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EST分析的高校图书馆“十四五”规划编制环境分析与应对

2021-01-07 11:02田丽梅
图书馆 2021年1期
关键词:十四五图书馆资源

田丽梅

(渤海大学 辽宁锦州 121000)

1 引言

2015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其第二条明确定位了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大学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和提升创新能力的双重使命,其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1]。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布局“十四五”新发展的谋篇之年。“十四五”规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高校各项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高校图书馆探索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建构清晰的战略性思维,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完善关键性的再设计,系统掌握图书馆领域宏观发展环境,积极应对信息技术革命,谋划图书馆转型发展新篇章。

2 基于PEST的高校图书馆发展环境分析

图书馆发展战略的制定离不开宏观环境的影响,PEST分析法正是从政治(politics)、经济(economic)、社会(society)、技术(technology)四个方面展开分析,系统地揭示出外部环境中的机遇和挑战,为图书馆战略规划的编制保驾护航。

2.1 政治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高校各项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高校图书馆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定要与学校整体教学及科研发展相衔接。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提供服务,因此,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建设教育强国”确定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2]高校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和任务,被称为大学“心脏”的图书馆必将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必需“氧”分,建立健全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进而高质量服务于高等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2018年1月1日,《公共图书馆法》作为党的十九大之后第一部文化类法律正式实施。尽管高校图书馆不在其所涵盖的范围之内,但该法的颁布与实施对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和管理影响深刻。教育现代化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一贯主题和鲜明旗帜,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分别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3]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指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加快“双一流”建设,推动建设高等学校全面落实建设方案,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燎原计划。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谋划“十四五”第七场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们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十四五”建设中,高校图书馆要把中国梦和一流大学、一流图书馆的建设紧密结合,用科技引领知识服务、以智慧创新科技服务,协助学校开展学科创新服务,深化科研数据建设。

2.2 经济环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对图书馆战略定位以及规划重点产生重要影响。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国经济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面推动经济、城乡、区域、社会多个领域协同发展,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20年,我们期待着“十四五”规划的开启之年,在未来的五年里,我国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发展环境,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维持低速增长,贸易摩擦增加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中国自身经济转型也将带来全球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这些都将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2019年11月25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十四五”规划编制专题会议上指出:“十四五”时期,外部环境可能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和挑战更多,中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财政缩紧势必影响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财政部和教育部会根据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过紧日子”的会议精神,适时对部属高校中央财政预算进行压减。高校图书馆的经费本已捉襟见肘,又要面临进一步削减,文献资源购置专项经费、业务经费、设备维护经费短缺的问题更加严重。“十四五”期间,加速实现包括图书馆服务在内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依然面临许多问题。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李克强总理强调指出: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要把发展机遇研判准,把困难挑战分析透,突出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实事求是、遵循规律,着眼长远、统筹兼顾[4]。“十四五”期间高校图书馆不但要坚持“补资源短缺、提升服务能力、增强创新干劲、惠读者用户需求”的原则,而且还要立足于以实现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数据调研、专业分析优势助力“十四五”规划起草。

2.3 社会环境

全民阅读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尚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倡导全民健身和全民阅读,使全社会充满活力、向上向善。”2020年5月29日,新华社发布政府工作报告,“全民阅读”连续七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极大地促进了全社会良好阅读氛围的形成。同年4月20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以网络直播的方式公布了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保持增长势头,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1%,较2018年的80.8%提升了0.3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9.3%,较2018年的76.2%上升了3.1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为59.3%,较2018年的59.0%上升了0.3个百分点[5]。调查揭示出新的阅读趋势,整体阅读人群持续增加,纸质阅读率增长缓慢。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阅读革命,传统的青灯黄卷式阅读方式日益被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的“快餐式阅读”所替代。7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11(2020)》,课题组基于3万人的问卷调查得出结论:新媒体已经成为我国网民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以微信、抖音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是获取新闻信息最重要的新媒体类型[6]。 新媒体时代阅读的重要趋势是人们越来越重视阅读体验,作为高等素质教育阵地的高校图书馆肩负着引领阅读风尚的责任与使命。高校图书馆需依托新媒体推广阅读,让读者在优质的环境中享受阅读,拓展服务空间让读者爱上阅读,提升知识服务让学生善于阅读。结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高校图书馆应扩大优质资源供给、构建健全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形成多元管理服务格局,为教育服务,即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服务建设保驾护航。

