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霞,王昕玮(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1974年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概念首次被美国华盛顿信息产业协会的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G.Zurkowski)提出,他将信息素养的内涵解释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素养在网络环境下的作用愈来愈重要。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出的信息素养的定义是“人们能够对媒介与信息进行判断并解释其内容,以及在媒介与信息中成为熟练的创造者和生产者的一种能力”。在大数据的环境下,信息素养的含义有了新的外延,并且内涵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同时还延伸出一些新的概念,如数据素养、媒介素养,元素养等。
研究生作为高质量人才的代表,需要具备强大的信息素养能力,这不仅可以帮助研究生群体专业、快速地获取重要信息,而且还可以推进其在科研领域的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不断促进我国的科研事业的发展。因此,笔者通过梳理近十年来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成果,以此来探讨信息素养对高层次人才的影响,促进信息素养在研究生群体当中的发展,为进一步丰富信息素养的内涵提供参考。
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式为:SU%='信息素养'AND SU%='研究生',时间范围的选取是从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检索出近十年的中文文献有309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献共有38篇,硕士学位论文有63篇,会议文献有6篇。从数据分布看,从2011年到2020年关于该课题的研究呈波浪式稳步上升趋势,每年的发文量在20篇以上。2016年发表的文献篇数最多,达到40篇,2012年发表的文献数量最少,仅有23篇。通过对该课题关键词的分析研究发现文献关键词多集中于“信息素养”“研究生信息素养”和“研究生”这三个方面。
利用不同专业的学科特性来进行不同侧重的信息素养教育,如医学类、农学类侧重于信息意识,经管类侧重信息运用等,体现了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差异性,而不同的专业领域却都谈及了信息伦理的相关内容。
(1)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如对于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邱旭[2]等认为医学信息素养是专业信息素养的范畴,应该开展网络教学模式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要增强对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力度,还要对图书馆员以及文检课教师进行培训;对于经管类的硕士研究生,姬浩[3]等认为经管类的学生更应该具备对信息的敏感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捕捉信息。并提出将专业课程与信息素养课程相结合,再对信息检索等课程进行深入研究的教学模式;对于农学类的硕士研究生,张琳[4]等人认为对农学类研究生的信息素养课程,应该要结合农学特点,更加注重学生对于文献资源的掌握方法,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素养课程。此外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伦理的地位不断上升,它包括信息发布、信息管理以及信息传播等相关的准则条例,是规范化实用信息的前提。作为研究生,在理论研究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合理合法化使用信息,信息素养课程也应加大对信息伦理方面课程的推广。
(2)嵌入式课程培养模式。信息素养嵌入式教育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专业课程内容,将信息素养课程融入研究生学习的整个培养环节当中。张晓阳[5]等认为,信息素养嵌入式教育是提高研究生信息素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关键,并且提出在不同的环节嵌入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张琴[6]等进一步解释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阐明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深刻内涵,提出了信息素养教育的评价机制,信息素养评价机制是信息素养课程教育的重要指标,也是信息素养发展的指南针。
嵌入式信息素养课程是促进信息素养以及深入图书馆“嵌入式服务”发展的重要举措。图书馆的良好发展是促进信息素养发展的前提。研究生信息素养嵌入式教育需要将信息素养课程贯穿整个研究生培养环节,既需要配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师资团体,又需要图书馆提供服务支持。在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图书馆的作用以及发展水平、现状不应被忽视。因此,在进行嵌入式信息素养课程研究时也要重视图书馆以及信息素养师资团队的发展。
(3)线上线下相结合教育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模式也从之前的完全线下模式转变为如今的线上线下同时授课模式,这是信息素养教育多元化、多样化的重要体现。庄善洁[7]提出了在泛在环境中能够利用的技术工具很多,这个时期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图书馆服务方向,培养研究生的信息意识,建立信息共享环境等。周晓兰[8]等认为当下碎片化阅读是常态,应利用MOOC、翻转课堂等新兴技术来支持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转变。张虹[9]提出要建立合理完善的信息素养教育评价机制,认为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要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进行有效结合,最大程度地提升信息素养教育的结果。周妍[10]等将信息素养放置在Science 2.0的环境之中,提出要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获取知识到传播交流知识,认为研究生应该掌握信息捕捉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整理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等。高冉[11]等认为应将微视频带入信息素养教育的课堂,微视频与翻转课堂结合的授课形式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能够使老师及时地了解到课堂的教学效果,从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帮助与辅导。
信息素养在新环境下与新技术结合更有利于研究生的学习与发展,能够满足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研究生的个性化需求。但是,新技术对网络环境与设备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新技术背景下,对于信息的敏感程度、获取能力、处理技术以及传播效果是研究生群体将来所要面临的巨大挑战。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信息素养课程的设置要积极与现代信息技术充分结合,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获取,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信息需求。
