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璞,照日格图通信作者,月尔力卡·艾买尔,赵娅娅,阿依达娜·木沙
(1.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2.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常好发于15 岁~40 岁的男性青年,对患者的生活治疗造成严重影响[1]。AS 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骶髂关节炎是AS 的主要特征,患者的早期表现为骶髂关节骨质破坏而引起的腰骶部疼痛不适,晚期则脊柱强直畸形,运动功能受限,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受到限制[2]。数据统计分析,AS 的发病率为0.3%,趋于年轻化,具有家族遗传倾向,西医学认为,AS 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与免疫学密切相关,临床治疗中以对症治疗为主[3],。近年来,对AS 的中医治疗研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现将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强直性脊柱炎在中医中没有明确的病名,根据其疾病症状,将其归属于痹病范畴,按照该疾病的病症特征,将其命名为“骨痹”、“肾痹”、“大偻”。搜索各大类中医文献中,记载着关于AS 疾病的病情。《素问·逆调论》:“肾者水也,而生于骨,……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素问·痹论》:“肾痹者……尻以代踵,脊以代头”。整体意思为痹症患者发病后站立行走较为困难,身体呈现出驼背状况。由于该病情反复发作,病情较长,久久不能痊愈,患者的筋骨长期受损而导致脊柱弓背呈现出畸形。这与AS 患者的病症表现较为相似,因此中医讲AS 归为“骨痹”范畴。《内经》记载“大偻”,其中“偻”指的是患者病情严重后脊背弯曲,背俯畸形,这与AS 晚期病情相一致。焦树德按照该疾病的病症,将AS 归为“大偻”范畴,并得到中医界的认可,并广泛应用。
强直性脊柱炎的性质为本虚标实,肾虚为主,风寒湿外邪为标。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者后天失调、惊恐导致机体肾督阳气不足,寒湿偏盛逐渐深入肾督,进入脊柱。风寒湿三邪,内外合邪,侵袭肾督,导致脊髓严重受损,久久不愈而淤堵血管经脉,遍及机体内外多脏腑受损。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病机主要包含以下几种。(1)久病体弱,正气缺失。患者素体虚弱,导致机体内多脏器,特别是肝肾不足,导致四肢筋脉失去滋养。该疾病久久不痊愈消耗机体正气、气血不足,外邪乘虚而入。张介宾指出:“至虚之处,则为留邪之所。” (2)肾虚督亏。《素问·逆调论》记载“肾者水也,……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AS 病因主要为肾虚,肾气不足则导致机体寒湿入侵,内外合邪导致气血流通受阻,机体经脉不通则痛。由于脊柱是人类机体最主要的支撑,只有精气充足才能坚固有力。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对机体的阳经发挥调节作用。阳脉之总督,肾虚寒湿深浸,导致机体肾气缺失正气,督脉无法滋养,损伤脊柱。(3)外邪入侵。膝理因邪而入,经脉运输不通畅,英卫失和,气血流通不畅,滞留于机体脉络中,不通而痛,久积成病。《素问·痹论》记载“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这明确指出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之一为风寒、湿热入侵肾督,脊背腰胯阳气不足,淤堵脉络,筋脉拘挛,脊柱僵硬而弯曲。(4)瘀血阻络。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情反复发作,入侵经脉,血液流通缓慢,瘀堵脉络,导致瘀血。《医林改错》记载“凡肩痛、臂痛、……总名曰痹证,……用温热发散药不愈;明知有湿热,用利湿降火药无功……实难见效。”这里提示痹证发病后会出现瘀血病症,因此瘀血症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并发症,并伴随着该疾病的各个时期,甚至累及机体多脏腑。
经过现代中医学家的多年研究,对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路志正[4]研究者着重指出内外合邪所致强直性脊柱炎,并通过实验结论指出肝肾气血亏虚是诱发该疾病的重要因素。风、寒、湿侵入机体,导致气血不足,加重肾督虚弱,筋骨失濡,气血不通则导致脊背疼痛。陈纪藩[5]表示肾气不足是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关键因素,风寒湿外邪诱发患者脊柱僵硬、脊背疼痛。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常采用内服方案,按照患者病症、分期进行辨证加减治疗[6,7]。辨证分期治疗作为一种中药治疗方法,各医家按照对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的认识与临床经验而总结出辨证方法[8-10]。王为兰[11]学者按照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将其分为隐匿型、明显型,并将其进一步分为活动期、缓解期、稳定期。活动期又按照表现特征分为湿热、阴虚内热、阳虚内热,临床按照病症程度采用清热解毒除湿汤加减治疗,以控制病情,缓解病症。缓解期、稳定期在肾虚督瘀状态下又分为8 种证型并进行加减变化(1)肾阳偏虚证,中药治疗中以温补肾阳为主;(2)肾阴偏虚证,给予患者治疗以滋补肾阴为主;(3)肾阴阳两虚证,补肾填精、强筋健骨是其主要治疗方法;(4)肝肾阴虚证,滋补肝肾是主要的治疗方法;(5)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是治疗该疾病的重要方法;(6)气血两虚证,补气养血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方法;(7)肝郁肾虚证,在治疗中应以舒肝解郁、益肾通督为主;(8)脾湿肾虚证,在中药治疗中以温脾化湿、暖肾补火为主。方坚[12]学者按照该疾病的发病症状将其分为早中晚期分期论治,以虚为主,虚实夹杂。早期以治疗外邪为主,并按照临床表现特征分为以清热利湿通络为主治疗的湿热痹阻证,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为主治疗的寒湿痹阻证。中、晚期则将其分为以健脾养血为主治疗的脾胃亏虚型、以祛瘀通络为主治疗的癖血痹阻型,以补益肝肾、调和气血为主的肝肾不足型。
