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琛
未来,如果翻阅互联网在线教育发展史,在2021年这一章,大概只有一个“惨”字足以言表——随着疫情意外高速发展的在线教育行业,又在后疫情时代以惊人的速度陨落。
在线教育急涨急跌背后,是一场从年初开始酝酿的“双减”风暴,终于在7月正式登陆,席卷整个校外教培行业,引得行业剧震。如今,教培行业已经从最初的震荡逐渐恢复平静,但静水流深,无论是自动离去,还是因爆雷被迫退出,坚守教培行业的参与者们关于转型的探讨从没有停止过……
“亲爱的各位家长,大家晚上好,此刻我的内心有点崩溃,脑子很乱,但是还是觉得有必要跟大家说一声,不想大家到处打听消息惶惶不安。刚才校长跟我们同步了后续的安排,我们的K9就要正式宣布没有了……”
继新东方之后,学而思也在11月13日正式宣布将在今年年底彻底退出国内义务教育阶段(K9)学科教育,高途、学大教育、网易有道等五家上市公司也紧跟着宣布将终止K9学科类业务,断臂求生。
看着头部企业纷纷低调快速地“减员增效”,年初还曾雄心勃勃加码教培赛道,宣称四个月内要“社招1万人”的字节跳动也紧随其后大幅裁员,宣告退场。
老牌教培机构以往的踌躇满志,也正随着不断爆发的经营危机消失殆尽。今年8月31日,成立近27年、曾被誉为“教培黄埔军校”的巨人教育宣布倒闭。而巨人教育的股东、美股上市集团精锐教育现不仅无力出手相救,负担起巨人教育的运营成本,更是连自身都难保。
今年4月起,精锐教育就因为虚假宣传等问题接连被当地监管局处罚。更雪上加霜的是,精锐教育在2021财年上半年已经巨亏3.32亿元,公司资产负债率为97.94%;10月12日精锐教育宣布暂停其所有教育项目和学习中心后,以33美分的股价停止交易至今。
中小机构倒闭,大机构裁员紧缩,各类退费纠纷也层出不穷。在精锐教育上海家长们的维权群内,接龙爆出的未退课时费用已经高达上百万元,而相关的劳务纠纷更是数不胜数……
引爆在线教育连续地震的,是一份酝酿多时的校外教培监管文件。
7月24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称“双减”意见)正式出台,对课后补习机构的投融资、业务类型、经营时间等均提出了严格要求,直戳大批主打K9学科培训机构的命脉。其实据统计,2021年以来,全国已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针对教培机构的整治行动或出台相关监管政策。其中,涉及线上教培机构的监管政策或整治行动占比超4成。
这场势大力沉的监管急刹车让校外教培机构如履薄冰,投资人更是草木皆兵。如今,新东方、好未来两大教培巨头的市值已较最高点跌去超98%,股价保持在2美元附近。中概教育股股价徘徊于1美元左右的更是多达数十家。
11月初,“監管机构预备发放教培许可证”的消息经外媒传出,被市场视为“重大利好”,一下子让新东方、高途等教培龙头股大涨超30%。但此消息后经证实是教培机构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培训业务转制为非营利性实体的正常过程,并没有太大意义。
学而思线下K9教育宣告剥离
精锐教育退市已成定局
不过相关许可证发放仍被市场视为机构能否进入下一阶段的生存指向标。按照“双减”意见及后续配套文件要求,K9学科类培训机构须在今年内,分线上线下完成“营转非”,今后作为民办非企业实体,参照政府指导价以非营利方式存续。但直到近日,“营转非”许可证才真的有了苗头。
12月3日,中国社会组织政务服务平台查询显示,北京市已审批5家中小学学科培训非营利机构,分别为北京希望在线线上学科培训学校(学而思)、北京猿辅导线上学科培训学校、北京志道线上学科培训学校(网易有道)、北京作业帮线上学科培训学校、北京乐学东方线上学科培训学校(新东方)。
上述各大教培品牌都已选择将K9业务剥离,并把相关业务整合转移至线上,申请在线非营利性学科类培训办学许可证,如果获批,将能继续在线上进行中小学学科培训。虽然北京市教委目前尚未公示上述5家机构是否已拿到办学许可证,二级市场已经先涨为敬。
