动泰山根深蒂固的传统独尊地位。
宋后,元代的加封、明代皇室与泰山的密切往来、清代帝王破纪录地登临泰山、民国的泰山国山议案;从实物上看,北京天坛“祈年殿到圜丘之间的天街东侧,有所谓的‘七星石’,实际上,那应是泰山的象征”(77)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三联书店,2019:163.,而《五岳真形图》碑刻上的泰山职能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主世界人民官职及定生死之期兼注贵贱之分、长短之事”,历史时期泰山俨然成为华夏子孙的生命起点、灵魂归处,也就是世人所谓的保存了每个人前世今生及来世的“精神家园”,泰山的地位已经层累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除帝王外,文人墨客的影响力巨大而持久。素王独步泰山(78)取自泰山红门孔子登临坊对联“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留下名山圣人相映生辉的千古绝唱:“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79)取自[清]汪稼门七古长篇《登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80)取自[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因被毛泽东主席在1944年9月8日为纪念张思德所作演讲《为人民服务》中引用而广为熟知。,司马迁之语不知激励、抚慰了多少仁人志士;李白“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简直就是泰山观光招募令,更是山岳审美的极致妙喻。同样,升斗小民的进香祈愿也让泰山更进一步深入人心,密集分布于域内各地的东岳庙、元君庙等成千上万座泰山庙宇更是就近慰藉着华夏子孙的心灵。
泰山封禅、祭祀、祈愿、登攀的背后,是各类人等心愿的集结与寄托。“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黎民百姓把内心最神圣、最私密的愿望说给泰山听,中国人对一个山地的信任与依赖从来没有像对泰山这样,泰山已然成为国泰民安的象征”(81)王雷亭.泰山-最中国的山[A].泰山旅游发展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5.。不独中国人,登上泰山的外国人也有同感:“人们认为泰山是有灵性的……中国各地都有敬奉这座圣山的庙宇……生和死都归称之为东岳的泰山掌管。敬献给它的牺牲往往是最壮观的……登上这座大山总是一种有意义的经历”(82)[德国]卫礼贤.中国心灵[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87-88.。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不仅在古代中国的王权拥有者那里早已是天经地义的真理,而且在古代中国的一般民众那里,大概也已经是不言而喻的道理,“王以一贯三”即君主贯穿天地人的思想不仅被儒家认可,甚至在“字形上”似乎也得到支持与证明(8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388.。历代帝王的封禅加持,让自然泰山首先成为“政治山”,这也是古代中国王权为大、帝王本位的必然。以源于齐鲁的儒家学派的持续建构并最终形成的泰山政治山为核心,各类力量纷至沓来,或依赖,或依附,或利用,逐渐又形成了“宗教山”“文化山”“民俗山”“精神山”等。仁者乐山,在儒家伦理纲常体系下,儒释道和谐统一于泰山,使泰山成为以儒家文化为内核、兼收并蓄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成为中华神山、圣山、文化圣地。
自然造化、人文化成,是泰山地位得以奠定的关键因素。喜马拉雅运动带来的中国三级阶梯地形及海陆格局,奠定了东西联动、利于统一的自然地理基础;嬴秦一族的东西纵横与不懈追求使之成为实现华夏大一统的首个实践者;上古的传统和齐鲁文化的影响让泰山见证国家一统并成为其象征;秦汉帝国的建立使以夷夏共同体为主体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形成(84)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三联书店,2019:147;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A].费孝通文集(第十一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381-419.;家国秩序的维护又让泰山成为“国泰民安”的祈福之地、“向善向上”的教化之地。这是历经亿千百万年自然与文化选择和塑造的结果,由此,泰山成为自然演变的全球标本,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成为历史时期华夏子孙精神的原点与归宿,自然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圣山、圣地。
论及泰山与周边名人名城等诸要素的关系,无论自然还是文化,均有泰山烙印。在自然上,泰山的掀斜抬升造就了北部北倾的石灰岩山地,成为济南泉水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在与黄河的互动中,泰山是海岛或坳陷低地上的中流砥柱,黄河沿泰山南北来回扫荡沉积填充筑造了华北平原,并在泰山山脉大量风化剥蚀物及源于泰山的大汶河等河流的辅助下,形成了著名的汶阳田,也共同成就了泰山四大奇观之一的“黄河金带”。在文化上,泰山是东夷先民的摇篮和创作源泉;“仁者乐山”,在泰山与孔子的互动中,孔子堪称泰山文化山的开启者,泰山则堪当孔子寄托天下理想秩序的靠山,及至圣人临终之时,还发出这样的绝唱:“泰山其颓乎!梁柱其摧乎!哲人其萎乎!”可见泰山在圣人心目中精神支柱般的存在。上世纪80年代,泰安泰山、济南泉水、曲阜孔子,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一山一水一圣人”旅游区。今天,从更广视角看,“山水圣人”似可进一步扩展:“山”是以泰山为首的泰沂群山,“水”是以黄河为首的河海泉群,“圣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圣人集群,皆是国内外顶级文旅资源,共同构成更为精彩的“新山水圣人”区域格局。该区域有中国最为密集的世界级遗产集群——黄河、泰山、泉城、齐长城、三孔四孟、大运河,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圣地,而在其中能从自然与文化两个方面影响并融合各方的,非泰山莫属。1987年泰山成为全球山岳中首例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如此评价泰山:“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泰山是中华传统文化与长期历史实践中提供给世界的典范。着眼于泰山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性,如何处理好自然与文化、景观本体与审美通廊、山与城、发展与保护、本地与外地人群、当下与未来等关系,让双遗产永续健康留存,保护好华夏子孙的精神家园,是对当前及今后的巨大挑战。
历史只说明过往,荣耀也属于从前。但历史不会被湮灭,五岳之首的光环还会继续闪耀。改革开放文旅大兴的今天,民主平等的大潮之中,逐步消弭了你尊我卑的等级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标准、不同视角和不同需求之下,名山辈出,各领风骚,皆有过人之处,甚至不乏有令“岱宗逊色”(85)黄山迎客松西侧白象石题刻。之处,让人清醒之余,也更加明了“包容互鉴”的价值与意义。
历史造就了今天,未来由今天铸就,今天的起点又在何处,泰山或再有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