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我国图书馆界文化扶贫研究成果综述

2021-01-07 04:04姜晓曦国家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1年6期
关键词:十三五贫困地区精准

姜晓曦(国家图书馆)

1 引言

“十三五”期间,国家对文化扶贫高度重视,频频发文为贫困地区的文化扶贫工作指明方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方案均提到要加大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的服务力度,并对如何开展数字图书馆精准帮扶专项活动、如何利用多种渠道面向贫困地区广泛推广数字文化资源等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1]。笔者通过调研学者在2016—2020年发表的与文化扶贫相关的学术论文,阐述和分析了我国图书馆界在“十三五”期间开展文化扶贫研究的现状,总结图书馆界在文化扶贫领域取得成绩的同时思考今后工作的开展方向。

2 “十三五”时期图书馆开展文化扶贫的研究成果及特点分析

笔者于2020年11月30日在CNKI(中国知网)中检索期刊论文,学科类目为“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搜索篇名包含“扶贫”或“帮扶”或“脱贫”,时间设置为“2016—2020年”,共检索出417篇文献,除去18篇新闻资讯、领导致辞类的非学术文献,学术文章共399篇。从发文时间可以看出,关于文化扶贫的文章自2016年起数量逐年不断上升,反映出“十三五”期间文化扶贫研究已经成为图书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

对这399篇文献内容进行归纳分析,发现研究内容集中在三大类:一是综合策略研究,这类研究内容占整体研究的57%,偏理论层面,学者基于文献调研、实地调研或者实践经验,提出文化扶贫的机制、策略、模式等;二是个案研究,这类研究内容占整体研究的23.6%,学者采用对某一地区或某些区域深入调研的方式,总结出适应该地区的扶贫建议和对策;三是扶贫具体路径或方法研究,这类研究内容占整体研究的19.4%,学者专门针对某一个方面,如资源建设、服务提供、平台建设、信息素养等专项,提出有针对性的文化扶贫的建议和意见。

2.1 对文化扶贫机制策略的研究

(1)在文化扶贫策略、模式研究方面,学者们对精准识别的重要性达成共识,认为精准识别是扶贫工作的第一步。一些学者建立了文化扶贫的精准识别模型,构建了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路线图,引入“RHB战略”、场域理论对文化扶贫项目进行识别[2];同时在分析图书馆文化扶贫现状的基础上,从文化扶贫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探讨其存在的问题,构建文化帮扶体系和框架,包括管理机制、监测机制、评估机制、奖励机制等[3];还在已有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总结分析了文化扶贫的模式,提出图书馆文化扶贫策略,这些模式及策略主要涉及财政保障投入、帮扶机制完善、数字资源按需推送、探索建设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文化服务云平台、建立公共数字文化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基层人才培养等方面[4-5]。

(2)在国内外文化扶贫对比研究方面,国内学术界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精准识别、现状及问题、扶贫模式与实现路径等方面。国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则从农村图书馆与信息服务对贫困地区发展的影响、贫困农村居民信息需求与图书馆精准服务研究、文化多样性与多维贫困的精准识别研究、基于知识管理开展精准扶贫研究等角度展开[6]。通过对比研究,学者们认为目前国内扶贫研究尚未达到精准性,提出的政策措施、体制机制等多为普适性的对策,并未体现出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对策的特色,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具体化、深入化。

(3)在情报分析方面,主要采用情报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对文化扶贫提出一定的建议和趋势分析。如,采用SWOT分析法,对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等要素进行系统分析[7],并通过内外因素交叉匹配形成不同的发展策略。又如,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和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的期刊论文进行分析,从文献总量、作者发文量、文献被引频次、作者机构信息、基金资助信息等方面分析文化扶贫研究现状,探讨文化扶贫的研究热点;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绘制科学图谱,客观呈现和分析精准扶贫领域的热点主题及其演化路径[8];分析阐释图书馆竞争情报对农村扶贫的必要性,以探讨图书馆竞争情报在文化扶贫中的应用策略。

2.2 对文化扶贫个案的研究

本次调研,共选取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个案研究。这类研究可以掌握该地区整体文化扶贫进展、扶贫的困境以及提出适合发展的扶贫措施。针对某个市或者县的研究,可以了解贫困的具体情况,从纵向深层次提出精准措施,更容易实践操作,更加有的放矢。还有横向针对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开展的研究,采用网站调研和文献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省级公共图书馆开展的相关实践活动和学术研究进行调研[9]。这类研究可以从全国横向层面了解各省图书馆文化扶贫的现状和困境,进而从宏观层面提出扶贫路径。如,健全数字文化扶贫人才体系、创新文化扶贫模式、提供云平台服务以及跨地区合作等。在结对扶贫方面,有学者认为需围绕结对项目的整体组织架构、经费投入、项目控制、帮扶内容和效益评估等方面开展[10]。