但实际上,无论是选择关闭K9业务,还是打包转移成立非营利性实体,上市教育公司都会元气大伤。以好未来为例,根据以往财报来看,其营收几乎全部来自K12阶段课后辅导,其中K9阶段课后辅导占比达80%。失去K9学科业务,意味着这家曾经千亿市值的龙头教育股与“空壳公司”无异。
校外学科教育几乎全军覆没,让依赖这一链条的老师、家长们不得不开始适应新环境。
在教培机构摸爬滚打十年有余、年近34岁的语文老师李斟在今年8月北京新东方西坝河校区裁撤后,不得不回到三线老家,降薪转行来到自己并不熟悉的行政后勤领域,“拿到手的工资比自己刚入行时的薪资都少,只能私下再接点以前的学生”。
像李斟一样在转型中被“抛弃”的教培从业人员并没有确切数字,我们也只能从星星点点的数据中猜测全貌。这几个月,新东方裁员4万,学而思线下155个教学点缩减至53个,字节教育被爆将有近2000人在12月被裁……李斟的同事中,如果年龄允许,大多走上了考研、考公、考编的路子。
据教育部最新监测数据,全国12.8万个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中,压减率超过40%;263个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中,压减率近50%。其中,上海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21.73%,从业人员已减少3.5万人。
这是行业盲目扩张的代价,不过“正好”落到了打工人的身上。在“双减”之前,蒙眼狂奔的教培机构就已经不满足于数量有限的名师们,转而高薪吸引大量名校应届生,速成“名师”。猎聘发布的《2019教育培训行业教师从业者大数据报告》显示,教培行业本科和硕士学历从业者占比分别为59.52%、33.12%。据某头部教育机构前HR统计,缺少相关资格证照与职业技能的应届大学生们在各级教辅老师、销售岗位占比超五成,在裁员潮中首当其冲。
同样对未来茫然的还有很多长久依赖校外教育的家长们。
在校外教培机构遭严控之后,很多家长们难以甘心躺平,要么走上家庭“自鸡”的路子,要么在“地下”冒险补课。
咖啡馆、居民楼都成了新的补习阵地,补习价格也水涨船高。家长陈洋为了保持孩子原有课程量,不得不自己联系熟悉的数学老师,与其他家长合作组成五人小班分摊每节课上千元的学费。上课过程十分谨慎——地点不固定,今天在老师家中,明天可能就是另一个地方,“暑假的时候,每天8点前将孩子送到地方,迟到的敲门也不会应。中午再分批接走,尽量低调”。
谈到减负,陈洋也很矛盾。“我当然想让孩子快快乐乐的,不用天天花那么长时间去补课,但是现在普职分流这么明显,我们也不敢冒这个险。”陈洋提到的普职分流也是在学校与家长之间流传甚广的中考改革后学生“五五分”之说,即分数在后50%的学生中考后上职业高中,走技术路线;前50%学生上普通高中,走学术路线。
普通本科和职业本科将在证书效用方面具有等同价值,在就业、考研、考公等方面具有同样的效力。
其实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提法最早源自198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早已推行30多年,而如今,我国中职招生占高中阶段招生的比例其实已由2010年的50.94%,下降到2019年的41.7%,可对于家长们来说这依然不够。
“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职业教育都‘低人一等’,没有办成和普通教育平等的类型教育。”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调查发现,普职分流被家长视为“普职分层”,不少家长极容易引起“中职恐慌”。
校外补习私人化的倾向也成了“双减”治理的新难点。除了通过监管手段打击外,公办教育系统也在尝试提供官方辅导课程,疏导家长的焦虑。近日,北京市教委就发布《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施行)》,根据该计划,从2022年起,除节假日和寒暑假外,工作日每天18时至21时,本市33万名初中学生都可享受市内优秀教师的在线辅导服务,辅导学科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等9门。但这种“官方补课”能否均衡教育资源、在各地普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包括公办教育师资、各级财务支持能力、学生水平不均如何反馈等等。