2.4 技术环境

“十四五”时期仍然是图情事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一波又一波的智慧化浪潮的席卷下,高校图书馆所处的环境值得人们深思。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呈现出高速度、大容量、泛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以5G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和物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掀开图书馆智慧化进程新篇章。

2.4.1 新基建,新引擎

2018年12月,新基建概念首次亮相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党中央的密集部署之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迎来风口。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上首次明确了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7]。新基建的5G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三大核心成为图书馆智慧化发展转型的引擎技术。2019年国际图联大会的主题是“图书馆:通过对话实现变革”。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正处于从传统向智能与智慧的转型变革中,因此,高校图书馆在进行规划时要重视信息技术对其产生的重大意义。

2.4.2 全新服务,开放平台

随着资源环境的改变以及读者诉求的增加,“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已悄然成为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与管理的主流趋势。实现纸本和电子资源无缝化管理,促进集成管理系统与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功能完美融合,涵盖与之相关的获取、揭示、入库、整合、利用等整个生命周期的业务流程,注重用户体验,助推高校图书馆联盟实现区域资源与服务的共建、共享、共用,为未来高校图书馆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

3 基于PEST的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编制与实践

3.1 纵深推进立德树人,服务一流“本科教育”

3.1.1 立德树人纵深推进

立德树人即培养人才,给后代做榜样。《左传》云:“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可见,以德树人国家方能稳定,有了“德”,政权才能巩固,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管子》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古代先贤已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是兴国安邦之道,是历代社会共同遵循的教育理念,是一个永恒的话题[8]。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再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9]。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又一次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0]。“立德树人”四次被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十四五”期间,高校应继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推动立德树人向纵深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培养学生修身养德的精神园地,更应该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视为核心任务。具体来看:一是要用完备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推动文化育人;二是要营造温馨优雅的阅读氛围实现环境育人;三是要构建多元立体的服务平台做到服务育人。

3.1.2 服务本科教育,助力“双一流”

新时代高等教育承担着新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11]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以一流大学为目标,一流学科为条件,一流本科为根本,一流专业做基础,通过扎实的专业培养一流人才,通过一流的学科办好一流本科,做足一流本科教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查尔斯·威廉·艾略特曾说过:“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一流的大学一定配有一流图书馆,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学校“双一流”建设中应该有所作为。首先是文献资源建设方面。高质量的“双一流”学科文献保障以及完善的多元载体服务机制是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根本动力,高校图书馆应以ESI学科主题构建完备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利用数字化资源平台促进文献资源高效利用,通过绩效考评分析文献应用概率,进而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其次是文献服务创新方面。2018年6月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12]。“以本为本”凸显了本科教育纲举目张的战略地位。“十四五”时期高校图书馆实现服务转型必须围绕“以本为本”来进行自身定位并制定发展策略,围绕本科教育及本科生需求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本科教育服务呈供给多元化、过程精准化的创新发展趋势。

