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在场

2021-01-07 06:27
图书馆论坛 2021年9期
关键词:庇护所图书馆服务

冯 玲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创新研究基地、郑州图书馆策划,《图书馆论坛》编辑部编辑出版“归·宿——郑图不闭馆 风雨中守候”笔谈专题,我很高兴能参与交流,分享一些思考。

1 在场的意义

“在郑州图书馆附近的被困人员,不要冒险回家,我馆为您提供无线网络、热水、简餐和休息场所,大家转起来,风雨无情人有情,只要需要,我们就在!”2021年7月20日,特大暴雨袭击中原,郑州街道成河,危险四伏,但郑州图书馆(以下简称“郑图”)没有按时闭馆,而是在微博上发布了这则提供救助的信息。

据媒体报道,暴雨当晚,外力救援无法第一时间抵达,图书馆、医院、学校、影院、民宿、酒店、商铺、出租屋等成为闪现自救互助光辉的“诺亚方舟”,其中郑图“有着更为完善的建筑设施并及时采取防汛应急预案,得以庇护更多人”[1]。

图书馆在场!

在整个社会救助系统艰难运转的时候,因为公共设施的属性,因为图书馆人主动及时的反应、温暖细心的安排,郑图广受关注。我想,风雨中每个看到“只要需要,我们就在”的人,会从此在心中为图书馆种下一个柔软的念想;每个到图书馆躲避风雨的行客,会难忘“没事啊,今天一直开着,大家都跟家里报个平安”的暖语,会怀念笼罩在图书馆周边、专门打开的传递希望的灯光;而每个坚守岗位彻夜未眠的馆员会重温这平常而又不凡的守候,每个为郑图加油鼓劲的同仁会满溢职业的自豪!

图书馆在场,是自身职责的担当,是专业品质的体现,是共同体情感的守望。

2 公共性持守

回想起2020年6月发生的“读者留言东莞图书馆”故事[2],不少评论引用了毛姆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讲述在初进城市时、在失落无助时,在免费的图书馆度过艰难时光的故事。如果说公共图书馆不仅是精神的庇护所,也是身体的庇护所,在日常状态下还需要通过个体的经验和感受来理解的话,那么,这一次在天灾面前,郑图成为安全的“庇护所”,则是鲜活的实例。

新世纪以来,公共图书馆精神经过倡导、普及,已经成为行业共识。经过理念洗礼的图书馆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能动力”,不仅不折不扣推行这些理念,而且以辛勤和智慧创造了大量新服务和新模式。正是有对公益性服务的长期坚持,有对“人”的关爱和尊重,才会有这样的应急状态下的即时体现。郑图的作为让公共图书馆行业20年来践行的职业精神和价值观再次被公众看见,被全社会看见。

图书馆是少有的、可以包容精神和身体的场所。读过《葬花词、打胶机和情书》这篇文章的同行,可能会对公共图书馆部分的内容印象深刻;听过李东来馆长“一席”演讲《再发现图书馆》的同行,也可能会对其微信公众号将推文标题定为《我们把图书流动车开到了工厂、开到了海防、开到了监狱》有过不解。我们没有想到,图书馆沁入日常的平等服务,图书馆人觉得应该做的事情,会让包括这些年轻媒体人在内的社会公众深深触动,看到希望。展望未来,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实践仍然需要更广泛的社会传播;与此同时,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推动公共图书馆向以“人”为中心转型的进程中[3],图书馆也仍然面临众多课题,仍然有不断开拓的服务需要。

图书馆在场,有时庇护精神,有时庇护身体。

3 风险考验

我们正处在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风险的时代,有研究者甚至将未来社会明确界定为“风险社会”[4]。灾难片《后天》预示了气候变暖冰川融化的风险,将图书馆塑造成庇护所,保护生命,重建文明。影片描写的风险似乎并不遥远,突然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在警示风险社会的到来。直面种种自然和人为风险,需要所有个人、群体、国家的高度智慧和积极参与。

对图书馆而言,要将自身置于风险社会的大背景之中,并在各种风险应对中时刻牢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文献资料安全这一图书馆最重要的使命。同时,图书馆及其行政管理部门要健全整体风险管理体系,加强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建设,制定详细的可操作的分类分级分期应急预案,开展风险意识和风险教育培训,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尤其要探索相应的图书馆服务和工作模式的可行之变,促进对范围框架、服务方式、内容组织、应急安全、社会援助等的深入研究[5]。这些可能的新领域,图书馆得给出全新的答卷!

图书馆在场,在普通的日子里,在需要的时候,在灾难风险面前。

猜你喜欢
庇护所图书馆服务
“给我”庇护所
How Archaeologist Discovered “Treasures of Apollo” Buried Below Ancient Greek Ruins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好过酒店的荷兰家暴庇护所
去图书馆
波兰庇护所发生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