还有一部分个案研究集中在农家书屋建设方面。农家书屋作为公共文化惠民工程之一,早在2007年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实施,历经十几年的发展,为我国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大量的优秀读物,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但也暴露出空间资源和信息资源严重不足、无人员值守,形式大于内容等现实存在的问题[11]。有学者认为,在国家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等背景下,农家书屋应顺应时代要求,把握时机发挥扶贫功能,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的长效利用[12]。有学者建议,农家书屋未来建设要做到因地制宜,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资源统筹配置,精准对接农民需求,加强数字化建设,搭建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同时还要加大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多元化的服务体系等[13]。

2.3 对文化扶贫具体路径的研究

2.3.1 文化扶贫资源建设研究

文化扶贫对贫困地区的资源输入帮扶已经从传统的捐赠纸质图书发展为数字资源的共享推送。在数字资源推送方面,“大水漫灌”式的文化资源输入已经不可取了,应该明确不同对象的不同信息资源需求,并在资源的种类、数量、覆盖范围等方面做好宏观安排和调节分配机制,避免出现资源供需移位等问题。要结合大众群体的阅读习惯和需求,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进入,以激发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活力[14]。此外,贫困地区建立特色文化资源也是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部分,不仅可以突出本地文化特点,形成特色文化资源,同时可以通过数字馆藏共享到更大的平台,如依托网站、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帮助特色资源宣传开发,从而带动地区脱贫致富。

有学者认为,图书馆在开展文化扶贫资源推送的工作中,要把版权保护等法律问题纳入其中,充分借助现行的法律条款,最大限度为贫困地区争取更丰富的优质数字资源[15]。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制定了涉及扶贫内容的著作权法定许可规则,对文化扶贫的作品传播提供了重要支持[16]。国家图书馆已经在2018年采用了这种模式,在支付费用获取作品的基础上,向农村贫困人口免费提供种植养殖、防病治病、防灾减灾等与扶助贫困、满足农民基本文化需求有关的作品,与此同时,也要透彻理解与正确运用版权使用规则,切实保护版权,防范化解法律风险[17]。

2.3.2 文化扶贫的服务模式研究

(1)弱势群体服务。图书馆为贫困地区弱势群体提供信息扶贫服务,不仅是履行自身公共服务的职责,也是践行社会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当前对贫困地区弱势群体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和留守儿童两大群体。①老年人受环境、经济、文化和身体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大部分人存在信息需求意识不强,信息获取能力较低,不能主动探寻和利用图书馆提供的各种资源和服务等问题。面对这类群体,图书馆应采用精准识别老年人信息需求、优化信息服务供给侧、与社会其他单位协同开展信息服务、促进主体性参与等方式为老年人解决日常生活问题,满足老年人在身体保健、精神娱乐等方面的文化需求[18]。②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处于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面向他们开展文化扶贫,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优化其知识结构、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目前,贫困地区存在留守儿童阅读基础设施差、阅读资源匮乏、监护人对阅读重视程度不够、主动阅读意愿不强等问题。在开展文化扶贫过程中,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优化留守儿童阅读环境,拓展留守儿童资源获取途径,提高相关主体的阅读引导能力。

(2)知识服务。在文化扶贫工作中,不仅要注重贫困地区人群的显性文化需求,同时要挖掘其隐性文化需求,为其提供相应的知识服务,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以高校图书馆居多。高校智库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高校图书馆开展扶贫知识服务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高校智库集中了大批专业人才,能提供专业化咨询服务和多元学科化知识服务;同时高校智库具备开展多视角联盟发展模式的条件,可以基于文化精准扶贫形成专题研究联盟,充分借助政策、信息资源、专家人才和联盟影响优势,发挥智库服务功能。如,整合扶贫地区特色数据,优化产出智库成果,产业输出扶贫区域文化,开展科技、农业等创业支持,为文化遗产保护、旅游文化开发以及文化产业链建设等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19]。

(3)真人图书馆服务。一些学者认为,贫困地区的群众由于教育水平受限,很难对纸质图书或者手机App的数字资源快速产生浓厚兴趣,而真人图书馆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实现知识传递,是文化扶贫中最便捷的一种服务途径。真人图书馆采用人与人面对面直接沟通,通过真人向贫困地区群众传递他们所需的文化信息,增强贫困地区群众获取知识的兴趣,并由此慢慢启发他们进行深层次的阅读。有学者认为,真人图书馆在阅读推广和信息推送、参考咨询等方面有正面导向意义,具有生动性、定制性、互动性强等特点,可以引导扶贫对象树立正确的文化脱贫观,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20]。但是,真人图书馆在文化扶贫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具备一定难度,需要增强社会合作,努力争取各种社会力量的加入,优化整合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进一步促进真人图书资源的社会共享,拓展其服务的覆盖范围。

