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转型

2021-01-06 16:21席加新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0期
关键词:统一教学方式笔者

摘 要:当下历史学科所指向的五大核心素养,都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同时也需要学生深度参与课堂,积极思考。但是,目前学生“困学”态势明显,很难深度参与课堂。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是加剧了这一态势,导致课程改革效果不明显。所以,落实核心素养、落实课程改革的前提是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本文将以初中历史教学为基础,探讨初中历史教学应如何转型。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转型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0.045

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指的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很明显,这些核心素养的落实不可能依靠教师讲解就可以。反过来说,要落实核心素养不仅需要激发学生深度参与课堂,也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改革和转型,抛却传统课堂中以教师讲解为主体的方式,积极探索初中历史教学的转型道路。而笔者认为应从为什么要以培养历史思维,如何培养历史思维,以及培养历史思维有何意义三个层面展开论述。

首先,目前学生“困学”态势明显,“表现为学习兴趣减弱,动机不足,认知准备不足,学生学得苦而无趣”。加之教学任务繁重,教学节奏越来越快,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注度下降。其结果就是知识获得的快,忘得也快。而造成这些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方式,同时还将史料分析、小组探究等环节强行加入课堂,造成为了分析而分析,为了讨论而讨论,不仅没有落实能力的培养,还将学生搞得如坠云里雾里。因此,明确教学目的,理清教学逻辑,培养历史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如何培养历史思维,笔者认为要从教学目标、创建情境、引导学生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教学目标。“新版部编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内容多’,极具有教学难度;高度浓缩的教学内容和相互跳跃的时空界限,加上繁多的学科概念,给课堂带来极大挑战。”教学目标并不是简单的新《课标》,而是经过层层综合、解析后调整教材内容而成的。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也只有在明确教学目标后才能围绕这一目标进行逻辑推导。逻辑推导主要体现在如何创建情境。

第二,创建情境。初中学生往往思维能力不足,需要教师通过创建情境帮助理解。而情境往往通过史料和新旧知识对比而创建。

以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隋的统一与灭亡》为例,本课中一个重难点便是理解隋朝统一的意义。在隋朝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过秦朝、西汉、东汉、西晋、东晋等,教师应如何凸显隋朝统一的意义呢?笔者采取的是对比的方法。先是引导学生回忆秦朝、西晋、隋朝统一前的局面,罗列出春秋战国、三国鼎立、魏晋南北朝的局面,继而让学生直面感受局面的异同。通过对比,学生可以很容易感受到秦、隋前都是分裂的局面,而西晋则是三国鼎立的局部统一。接着再让学生回忆秦朝统一的意义,即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再继续提问学生,既然隋朝和秦朝统一前的局面相似,尝试根据秦朝统一的意义总结隋朝统一的意义。经过一系列的推导,学生大致能理解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的再次统一。

这里能看到,没有直接从隋朝统一的意义切入,而是通过对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理解隋朝统一的意义。相较于教师的反复强调,这种通过新旧知识对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效果要好得多。

除了新旧知识对比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补充细节来创设情境。

以七年级下册第二课《唐朝“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为例,本课中一个重点就了解唐太宗的治国措施,理解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其中唐太宗治国措施的内容较多,学生记忆比较困难,于是笔者采取列举材料、创设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治国措施。材料如下:

材料一:唐太宗继位之初,国家因隋末唐初大规模战争的破坏,人民流亡,土地荒芜,经济凋敝。

材料二:唐太宗继位之初,统治阶级内部来看,魏晋以来被视为政权支柱的门阀士族大为削弱,庶族地主的政治势力有所发展,各阶层、各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需要调整,需要尽快恢复统治秩序,化解内部矛盾。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教师参考用书》

展示上述材料后,引导学生找出两则材料反映出的问题,包括唐初社会经济萧条,士族与庶族的矛盾,统治秩序的混乱,统治内部的矛盾等。接着引出问题,“假如你是唐太宗,你将怎样解决上述问题?”这个问题乍看起来有些难度,但仔细分析经济萧条的应对措施在西汉时期已经讲过,即文帝、景帝通过减轻赋税,鼓励耕织,恢复西汉初年残破荒凉的景象。士族与庶族的矛盾在科举制时已经提及,即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实质就是提高庶族地位,使有才学的人进入统治阶层,从而打压士族阶级。统治秩序和内部矛盾的问题,如果课前充分预习,便可知其对应的解决措施分别是制定法律、减省刑法和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所以该问题应该是学生可把控的范围,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确实能根据材料大致回答出上述问题。

第三是引导学生。这里的引导学生着重强调的是通过循环讨论式,“一般来说,一个普通的问题经过多次的连环追问,回答的深度就会增加,因为追问可以引导学生与自我进行深入交流,促进真正的学习发生”。而循环讨论式的重点在于教师对于问题的设置。通常来说,问题的设置既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同时问题之间应存在因果、递进等逻辑关系,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不但对知识点了然于心,还能对知识点之间存在的关系有所掌握。

以七年级下册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为例。该课中涉及的基本历史事件较多,包括唐玄宗后期的统治,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五代十国,同时,这些事件之间关系复杂。安史之乱爆发与唐玄奘后期的腐朽统治有直接关系。又因为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出现唐朝后期政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兼并的态势,最终人民忍无可忍,爆发了黄巢起义。而黄巢起义又滋生镇压农民起义的力量,其结果就是朱温势力崛起,建立后梁,开启五代十国的局面。很明显,面对上述内容,学生无力把控,需要教师以循环讨论式引导。

教师设置问题时要明确,循环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于整节课有基本的认识和把握,即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以及统治者与王朝盛衰的关系。在明确这一教学目标后,笔者采取第二部分所言的新旧知识对比的方式来设置问题,加强学生的历史思维。

最后,关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在传统课堂中,由于教学方式单一,学习评价的单一,导致学生只追求分数而自我培养意识淡薄。而以培养学生思维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得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能努力探索文字背后的意义和关系。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深深体会到这一点。虽然整体教学任务繁重,但是尽量一个单元中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专门的合作探究,进行历史思维的培养,学生在这种课堂中往往显得更加活跃和积极,最终给出的结论也往往超出笔者的预期,有很多有意思的想法。比如一节以“唐朝对外交流的意义”的讨论中,学生提到唐朝时期鉴真东渡和遣唐使都使得日本引进了大量中国的文化,时至今日还能在日本文化中找到非常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说明唐朝对外的影响非常深远,甚至某种意义上说,中日的文化圈是共同的。这一点与教师参考用书中的一句话不谋而合,即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学生主动提及这一点是超乎笔者想象的,课后不少学生在课堂小结中也写道,感受到了同学们思考的热情,其他同学的观点非常新颖有趣,表示自己也应该努力思考,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这对于教学而言无疑是非常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当下历史教学不单以讲授知识为主,而应该转向能力的培养,而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而历史思维培养的方式,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明确教学目标,探索更多教学方法,突破重难点,以及设置循环谈论式的问题。这是目前笔者认为历史思维培养较好的途径。当然,历史教学不应局限于此,身为历史教师,应该更加努力开阔视野,探寻历史教学更多的可能性,培养出具有历史思维、历史意识的学生,为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席加新,1994年生,女,汉族,陕西兴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歷史教学)

猜你喜欢
统一教学方式笔者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老师,别走……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统一数量再比较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