“营转非”许可证终有苗头
普职分流仍被许多家长视为“普职分层”
还在纠结如何活下来的校外教育品牌们,也正花尽心思走上拥挤的转型之路。
除了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直播带农货、捐桌椅,猿辅导投资羽绒服,学大教育开咖啡店之类的跨界转型外,在教育产业链上下找生机成了主流,素质教育、职业教育以及课后辅导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双减”意见落地前后,各大机构都在匆忙转型。好未来宣布推出线下课后托管品牌“彼芯”,并且披露成人教育板块“轻舟”,涵盖考研、语言培训、留学等三个领域;新东方成立素质教育成长中心,下设艺术、人文、语商素养等六大板块;网易有道最新公布的素质教育产品矩阵中,包括了编程普及、围棋等课程;豆神教育则由大语文转向美育教育;高途也在今年7月份上线了高途APP,主要覆盖语言培训、公考、教资等职业教育业务……
不过业内真正看好教培机构转型素质教育以及成人职业教育的仍是少数。“素质教育不是刚需,很多学生到五年级就放弃了,根本做不了几年。”一位在线教育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很多一股脑儿转型素质教育的品牌都是应急之举。
“之所以选择素质教育赛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该方向的用户与其原先的K12用户群体重合度较高。换句话说,谁也不想放掉这些生源,转型无非就是根据需要,先为孩子们提供既符合政策又符合需求的产品,留住学生,根本没考虑之后的事。”
而在考研、考公、职业考证等标准化领域,教培品牌们就能吃到肉吗?有分析师认为,很多教培品牌此前也有涉及职教领域,比如新东方早就深耕考研业务多年,转型可能性大。
大鱼纷纷跳进“小池塘”,也让职教龙头中公教育倍感寒意。在考公热情持续不减的情况下,中公教育今年第三季度净利却意外亏损达到7.94亿元,同比下降151.08%,股价也较今年最高点跌去了75%。可以说中公们近二十年打造的赛道竞争壁垒,正在被大量涌入的教培机构蚕食。
但需要正视的是,职教板块这片红海并没有那么大。“职教更像是‘一锤子买卖’,互联网企业习惯的烧钱换增长、跑马圈地规模化打法在这里很难用上。”浙商证券一位关注教育投资的分析师就不太看好校外教培转型职教的权宜之计,因为“复购率低,难有学科类培训长久的高回报率,而且深耕各垂直赛道的对手也多,长期来看不是一个值得更多投入的事业”。
总的来说,整顿教培机构的出发点,是为了将我国义务教育重新拉回到一个应有的平衡局面。但家长们的焦虑不仅仅是源于校外教培机构,也来源于始终未变的高考“指挥棒”。
就像当年南京家长对减负的体验一样,“当孩子终于变成一个活泼灵动、热爱生活、轻松愉悦、心智健康的学渣时,看着远处最终的应試出口,哪个普通家庭的家长可以轻言快乐就好?”
双减虽然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但并不能减轻中考高考的竞争性,这也是为何喊了这么多年减负却难有成效的症结之一。“在没有改革中高考制度的前提下,无论怎么严控教培机构都会陷入升学看分数、名次,减负要求不重视分数、名次的悖论。”熊丙奇直言,如此减负,就可能是越减学生负担越重。
如何在强化对线上线下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管理的同时,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主体功能,将公平还归基础教育阶段,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毕竟孩子的教育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