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彬,刘 伟,邓玉平,王政军,杨金灵
自2020年1月23日武汉实施交通管制后,国内各省相继启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防控的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对方案,全面进入“战疫”状态。“战疫”状态下,体育竞赛取消,运动场馆关闭,户外体育和集体体育全部受限,唯一的体育形式变为居家运动。在此形势之下,体育工作者积极思考体育事业应对新冠疫情之法。中国知网新刊发的核心期刊文献涵盖了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三个方面,主要涉及话题有体育治理[1,2]、体育赛事[3]、体育产业[4]、“互联网 + 体育”[2,5]、社区体育[6]等等,对我国后疫情时代的体育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然而,关于疫情期间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问题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关系很少有学者涉及。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者,其各方面能力在疫情期间受到极大挑战,而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是培养体育教师的主阵地,所以有必要在能力本位视角下根据需求导向理论[7,8]对后疫情时代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思考。笔者通过深入剖析新冠疫情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各方面能力的新需求,从能力本位视角提出改革策略,为后疫情时代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参考。
分析疫情期间中小学体育教学环境变化对体育教师能力的挑战是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依据。通过调查发现,以下变化对体育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能力需求。
受疫情影响,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号召“停课不停学”。在该号召下居家教学成为体育教学主模式。居家体育教学模式暴露了传统体育教学中隐性的问题——信息化教学的严重缺失,进而暴露了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学生信息化教学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实际上,自2012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先后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早已对信息化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国际上,各国体育教师也都在该国政策的促进下努力尝试将体育教学与新兴事物进行结合[9]。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结合早就已经成为其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我国体育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却十分薄弱。如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受访者回答道:“没有任何技术进行网上教学,因不能身体力行的进行示范教学,不能用全国人都懂得的语言进行教学,我现在对自己的一无是处甚感忧虑。”再如另一位受访者的回答:“在疫情前的体育教学中从来没有使用过信息化教学手段,也没有参加过类似信息化能力提升的职后培训。”由此可见,信息化体育教学在中小学的地位极度边缘化,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极度缺乏。此外,据体育教育专业在校生的反馈,其培养单位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极为有限,停留在仅修一门计算机基本操作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以综合测评加分的手段鼓励学生考计算机“国二”的层面,暴露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对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缺失。
此次疫情使体育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这种需求变化使体育教师手足无措。而随着后疫情社会的发展,“线上+线下”混合体育教学模式将可能成为今后体育教学模式主流,因而加强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应对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成为当务之急。
学校体育有着“重视生命安全价值,为生命安全护航”和“立足健康本位价值,为全民健康助力”的使命[10],这与“健康中国”的国家意志十分相符。然而,通过一位受访者的回答:“在高考指挥棒还没有转向之前,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体仍会把文化成绩放在首位,不会因为一次疫情的到来对根深蒂固的‘文化成绩第一’思想有大的改变”。我们不难看到,重智育轻体育仍是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的特点。虽然,早在新世纪初,中小学体育课已全部改为“体育与健康课”。《“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也都明确指出体育教师要担负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国家对健康的重视也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暂且不论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否符合当前“大健康”理念,其实施过程中在时间、师资、知识和评价方面仍存在严重局限[11]。如一位受访者认为:“体育教学普遍存在只有体育,没有健康,甚至连体育都没有了的现象。”
生存危机一直伴随着人的一生: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及国家安全事件等都可能随时出现[12]。习近平同志在疫情防控会议上也强调,“生命重于泰山,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13]。因此,体育教育应该主动承担生命教育的责任,树立对基本生存能力的重视与敬畏的教学理念,将生命教育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此次疫情为生命教育、健康教育教学缺失敲响了警钟。教育部要求“统筹课程学习和‘战疫’专题教育,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引领,将‘战疫’先进事迹教育和防疫知识、生命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作为重要学习内容”[14]。因此,生命教育、健康教育既是“新冠”疫情提出的“新”需求,也顺应了时代发展、国家意志和个人需求。体育教学要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健康知识与生存技能,增强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在意外事件中的生存几率。培养学生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意外安全事件的能力是体育教师的职责之一,因此,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单位有责任培养具备相关知识与能力的体育教师。
调查发现,疫情期间的线上体育教学对需要较大空间和难度较高的项目形成挑战,取而代之的是高效简洁的基础性体育动作,而跳绳、翻滚、简单的健美操和武术、原地体能练习等等内容更具可行性。体育教师擅长的各种体育项目得不到发挥、学生对居家健身运动不适应,造成此种问题的原因是客观运动条件的改变,并由此凸显了学生的居家健身需求与体育教师基础性体育健身动作创编能力的矛盾。因此,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应考虑到学生学龄期间和毕业后的客观运动条件变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一位受访者回答:“要培养学生居家自我健身能力,即培养学生将生活中常用动作创编成健身动作组合的能力,而不是某个单一运动项目,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很多人不具备专门的体育运动时间,只能利用零碎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从疫情影响和“终身体育”两个角度来看,体育技能教学不能仅仅教会学生某项运动,而是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所以,体育技能教学内容选择的出发点应该利于终身体育而不是某项运动。基础性动作的创编与组合既是疫情所考量,也是“终身体育”之所需求。在此需求之下,应充分重视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基础性动作创编能力的提升。
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过程和效果有重要影响[15]。在传统校园环境的体育教学中,对体育教学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一般为教学设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校风班风、课堂氛围、自然天气等等。然而,“战疫”期间,体育教学环境从校园转为家庭。在此环境之下,教师通过居家拍摄教学视频、制作教学课件、开展网络直播进行体育教学;学生通过手机或者电脑观看教学视频与课件,跟随教师直播进行体育学习。在这样的居家体育教学新环境下,教师的管理与组织难度加大,难以同时关注到更多的同学,网络或者设备的问题也可能带来更多的挑战。另外,于学生而言,失去了集体体育教学中同学之间的热烈氛围,积极性和被监督感下降,对自觉性要求提升。
有研究指出,家庭体育环境对孩子的体育行为有显著影响[16]。体育教师必须有能力适应与创建“学校+家庭+社区”的居家体育“教+学”新环境。因此,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单位需提供相应平台,提升学生适应与创建新教学环境的能力。
