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有效教学古诗词的策略

2021-01-06 16:45徐恩云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19期
关键词:古诗词意象有效性

徐恩云

摘 要:在古诗词教学中,注重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把握诗歌的情感和结构,重视诗歌的微观分析,适时进行对比阅读,是引导学生感受意境,体味情感,增加阅读的趣味性的重要方式,也是古典诗歌教学中行之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古诗词 教学策略 有效性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9.03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古典诗词则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创造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古诗词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多样,语言精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境界独绝,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在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学生在古典诗词的学习过程中能汲取人文精神的营养,提高审美能力,提升文学素养。然而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应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位教师都要面對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经验,探索提高古诗词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是作者在一定的情境下有感而发,创作的艺术结晶。因此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提高教学有效性,要先在文本之外下一些功夫,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同时注意作者的遭遇、境况,注意作者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曾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知人论世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学生才能了解感受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感,深入体悟诗歌的艺术情境,对诗歌感情的整体把握才能更准确。

例如在讲解杜甫的作品时,教师可以先讲述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他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三十岁前为读书壮游时期,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从三十至四十四岁他困居长安,屡试不第,生活困顿。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四十四至四十八岁这三年,他短暂地出仕为官。760-770年,他开始了西南漂泊的生活,后买舟顺长江而下,最终病逝于湘江之上。我们了解了杜甫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后,鉴赏杜甫诗歌时,就要先了解诗歌创作的时间段,对诗歌要表达的内容情感有一个整体感知。要加深对诗歌文本的理解,除了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还要结合诗人创作诗歌时的具体处境进行分析。还是以杜甫为例,他晚年漂泊西南,遭逢国家动乱,山河破碎,老病孤独,其诗歌创作往往以悲为基调。但刚到成都时他在友人的帮助下也曾过了一段安定的生活,因此也创作了《绝句漫兴》等一些表现对安定生活的欣喜热爱的作品。若不结合创作诗歌时的具体情境,而一味将诗人脸谱化,有时也会把我们引入错误当中。当然,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是我们在进入诗歌情境前的背景知识储备,深入把握诗歌,提高教学有效性不能只拘泥于背景,被背景束缚,要对诗歌有更细致到位的解读,还需结合文本深入分析。

二、把握诗歌的情感和结构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它用凝练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情感是诗歌的核心,把握住诗歌的情感,便抓住了诗歌教学的关键,能极大提高文本教学的效率。有些诗歌的情感比较简单,在文本中就会出现表达情感的显性词语如:“怨”“愤”“恨”“喜”“乐”“愁”“泪”等字眼,这些词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在进行文本教学时需第一时间予以关注。还有一些诗歌情感比较含蓄,其情感往往隐藏在描摹景、事、人等要素的词语,或是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典故中,这些传达感情时较间接、含蓄的词语为隐性情语。

中学阶段学习的诗歌比较复杂,蕴含的情感较为丰富,需要梳理诗歌的结构,把握诗歌的整体结构层次,根据诗歌结构分析情感,以期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例如李白的《将进酒》,学生初读常误以为这是一首表达作者乐观情绪的豪迈之作,但若认真分析其文本的结构层次,我们会发现诗歌可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写诗人感慨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虽境界阔达实则蕴含悲情;第二层写诗人与朋友相聚,畅饮开怀,引发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豪迈,此时情感为乐;第三层抒发的是自己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的苦闷,情感悲愤;最后一层,在酒的作用下,作者情绪又转为了慷慨激昂,情感转向狂放。在对文本层次结构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诗人情绪有从悲到乐,再由愤到狂的变化。这首诗歌虽表面豪迈旷达,背后实则蕴含悲愤的情感。经过这样的梳理,就把握了整首诗歌的情感变化,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才会更深入,印象才会更深刻,更有利于提高文本教学的有效性。

三、注重诗歌的微观分析

注重诗歌的微观分析,即深入诗歌文本,抓住诗歌的意象和关键字词,分析诗歌艺术的巧妙之处。意象是解读诗歌的钥匙,要增强文本教学的有效性,需特别注重对意象的分析,通过对意象的整合感受诗歌意境。分析意象时要注重对诗歌意象描述的准确性,关注这个意象在声、色、形、态、等方面的特点,更要关注其背后蕴含的感情,能够抓住意象分析诗歌,大大提升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诗歌《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若能指导学生分析春,江,花,月,夜这五个意象,感受诗歌中春江潮水连海平的开阔意境;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中描绘的月光皎洁,月色纯净,春江花月夜的美丽图景便展现在我们眼前,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分析,我们不仅把握住了诗歌的灵魂,更进入了诗境,忍不住和诗人一同感受,赞美这美好的景象。

除了把握意象,诗歌中一些体现作者匠心,能反映诗人高超艺术水准的字词,也值特别关注。能抓住这些字词,深入分析其妙处,从简单中感受匠心,引领学生从平凡中看到不凡,从一望而知中读出一望不知的内容,进而提升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对诗歌的兴趣。

例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抒发了作者对英雄的崇敬,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对统治者苟且偷安、百姓忘耻的批评,和自身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诗歌蕴含的情感复杂,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词中对人物的称呼,快速把握作品的情感。词的开头称呼孙权为孙仲谋,仲谋为其字,称他人字号多表达敬意,从中可看出作者对一代英豪孙权的崇敬之意。词中称刘裕为寄奴,寄奴为其小名,陈其小名可见作者对成长于寻常巷陌的刘裕的亲近和喜爱。提及宋文帝刘义隆,写的是元嘉草草,称其年号元嘉,年号为纪年之用,称年号意在提醒读者,不应忘记草草北伐、大败而归的历史教训。词中也称呼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佛狸,和刘裕一样表示亲近之意,但这是当时的老百姓对一个异族统治者的称呼,老百姓和异族统治者如此亲近,意味着已经忘记曾经屠戮杀害的国仇家恨和耻辱了。词的最后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对廉颇直呼其名,其实作者想表达的是廉颇即自己,“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疑问寄寓的是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通过对这首词人名称谓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背后的情感,即贴近生活,又新颖独特,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大为加深,也增强了文本教学的有效性。

四、善于进行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可从诗歌情感、形象、语言、手法四个大的方面着手,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进而对两首诗歌都能有更深的把握,提高文本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授《李清照词两首》时,二者虽都有言愁,但可以从时节的选取与描写上展开对比,分析出《醉花阴》更多是寂寞的闲愁,《声声慢》的愁更多是凄冷与悲愁。从环境的选取与描写进行对比,感受《醉花阴》的独守空闺的寂寞与幽怨,《声声慢》的身无一物的孤独凄惨。从动作的选取与描写上进行对比分析,体会《醉花阴》表现出百无聊赖的生活状态,而《声声慢》表达的是孤独、丧失重要事物的悲苦。最后总结二者虽然都写愁,但《醉花阴》表现的是词人内心的寂寞闲愁,丈夫不在身边的凄凉幽怨,而《声声慢》则是国破家亡,漂泊孤苦时的凄惨,痛苦情绪的郁结。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对两首诗歌有了整体把握,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能有较大的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也更深刻,提高了文本教学的有效性。

以上都是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总结出的较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相信在教学中多尝试,多探索,还能找到更有效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张开感悟诗意的翅膀,在诗歌的天空中自在翱翔。

参考文献:

[1] 孙绍振《名作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2] 叶嘉莹《叶嘉莹说杜甫诗》,中华书局2015年。

猜你喜欢
古诗词意象有效性
踏青古诗词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玉人”意象蠡测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