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声雄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在学科素养的基础上展开,教师要在课堂上引领学生重新建构语文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给予他们自主阅读和鉴赏的机会,让课堂学习可以在一种积极、快乐、有效的氛围中进行,使语文学科的本质逐渐凸显出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0.003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重中之重,可以说,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都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展开的,那么,一直在关注和重视语文阅读的小学教师,是否真正领悟了阅读的真谛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立足核心素养,改变原有的教学思路,使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思维能力、审美和鉴赏能力、文化素养都能够得到提升,使学生会阅读,爱阅读,跨越阅读。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便是学生无法在学习中找到自我存在感,同时,教师在教学策略方面也未能及时做出调整,导致学生出现迷茫和困惑。如果不能正视在学习中的困惑,不能找出阅读教学中的不足,那么,教学革新就无法展开,核心素养也无法渗透。那么,阅读中突出的问题有哪些呢?
1.学生缺乏自主阅读习惯
小学生在课堂上大都比较被动,他们已经习惯教师讲什么,自己学什么,而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如果在小学时期无法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那么,学生的学习思维也会受到阻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学习空间,使其能够真正放飞自我,在自主阅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2.教师引导阅读内容过多
小学生的阅读需要教师引导,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教师过分指导的问题。在阅读中,如果教师干预过多,学生便无法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也无法从根本上提升语文思维能力。而这个问题最主要的形成原因就是教师引导程度的问题,如果教师过多引导,学生接受的便是教师的思维,最终不能形成独立的思维空间。
3.课堂内容探究过于浅显
审美鉴赏能力是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当前,教学中存在着内容浅显化的问题,认为小学生不需要深入研读文本。这样的做法,使学生逐渐失去了自我探究的勇气,也失去了深入研读文本的机会。无法从根本上获得自我发展,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极其不利。
4.单篇固化教学模式陈旧
当前,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缺乏大语文的理念,只针对本篇文章进行讲述,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缺乏文本整体学习理念,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审美素养的形成。不仅如此,在无迁移的学习中,学生失去了对文本学习的探究精神,忽视文本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无法从根本上看到学习语文的实质,思维发展受到阻碍,阅读能力也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阅读教学的策略
面对小学语文阅读中的问题,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和发展,要以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展开课程教学活动,具体可以进行以下教学尝试。
1.给予学生自主空间,尝试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该得到重视。小学生虽然在阅读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但是如果在小学阶段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那么,阅读素养便不会形成。
自主阅读可以从疏通文义、鉴赏语言、品读态度、感悟现实等多个方面展开,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为学生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使学生的自主阅读更加有效。
例如在《祖父的园子》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引领学生自主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分析文本的结构和语言特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的自主阅读会产生明确的方向,也能够在阅读能力提升方面有所突破。自主阅读,有目标、有方法的阅读,不仅能够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得到发展,而且,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还可以看到文学作品对其自身成长的价值,这样,可以在无形中凸显出学科素养。
2.突破思维局限,勇于提出疑问
自主质疑是学生突破思维桎梏的第一步,离开了质疑,也就失去了阅读的成效。诚然,小学生的质疑需要勇气,需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探索,将文本读透,进而掌握更多的阅读技能。当前,很多语文课堂都是一言堂,教师一直在滔滔不绝地讲,好像疏通了学生的所有疑问,但是学生的自主疑问并没有真正得到解答,因为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思维是不同的,教师不可盲目替代学生,认为自己讲述的是学生不懂的知识,鼓励学生列出自己的疑问,这样,才能使其思维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例如在教学《落花生》这节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由本文的写作特色入手,了解散文的行文脉络,在思维的延伸中品读文本。“同学们,读完这篇散文,你觉得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章?哪些地方值得你在写作中借鉴呢?请大家由这篇文章延伸开来,进行联想和想象,将你想到的内容用思维导图画出来。”这样,学生的思维便会被打开,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文本主题产生新的认识。突破思维局限,使学生的阅读能够更加积极,如此,课堂教学才能实现更大的突破,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当学生的各种疑惑都得到解决的时候,阅读也会更加自信。
3.找准鉴赏要点,学会分析文本
怎么阅读?要读什么?这是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不仅是教师,学生也该思考,但是就小学生的阅读现状而言,他们对于这个问题还比较迷茫。教师在课堂中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引领学生找准鉴赏要点,使学生在分析文本内容的时候更加有效。审美和鉴赏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语言、结构、情感、价值等多方面对文本进行赏析,如此,学生的鉴赏能力才能逐渐发展。
例如在《将相和》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鉴赏这篇文章,主要从人物风采、故事意蕴和现实价值三个方面展开,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做出一些引导,“同学们,读这样的文章,我们读什么?它是一个小故事,我们首先要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看人物的性格,感受他们内在的思想品质。了解我们现在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这样,学生便不会再像一只无头苍蝇般盲目阅读。
审美鉴赏能力是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鉴赏能力呢?需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确鉴赏的主要内容,明确自身在文本探究中的位置,学会自主寻找鉴赏点,进行深入交流探究。
4.渗透文化理念,感受思想洗礼
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承继是语文学科素养中的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关注文化的力量,让小学生借助传统文化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看到自身在价值观念或者个人品质方面的不足之处。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语文学科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传统文化需要理解,需要小学生融入自身情感,只有真正设身处地进行思考和研读,才能将文化的内涵解释出来,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传承文化,受到文化的洗礼。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文化故事、问题引导以及思想探寻等方面渗透文化教育,从而,凸显出自身的成长。
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这节课的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向学生展示“孝”文化,《孝经》中孔子曾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在古代便是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在现代仍旧具有它的价值。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作为小学生,更应该懂得感恩,在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古人的孝文化,从中有所感悟。不仅如此,还可以设计相关的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比如:你为父母做过什么?父母为你做过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深度思考和感悟,从而,提升思想道德素养。渗透文化理念,不能仅仅是一种形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以学情为根基,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实现文化育人目标而展开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应该成为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教师要以本学科的核心素养为教学根基,改进教学策略,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唤醒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语言、思维、鉴赏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学习中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沈敏亚《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课外语文》2021年第15期。
[2] 朱国荣《小学语文预习指导策略分析》,《新课程研究》202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