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坤,黄俊,章金明,李晓维,张治军,HAFEEZ Muhammad,吕要斌*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a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与风险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筹),b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 浙江省植物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 杭州 310021)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solenopsisTinsley),solenopsis mealybug,又称为棉花粉蚧(cotton mealybug),属于半翅目(Hemiptera)粉蚧科(Pseudococcidae)绵粉蚧属(Phenacoccus)。扶桑绵粉蚧最早原产于北美,2008年入侵我国[1-2]。截至目前,扶桑绵粉蚧已经入侵台湾、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四川、浙江、海南、新疆、河北等数省市地区,南北均有分布,适应性极强,成为农业生产中一个重要的入侵害虫[3-4]。扶桑绵粉蚧具有多食性,且寄主广泛,主要以成、若虫群聚于寄主的叶背、叶柄、嫩茎、嫩枝、花蕾等部位吸食汁液,造成植物生长缓慢或停止,最后失水干枯死亡。由于扶桑绵粉蚧个体微小、隐秘性强、繁殖力大、世代重叠、抗逆性强和体背蜡壳等特点,化学防治难以达到理想效果[5-8]。因此,发展扶桑绵粉蚧绿色防控技术迫在眉睫,性信息素技术成为理想选择。
昆虫性信息素防治技术因其用量少、灵敏度高、安全性强、高度专一性、对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农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大多数信息素物质结构复杂多样,昆虫释放量极低,难以提取大量化合物,因此,化学合成是一种有效的性信息素物质来源途径。2016年,日本科学家Tabata等[9]通过对当地未交配的扶桑绵粉蚧雌虫挥发物进行提取、分离,鉴定出一种扶桑绵粉蚧的性信息素成分,其化学名称为:(R)异戊烯酸(2,2-二甲基-3-异亚丙基环丁基)甲酯,生物测定表明R型异构体对扶桑绵粉蚧雄虫有较好的引诱作用。然而,作为一种新化合物,其价格昂贵,难以进行田间应用和推广,限制了性信息技术的发展。其中化合物(R)-(2,2-二甲基-3-(2-甲基-乙烯基)环丁基)甲醇作为扶桑绵粉蚧合成中重要的中间体,是性信息素合成的重要原料。因此,本研究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和方法,简化反应步骤,大量合成扶桑绵粉蚧性信息素重要中间体,为室内和田间应用提供充分的原料。
扶桑绵粉蚧性信息素重要中间体合成路线见图1。
主要试剂:α-(+)-蒎烯(上海海曲化工有限公司),高碘酸钠(上海昊化化工有限公司),三氯化钌(常州安德利科贸有限公司),对甲基苯磺酸(上海邦成化工有限公司),LiAlH4、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和氯化铜等购自阿拉丁试剂有限公司(上海);其他反应试剂均为分析纯。
主要仪器:电子分析天平(JJ600,常熟双杰测试仪器厂);即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DF-101Z,杭州大卫科教仪器);真空干燥箱(DZG-6020,上海森信实验仪器);气质联用仪GC/MS(SH IMADZU GCMS-QP2010plus);超导核磁共振仪(JEOL-ECX500,日本电子株式会社)。
