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统计体系的构建:目标与路径*

2021-01-07 00:42刘兴远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1年8期
关键词:高质量体系发展

□ 刘兴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这“六大体系”既各有明确指向又互为耦合、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共同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提供制度保障。其中,统计体系居于先导性关键性地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综合性工作。本文拟从推动高质量发展统计体系的内涵特征入手,对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统计体系的目标框架和实现路径作些研究。

内涵特征

统计体系涵盖统计部门为履行信息、咨询、监督职能而建立的一整套工作运行体系和保障机制,核心内容是指开展统计数据采集、整理和分析活动的统计调查体系及其相应的支撑条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是能够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要求、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保障高质量发展有序运行的统计体系,既包括生产力方面的内容,又包括生产关系方面的内容,其内涵特征具有多维性和丰富性。

一是从生产力维度看,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是统计发展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体系。生产力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尺度。改革开放40 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统计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统计生产方式实现历史性变革,统计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但同时统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比如,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现代化建设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但统计调查制度滞后于经济社会实践,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进展反映不够全面,反映经济发展的统计一马当先,反映社会民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统计与经济统计的协同共进性有待加强。即使在经济统计领域,也存在重总量速度统计、轻质量效益统计问题。再如,现代信息技术和统计深度融合存在瓶颈,统计数字化转型需要加力推进,搜集、整理和处理大数据能力有待提高,统计调查成本越来越高。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就是要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实现统计高质量发展,解决统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发展统计生产力,增强统计创新力,使统计体系更加完备成熟。

二是从生产关系维度看,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统计需要的体系。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国生产关系的这种变化反映在统计领域,“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正日益成为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式,企业单位越来越依赖数据进行管理、投资和生产,研究机构愈来愈运用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社会公众更加需要用数据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一方面,各类市场主体对数据的需求与日俱增,对数据发布的及时性、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统计供给明显不适应统计需求结构的变化,统计产品过剩和短缺并存,有效供给能力不足,特别是在反映新经济活动、发展质量、可持续增长等领域的数据缺口较大。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有助于重塑统计生产关系,补齐统计发展短板,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的统计需求。

三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维度看,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是具有现代化水准的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从本质上讲是统计生产力现代化和统计生产关系现代化良性互动的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现代化变革过程。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新应用方兴未艾,这为完善统计体系、拓展统计数据来源、改进统计方法提供了崭新渠道,为促进统计生产方式变革、加速推进统计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机会“窗口”。实现统计生产力现代化,必须抓住用好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变革的机遇,创新统计制度方法和技术手段,着力建设与时俱进的先进统计制度体系,优化统计要素配置,变革数据生产方式和业务流程,形成新的统计生产力。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要不断调整不适合统计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统计生产关系,破除阻碍统计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统计法律法规,极大地激发统计活动主体、客体、宿体积极性,不断释放统计发展活力。

目标框架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主要由六个子体系有机集合而成,各子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协同构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统计体系的目标框架结构。

(一)更广范围构建全面完整、反映灵敏的统计调查制度体系

目标是拓展统计范围,丰富统计内容,充实统计指标,提高统计频度,系统反映贯彻新发展理念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情况,全面反映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进展新成效。一是建立健全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统计指标,充分反映创新能力提升和新动能培育成长情况。二是优化反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的指标,完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统计,反映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等情况,同时丰富需求侧管理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指标体系,充分反映经济循环畅通状况。三是完善反映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生态文明、社会文明、开放型经济等方面的统计指标,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二)更宽领域构建统一规范、接轨国际的统计标准体系

目标是保障统计调查采用的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和统计编码等的标准化,实现统计信息处理自动化和数据共享,以标准规范统计活动、助推统计创新发展。健全以国家统计标准为主体,部门统计标准为补充,基础性统计分类和派生性统计分类互为支撑的中国特色统计标准体系。健全反映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统计分类标准,研究制定数字经济、国有经济、民营经济、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分类标准,完善反映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养老产业、教育培训、健康产业等统计分类标准。

(三)更加系统构建方法科学、获取直接的统计数据采集体系

目标是综合运用普查、抽样调查、全面调查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收集整理统计数据,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最大限度满足用户对统计数据的需求。继续强化抽样调查的主体地位,整体设计住户类、价格类、“四下”企业抽样调查,提高抽样调查的效率和质量。优化利用全面调查全面报表,发挥普查基础性作用,改进普查内容和方式。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5G 等新信息技术和资源在统计领域的深度应用,推进统计数字化转型,提高统计科学性和时效性。加强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全面建立企业电子统计台账。健全统计全面质量控制体系,不断提升统计数据质量。

