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心化到实心化:红船精神破解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困境研究

2021-01-07 02:44徐廉欣
时代人物 2020年34期
关键词:树人红船立德

周 娜 徐廉欣

(嘉兴学院南湖学院 浙江嘉兴 314000)

“立德树人”的现实困境:教育“空心化”

教育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是党和国家的“内在生命”。自党的十六大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以来,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多次强调教育,明确提出了教育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式和根本任务。而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则更进一步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明确了教育的本质是“立人之业”。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作为统一体的“教育”却逐渐出现了分离趋势,产生“有教无育”的教育空心化现象,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受到挑战。具体表现为:

一是“教育学=成功学”的教育目的。作为“以育人为任务”的教育,其以自身为目的,在当下社会却沦为获取功名利禄、社会地位与声望的工具。教育学沦为成功学,教育俨然成为“一棵摇钱树”[1];二是“有知识,没文化”的教育内容。当前高校教育,“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而忽视人的素养、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等内容”[4],“学历兑水”现象严重,高学历并不意味着高文化。这主要是由于当前高校教育仍强调外在“可量化知识”学习,未能挖掘育人要素,产生教而不达的没文化现象;三是“重结果,轻过程”的教育评价。目前高校教育评价标准单一:社会拿就业率评价学校[5],学校拿发刊量评价教师,教师拿成绩单评价学生。因此,为了追求高就业率、高发刊量、高成绩单,高校在教育过程中过度强调学习的实用性,高校演化成了职校;四是“能成功,难成人”的教育结果。在整个教育系统都追求实用性背景下,那么这个系统里每个人是可以成功的,如学生可以获得高分数并以此获取各项荣誉进而垫高找到好工作的台阶,但却难以成人。他们走向社会很可能变为行尸走肉的个体,不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产生“有教无育”的教育结果。

可以看出,高校教育因过度追求个体外在成就,而忽视了内在成长,失去了教育“育人”初心。整个教育系统充满了实用性追求,而有关个体内在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价值观等深层素质教育却很缺乏,整个教育系统缺乏实质教育内容,因此明确“立何德”“树何人”,将高校“立德树人”任务具体化,推进其落实就显得尤为重要。

分析框架:红船精神与立德树人“内在要素”的逻辑联系

2005年6月习近平发表《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首次对“红船精神”做了深刻而全面提炼。之后,学界对红船精神进行了广泛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就是“红船精神的育人价值”。

红船精神产生与立德树人的相通性。红船精神与立德树人理念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结果,二者同根同源。一方面,就红船精神来看,红船精神并非突然产生,其形成有特定历史文化渊源。近代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是红船精神产生的历史依据,正是在历史运动中才积淀出奋斗精神、首创精神和奉献精神;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红船精神形成的文化根基。中华文化历来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革意识,及“君子以自强不息”奋斗意识,可以说,所有红船精神内在要素都有其相应文化渊源;另一方面,就立德树人理念来看,立德树人的提出也是源于中华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古人就在探讨“立德”问题。《左传》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而到底“立何德”?这必然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与前面所说的责任意识、变革意识等紧密相关。可以看出,“立何德”“树何人”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红船精神”亦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二者具有相通性。

红船精神挖掘与立德树人的具体化。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立德是基础,树人是归宿,因此,明确“立何德”是高校教育的前提。然而,关于“立何德”,学界并没有统一看法。在美国,“诚实、独立、忠诚、善良、爱国主义、勤奋、自我修养”等被列为学校教育应向学生强调的优秀品德;在新西兰,则特别强调价值观教育,认为学生应具有追求卓越、创新与好奇、尊重他人等八种价值观;在我国,普遍认为“德”应该包括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道德品质、奋斗精神等内容。虽然每个国家强调的育人要素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基本限定在爱国、勤奋、创新、理想信念以及个人基本素养方面。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红船精神,凝聚了我国几千年来的“德性文化”,结合国家对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可以抽取红船精神内在的立德树人要素,搭建如下分析框架:

红船精神 立何德 树何人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创新精神○独立探索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责任意识○胸怀天下

“立德树人”的实践逻辑:红船精神注入与教育“实心化”

为破解高校教育空心化问题,需要将红船精神要素注入到高校教育中,丰富和充实立德树人内在要素,通过教学各环节,将立德树人内在要素落到实处,实现教育向实心化转变。

理想信念:立德树人的核心。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红船精神”基石。落实到高校教育领域,则表现为“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两大立德树人要素,这两大要素关乎立德树人核心。没有理想信念,民族和国家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个体就会失去活着的意义。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迫在眉睫。一方面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思想是行动先导。要想改变以往过度强调知识记忆和考试结果的空心化状态,教师应是更新理念的第一人。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大格局,深挖知识背后育人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另一方面艰苦奋斗的意志是实现理想信念的关键。理想要通过奋斗实现。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很多大学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突出表现为易放弃、爱抱怨等。因此要磨练学生意志,锻炼其吃苦耐劳品质。

创新精神:立德树人的关键。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性和先进性集中体现。具体到高校教育领域,则表现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探索意识,这是立德树人关键。我国传统教育重知识传承和记忆,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转变高校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问题发现能力和探索意识:一方面强化引导,打造创新环境。创新环境的打造需要多元主体行动。学校要将创新教育纳入整体育人规划,积极组织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引入校外资源,借助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为学生创新发展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全面增能,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需要综合素质支撑。坚实的文化基础是创新必要条件。要全面增能学生,拓宽学生知识面,强化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责任意识:立德树人的底线。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红船精神”根本。具体到高校教育领域就表现为责任意识和胸怀天下。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集体行动。一是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个体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在多元社会价值观冲击下,父母要在家庭中为孩子树立起何为真善美,从小培养孩子责任意识;二是强化学校教育。学校作为系统化教育载体,在学生价值观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三是加强社会教育。强化公民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角色,并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等加强对大学生教育。

猜你喜欢
树人红船立德
红船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雕红船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红船向未来
一叶红船
德育六义: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