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勇气了解做不到的事,接下来一定可以找到喜欢且擅长的事,于是就可以开创新的道路,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金晓婧的《我很想念你》这本绘本,最早是以英文版IMiss My Grandpa在美国出版的。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创意的表达,让这本书脱颖而出,入选2019年度《纽约时报》十佳绘本。成为继《团圆》《独生小孩》之后,第三本获得这个奖项的中国原创绘本创作者的作品。
毅然辞去工作去美国念书,主动要求给绘本大师杨志成和马库斯当助理,把数次被否定过的绘本坚持做了2年终于出版,这个小巧玲珑的“90后”姑娘,有着一颗强大的心,有着翻越一座座障碍的勇气。
父亲像墙,母亲给我“翻墙”的勇气
我来自山东的一个普通家庭,我印象中的父亲并不是严父,他对我并没有打骂过,只是他一直都在怀疑我,觉得我没什么特别的——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小时候,我会觉得这样很受打击,而且我还很内向、很敏感,还爱哭。我的父亲有一双非常凌厉的眼睛,他还非常爱瞪眼睛,我很惧怕父亲的眼睛,他一瞪眼睛,我立马就能哭。其实我也并不是一个淘气的孩子,但父亲对我的管教还是比较严格的。我在他面前似乎总是小心翼翼的,做什么都先去看看他的眼睛,如果刚好看见他在对我瞪眼睛,我马上就知道这件事不该干。
我6岁的时候,父亲去了外地工作,跟父亲的接触没有那么多了。读高中之后,父亲似乎对我没有那么高的要求了,还经常嘲笑我“成绩中不溜儿,又笨又慢”。现在回过头回想与父亲相处的经历,心里也不再怪他,反而觉得他确实在叙述事实,让我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无形之中也让我的心理变得很强大。
而我的母亲,和父亲刚好相反,她无条件地支持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从3岁开始接触画画,我的母亲就给了我始终如一的支持,但她并不功利,我喜欢画画,她就为我提供画纸和画笔,给我轻松自在的空间,我就心无旁骛地画。我的母亲一直帮我找美术老师,但她的标准很独特,就是我要喜欢,只要我和老师聊得来,我的母亲就觉得这位老师很好。
离家十几年之后再次回忆起童年时光,我突然很感谢我的父母给予我这样的养育方式,我的独立和专注都由此而来。父亲像一堵墙,竖在我面前,不管我干什么,他都否定,我就只有自己想办法翻过这座墙走出去。母亲则是我背后一直鼓励我的人,不论我遇到什么样的“墙”,她都会说:“你试试,绕开它,翻越它,实在不行就撞开它。”所以,我现在已经习惯于“翻墙”,不论是创作还是生活,一次不行就多试几次,不需要恐惧,怕什么呢,我正年轻。
讲述分离,也是一种勇气
我的童年是听外婆讲家里发生过的故事长大的。她常提起外公,在我出生前,外公就去世了,但是我能看见外公的生命在每个家人身上延续。所以我画了《我很想念你》这本绘本怀念外公,故事中的小女孩和我一样,从未见过自己的外公,通过身边人的描述,她想象着他的样子,也想念着他。其实,能把想念表达出来,本身需要勇气。但是在表达的过程中,我们会被治愈。
《原来你在这儿》是一本无字书,其实也是一个探讨分离的勇气的故事。在公园里,小女孩跟随蝴蝶越跑越远,和妈妈失散了。妈妈焦急地在人群中寻找,而小女孩却在大自然中欢快地玩耍。最后,妈妈找到了小女孩,母女俩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父母对孩子最成功的爱,是有让孩子独自离开、成为独立个体的勇气,而这种勇气,是会传递给孩子的,能让他更有面对不确定的外界的勇气。
打开自我,更是一种勇气
《掉落的礼物》是我的另外一本无字书,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垂头丧气的小女孩,本来就已经很不开心地走进了森林,头顶又被不知从哪儿来的“石子”敲了好几下,变得更生气了。很明显,那时候小女孩的內心是紧闭的,对外面的世界是充满戒备的。直到小松鼠跳下树梢,向她伸出了友谊之手,引领她爬上树梢,看到了广阔天地,小女孩的内心才随之打开。这时候,她也发现,击中她的不是石子,而是生命的种子——可以成长为高大松树的松果。
这本书是我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毕业作品。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时,我们常会陷入沮丧和困惑。故事从我记录内在情绪开始,我试图观察自己,搞清楚发生了什么。在探索中,故事一点点铺开,我发现了这股情绪背后的动机,我追随它去更高的地方,获得更大的视角。故事中,小女孩在松鼠的引领下伫立“山巅”,眺望整片森林,收获了内心的宁静和启示。
回国就业之后,我也有很多困惑,也遇到了困难,通过思考,有不断打开自我的勇气,我很开心地看到自己的坚持是值得的,自己可以去施展才华的天地也变得越来越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