(1)研究生信息素养课程现状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生信息素养的课程模式也发生了变革。如何打造出适合研究生群体的信息素养课程呢?笔者认为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所出现的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通过利用MOOC等网络教学手段可以有效解决。MOOC的出现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特点完美适配,都具有通识性、广泛性以及公开性等特点。现在的MOOC教育共有独立课程模式、混合教育模式以及模块嵌入模式三种模式。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MOOC能够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行学习,更加展现了其强大的优势。
在对研究生信息素养课程的现状分析中发现,研究生群体信息素养课程的种类和模式在不断发生变化:由课程形式单一变成了课程模式多样丰富;由课程内容过时且重复量大变为课程内容时效性以及实践性强,学生参与感不断提升。对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要不断加强实践环节,引导研究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当中自主解决相关问题。对于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要更加关注其信息素养技能与专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程度。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阶段教育变为终身教育,将信息素养与研究生阶段的个人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2)研究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张琳[4]等对南京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研究生不了解信息素养的概念,大部分学生有获取信息的意识,但是了解信息获取的途径非常少,甚至对学校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也了解甚少。调查问卷表明,大多数研究生对于判断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非常弱。郭丹丹[12]等对太原大学的研究生群体进行了研究,认为男女生的信息素养差别不大,只是在不同方面有微小的差异,文史类的硕士研究生相较于理工类的硕士研究生来说,信息道德意识较强。而理工类的研究生群体通常在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等方面优于文史类研究生。
因此,对研究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分析发现,性别对于信息素养的掌握没有太大的影响,而专业性质的差别能够影响信息素养的掌握程度,文史类与理工类的研究生群体分别具有不同的信息素养能力。通过调查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同学对于信息素养的了解甚少,由专业导致信息素养具备程度的差异较大。因此笔者认为各高校要将信息素养教育落到实处,要积极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对研究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3)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特点研究。孙颉[13]等提出研究生信息素养的特点具有系统性、专深性、前沿性以及创新性。姜健[14]将研究生的信息素养分为四个方面:其一是信息观念,认为研究生要有信息敏感性以及批判性精神;其二是信息能力,提出检索、获取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信息检索的重要环节;其三是信息意志,认为研究生要有对信息获取、信息处理的坚忍意志,要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当中;其四是信息品格,也就是保证信息使用的合理合法性,自觉抵制信息垃圾。李峰[15]等提出研究生信息素养的最大问题是信息道德意识淡薄,在进行论文撰写时,随意引用以及变相抄袭等行为都是因为信息道德缺失造成的。
在信息素养教育特点方面,信息获取渠道不断增多。处在网络环境下的研究生能够熟练运用网络及各种应用软件,且积极接受新鲜事物。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现出及时性、跨地域性以及跨时间性。综合来看,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特点主要为信息意识、信息处理、信息意志以及信息伦理。
(1)发挥导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姜健[14]认为,导师对于研究生学习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学习方面,导师能够为学生指明方向;在生活方面,导师能够给予学生人生建议,所以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涯当中导师要有意识地提醒以及督促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学习。李峰[15]认为通过导师的引导,学生能够将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同信息素养课程结合起来,在进行课题研究当中,不断约束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准。
笔者认为导师应该积极培养研究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与学生一起共同进步。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将信息素养的内容不断进行渗透,激发学生的信息敏感性,促进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规范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意识等;在专业课学习的过程当中,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素养知识解决专业问题,让信息素养内容在专业学习中升华;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时,要注重学生的论文引用规范以及参考规范,在信息伦理与道德方面对学生严格要求。
(2)不断深化图书馆服务。姜健[14]认为在信息素养领域,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利用新兴技术,开展网络服务,不断深化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积极引进丰富的信息资源供读者使用。张乐[16]提出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员的作用,提高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经常开展相应的图书馆员培训,加强馆员与教师之间的协作能力。
图书馆应该丰富自身的馆藏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引进MOOC、翻转课堂等新型的信息素养网络课程,发挥其作为信息素养教育主阵地的功能。图书馆可以将收藏的与信息素养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整合,利用这些资源开展相应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还可以在本公共平台上传播有关信息素养的知识,丰富信息素养学习的途径。研究生群体可以利用图书馆的相关设施,如书目检索系统、电子资源数据库等,进一步深化自己的信息素养技能等。
