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0.006
“红色经典”以文学艺术特有的形式,铭记了一段不容忘却的历史,那是血与火的记忆,那份记忆关乎信仰追求,关乎责任担当,关乎家国情怀,这份记忆里有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也有慷慨激昂、舍生取义。阅读“红色经典”,可以培育学生的人格之美。学生阅读红色经典之后的情感认同和思想成长,是继承和发扬优秀的革命传统的前提,也是阅读红色经典的价值观目标。
如何让红色经典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呢?我们要设计合理的阅读实施流程,注重选择合宜的阅读策略,帮助学生通读全书,了解主要人物及事件,并借助任务驱动,生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进而让红色基因点亮生命的底色。
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即中译本《西行漫记》,是红色经典的代表作之一,是纪实文学的不朽杰作,是中国现代历史研究的珍贵著作,也是出版传播的经典传奇。阅读这部经典著作,我们可以从初读走向深读,从个人自读走向集体研读。
一、初读规划
《红星照耀中国》(青少版)共十一篇,如果按每分钟阅读450字的速度计算,我们可以根据每篇字数估算出大致用时,如果每天平均阅读30—40分钟,大致用时16天可以完成本书通读。我们可在初读记录单上记录每一篇阅读日期及阅读时长。
二、阅读任务设计
(一)浏览目录,见其概貌
阅读本书,可从浏览目录开始。概览目录,可知本书是埃德加·斯诺于陕甘宁边区的采访经历,内容涵盖了对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等。“去红都的道路”“在保安”“红星在西北”“去前线的路上”“回到保安”这几个标题,基本勾勒出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借助目录大致了解全书内容后,还可以阅读《中文重译本序·胡愈之》《一九三八年中译本作者序·埃德加·斯诺》及本书附录,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二)精细研读,把握要点
初读阶段,我们可在以下阅读任务引领下关注每一篇的阅读要点,边阅读边思考,做好读书笔记。例如,阅读第一篇,可以梳理作者想要采访的问题,拟写采访提纲;还可以用采访手账的形式记录作者进入苏区所经历的过程,如所去之地,所遇之人,心情和感受。不少篇章的主体内容是对红军领袖人物的采访,可以关注他们的外貌形象、性格气质、谈吐、主要家庭成员情况、兴趣特长、成长经历、革命业绩、领导思想等。本书还记录了作者对红军战士、普通百姓的采访,对于长征、红军剧社、红军日常生活的介绍,阅读时,可尝试在头脑中还原出“苏区图景”,记录最打动你的一些细节。
(三)贯通性任务——专题深读,读出个性
初读全书后,我们可通过参与“斯诺的采访之路”“领袖人物成长史”“重走长征路”“红军生活图景再现”“斯诺的讲述艺术”等专题研读活动,回顾、梳理、提升初读原作的感悟。
三、阅读策略选择
(一)批注点评——品析精彩语段,感受文字之美
《红星照耀中国》是纪实文学的典范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品质。全书采用采访、转述、日记等形式,记录相关史实,叙述了“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未来。叙述长征等历史事件时,节奏急缓有致,善于截取历史事件的重要片段,情境生动,画面鲜活。
长江在尽是荒山野岭的云南境内,流经深谷高峰,水深流急,有的地方高峰突起,形成峡谷,长达一二英里,两岸悬崖峭壁。少数的几个渡口早已为政府军所占领。
这是《举国大迁移》一节中的描写,简洁精到的文字勾勒出天堑险阻,突出了红军渡江之艰难。
作者讲述人物故事,善用特写镜头,描述言行举止的同时凸显人物的精神侧影。
我到后不久,就見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这是描写作者初见44岁的毛泽东时的片段,生动的肖像描写之后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接下来,作者表现出记者所有的怀疑精神——不轻信自己的主观判断。直到作者对毛泽东做了充分的访谈与观察后,他才下结论:“我想我第一次的印象——主要是天生精明这一点——大概是不错的。”这也提示我们,在阅读时要理解这位外国记者的独特视角以及他客观公正的态度。正是因为他客观的立场,才能使得这部纪实性文学作品在新闻传播领域获得广泛认同。
(二)内容重构——提取显性信息,梳理事件要素
本书是非虚构文学作品,无论是采访经历还是历史事件,作者都呈现了具体全面的事实,呈现形式丰富多样。我们可以从“串联”与“对比”的角度入手,借助“内容重构”整合重要信息,提升思维品质。
1.整合串联见概貌
斯诺访问苏区大致的路线是:北京—西安—洛川—延安—安塞—百家坪—保安—吴起镇—预旺堡—红城子—保安—咸阳—西安。进入红色大门,一路上,他遇到了很多人,心中有疑惑、忐忑、期待、感动、思索……我们可以借助“采访手账”的形式把斯诺四个月的采访之旅梳理清晰。
我们还可以绘制“斯诺笔下的长征路线图”,梳理“长征大事记”“西安事变思维导图”等,从作者的叙述中找到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从时间和空间的视角解释历史,发现与整理史事的延续与变迁。我们也可以据此设计“重走长征路”等游学活动,打卡红色地标,读懂东方奇迹的密码。山河为碑,历史作证。一个个历史地标,是中国共产党人以牺牲和奉献竖起的精神丰碑。
2.对照互现明事实
