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雄青
(湘潭大学图书馆 湖南湘潭 411105)
铭记过往,助力前行。李大钊既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杰出代表,也是一位学养深厚、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的现代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奠基开创者。这不仅是因为他在北大图书馆的开创性工作,为北大图书馆转型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也是基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图书馆协会世界图书馆与情报服务百科全书》将其誉为我国“现代图书馆之父”[1]的清晰认定,国内学界予以认同并展开进一步的论证。当然,这两个角度是密切关联的,逻辑基点在于对其作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开创者的充分肯定。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庄严时刻,总结李大钊开创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启示,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近30年来,国内学界以纪念李大钊百年诞辰为契机,围绕其相关学术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大量研究。北大出版社、中央编译局出版社等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出版了近30部有影响力的著作,主要包括:①北京李大钊研究会与北大图书馆联合编著的《李大钊史事纵录》;②吴晞著述的《北京大学图书馆九十年记略》;③王洁主编的《李大钊北京十年:事件篇》;④樊亚玲编撰的《李大钊北京十年:思想篇》;等等。
此外,研究者们还发表了较为丰富的相关学术论文。在中国知网搜索包含“李大钊”和“图书馆”两个主题词的论文,共有590篇(截至2021年7月16日)。从文献类型来看,学术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纸文章分别有502篇、47篇、10篇、31篇。502篇学术期刊论文中,在《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馆》等我国重要的图书情报类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达101篇,占期刊发文总数的20%以上。显然,这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利于促进、深化相关学术研究。
基于上述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当下的主要研究观点集中于李大钊现代图书馆理论的形成背景、理论内涵及其实践探索等三个方面。
1.2.1 历史背景
在李树权看来,李大钊在北大图书馆任职期间正值“新图书馆运动”兴起之际,我国首批职业图书馆学家在这时陆续登上历史舞台[2]。刘丽萍认为,现代图书馆学理论的提出,是与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我国近代图书馆学的兴起是其形成的学理背景,国外图书馆学理论的传入是其形成的学术背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是其形成的思想背景[3]。在程焕文的研究视阈中,由于新文化运动,我国图书馆界消弭了思想及体制上的障碍,推动了北大图书馆的全方位革新[4]。
1.2.2 理论探索
李大钊的理论探索主要包括现代图书馆学理念、图书馆书目分类、文化职能廓清等。周进良认为,李大钊在图书馆理论方面的贡献主要有:学校图书馆与教育的关系、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和图书馆管理思想等的探讨[5]。田慧芳则认为,李大钊将图书馆区分为社会和学校两类图书馆,这一分类法大体延续至今[6]。在智晓静看来,李大钊非常注重图书馆的教化功能,自觉地将图书馆作为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阵地,凝聚民众力量、教育青年学生[7]。施欣以“北京高师图书馆二周年纪念会演说辞”为观照视域,探析李大钊论及国民教育和图书馆之间存有紧密关系,同时强调开办图书馆专业之紧迫性、必要性[8]。陈建龙立足于北大图书馆的外来、本来和未来等三个时空维度,论证了李大钊学识渊博,被国外尊称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及其深刻影响[9]。
1.2.3 实践探索
李大钊的图书馆实践探索主要包括现代图书馆制度建设、有重点的藏书、队伍建设、交流互鉴等方面。郭松年认为,李大钊十分重视建立健全图书馆制度,亲自修改实施了《图书馆借书规则》,为教师暑期备课提供条件[10]。吴稌年等则认为,他开创了我国图书馆界在职馆员业务教育、培训历史[11]。在魏豫州看来,李大钊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图书馆管理经验,并以此加强图书馆资源建设[12]。田慧芳认为,他在专业馆舍建设、专业化管理、馆藏建设、馆际交流与国际化等诸多领域进行了现代图书馆转型的探索,推动了北大图书馆由旧式藏书楼向现代图书馆的升级转型[6]。姚晓锋分析得出,包括培训图书馆工作人员、开放期刊阅览室、进行现代学科划分、延长图书馆公共服务时间、制定图书流通与非流通政策、规律性地展示最新图书等在内的实践举措的有效实施,使得20世纪20年代初的北大图书馆已经呈现出许多现代图书馆的鲜明特点[13]。由此可见,李大钊的图书馆理论中许多见解明显地具有预见性、超前性和创新性[14]。顾烨青等指出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全面客观评价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李大钊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突出贡献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1]。