2.3.3 文化扶贫的信息素养研究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需要提高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文化扶贫中,外部不断给予资源和服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信息素养,要识别贫困地区人群不同需求层次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提升信息素养的服务和教育。如,一些无能力、无意愿的群众,应该提升他们对信息知识重要性的认识;而对有意愿无能力的群众,应该提升其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的能力;对于既有意愿又有能力的群众,则应该帮助其学习和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信息检索技能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相结合,用以指导他们的生产生活。

2.3.4 文化扶贫服务平台构建研究

对贫困地区的群众来说,在农耕忙碌的时候,或者地理位置受限,难以到图书馆、读书室进行阅读的时候,他们需要一个类似于“百度”一样的知识平台,集成各类休闲、生活、科技、农业等方面的精品资源,并且能有诸如文化活动的预告等资源浏览入口。因此,搭建集成各类数字资源、文化信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不受时空限制的数字综合服务平台,可以有效解决当前贫困地区图书馆的困境,提升服务效能。因此有学者提出了构建和实现基于Web2.0技术的帮扶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信息服务平台,为精准扶贫地区和帮扶贫困户提供信息服务创造良好的技术环境[21]。在信息网络建设基础上的精准扶贫文化、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基本架构主要包括:与精准扶贫文化、科技信息相关的电话语音传输系统;精准扶贫地区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与精准扶贫文化、科技相关的信息传输系统;与精准扶贫地区实际条件相符合的文化、科技信息数据库等。也有学者阐述了贫困县图书馆数字综合服务平台的搭建原则,包括管理功能模块、主要服务功能,及其运营需要的运行机制创新、基础设施保障、数字资源保障、专业人才保障等[22]。

3 今后开展相关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3.1 利用技术手段精准识别用户需求

目前,大部分地区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提供文化扶贫服务,而没有充分考虑和把握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和层次性特征,并没有对贫困地区基层用户进行精准识别,没有开展精准需求分析。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图书馆用户信息数据分析和挖掘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许多省级公共图书馆已经采用大数据来挖掘用户信息特征,计算用户画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一些中、东部地区发展较快的市县级图书馆也已经采用了大数据用户画像的服务。今后,面向文化较薄弱地区的图书馆应该及时应用这些先进技术,深入了解贫困地区用户的不同文化信息需求、偏好、使用习惯等,将这些碎片化信息整合起来,塑造用户的文化需求画像,从而提供更精准的帮扶。

3.2 提供丰富多样的智能文化服务

随着5G网络、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加速迭代,人们越来越习惯于无处不在的智慧化生活、学习和工作场景。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很多都提出了建设“智慧图书馆”项目的工作思路,未来要实现图书馆空间、资源、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智慧化升级,推动图书馆事业从数字化向智慧化转型发展。对建设相对薄弱的基层县级图书馆和乡镇文化服务站来说,未来应该重在“应用”而不是“建设”,即倾向于智慧服务产品的应用与推广。在对基层开展文化帮扶时,应该注重资源的互联互通、数据整合共享、拓宽基层获取资源的渠道,同时要重视智能书房、智能服务终端在基层的建设与部署,为基层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资源使用和操作。此外还需加强文化和旅游资源服务的整合推广,为基层用户提供集各类文旅资源且能够实现预约、观看、培训、游览、评价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文化服务平台。

3.3 加速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的信息素养

在基层开展文化扶贫工作时,除了要给公众提供各类文化资源和服务,最重要的是要提升公众信息素养能力,包括能准确表达资源需求、搜索资源、评价资源质量等。素养提升的内容和方式也需要根据公众的类型有所区别。①面向中年和主要劳动力,可以通过组织新媒体技术、检索能力、鉴别信息真伪等的培训为他们提供所需技能。②面向“信息孤岛”的老年人,可以组织互联网应用、智能手机应用等培训来培养他们的上网技能。③基层青少年学生群体是未来发展的希望,因此更应该加大对这类群体信息素养的教育投入。应立足于课堂教育,增加信息素养方面的课程,教会学生了解信息获取渠道、辨别信息真伪、掌握常用的信息检索基本工具,能够对筛选过的信息进行有效地利用,解决问题,增加知识储备,从而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从贫困地区青少年信息素质培养开始着手,才能在未来发展中逐步改善思想意识,达到扶贫、扶智的目的。

3.4 采用文化志愿者形式开展基层服务

当前,乡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等缺少专职工作人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扶贫工作的开展。采用文化志愿者形式开展服务工作,既能缓解基层图书馆人员不足的状况,也能架起图书馆与群众之间的桥梁,保障图书馆服务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基层文化志愿者管理机制,制定志愿者招募和退出机制、日常工作制度、奖罚制度等,从而保障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其次要加强对志愿者的定期培训,使他们了解图书馆基本业务,掌握各类公共文化资源平台及资源的使用;最后,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应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志愿者特长,面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等提供不同的志愿服务项目。

猜你喜欢
十三五贫困地区精准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