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热爱生活过的每一个地方,愿你过着满怀期待的人生;但愿你的旅途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这是少年情怀,也是能让自己永远是少年的秘密。
这几年在屡屡获奖的中国原创绘本中,经常看见大吴这个名字。《树王》入选英国dPICTUS网站评出的2019年“世界100本优秀绘本”,并在法兰克福书展展出。绘本《小鸟和雕像》获2019年菠萝圈儿国际插画展新人奖。这次他的“散步三部曲”—《散步》《游河》《露营》,在《父母必读》与红泥巴中国原创图画书推荐榜单的评选现场,备受专家们的青睐,位居榜首。
这位有着满满少年气的“90后”,并不是专职的绘本创作者,而是一位学计算机专业的UI设计师,在一些杂志上发表过随笔,曾为东野圭吾、刘亮程等作家的图书绘制过插画,还会作词谱曲、拍MV,是典型的斜杠青年。
一个绘本创作的底层逻辑:童年生活
我创作的每一个故事都跟我的童年现实生活有着非常明显的联结。
《树王》是因为我小时候一直有个愿望,想种一棵很大的树。这么一个小小的童年梦想,就在创作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小鸟和雕像》的起源是我自己喜欢小鸟,也养了一只小鸟,它喜欢站在人的肩膀上,虽然我养的鸟和这个故事本身没什么相关性,但是灵感实际上也源自真实、具体的生活。
《去找奶奶的那一天》就是关于我小时候和奶奶在一起的故事。
“散步三部曲”里的兄弟俩,就是我和哥哥,故事源自我们小时候一起在野外游荡的生活经历。在创作时,很多人不理解这两个孩子的对话、状态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印象中手拉手、兴高采烈、跑跑跳跳的样子。实际上这就是真實情况。我和哥哥的性格差别很大,但我们唯一非常相似的一点就是都喜欢野外,喜欢植物,喜欢动物,喜欢人比较少的地方,所以我俩一起在野外的对话、情景就是那样,我很坚持地把这个真实而且有个性的状态表达了出来。我和哥哥在小时候对未知事物的想象也是很认真的,我们相信奇迹就存在于自己身边。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人们在我家门前不远的地方,挖出了一个很大的山药,在挖的时候,大家也没想到它能有那么大,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山药,当时觉得特别震撼。我小时候在野外捡到过陶瓷,觉得它看起来像古董,就很想知道地底下是不是真的埋藏了一大片宝藏。现在,我还是经常会冒出这样的想法,甚至觉得那不只是想象,有可能就是真的。这些都是我创作“散步三部曲”的根基。
只要是故事,都会加入很多虚构的成分,但实际上它的起源、核心还是真实的生活和情感,用一个流行的说法就是—底层逻辑很立得住。
一个谜团:奶奶教我画的画?
在我三四岁的时候,我奶奶一时兴起教我画过画,当时我觉得这很了不起,自己之后肯定能成为一个画家。后来我上学了才知道,我奶奶不识字,也没有画过画,她那时只是纯粹地为了逗我开心。我让奶奶再给我画画时,她说她其实什么都不会画。这是我对自己绘画启蒙的奇妙记忆,也是我对画画幻想的第一次破灭。
其实当时我在家和奶奶画画的时候,我爸好像也发现了什么,他给我买过很多简笔画的书。这件事是去年我突然想起来的,原来今天的我,在童年都有迹可循。
中学期间我还是很喜欢画画,上高中时,曾有过考美院的想法,但我的老师们阻止了我,他们让我踏踏实实地参加高考,我也对自己能不能从事绘画专业这件事抱有迟疑的态度,就放弃了,我觉得那是我画画这个幻想的第二次破灭。
在大学里,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才知道原来可以在电脑上画画,也发现自己居然可以画出一些超过自己预期,还比较满意的作品,从那个时候我开始画画,画了2年,有了“兔先生”系列,有些画被一些书选去做了封面图或插图,但我依然不知道画画之后还能做什么。本来有出版社想出版“兔先生”系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放弃了。
毕业后,大部分的同学都从事了IT行业,我想去试一试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事,就选择了UI设计这个职业。工作期间,我又画了《南方往事》这个故事,也没能出版。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蒲蒲兰的编辑,几经打磨,出版了我的第一本绘本《树王》。
一个共读建议:只讲故事就好
“散步三部曲”的故事内容相对简单,读起来也轻松,《树王》《小鸟和雕像》的故事架构更庞大一些,前后的变化很大。如果是我自己小时候看绘本的话,我会更喜欢后一类的故事,它们值得反复阅读。但从给孩子讲故事这个角度来说,父母可能会觉得后一类故事无从下手。我的建议是,在共读这样的故事时,并不需要给孩子解读出深刻复杂的思想,只讲故事本身就够了。故事就是一颗种子,我们并不知道它在孩子心中什么时候开花,会开出什么样的花,但是只要撒下种子,就有开花的可能。当然,如果孩子已经能感受到什么的话,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但也没必要讨论出明确的结论。
一个担忧:今天,孩子的乡愁在哪里?
我的作品里有我对童年,对故乡的感情,有和自然的联结,对土地的触摸。但是,假如再晚十几年出生,我可能就不会接触到这一切了。今天的孩子,他们基本生活在城镇里,他们周围的环境和在绘本中所看到的,其实很不一样。作为成年人,我们生活在城市里,时不时地想去爬山或者去海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渴望,孩子可能也有这种与自然接触的需求,只是我们平时不太容易察觉。所以,我认为经常带孩子接触自然很有必要,这是一种童年滋养。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经验。
我常常想,这一代孩子,他们在未来会怎样描述自己的童年呢?他们会怎样回顾自己的故乡呢?他们还有乡愁吗?目前在童书领域,对“故乡”的描述,其实还停留在上一代人的经验里,还看不到一些新的描述和补充。希望以后能出现更丰富的呈现。
另外一种童年滋养,我认为是阅读,我小时候也喜欢故事,阅读也是我多年以来的习惯。我觉得喜欢阅读的孩子,会有更多的思考,将来可能也会有更多创作的欲望,可能他不一定要成为作家或画家,但他终有一天会找到属于他的方式,成为某个领域有个性的创作者。
一个彩蛋:丢画稿的创作者
去年我在画完《游河》的线稿之后,刚好要回家过年,就把画稿放进了行李箱里,想带回家继续画。下车的时候,我居然忘记拿行李箱,画稿险些全部丢失。后来,通过各种办法,我终于把行李箱找了回来,算是有惊无险,但是作为一个绘本创作者,能把画稿弄丢这种事,可能也只有我干过吧!
这件事发生了,我才突然意识到,虽然我是在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但作为绘本创作者,我要对编辑、对出版社负责,在一本书出版之前,画稿是非常珍贵的,创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对自己作为绘本创作者这个身份的一次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