这些文献从以上三个方面展现了较为丰富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深入研究李大钊对中国现代图书馆的开创奠定了良好基础。李大钊通过建立健全图书馆制度、创新图书馆管理方式、开创传播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职能等,彰显了北大图书馆的时代担当并对当下有所启示。
因受蔡元培高度认可,加之前任章士钊举荐,李大钊于1918年1月受聘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馆长)。他在任的5年使北大图书馆实现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职能创新,成为一个地位领先、影响重大的现代图书馆,开创了对中国现代图书馆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先河。
李大钊在担任图书馆主任之后,系统而全面地改革了北大图书馆制度,为实现我国图书馆制度创新树立了样板与范例,也为促进图书馆的现代转型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2.1.1 逐渐完善图书馆借阅制度
李大钊在上任三个月之后便开始拟定《修正图书馆借书规则》,随后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刊行。1921年1月,李大钊又主持修改《图书馆借书规则》,决定采取“借书过期罚交违约金并用累进法,每逾七日追加违约金率一倍至该书原价之三倍为止和停止借书权”等有力举措。北大图书馆借阅制度的逐步完善,大大提高了藏书的周转率和阅读率。
2.1.2 制定并实施《私人图书寄存简章》
为了减少图书借阅被拒率,李大钊还曾主持拟定《私人图书寄存简章》,要求寄存图书“限至少寄存三个月”,规定“寄存图书供教职员、学生或公众阅览”,并“限在室内阅览,概不出借”等,持续改善图书资料流通程序,提升了图书馆借阅服务水平。同时,建立“图书催告归还”制度。为了加速现有图书的流通,李大钊还常以图书馆主任的名义告白催还图书,将久借图书不还之人的姓名在校刊上及时公布,发动群众检查监督。
2.1.3 确立图书馆开架制度
李大钊主张“藏书贵在活用”,改革图书馆藏书制度,北大图书馆开始由文库式向开架式过渡,旨在用好图书馆资源。他始终倡导:现代图书馆即研究室,图书资料能够及时阅览即行[15]。他坚持图书开架式阅览,认为这是现代图书馆的未来趋势,改革过去藏书楼的封闭特点和藏而不用的状况,展现了现代图书馆的开放性特点,践行了开放、公用、共享的现代理念,致力于为读者提供服务便利。在李大钊亲自主持下,图书馆完成了迁入新馆的任务,将红楼底层分成21间书库,分设了西文文献、中文图书、日报杂志、教员阅览室等多个开放型阅览室。李大钊指出藏书当在活用,方便借阅是图书馆最重要的事情,藏书就是为了大家好用。
为探索北大图书馆现代管理方式,李大钊任职伊始便写信给日本大学的一位朋友,求助国外有关信息,与此同时还借鉴、引进了英美等国家的图书馆管理经验与做法。
2.2.1 尝试部门分类与图书编目管理
为适应当时北大图书馆发展形势的需要,北大校评议会1920年正式通过《北京大学总务处图书部试行条例》,明确规定图书部分为:购置、典藏、编目、登录等四课,并规定了每课的具体要求及职责。条例决定西文书采用杜威十进分类法,进而开始编制卡片目录,并要求各所、室订报要“协商分购、互换陈列”,将校内各研究所的图书均归图书部登录编目,适当分到各研究所使用,更好地解决学校、图书馆集中与分散的问题。
2.2.2 开启馆际交流与互借方式
李大钊促成北大图书馆与其他图书馆联合成立了北京图书馆协会,由此开启了我国图书馆之间合作的创举。该协会于1918年底在北大图书馆正式成立,其宗旨是“寻求北京各图书馆间之互益与协助”,主要事宜包括“馆际交流”“互换出版物”“图书互借”等,开创了我国图书馆之间的图书“馆际互借”的管理方式之先河。
李大钊对我国现代图书馆创新探索的重要贡献在于,注重发挥图书馆传播先进文化的独特优势,使图书馆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宣传场所。在他的支持下,北大图书馆订购了2万多册外文图书,其中许多是马列著作和有关社会主义学说的进步文献,如《马克思传》《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新青年》《劳动者》《先驱》与Soviet Russia、The New Russia、Communisz等,以及介绍十月革命经验的著述。李大钊为了充分发挥上述书刊的教育宣传功能,积极利用《北京大学日刊》进行新书推荐,并辟出了专门的阅览室,推广介绍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进步书刊。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大图书馆组织发起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建立了著名的“亢慕义斋”(英文单词“Communism”的译音),就收藏了60多种中英文马恩列经典著作。毛泽东曾在北大图书馆担任了半年的助理员,后来他在回忆这段难忘的经历时说:“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16]这一过程中,李大钊自身的思想认识也得以迅速提高,完成了由爱国者到革命民主主义者再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并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介者、传播者。清华大学等校的图书馆自1920年开始学习借鉴北大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到李大钊英勇就义的1927年,全国各地具有现代意义的图书馆已多达70个。
李大钊的开创性工作为中国现代图书馆学研究与制度建设树立了成功的典范和样板,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新时期图书馆应与时俱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深刻理解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性、人民性、包容性,始终秉持“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初心使命,推动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制度化是新时代图书馆的重要标志与关键环节,图书馆的制度体系创新是当今社会大背景下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3.1.1 体现新时期图书馆“以人为本”思想
