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龙,梁高娃,呼格吉勒
(通辽市库伦旗蒙医医院,内蒙古 通辽)
小儿寒性腹泻好发于3 个月到6 岁以下小儿,主要由于胃部消化三能调火赫依、消化希拉、腐熟巴达干功能失调,巴达干偏盛而损伤胃之消食功能所致。长期进食不易消化之硬、生、冷食物;或过饮过食不相宜的辅食;或饮食温凉不调,积滞胃中,损伤脾胃;或乳母过食寒凉,生冷之物,致乳汁寒薄,以致小儿胃不受纳,脾不运化;或母乳内催动巴达干赫依之成分含量过多以及居处寒潮湿等,均为诱发本病之因素。临床表现为腹胀,嗳气,干呕,肠鸣,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泻下未消化之食物,或吐粘性苦水,有时腹痛,有时嗜食,但因不能转化谷气,饮食不入,肌肤逐渐消瘦,舌淡苔白,小便清长而多沫,脉象缓细而沉。由于小儿多数不愿意吃药、不配合治疗等原因家长们头痛,有时强行喂药也会吐出来等原因容易急性期变成慢性期,使治疗难度增加。本研究采用蒙药阿那日5 味散用温水搅拌成大约3g 的药丸贴敷于肚脐治疗小儿寒性腹泻30例,疗效显著。
选取2018 年5 月至2020 年5 月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蒙医医院儿科收治的小儿寒性腹泻患者30 例。其中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年龄最小者5 个月,最大者6 岁,平均年龄3.1 岁,病程最短2d,最长1 个月。
1.2.1 诊断标准
参考1998 年10 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蒙古医学经典丛书《儿科学》及2007 年7 月在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蒙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下列诊断标准:(1)发病年龄在3 个月以上;(2)腹胀腹泻,排便次数明显增多,消化不良、泻下未消化之食物或乳块或粘液泡沫,粪便多呈稀薄水样便;(3)舌淡苔白,小便清长而多沫,脉象缓细而沉;(4)便常规及血常规无异常发现;(5)无发热症状。
1.2.2 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2)腹泻症状持续存在;(3)患儿和家长同意并能配合敷脐疗法的治疗者;(4)在治疗期间不接受其他任何治疗者;(5)年龄>3 个月,≤6 岁。
1.2.3 排除标准
(1)器质性神经以及消化系统疾患等继发因素所致的腹泻症;(2)严重的智力低下或其他精神病、肝肾功能不全;(3)治疗期间接受其他疗法治疗者;(4)患儿或家长不能配合敷脐疗法治疗者;(5)年龄3 个月以下或6 岁以上患儿。
1.3.1 敷脐疗法选穴
脐穴(神阙穴)。
1.3.2 选用蒙药阿那日5 味散
该药是蒙药传统制剂,药性温,由石榴、高良姜、肉桂、荜茇、豆蒄5 味药组成,具有温胃、开胃、助消化、祛巴达干等功效。主治胃火衰败,由巴达干引起的食积不肖呕吐腹泻、胃寒、心赫依等[1]。
1.3.3 操作方法
阿那日5 味散用温水调成大约3g 左右的丸剂,放置于穴位贴防渗圈内准备使用,让患儿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先将脐部及周围用温水擦洗干净再用热毛巾热敷1min,使局部充血发热发红,随即将带药丸的穴位贴贴敷于肚脐部,用烤灯腹部烤20min,每日治疗1 次,每次贴敷时间不超过12h,5h 为1 个疗程,2 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参照自治区蒙医药管理局颁布的《蒙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进行疗效评定:(1)治愈:治疗后腹泻消失,随诊半年无复发;(2)显效:经治疗腹泻次数减少腹胀消失;(3)无效:治疗后腹泻无改善。
经过1 个疗程治疗后,30 例患儿中治愈22 例(22/30,73.3%),显效6 例(6/30,20.0%),无效2 例(2/30,6.7%),总有效率93.3%(28/30)。