调查和访问是获得史料的基本途径,获得史料之后,作者常常用两相对照的方式将史料组织为可读性较强的篇章。比如,第五篇《长征》中,红军遇到的困难与红军的应对办法形成了对照;第七篇《去前线的路上》,当地百姓的眼中,红军和白军对待百姓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白军“要多少多少粮食,从来不说一句付钱的话。如果我们不给,就把我们当共产党逮起来”,红军都会给百姓付钱。两相对照,可以看出,红军关爱农民,农民们更信任红军,真正把共产党红军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本篇还写到了斯诺去西北苏区吴起镇奇特的“工业中心”的见闻感受。吴起镇的工人和上海的工人在工资、工作时间、住宿和伙食、医疗、假期、孩子的照顾和文化生活等方面也形成了对比。两相对照的事实,让人感受到这里的工作即使缺乏社会主义工业的物质,却有社会主义工业的精神。吴起镇工人的生活是健康、自由、有尊严、有希望的,他们在为自己做工,为中国做工,也是革命者。
(三)信息建档——建立人物档案,还原人物形象
1.个体形象
本书作者进入苏区,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徐海东等红军领袖,这些领袖人物在作者笔下,都是“活生生的这一个”,他们有伟大崇高的品格,也有各自的性情与喜好。作者描写他们时,常从外貌描写入手,接着用人物自身的语言等呈现他们的所思所想,访谈中,作者还会捕捉到一些细微的动作变化。比如,在这一段中,彭德怀把棉衣披在小号手身上这一幕让人倍觉温暖。
有一次我同彭德怀一起去看一军团抗日剧团的演出,我们同其他战士一起在临时搭成的舞台前面的草地上坐下来。他似乎很欣赏那些演出,带头要求唱一个喜欢听的歌。天黑后天气开始凉起来,虽然还只是八月底。我把棉袄裹紧。在演出中途,我突然奇怪地发现彭德怀却已脱了棉衣。这时我才看到他已把棉衣披在坐在他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第八篇“彭德怀印象”
阅读文本,我们要尝试给人物做信息档案,提取重要信息,组合内容要点,还原人物形象时,还可加入作者观察到的能凸显人物形象特点的难忘细节。例如,读完第二篇,我们可以填写“周恩来人物档案”。
周恩来“人物档案”
我们还可以借助列表格或思维导图梳理人物的成长轨迹,如下图是对贺龙主要事件和性格特征的梳理。我们还可以据此为人物撰写小传,或尝试将其改写为纪录片脚本。
2.人物群像
我们可以把对领袖人物的描写当成个体形象研读,也可以将有共性的部分建立联系,勾勒领袖人物群像。作者观察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三位领袖人物时,关注了他们面对首级被“悬赏”的态度:“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毛泽东)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可是在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面对首级被“悬赏”的危险,三位领导人都表现出洒脱与胆气,投身革命,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共有的高贵品格。
除了描写大人物,作者也描写了诸多他采访历程中遇见的“小人物”,比如红军战士,农民和“红小鬼”。我们可以将这些人物进行归类对比,发现同一类型的人物所处环境和性格特点之间的必然联系,更鲜明地感受人物群像的共性特征。
(四)跨界阅读——突破纸质媒介,拓展阅读视域
《红星照耀中国》是第一部向全世界客观地介绍中国红军和中国共产党的纪实性文学作品,这一定位决定了本书在历史学、新闻学、文学方面都有独特的价值。想要将本书读通透,势必要“跨界阅读”。跨界阅读是跨越学科边界,突破纸质媒介进行的综合阅读。跨界阅读可以帮助读者体会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表现人物、设置情节方面的特点,更为客观地看待原著塑造人物形象以及陈述事件方面的独特性。多学科,多媒介互涉的阅读也可以帮助我们对人物形象、历史事件的理解更為立体化。
《红星照耀中国》被改编为电视剧,话剧,还有画家创作了同名油画。阅读原作,可以了解更多史事,并关注作者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观看电视剧《红星照耀中国》,可更充分地了解斯诺的创作过程,并通过生动鲜活的细节直观感受人物精神的高尚与纯洁。我们也可观看电视剧《长征》,与《红星照耀中国》中描写长征的篇章做比较阅读。阅读媒介不断丰富的同时,我们也自然打通了学科的界限,综合利用政治、历史、地理、美术等学科的知识对本书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全方位感受人物信仰的力量、坚定的意志、无畏的精神、实践的伟力、深沉的情怀……
总而言之,我们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尝试重回历史时空,了解红色人物,辨析讲述立场,获得情感认同,理解一个百年大党历尽艰辛、缔造东方奇迹的“密码”。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也会收获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是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是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红色经典作品中的进取、阳刚、开阔的美学风格也会点亮学生的精神底色,帮助他们成长为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