1—(R)-(2,2-dimethyl-3-(propan-2-ylidene)cyclobutyl)methanol;2—(1R,5R)-4,6,6-trimethylbicyclo[3.1.1] hept-3-en-2-one;3—(1R,3S)-3-acetyl-2,2-dimethylcyclobutane-1-carboxylic acid;4—(1R,3S)-3-(2-hydroxypropan-2-yl)-2,2-dimethylcyclobutane-1-carboxylic acid;5—(1R,5S)-4,4,6,6-tetramethyl-3-oxabicyclo[3.1.1]heptan-2-one;6—(R)-2,2-dimethyl-3-(propan-2-ylidene)cyclobutane-1-carboxylic acid。图1 扶桑绵粉蚧性信息素重要中间体合成路线
GC/MS采用HP-FFAP(25 m×0.20 mm×0.3 μm)色谱柱和火焰离子检测器(FID)进行分析。方法为起始温度60 ℃,保持2 min,升温到180 ℃,20 ℃·min-1,接着15 ℃·min-1升温到260 ℃,保持3 min。利用GCMS solution 2010进行结果分析。
核磁共振谱图在Brüker DPX-400/500型核磁共振仪上测定(1H NMR:400 MHz),以氘代氯仿(CDCl3)为溶剂,以四甲基硅烷(TMS)作内标。
在250 mL三口烧瓶中,依次加入10 mL α-蒎烯、50 mL溶剂和1%氯化铜,鼓泡通入氧气,控制流速20 mL·min-1。三口瓶分别接上温度计、玻璃塞和冷凝管,一定时间内滴加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80 mL)的水溶液(分3次加入)。加热到70 ℃反应6 h,待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倒入分液漏斗中,加入饱和氯化钠振摇,静置,分出有机层。水相用二氯甲烷萃取2次,合并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浓缩后,经10%乙酸乙酯/石油醚柱层析分离,得到淡黄色化合物2。产物经GC-MS和标准品分析可知,该步反应收率为90%,纯度98%。
为了寻找化合物2合成的最佳条件,本实验选择3因子(A反应时间、B温度和C催化剂)、3水平设计了正交试验,分析3个不同因素对化合物2收率的影响,选择最优的条件进行合成。时间(A)的1、2、3水平分别为3、6、12 h,温度(B)的1、2、3水平分别为60、70、80 ℃,催化剂(C)的1、2、3水平分别为0.5%、1.0%、2.0%。
正交试验结果见表1。方差分析表明,时间(F比值1.274)、温度(F比值0.313)、催化剂(F比值1.413)的F比值均<9.0,说明这3个因素对反应收率的影响均不显著;其中,催化剂对反应收率的影响相对最小。极差分析结果(表2)表明,对产物收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B>A>C,根据分析结果,选择最佳组合水平A3B2C2,即时间12 h,温度70 ℃,催化剂1%。
表1 正交设计方案与结果
表2 极差分析结果
其他化合物的合成也采用正交试验进行条件优化,得到最佳反应时间、温度和催化剂用量。
将催化剂240 mg RuCl3(1%)和26.8 g NaIO4加入到500 mL反应瓶中,加入8.35 g化合物2,再加入260 mL混合溶剂,即四氯化碳∶乙腈∶水(体积比2∶2∶3)。室温下反应36 h后加入35 mL乙醚,继续搅拌10 min,乙醚萃取3次(30 mL×3),合并有机相;经无水NaSO4干燥,过滤后减压浓缩,得到化合物3。
将5.5 g(0.032 mol)化合物3加入到500 mL反应瓶中,加入200 mL预先除水处理的四氢呋喃(THF),利用注射器缓慢滴加65 mL甲基氯化镁(CH3MgCl,3.0 mol·L-1THF),70 ℃油浴加热,反应8 h。反应结束后,加入60 mL冰水淬灭,加入饱和HCl,使得pH为4左右,水相用乙醚萃取2次(35 mL×2),合并有机相,经MgSO4干燥、减压浓缩得到5.2 g粗品,真空干燥后再经柱层析(乙酸乙酯∶石油醚1∶12)得到4.3 g化合物4。
化合物4的核磁共振氢谱及其质谱信息为:1H NMR (CDCl3):δ 1.20 (3H, s),1.19 (3H, s),1.22 (3H, s),1.28 (3H, s),1.9-2.1 (4H, bm),2.2-2.3(2H, m)。EI-MSm/z(%):168 [M-H2O] (6),153 (31) 128 (44),123 (26),110 (17),101 (44),99 (55),83 (44),71 (42),69 (41),59 (100),56 (64),43 (23)。