包某某,女,2 周岁,2018 年8 月7 来就诊。5d 前,因饮食不当出现腹部不适伴腹胀腹泻,逐渐排便次数明显增多,在家口服消积洁白丸等药物未见好转,前来就诊。家长诉说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呈稀薄水样便,1d 大概有3-5次,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泻下未消化之食物,舌淡苔白,小便清长而多沫,脉象缓细而沉。查体:腹部明显鼓起,有压痛感,叩诊有鼓音,肠鸣音消失,体温36.5℃,便常规及血常规无异常发现,肝肾功能检查无异常。蒙医诊断为腹泻,巴达干赫依偏盛型,属小儿寒性腹泻。让患儿平躺仰卧位,腹部充分暴露,脐周围用温水擦洗干净再用热毛巾热敷,期间用温水把蒙药阿那日5 味散调和成大约3g 左右的丸剂,放置于专用的穴位贴防渗圈内准备使用,大约1min 左右,脐周围局部充血发热发红时取下热毛巾,随即将带药丸的穴位贴贴敷于肚脐部,再用烤灯腹部烤20min,每天1次,第2d 大便次数减少,连续治疗1 个疗程后上述症状消失,再巩固1 个疗程后痊愈,半年内无复发。
海某,男,年龄7 个月,2020 年1 月13 日因2d 前腹胀腹泻,大便次数多,有恶臭味等症状来就诊。家长诉说孩子因外感风寒引起腹胀腹泻,大便呈稀薄水样,有恶臭味,大便1d 大概有5 次左右,食欲不振、泻下未消化之食物,面色苍白,哭闹不安,舌淡苔白,脉象缓细而沉。查体:腹部明显鼓起,有压痛感,叩诊有鼓音,呼吸喘气,体温36.5℃,便常规及血常规无异常发现,父母无传染病病史,无遗传疾病。蒙医诊断为寒性腹泻。让患儿平躺仰卧位,用同样的方法蒙药敷脐疗法治疗每天1 次,连续治疗2 个疗程后痊愈,半年内随访无复发。
现代医学认为,大便性状改变,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统称为腹泻病(diarrheal disease)。腹泻病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根据病因腹泻病分为两种:一种是由病原微生物直接引起者称为肠炎,相似于蒙医热性腹泻或粘性腹泻;另一种是由肠道外感染,饮食不当,其他原因或不明原因引起者称为非感染性腹泻,相似于蒙医寒性腹泻[3,4]。
蒙医学认为,小儿寒性腹泻与胃肠有密切的联系,多由胃部消化三能—调火赫依、消化希拉、腐熟巴达干功能失调,巴达干偏盛而损伤胃之消食功能所致。长期进食不易消化之硬、生、冷食物,或过饮过食不相宜的辅食,或饮食温凉不调,积滞胃中,损伤脾胃,或乳母过食寒凉,生冷之物,致乳汁寒薄,以致小儿胃不受纳,脾不运化,或母乳内催动巴达干赫依之成分含量过多以及居处寒凉潮湿等,均为诱发本病之因素[5]。蒙药敷脐疗法是将药物加工后置放于患儿脐部的一种外治方法,选方用药与内治法相同,惟给药途径改口服为脐敷,对儿科证治尤为适宜。肚脐位于人体中心部位,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源,是胎儿发育成长的条件,母体内的精华便通向胎盘,犹如池水向田地里灌溉一样源源不断地供给营养的唯一通道,也是赫依、希拉、巴达干形成的源泉,脾胃重要穴位,而且也是胃肠道体表位置对应位置,故局部脐部外敷药物可直接到达病所,疗效更快。蒙医理论认为蒙药敷脐疗法具有调和周身气血、调理阴阳、维系脏腑功能的作用[6]。从解剖学角度讲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脐部是腹壁最后的闭合处,其表面皮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比较薄弱,无皮下脂肪,皮肤筋膜与腹膜直接相连,脐部下腹膜静脉网丰富,神经系统比较丰富,有利于药物吸收的特殊结构[7]。脐部给药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不经过肝脏代谢,具有易渗透、易吸收、见效快、药物用量少、毒副作用小和安全性高等优势。药物渗入皮肤,到达神经末梢,突触产生兴奋,促进机体抗病能力,增加人体免疫力[8]。
综上所述,脐部的特殊结构决定了其在药物吸收和防治胃肠疾病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