李大钊主张政府要大力兴办图书馆,(社会)图书馆一律公开免费,劳工聚集地须有图书馆、书报社,民众休息时可以随时随地阅读报纸书刊,民众应当享有平等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权益,这是他的民主观、平等观在文化权益上的体现。近年来,智能手机、读报机、自助阅读机等,影响了读者使用图书馆的习惯,读者对移动数字化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图书馆应不断优化传统信息资源建设,向知识创新型服务延伸或扩展,“以读者为中心”来制定自身的服务战略已经得到业界普遍认同。图书馆还应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推进图书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进程,形成有章可循、按章办事、规范高效的工作管理机制和可操作性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模式,彰显图书馆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以此满足新时代读者日益增长的借阅需求和美好文化生活需要。
3.1.2 建立新时期图书馆共建共享制度
李大钊强调,图书馆的职责就是要让读者方便用书,用好书、用活书,图书馆空间应当开放。他推行的图书资源共享、馆际互借等举措卓然有效。2020年8月国家图书馆倡导并联合各省图书馆实施文献共享借阅,并将文献及电子数据一并移交,再由各省图书馆将图书托管给最需要的下级分馆。新时代图书馆应按照“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打造智慧图书馆”的时代要求,构建全国“一盘棋”的图书借阅流通云平台;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以云技术为支撑,全国统一的图书信息流通体系;疏通各合作馆之间的服务平台链接端口,实施对所有文献的系统、动态、适时、智能管理共建共享,以此解决图书流通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问题;同时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坚定走馆际合作道路,推动馆藏文献的共建共享和区域性“一站式数字服务平台”建设。
3.1.3 完善新时期图书馆员的培训制度
李大钊并不满足于北大图书馆按部就班地发展,他认为图书馆要发挥研究室的作用,就必须重视对图书馆员素质的培训。他主张利用暑假主办图书馆讲习会,以加强对图书馆员业务知识的培训工作。1920年8月他曾利用暑期参与北京高等师范主办的“暑假图书馆讲习会”的工作,并亲自讲授“图书馆教育”这门专业课。当今处于知识爆炸时代,图书馆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图书馆服务质量的优劣,这对图书馆员的周期性业务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图书馆的培训工作,应当变“任务培训”为“日常培训”,变“职称培训”为“岗位培训”,变“单一培训”为“综合培训”,变“线下培训”为“线上线下相结合培训”,真正体现新时代图书馆的时代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李大钊在优化图书馆空间、加强专业化管理、深化馆际合作、借鉴管理经验等方面,对北大图书馆的管理方式进行了开拓性的创新,这带给我们以下启示。
3.2.1 推动图书馆管理方式创新
李大钊注重发挥图书馆在传播先进文化中的优势,在他的影响下,北大图书馆从旧式的藏书楼开始转变为新式的图书馆,馆藏结构、管理与服务方式都有了很大变化。新时期,图书馆应发挥自身职能与优势,顺应时代发展之需求,通过特色馆藏资源的建设,不断完善图书馆资源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挥文化宣传窗口作用,通过网络化、平台化、远程化等信息化方式,提高覆盖面和均等化水平,为图书馆注入更多的元素与活力。同时,图书馆应主动寻求和吸引民间社会力量参与自身建设,要充分整合资源、馆舍、馆员、学会等要素,推进数字文献遗产保护与利用,建立起图书馆与用户之间更紧密、更有效能的关系,开展社会化合作,寻求资金支持,为读者营造方便快捷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环境,使图书馆事业更好服务于国家创新发展和公众学习阅读,助力城市发展。
3.2.2 促进图书馆智慧化转型升级
李大钊意识到收集、管理和提供好书刊是图书馆工作的根本,他指出“仅得在馆阅览”,并且十分注重利用征求、捐献、交换等方式收集书刊。当前,我国图书馆事业由数字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发展的窗口期已经来临,国家图书馆提出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思路,新时期图书馆空间、资源、服务、管理的全面智慧化升级,将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传统图书馆业务向智慧型图书馆的转型升级。例如图书馆可以在不同区域配备自助报刊阅览机,自助电子图书检索机、自助检索一体机等设备;同时,通过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可以随时随地检索、查询、浏览、下载图书馆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满足读者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实现图书馆从藏书中心向读者服务中心转变。
3.2.3 建立全民阅读制度