近年来,随着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多种中成药已被临床应用,有助于控制患者病情,改善临床病症。张璐等[13]研究人员选择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应用白芍总苷胶囊联合沙利度胺治疗,分析其药物的疗效及对CRP、ESR、TNF-α 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患者在应用以上药物后的临床病症比治疗前改善显著,特别是腰背痛指数、晨僵时间、外周关节痛指数、Schober 试验。同时患者接受治疗后的ESR、CRP、TNF-α 等多种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其原因可能为患者服用中成药后调节机体血液循环,对IL-6、IL-7、TNF-β 等因子水平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有助于改善临床病症。齐亚军等[14]研究人员对比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服用新风胶囊前后的临床病症及SOD、总抗氧化能力、丙二醛、CAT、ROS、RNS 水平。实验结果显示,XFC 可以有效调节患者机体内的血液循环,特别是SOD、CAT、RNS 水平,同时有助于下调T-AOC、ROS、MDA 水平,缓解异常氧化应激损伤,有效控制患者临床病症,减轻疼痛,改善关节软骨病灶。魏勇等[15]研究人员按照数字表法将60 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前者服用骨痨愈康丸联合柳氮磺胺吡啶片,后者单独服用柳氮磺胺吡啶片。两组患者接受2 个月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为89.3%,对照组则为70.4%,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一步的观察后,治疗组患者接受联合药物治疗后的BASFI、BASDAI、中医证候积分及指地距、PCA、脊柱痛均优于对照组,且ESR、CRP低于对照组患者,两者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应用骨痨愈康丸联合柳氮磺胺吡啶片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独使用柳氮磺胺吡啶片,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病症,调节血液循环,对机体康复产生了促进作用。
我国祖国医学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其中,外用疗法显著,对机体产生较小的副作用。中药熏蒸、中医药膏、穴位贴敷、离子导入、中药烫熨、穴位注射、中药气疗雾化、中医蜡疗均具有显著疗效[16]。
中药贴敷疗法作为一种外敷方法,主要是通过中药熬膏或者研末调和敷贴于疼痛部位,使药物有效成分渗入皮肤腠理而缓解疾病。李惠玲等[17]研究人员选择80 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中药药方贴敷在患者命门、腰阳关、肾俞等穴位,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接受中医贴敷治疗后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特别是疾病活动指数、功能指数、晨僵时间、血沉、体征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作为一种临床常用的外治法,主要是利用直流电离解对中药煎液进行导入,药物有效成分直接到达病灶,具有浓度高、持续时间长、疗效显著等优势。王笑青等[18]研究人员观察两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分别使用常规口服药物和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雷乌汤液的主要成分为雷公藤、透骨草、大黄、乳香、没药等。治疗组患者将中药浸泡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肌腿附着点炎的病变,利用电脑中频治疗仪进行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1.8%高于对照组6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药外用治疗方法具有优势和潜力,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均具有优点与不足,联合使用方案作为综合治疗法可以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具有疗程短、疗效快等显著特征。但临床样本量较少,观察的指标不全面,仍需要大量临床研究进行深入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作为临床常见慢性病,针灸治疗具有显著疗效。针灸作为传统医学治疗方法,主要含有针刺法、灸法、火针等多种方法,主要通过刺激患者穴位及体表,疏通经络气血,调节机体阴阳,有效激发机体脏腑内多功能。
3.3.1 针刺法
