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望安
原湖北省教育厅副巡视员,编著有《把脉师方——学校教育实践案例研判》和《聆听花开——中小学教育实践情境案例集》等。
《特殊的学生是否应该特殊对待》的讲述者所选主题涉及日常教育教学中一个公认的难题,分享这样的故事,同样也是一个难题。一位年轻的教师,不畏困难,敢于思考和分享教育实践中的“难题”,其勇气可嘉,值得点赞。这是因为,遇到学生中的任何难题,老师不能,也不该绕道而走,不然就对不住“老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回避问题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面对问题,老师才会在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在普通中小学校,总会遇见一些如有身体障碍、心理疾病等情况的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这些特殊学生及其家长既渴望与其他孩子一样,享有同等的教育和幸福的童年,又担心因其身体或心理问题受到限制,不能完全适应常规的学校生活,或受到老师与同学的歧视。因此,一般而言,这样的学生及其家长有时对老师的教育与引导作出一些“超常规”的反应,也属正常现象,学校和老师应该充分地理解,并做好思想准备去正视与面对,尽量予以正确的引导与必要的帮助。
大胆管理
言归正传。当事老师遇见不服从课堂安排且不停地爆粗口的胡小明同学,在不知其患有间歇性癫痫病的情况下,采取了必要的教育和引导措施;随后为掌握了解胡小明的情况,又进一步开展了工作。
一是现场大胆管理,没有“恋战”。发现胡小明不按照教学要求完成测试任务,老师反复讲解要求;遭遇胡小明爆粗口,老师没有“怒怼”回去,但没有退让,切实履职,表现出大胆教育管理的态度以及为人师者的宽容与大度。发现该生情绪开始激动后,当事老师便改变了教育策略,让该生“你先坐这儿反省”,有效地避免了因为一个学生不服从安排而影响到全班的测试,较好地体现了善于教育管理的能力。
二是自己感觉棘手,没有急躁。面对学生对老师不断爆粗口,误解老师的劝说与引导,特别是扬言要“去教育局告”老师的窘境,当事老师没有“感情用事”,撒手不管,或与其赌气采取“激将法”断定他也不敢去告状,而是坚持耐心地说服教育,有条有理地对学生解释老师的用意。与学生的谈话条理清晰,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反映出良好的沟通能力。
三是主动了解情况,没有懈怠。可以推测,当事老师是科任老师,在课堂上的问题处理完毕,只要学生不再把事闹大也算是尽职了;若是表现得更负责一点,再找个机会,将学生约到运动场进行50米跑步测试,已经做得比较恰当了,也可以为上次课堂上出现的状况画上句号。但是当事老师从胡小明的举动中,看到了一个不寻常的“他”,便主动在老师中了解胡小明的有关情况,并作出了分析。紧随其后,当事老师还联系了家长,掌握到更多的信息,而这些又为思考分析问题,采取进一步教育措施打下了基础。
四是履职态度坚定,没有退缩。掌握到胡小明的特殊情况后,当事老师“也确实有点后怕”,但是没有因为有点后怕而选择退缩,去回避问题,放弃教育引导。不仅如此,就连家长都说“老师不要管他,在家里家长也都是让着他”,当事老师还很明确地表示“如果以后还会遇到这种情况,该说的,我还是要说,该管的,我还是要管。”在故事的结尾有这样一席话:“特殊的学生更应该给予普通的对待、常规的对待,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享有和同龄人一样的教育,也会使自己的性格、行为慢慢趋向正常化。”这更让人相信,当事老师与胡小明相遇后,更加坚定了职业自信,而且还从教育实践中开始感悟到教育原理与方法。
胡小明接二连三挑战老师的底线,当事老师在一边组织测试,一边针对该生展开教育与管理工作,尽管故事中没有反映该生最后转化的结果,但是一直臭骂老师的学生在老师引导说服后,能小声地说声“对不起”,已经可以显示老师工作的效果,也许这是胡小明为数极少的认错场景之一。另外,一个间歇发病或动辄称病的学生,当事老师没有因“度”把握不好而致其发病,也实属不容易。当事老师曾了解到,胡小明曾因受到其他老师的批评,当场引发癫痫病,把老师吓坏了。因此,对老师的主动作为、大胆管理予以充分的肯定是完全有必要的。
本文的标题《特殊的学生是否应该特殊对待》似乎只是提出了问题,但是读完整篇故事,我们已经找到了答案,知晓了讲述者的态度,不是管与不管的问题,而是要讨论如何管以及如何管好的问题。
我的建议
从故事情节看,文中也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是课前对学生情况掌握不够充分。体育测试中,偶尔会存在一定的潜在安全风险。例如,胡小明患有癫痫病,在运动过程中,或与他人发生较为激烈的冲突时,有可能突发癫痫,而老师并不知情。很明显,当事老师是在事后才了解到该生的病情与行为习惯的。若是遇见班级学生中有特殊情况,班主任最好能在班级科任老师中提前通气,做到早有准备,则可有效地避免发生意外。当然,科任老师也可以提前主动了解情况,做到有备无患,万无一失。
二是提出的问题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事发后,当事老师放心不下,仍然在思考特殊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问题,这一点也值得称赞。但是,讲述者说道:“现在的家长怎么啦?学生怎么啦?只要孩子在学校出点事,家長就会到学校来闹,并索要赔偿。为息事宁人,学校和老师不得不作出让步。”所述事实的确时有发生,但笔者以为,这并不构成社会对教育、家长对老师的整体态度。例如,年初西南地区有位青年教师因惩戒学生没有把握好“度”,被当地教育部门通报,最后该教师感觉面子上过不去便提出辞职,但是绝大多数家长在微信群里都提出挽留,劝其不要因为一点小过失辞职,多数家长对老师是信任的。因此,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作出过度的反应。
三是对学生不良表现原因分析不够。在调查了解胡小明行为习惯背后的原因后,当事老师做了简要分析,其家长的溺爱与退让“导致他形成这种‘泼妇骂街’的性子”,这不无道理。但是,笔者以为,我们不能将该生的不良表现全部归因于癫痫病或父母离异上。例如,胡小明在测试现场并没有发病,对老师的态度“拿捏”得比较“准”,甚至知道老师不会、也不敢轻易对他怎么样,以致蛮横无理。而且,课后当事老师给他讲述道理时,也能小声说出“对不起”。因此,在不发病的情况下,该生言行蛮横,很有可能是佯装有病,为掩盖自己的过失找理由,屡试不爽,这才形成了习惯。只有对于学生出现问题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才能对症下药,开对处方。
四是“特殊”学生“普通对待”考虑欠周全。讲述者提出了给予特殊学生普通“待遇”的教育理念,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明显不够周全。特殊学生自有其“特殊”之处,因此,必须在特定的领域给予特定的“待遇”,采取特殊的教育方式与手段,还有必要探讨不同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否或可能对他们带来安全风险或伤害,或适当降低学业要求等。然而,对于“特殊”学生,在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要求不可降低,否则将会导致其人格与品德扭曲;对于他们心理和身体能承受的学习内容与任务,不可随意削减,否则将会导致其失去较多的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机会;对于他们在正常状态下,例如在他癫痫不发作的时候,应该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否则将不利于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会使其弱势更弱。针对特殊学生不同个体的实际,采取“同等”与“差异”相结合的方式,逐一个案施策,这才能发挥随班就读的优势,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曹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