(四)更深层次构建科学严谨、统一规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目标是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核算原则、核算框架、基本指标和基本核算方法,对经济发展规模、速度和结构进行核算,系统反映从生产、分配到交换、使用的经济循环全过程。巩固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成果,完善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加强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并重改革成果运用,准确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行业增加值以及生产成果最终使用的总量和结构。完善投入产出、资金流量和资产负债核算,拓展相关产业和领域核算范围,更好地体现发展的新变化。

(五)更高水平构建务实精准、内容丰富的统计监测评价体系

目标是运用大量统计数据和现代统计分析手段,对高质量发展进程开展量化监测评价,充分发挥统计数据在真实反映发展成果、客观描述发展变化、精准引导发展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一是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新标准,建立健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统计报表制度,优化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设置、计算办法、评价方式等。二是运用总量数据、结构数据和市场主体数据,做好数据分析解读和课题研究,打造统计服务“拳头产品”。三是健全“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情况监测评价指标,开展科学评价和动态评估,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国家战略布局出谋划策。

(六)更大力度构建灵活高效、支撑有力的统计支持保障体系

目标是通过完善统计管理体制、推进依法统计依法治统、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等,着力营造良好的统计生态环境,不断增强统计组织效能,提升统计运作效率。积极探索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统计管理模式,深化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改革,集中力量破解主要矛盾,以求取得实效。坚持依法统计依法治统,形成防惩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体系。完善统计法律法规,精心组织实施统计督察,强化统计违纪违法责任追究。建设高素质队伍,形成与高质量统计体系相匹配的统计人才支撑体系。

实现路径

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统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化、立体化、全局化思维,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抓住关键点和主攻点,推进高质量统计体系实现新突破。

——依靠改革创新这个根本动力,持续为统计体系建设蓄势赋能。加快构建高质量的统计体系,既要进行统计技术创新,又要进行统计体制和统计管理创新。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注重统计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推动统计改革在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保障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行使独立调查、独立报告、独立监督职权,形成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统计、民间统计强大合力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突出创新在统计现代化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协调推进统计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实践创新,利用统计科学、数据科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互叠加、相互渗透的融合发展契机,进一步革新统计生产方式。将统计顶层设计与实践活力有机结合,鼓励各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在体制机制、制度方法、购买社会服务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

——聚焦数据质量这个核心要求,确保统计体系真实描述和刻画经济社会实践。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坚持质量第一,将提高数据质量的理念、规范、手段、要求融入统计工作全过程,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推动各级统计机构统计数据质量主体责任和相关统计人员岗位责任落实落地,形成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想造假的良好统计生态。加强统计数据全面质量管理,不仅注重数据生产端的质量管理,而且要强化数据服务端的质量管理;既追求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又重视数据的可比性、协调性、适用性、可获得性和经济性;采取全流程质量管理方式,对确定需求、调查设计、核准备案、任务部署、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评估、数据公布与传播、统计分析、项目评估等各个环节的质量进行标准化管理和控制。

——锚定有效供给这个主攻方向,提升统计体系对统计需求变化的适配性。当前统计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供给侧。把扩大统计有效供给作为重点任务,减少无效和低效供给,扩大有效和高效供给,形成更高水平的统计供求动态平衡。一是从领域、空域、时域多个维度推动形成优质多样化的统计供给体系,既做好“减法”,也做好“加法”,持续优化统计存量资源配置,清理陈旧过时、利用率低的统计调查项目、报表和指标,同时积极扩大统计优质增量供给。二是以需求为导向,从数据生产端发力,健全反映新旧动能转化、供需结构变化、微观经济运行效率等方面的统计指标,满足用户多样化、品质化统计产品需求。三是增加统计体系的有效技术供给,推动数据生产从单纯借助结构化数据信息开展统计,向更加注重收集挖掘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转变。

——用好统计监督这把尚方宝剑,彰显统计体系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统计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要求,紧扣监督之要,增强监督之能,提升监督实效,综合运用统计法治监督、业务监督、纪律监督、社会监督,打造立体化统计监督体系。完善统计执法监督机制,监督检查统计工作和查处统计违法行为,避免统计数据失真失实干扰决策判断。完善全覆盖的统计制度执行监督机制,依法组织实施统计调查,依法完善统计调查项目及制度,依法规范管理统计行为。从统计角度监督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强化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的监测评价。

——夯实基层基础这个坚强基石,厚植统计体系建设沃土。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源头在基层基础,重心在基层基础。一是加强基层统计队伍建设,完善基层统计组织体系。依法独立设置县级统计机构,配齐配强乡镇(街道)和各类开发区统计力量。二是健全基层统计制度,规范基层统计调查行为。依法依规建立健全各项统计业务工作制度,提升基层统计工作规范化水平。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制定分专业分企业规模的电子统计台账模板,确保数出有据。完善部门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建立部门统计数据共享机制。三是制定有效的落实保障措施,营造良好统计环境。健全抓落实的组织措施、培训措施、考核措施和激励措施,确保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高质量体系发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