李大钊上任伊始从国外图书馆的管理经验中获得相关启发后,便大力推动北京图书馆协会的成立与运行,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启动了对北大图书馆管理方式的创新。“后疫情”时代,我国图书馆界的生存与发展也受到了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需要转变过去的管理思路,积极探索更为开放的管理文化,为服务提升与事业发展赋能。面对基层群众文化供给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现代图书馆要融合物联网、大数据、5G、区块链、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学习借鉴国内和国际图书馆的先进管理经验,积极探索新模式;可联合当地各类图书馆、书店、书屋等打造15分钟阅读圈,融合传统印本文献、口述历史资料、网络原创作品以及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信息,建立全民阅读活动战略合作伙伴制度,以解决图书馆的管理水平、服务能力、平台建设、队伍水平等不平衡问题,创新跨行业跨领域的馆际互借渠道,最大限度地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
3.3.1 打造图书馆阅读推广品牌
李大钊认为,图书馆应具有教育和研究的作用,要把图书馆开到普通百姓中间去,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借阅需求,用先进文化教育、感化劳苦大众,凝聚起前进的力量。图书馆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保存者、信息汇集者和科普教育的参与者,应加强马克思主义文化专题数据库的建设、购买或试用,提供开放资源以丰富馆藏,实行开架和免费阅读,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专题的阅览空间,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深度挖掘与利用,让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活”起来,让更多读者在寓教于乐的画面中感受爱国主义的力量,最终形成全国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阅读推广活动热潮,成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史上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
3.3.2 实现新时期图书馆立德树人的迫切需要
李大钊认为青年是国家的灵魂,是民族的未来,他寄无限希望于青年。在他的积极支持和推动下,北大图书馆曾一度成为我国学习、研究、宣传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我国许多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譬如毛泽东、高君宁、邓中夏、刘仁静、罗章龙等都在这里得以迅速成长成熟。新时期,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就是赋能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广泛传播,实现图书馆立德树人的社会价值。图书馆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到馆进行专题宣讲、签名售书、主题展览,可从文献资源形式、阅读空间形态等方面引导青少年读者,使其投身于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伟大洪流之中。此外。为了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读书活动中,图书馆还可以采取多种合作方式搭建阅读平台,通过多种途径向读者推出个性化信息资源服务,全方位满足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3.3.3 打造图书馆马克思主义文献主题活动
李大钊曾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一系列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章,并倡导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世界和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的阅读偏好和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可变化性,应结合自身特点,优化资源配置,从服务供给、需求、资源结构等系统性服务环节上,找到切入点、融入点和嵌入点,进一步打造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资源主题图书馆,不断提升图书馆流通效能。新时代图书馆要充分利用区域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文化资源优势,借助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的重要契机,联合多方力量,组织开展主题宣讲、主题展览、知识竞赛等一系列相关活动,增强广大读者对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
哲人其萎,后世继之。李大钊的现代图书馆理论及实践开创,促成了北大图书馆由一个封闭式的藏书楼转型为中国第一个新型现代图书馆,北大图书馆由此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其开创性工作为中国现代图书馆学研究与制度建设树立了成功典范,对于我国新时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新时期的图书馆应充分发挥“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和提供文化娱乐”的功能,紧跟时代发展潮流,融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努力汲取历史智慧,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馆藏资源,努力推动科技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新时期图书馆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