将2.41 g化合物4加入到100 mL反应瓶中,将反应瓶放置在冰浴中(0 ℃),加入20 mL吡啶,再缓慢滴加1.5 mL三氯氧磷(POCl3),滴加完成后在室温下反应18 h,反应停止后加入70 mL冰水;用乙醚萃取3次(25 mL×3),再经水洗、酸洗、饱和NaCl洗后合并有机相,经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浓缩后经柱层析得到化合物5,这步的反应收率为85%。
化合物5的核磁共振氢谱及其质谱信息为1H NMR (CDCl3):δ 1.14 (3H, s),1.37 (3H, s),1.38 (3H, s),1.49 (3H, s),1.81 (1H, d, J) 10.59 Hz,2.10 (1H, dd, J),2.48 (1H, ddd, J), 2.63 (1H, dd, J)。EI-MSm/z(%):153 (28),125 (22),110 (41),109 (56),95 (100),83 (28),69 (75),68 (70),67 (62),55 (41),43 (30),41 (34)。
将3.7 g化合物5加入到250 mL反应瓶中,加入80 mL苯和410 mg对甲基苯磺酸,加热到110 ℃反应20 h,反应结束后,合并有机相,并将苯蒸干,剩余液体加入到2 mol·L-1Na2CO3中,水相经萃取,合并有机相,剩余水相部分再经调pH至3,再用乙醚萃取,有机相合并浓缩后得到2.7 g化合物6。
化合物6的核磁共振氢谱及其质谱信息为1H NMR (CDCl3):1.19 (3H, s),1.37 (3H, s),1.48 (3H, s),1.58 (3H, s), 2.55 (1H, m),2.81 (2H, m)。EI-MSm/z(%):168 [M]+ (39),153 (41),135 (11),125 (27),123 (28),107 (55),93 (39),81 (100),67(28),53 (11),41 (22)。
2.1 g化合物6加入到100 mL反应瓶中,加入35 mL无水乙醚,将反应瓶置于冰浴中,在氮气保护下反应,分批缓慢加入713 mg LiAlH4,加入完成后室温下反应过夜。反应结束后,首先对反应瓶中过量的LiAlH4进行处理,即在冰浴中缓慢加入1 mL水,搅拌20 min,接着再加入1 mL 10%的氢氧化钠溶液,搅拌20 min,冰浴移除后再加入3 mL水继续搅拌20 min。将反应液过滤后,用无水Na2SO4干燥,得到2.1 g粗品,再经柱层析得到扶桑绵粉蚧性信息素中间体1。
化合物1的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信息为:1H NMR (CDCl3):δ 1.15 (3H, s),1.25(3H, s),1.38 (1H, br),1.44 (3H, bs),1.56 (3H, bs),2.08 (2H, m),2.58(1H, bm),3.62 (1H, dd, J), 3.75 (1H, dd, J) ,17.0(11.3 Hz)。EI-MSm/z(%):154 (18),139 (16),136 (20),121 (62),111 (15),105 (13), 95 (33),93 (29),91 (17),81 (100),67 (22),55 (14),41 (21)。
本研究通过6步反应得到扶桑绵粉蚧性信息素中间体(化合物1),总收率为78%,相较于其他已报道的合成方法有较大提高[10-11]。经旋光度测定,中间体1的光学纯度(ee值)为95%,能够达到应用的标准。该方法中原料为α-(+)-蒎烯,其存在于多种天然精油中,来源丰富,价格低,是多种化学合成的理想原料。在化合物2反应过程中,通过分批加入叔丁基过氧化氢,能够显著提高反应效率,使得α-(+)-蒎烯氧化充分,提高了此反应的收率。
本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进行各个步骤化合物合成条件优化,得到最佳反应时间、温度和催化剂用量,以此提高反应收率,通过高效使用催化剂,节约成本,减少废液对环境的污染。通过本合成方法,能够得到理想纯度的扶桑绵粉蚧性信息素中间体,为扶桑绵粉蚧性信息素的合成提供大量原料,同时也能够为性信息素技术应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