毫针是一种作为常见的单纯针刺工具,在刺激穴位方面具有显著作用。黄永杰[19]研究者选择毫针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曲池、外关、委中等穴位进行针刺,并运用不同强度的手法进行刺激。观察组患者接受针刺疗法后1 个疗程,临床总有效率为93.2%,高于单独口服柳氮磺胺吡啶对照组患者的76.74%,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电针作为一种针刺方法,在毫针基础上运用电生理效应,常用于治疗各类痛证、骨关节病[20]。温针作为针灸的一种方法,结合毫针与灸法,常治疗风寒湿等经络不通病症的患者,主要是在针刺后利用针尾点燃艾绒,凭借针尾持续发热而作用于病灶,具有行气活血、温通脉络的作用[21]。除此之外,临床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还有火针[22]、水针[23]、银质针[24]、耳针[25]、激光针[26]、梅花针[27]、腹针[28]等多种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应用。虽然临床研究报告较少,但均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这为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提供了可靠的治疗依据。
3.3.2 灸法
《医学入门》记载:“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火所治也”。这指出灸法具有温通经脉、散结除痹的作用,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较广,常用于治疗慢性久病与阳气不足患者。临床研究指出,灸法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炎效果,其疗效与灸温具有密切相关性。陈璋莲等[29]研究人员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分别应用针刺法与动力灸法,接受3 个月治疗后,动力灸法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针刺法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动力灸法患者BASFI、BASDAI 评分低于针刺法。李远娟等[30]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灸法治疗,先将中药磨成粉,与酒进行均匀调和,涂在纱布,放置患者督脉,再放上灸盒进行治疗。实验结果显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疗后的病情得到显著改善。刘成祥[31]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48 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应用普通温针灸,观察组则联合灸法,均匀混合通督祛瘀粉与艾绒,同时在夹脊穴上施药物灸,2 次/d。观察组患者接受30 天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1.7%高于对照组的7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近年来,针灸医家均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直接作用于病变位置,经脉络发挥通络止痛、行气活血、调和阴阳等作用,有助于调节机体脏腑各经络,使得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状态。与药物、手术相比,针灸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具有方便易行、费用低廉、副作用小等特征。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由于大部分的研究仅仅为经验总结或者临床疗效的观察,缺乏大量的临床样本。因此,为进一步明确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效果,应加大样本,完善并规范诊疗标准与疗效评价标准,对患者进行远期疗效追踪。
强直性脊柱炎作为一种慢性进行性炎症疾病,其病变位置在中轴关节,以骶髂关节炎、脊柱强直为病变特征,且好发于中青年男性,易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西医由于疾病发病机制不明确,目前治疗多以对症治疗为主,但非甾体类抗炎药、抗风湿类药物均具有不同程度副作用,长期口服对机体具有一定损害。生物制剂疗效虽好,但目前价格相对昂贵,不利于长期使用。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日益发展,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方面积累丰富经验,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属于正虚标实之症,正虚为本,外邪为实,在治疗方面应以扶正祛邪为主。大部分中医研究者指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应以调节患者肝肾阴虚为主,着重滋补肝肾,活血化瘀。针灸可以直接作用在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变部位,发挥扶正祛邪、行气活血、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脏腑经络,维持机体阴平阳秘,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机体康复。由于文献所述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实验基本上具有地域性、样本量小,小样本对照,由此得出的结论有所偏颇。因此,本研究应建立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文献研究的系统性评价,对所有文献进行标准化筛选,得出可靠结论,并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