(3)进行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改革。张琳[4,14]等认为,要明确文献检索课程的设置,文献检索课程不是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课程,也不是孤立单一的课程,要将文献检索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做到完全地嵌入。同时改变文献检索课程无结构化模式,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素养课程结构,层层递进,满足研究生群体的信息素养需求;刘春雨[15,17]等认为,文献检索课程是信息素养课程的一种,文献信息检索课程不应被取代,而应该进行改革,对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应该更加地深入;朱晓丽[18]认为研究生的文献检索课程应该与本专业的课程紧密联系,要引导学生利用检索的文献进行科研创新。
改革研究生信息素养课程的设置应与大环境的人才培养计划相匹配。将文献检索课程嵌入式插入研究生培养教育当中。对于文献检索课程,应该更注重其实践性的特点,增加研究生的操作实验课,在实践中学习相关的信息素养技能,更好地应用于自己的专业课程。
(4)建立研究生信息素养评价机制。张晓阳[5]提出建立结构协调性评价方法,将整个信息素养课程看作一个集合,而信息意识、信息处理能力以及信息伦理作为子集,再利用相应的模型以及算法,对算出的研究生信息素养集合中的大小进行调整。优势是建立算法模型的信息素养评价机制可以使评价结果更加精准,减少研究生对重复内容进行学习。姬浩[3]提出了信息素养评价应该建立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是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信息伦理;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细化。这样的评价体系比较直观,能够直接反映信息素养的基本内容。
目前大多数评价体系是针对大学生或者普通读者的,而对于研究生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很少。笔者认为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关联性较强,研究生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延伸,因而可以借鉴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来进一步确定研究生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以便在大数据的环境之下,设计出更适合研究生群体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
在大数据的环境之下,研究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越来越重要,根据网络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提升研究生群体的信息素养能力已经刻不容缓。笔者认为研究生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应从信息意识、信息技术和信息伦理三个方面入手,并对其进行细分。根据研究生信息素养的评价结果,对不同信息素养层次的研究生进行新一轮的课程设置。
大多数研究生信息素养教学模式容易忽视学生群体在学习方面的困惑,应更多强调其对研究生群体自身学习特点以及规律的掌握。占主导地位的翻转课堂与MOOC扩展了学生们“学”的空间,减少了教师们“教”的时间,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这两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思维与判断的过程并不注重,如信息伦理方面需要学生掌握哪些技术与规则等。将来的信息素养教育要明确研究生群体的主体位置,强调学生群体在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当中的参与感,培养研究生群体的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整个研究生群体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使信息素养能力成为研究生群体终身学习的主要能力之一。因此,加强对学生学习模式以及思维模式的训练应该成为今后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题之一。
教育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不断改进与创新。目前,线上教育模式的兴起弥补了线下教育模式的不足,两种模式相结合可以创造出多元化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如教师可以利用微视频、微博等新兴技术增加信息素养课堂的趣味性、多元性等。此外,对于研究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要以专业为主,将各种信息素养能力,如检索能力、查新能力等融入研究生专业学习当中,尤其是在信息道德方面,要使研究生了解以及明确相关法律法规,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近些年来,人工智能的出现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模式范本,它能够帮助人们做许多标准化,且重复率高的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一方面要紧紧抓住机会,提升信息素养教育质量以及信息素养前瞻性发展;另一方面,将人工智能融入信息素养之中,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同时也要清晰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只是一种教育手段,教育重心要始终放在研究生群体之上,而不是过度关注技术而忽视学生群体。
研究生信息素养的评价体系应区别于本科生,将信息素养量化细分得更加详尽,且信息素养的不同阶段要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信息素养评级机制的建立直接关系研究生群体的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创新以及传播共享,最终与研究生群体的科研创新能力直接挂钩。建立分层次的评价体系能够在信息素养的各个环节对学习群体进行掌控,个性化的信息素养评价系统与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密不可分。笔者认为,在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建立当中要重视研究生群体的个性化发展,强调个体的信息素养发展变化。在将来的研究当中,要给予信息素养评价机制足够的关注程度,以进一步提升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在研究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天然优势。从资源整合能力方面看,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纸质文献、电子文献,以及网课等教育资源;此外,高校图书馆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图书馆员能够帮助研究生群体更好地理解以及实践信息素养知识。从服务对象看,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的层次较高,尤其是研究生群体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基础,且提高研究生群体的信息素养是高校图书馆的责任之一。《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19]规定,图书馆的职能是教育职能与信息服务职能,而研究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就是信息服务的一种。高校图书馆对研究生群体的信息素养培养更要注重其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在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要与教师团体等密切合作,嵌入研究生群体信息素养学生的全过程。高校图书馆应该建立健全参考咨询部门,积极解决读者的信息需求,潜移默化地提高研究生群体的信息素养。高校图书馆还要积极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如信息素养类的讲座,以及相关书籍的阅读推广活动等,让图书馆在研究生信息素养的学习生涯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