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世界上首个“双奥之城”,而坐落在北京石景山区的首钢园区更是与两次奥运会都有不解之缘。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了还首都一片蓝天,首钢园区毅然实施了史无前例的大搬迁;2022年,奥林匹克再一次选择了北京,这一次,冬奥组委进驻首钢园区,首钢和奥运的情缘被浓墨重彩地续写。
这里背靠西山山脉,
眺望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
这里有着百年工业文明留下的铁色记忆,拥有独特的工业景观。
从外表看,工业遗址的外轮廓线得到了完美的保留;
从内核看,它是集科技、文化、体育等多产业于一身的多功能园区。
也有人说,这里是中国版的“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
这里就是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路68号,
曾经的北京首钢园区,
现在的北京冬奥组委驻地。
从夏奥到冬奥,
首钢园区实现了凤凰涅槃
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首钢搬迁方案,同意首钢逐步关停石景山厂区钢铁产能。就在两天后,第一炼钢厂熊熊燃烧了近半个世纪的炉火缓缓熄灭。面对搬迁的决定,首钢人虽然心有不舍,但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蓝天,他们还是积极配合。北京奥运会在蓝天白云下顺利召开,这里面有着首钢人的默默付出。
时间转动到5年后。2010年12月19日,位于石景山的首钢老厂区最后一座高炉—三号炉停产。首钢在那一刻突然静下来了,钢花四溅、钢水奔流的场景留在了记忆中。停产后,首钢这位共和国“钢铁巨人”逐渐淡出北京市民的视野。老厂区告别了往日的喧嚣,高耸的烟囱和高炉诉说着这片土地过往的辉煌。
2015年7月3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中国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北京也创造了历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将举办冬奥会的城市。1年后,首钢老厂区以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地的身份首次向媒体开放,沉寂多年的园区悄然苏醒……北京奥运会后,首钢厂区曾经日渐冷清,一片沉寂,但是,伴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组委的進驻,带动了园区的复苏,唤回了久违的热闹人气,老厂区的改造正式启动非常激动人心。
夏奥让这里休眠,冬奥又让这里苏醒。北京2022年冬奥会,让首钢老厂区涅槃重生。
从废旧厂房,
到冬奥场馆“四块冰”
为满足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冰球等冬奥项目的训练需求,设置于首钢园的冬训中心要建设四块大小约1800平方米的冰面,这里也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四块冰”。首钢园充分利用了老工业厂房进行改造,在保留原有建筑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按照国际比赛场地的规格建设了冰上训练场馆。
精煤车间是首钢停产前的主要车间,停产后一直处于闲置状态,首钢利用精煤车间老厂房,在保留原有建筑的基础上,通过修复、改造等方式,建设成为冰壶、花样滑冰、短道速滑三座国家队训练馆,原貌保留厂房内的柱子、天车梁和剪刀撑等工业遗存。同时,老厂区内的运煤车站被改造为国际一流的冰球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工业特色冰雪场馆”风貌。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冰壶项目训练馆,这是对冰面要求最高的冰上项目,在冰壶馆里,四周墙壁上还保留着老的水泥结构柱和钢结构楼梯,这些叫“天车梁”,是以前运材料的“天车”走的轨道。最后竣工的冰球场,是冬奥重点建设工程,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专业、最先进的球馆之一,逐步承接冰上赛事活动及国际级、国家级重要比赛。冰球馆也是“四块冰”中唯一设置观众看台的场馆,观众区设有固定和可移动座椅,场馆可实现冰球、篮球、商演等功能转换,固定座位下方都有一个新风出口,可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确保每一位观众的舒适度。
根据2022年冬奥会的要求,改造完成的“四块冰”冬训中心,成了一块散发着浓浓工业遗存味道的训练基地。由工业园区变成冬奥赛事场馆,并且这样用心投入建设的场馆仍然有很多种再利用的方式,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绿色办奥”的理念,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大力认可。
如今,首钢园区以另一种姿态向我们展示着它独特的气质,我们不会忘记它的搬迁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来的蓝天,我们更加期待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它可以大放异彩,吸引全世界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