为了回应以上对体育教师不同的能力需求,适应后疫情时代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在人才能力培养上需要有所改变与侧重。因此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关于教育信息化,我国已经出台了很多相关文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融合,并对各级各类的学校提出信息化建设要求[17];《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教育信息化实现新突破,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学习的便捷性和灵活性明显增强”[18];《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到2022年要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19]。可见,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强势浪潮也推动着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信息化,促进了体育学科内涵式发展[20]。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作为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基础环节,应根据国家要求和实时需求,大力推进信息化课程建设,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在信息化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基础设施、师资力量、信息化资源、信息化应用给予重视,更要关注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理念的结合[21]。我国大学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主要有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络精品课程、微课、慕课等形式[22]。但对于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培养而言,要想真正提升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必须在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在引进高水平师资的基础上将上述信息化课程落实于日常教学中。具体而言,首先要开设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专门课程,从信息化教学理念、手段、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提升;其次是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日常教学,在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中都应该使用一定比例的信息化教学,“如采用在线直播、在线会议、在线讨论、布置任务等,如腾讯会议+微信群、企业微信+微信群、雨课堂、超星泛雅、QQ直播等”,以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施加影响;最后是实践环节信息化,如要求学生自建简易网课、录制教学视频、教育实习中使用信息化教学等等。信息化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创建一个耳濡目染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在此次疫情的警示下,我国应将复合型公共卫生与健康人才的培养提上日程[23]。在疫情防控和医体结合的背景下,增加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的生命教育、健康知识能力的培养,是对培养复合型公共卫生与健康人才的积极回应。(1)调整课程设置。设置专门的体育与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必修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该类课程的研习,掌握扎实的生命教育、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并能在体育教学中融会贯通。(2)调整课程内容。如在体育保健学、解剖学、营养学等课程中加大比重,并注重知识的运用。另外,要注重培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意识和集体意识。体育教学既有个人能力提升功能也有集体能力与意识提升功能,能完美地契合个人与社会、民族、国家的关系。“体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要的切入点和教育载体”[24]。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应该主动承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的责任,为民族团结贡献自身的力量,体育教育本科专业需承担起培养具有爱国情怀、民族情怀、集体精神的体育教师的重任。
对于基础性动作创编能力的培养推荐以改善教学方法的途径进行。如在进行篮球教学时,可要求学生采用自我或小组创编简单篮球动作进行热身;健美操教学时,以个人或小组创编动作的形式进行考核;布置利用各种环境中的器材进行动作创编的作业等等。当然,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调整不能只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着手,还需要从培养方案的各个方面着手,如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方式、考核内容和形式等都应给予足够重视。
教育实践是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环境适应与创建能力的主要手段。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沿袭的是一次性集中实习的方式[25]。这不仅不利于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获取实践性知识与能力,也是造成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原因之一。因此,构建“课堂+学校+社区+家庭”多元一体化实践体系对提升环境适应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实践体系是指将实践课程分为四个部分:其一是课堂实践。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高度参与课堂互动,并对课堂实践的参与度进行考核。其二是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指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进入中小学进行教学见习或顶岗实习。这个部分应该贯穿体育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将分段与集中实习相结合[26]。其三是社区体育指导实践。该部分是指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进入社区,参与社区大众体育活动,如体育动作编排、体育竞赛策划、社区体育调查等等。该部分应该持续一年,以保证职前体育教师获得充分的群众基础。其四是家庭体育指导实践。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单位应该积极与社会、家庭对接,为学生搭建家庭体育指导平台。该部分可采取一对一模式,即一位学生对接一个社会家庭,并以“线上+线下”的模式进行家庭体育指导。
双科型体育教师是指能够承担体育学科和其他某一门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如另外担任语文、数学、政治课教师或者班主任等等。在疫情影响背景下,提出双科型体育教师的基本出发点是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增强学生免疫力。一位受访者认为“体育课不能全承担学生的健身责任,而其他科目老师无法指导学生进行健身活动,没能与体育老师的健身指导工作形成配合。这对于此次疫情重大考点‘免疫力’的提升而言无疑是不利的。所以,打造‘体育+1’的双科型体育教师在理论上是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也是有必要的”。另外,运动科学已经证明体育运动对提升免疫力和促进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学校体育教育也是提升中小学生科学预防传染性疾病能力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建议:(1)以体育老师担任其他学科教师或者班主任,增加学生受“体育”影响因素,改善体育环境,使学生受到“体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2)提升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师的地位。以体育老师担任其他学科教师,可以佐证体育教师并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对于提升体育学科和体育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有正向作用。(3)我国农村教师结构混乱导致教学质量堪忧。目前存在体育教师教其他科目或者其他学科教师教体育的现状。双科型体育教师的出现能有效解决教师结构混乱而导致的教学质量问题。(4)多上课意味着多报酬,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因薪资待遇低导致农村地区缺乏教师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新冠疫情既是对国家组织调控能力的重大考验,也对中小学体育教学提出了新挑战。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摇篮,理应在培养符合中小学体育教育需要的体育教师方面有所担当。建议以信息化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构建多元一体化实践平台、打造双科型体育教师为抓手进行改革,以努力化解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供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