3.2 以过“紧日子”为契机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效能

当前,受到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的综合影响,财政整体面临减收增支的压力,财政部部长刘昆在《求是》上发表文章指出:财政运行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在当前的“紧日子”背景下,高等教育领域的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财政拨款以外的各项收入将面临压力和挑战。经济的衰退给图书馆带来“紧日子”:文献购置经费大幅削减,通货膨胀持续,书刊和数据库涨价在所难免,图书馆缩减的经费将导致书刊、数据库的订购工作陷入困境。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必须果断采取措施,不断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创新构建“节约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保“需”求“精”,“虚”“实”结合,优化文献资源结构应对经费紧张。具体措施包括:一是要充分开发联盟联合体即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采购优势,通过统一谈判和联合采购的方式降低数据库的采购价格。据了解,CALIS已经积极与各数据库商努力协商,并初显成效。二要完善开放存取,加大力度推进机构知识库建设。机构知识库是开放存取的主要途径之一,具有制度成本低、发展空间大的优势,在一定程度可以缓解经费不足的压力,故高校图书馆应以开放存取理念为基础,大力开发机构知识库的潜能来削弱数据库商垄断信息资源的优势地位。三要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力度,推进资源共建共享。目前,数据库种类繁多,信息组织与检索平台层见叠出,导致资源重复性建设,经费流失。高校图书馆可通过资源的开放共享,缓解“紧日子”期间的经费压力。《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第24条规定:“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国内外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馆际协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第36条规定:“图书馆应加强各馆之间以及与其他类型图书馆之间的协作,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联合参考咨询等共享服务。”[1]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应加强馆际合作,互通有无,解决数字资源异构问题,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图书馆作为高校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必然与学校并肩过“紧日子”,制定“规划”时必然要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用协调发展的理念统筹兼顾图书馆在高校中的工作格局,提升图书馆对外、对内的协调能力,结合学校强势资源,形成互利互补的协调发展态势,通过绿色服务打造高校图书馆新生态圈。高校图书馆应结合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和信息传播生态,使三者和谐统一,为师生提供清新雅致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态环境以及智慧便捷的信息服务生态环境,实现读者用户、生态环境与图书馆的有机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高校图书馆应以此次疫情应对为契机,精准化建设与精细化发展并举,在过“紧日子”背景下,全面预判高校在图书馆资源与服务保障上的目标和任务,积极主动谋篇布局,通过开源节流与资源共享,拓宽发展渠道,为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实保障。

3.3 新媒体技术助力信息素养及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应对能力的提升

3.3.1 新媒体技术助力信息素养提升,满足读者“泛在式碎片化”阅读需求

“对人类,阅读是一种生命本体的互相映照。对教育,阅读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教学手段。”《新教育成都阅读宣言》中的一句话完美地诠释了阅读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国家也高度重视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从2014年到2020 年,“全民阅读”连续七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32条指出:“图书馆应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积极采用新媒体,开展阅读推广等文化活动。”[1]作为高校发展的中坚力量, 图书馆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网络信息技术层出不穷,读者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广泛性与获取便捷性的永恒追求,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和转型的动力引擎。数字化、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特点迫使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向新媒体方向发展。《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年图书馆版》指出:“将新媒体和技术纳入战略规划是至关重要的。图书馆必须适应与紧跟数据存储和发布、学术记录与出版物的格式的发展演变,以适应用户对视频、可视化、虚拟现实等资源日益旺盛的社会消费趋势。”[13]新媒体以其低成本、强交互、跨时空等优点成为高校图书馆信息推广服务的利器。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数字阅读推广,不但能开展读者培训等服务,还可减少纸本图书损耗以及不能实现一书多人同时阅读的烦恼,可谓是一举两得。

3.3.2 新媒体技术创新服务范式,提升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应对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给整个世界按下了暂停键,以疫情防控为主题而展开的在线教育,成为教育系统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一次大考,同样也是对高校图书馆的一次检验。检验高校图书馆面对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应急能力,检验其多年来的数字资源、网络平台以及馆员队伍的服务效能,是对高校图书馆数字服务的重量级考验。在这次考验中,有值得肯定的成绩,也存在需要改进的短板和不足。高校图书馆要把健全信息资源与服务应急保障体系,建立数字服务的长效机制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核心问题,具体来说:一要提升教学科研数字资源保障能力。建立并完善本校的教材教参资源保障体系,实现线上服务平台嵌入教学科研平台,做到教学与教参资源的互联互通。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体系,充分发挥团结协作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二要提升数字资源远程服务能力。通过加强VPN(虚以专用网络)、CARSI(教育网联邦认证与资源共享基础设施)技术支持,积极拓展各数据库的校外访问通道并设立校外访问监测平台,确保师生顺利获取电子资源。三要提高线上咨询服务能力。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在线解答读者咨询近六千人次,充分展现了图书馆的情报职能所在。四要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具体来说:一是要加强师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双向培养;二是教育方式要多元化,提高新媒体运营服务能力。疫情期间,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成为图书馆联系读者的重要纽带。高校图书馆通过虚拟空间(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推进泛在服务,拓展云端学习空间,开展新媒体线上平台教育教学,保障学校科研和课程建设的服务需求[14]。

3.4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打造智慧高校图书馆

3.4.1 新一代图书馆系统平台搭建全新的管理服务新生态

数据已经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图书馆正面临着数据化浪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图书馆也无一例外地将数据作为转型与发展的核心动力,大数据技术、图书馆服务平台、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不断影响图书馆的运作与服务,大大促进其变革与转型。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发布的《2020年学术图书馆趋势》将“图书馆服务平台”作为影响图书馆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综述,并指出:真正的“下一代图书馆系统”应该是以用户为中心的系统,方便资源利用,与其他机构平台集成,以及提供现代商业智能功能[15]。随着“下一代图书馆系统”概念的提出,高校图书馆为解决资源环境改变与读者诉求增加所产生的矛盾,以及对纸本和电子资源进行无缝化管理的追求,都积极参与到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研发与转型中。下一代图书馆系统融合SOA(面向服务的架构)、SaaS(软件即服务)、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能够实现纸电一体,准确揭示馆藏资源;完善数据打通,深度挖掘图书馆内部产生的所有数据资源;采用云部署降低维护成本,确保服务性能;开放的应用程序接口和高度的可扩展性以及完美的Web界面的工作流等优势,强有力地助推着高校图书馆的变革与发展,为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共用提供可行的实践平台。

3.4.2 数字人文为高校图书馆“十四五”创新服务提供新坐标

随着科研模式与学术手段的变革,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界研究领域的应用更加深入,面对日趋强化的数字化情景,数字人文为高校图书馆“十四五”创新服务提供了新坐标。高校图书馆作为人文学者开展研究所需资源和服务的集散地,应积极探索资源组织、数据重构以及精准服务模式的新出路,为人文学者提供数据支撑并拓展研究环境。具体来说:一要巩固资源建设、重构知识组织。高校图书馆须巩固其资源中心的优势,加强对人文资源类目和元数据的收集,融合大数据技术将数据格式精准有效地集成为一站式访问平台,保证人文学者研究的持续性和高效性。二要加强数字人文教育与宣传力度。图书馆作为信息素养的教育者,应该把加强教育和宣传作为推广数字人文资源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举办培训讲座、研讨会等方式共享数字人文知识,解读数据处理技能,提升人文学者获取和使用数字资源的能力。三要借鉴经验,组建联盟。高校图书馆可借鉴国外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和成功经验,通过开展跨界合作,组建数字人文共建共享联盟,推动数字人文研究的发展[16]。四要组建并壮大专业人才队伍。人力资源也是高校图书馆具备的又一先天优势。为增强人文学者的获得感,图书馆应组建数字人文服务专业团队,充分发挥其作为资源提供者、整合者和教育者的职能。五要更新理念,将数字人文服务常态化。高校图书馆在明确数字人文服务的主要内容后,应统一馆员的服务意识, 将数字人文服务作为一项常规服务持续开展。

未来五年仍是图情事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移动互联技术、5G 技术让图书馆创新服务有着无限可能,“泛在学习”与“碎片化阅读”成为新的学习方式;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驱动图书馆服务向智慧化和智能化发展;云计算技术实现图书馆管理日趋精细化。未来已来,后疫情时代,高校图书馆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数据驱动智慧图书馆建设,建立规范化、常态化、智慧化的图书馆信息服务范式,深度挖掘用户信息需求与空间价值,加强服务创新和提升决策咨询能力。面向“十四五”,高校图书馆只有将数据驱动的智慧图书馆建设与智慧图书馆服务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核心,才会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文章通过PEST生态分析,研判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环境。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高校图书馆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高校图书馆应以编制“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为契机,不忘服务初心,牢记担当使命,准确把握未来发展趋势,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做好信息资源的保障者和教学科研的服务者,利用数据驱动智慧图书馆的升级与转型,赋能图书馆智慧服务和资源共享的创新与拓展。

猜你喜欢
十四五图书馆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图书馆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