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珧艺,王静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天津 30019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发病与饮食,遗传等有关,典型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1]本病病程长,难以治愈,且需长期服药,药物副作用较大,而且极易复发,发作时症状令人难以忍受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病归属于“大瘕泄”“休息痢”“久痢”等,自古就有古代医籍记载,如《难经·五十七难》“大瘕泄者,里急后重”里急后重与本病发作期常见的典型症状相同,又有如《诸病源侯论》“休息痢者,胃脘有停饮……其痢乍发乍止,谓之休息痢也”。这里的时发时止与本病极易复发的表现相同。发病病机为脾胃虚弱,而诱发的原因不外乎饮食,外感以及先天禀赋虚弱。如《诸病源候论》“由脾胃大肠虚弱,风邪乘之,则泄痢。虚损不复,遂连滞涉引岁月,则为久痢也”。指出素体本脾胃虚弱,加上外感风邪,终发展为久痢。而《景岳全书》指出,“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指出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水饮与谷食中的精微物质不能运化致积而发病。
关于发病,《杂病源流犀烛》“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内经》“湿盛则濡泄”,由此可以看出不管何种泄泻,其根本都是由于湿邪作祟,在UC的整个病程中,湿邪贯穿始终。而UC除了诱发原因有不同外,更有发作期与缓解期之分,每一个患者的先天禀赋及体质也有所不同,使得本病不能简单地归纳为风、寒、热、虚任意一种,正如《景岳全书》“凡热痢、寒痢、虚痢皆有之,不得尽以为热也”。
“气”与“血”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源于脾胃,存在于五脏六腑。正常情况下,气行于脉外,血行于脉内,《四圣心源·卷一·气血原本》中指出“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UC的发病之源均为脾胃的损伤,脾胃为气血之源,脾胃损则必然出现气血的逆乱,发作期的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均为大肠“气滞”的主症,而气为血之帅,气滞则饮停血瘀,气有余生热,故形成了湿热瘀的病理产物。正是《仁斋直指方·治痢要诀》所指出的:“痢出于积滞。积,物积也;滞,气滞也。物积欲出,气滞而不与之出,所以下坠里急,乍起乍止,日夜凡百余度。”所以气血关系与UC的发作密切相关。
而每个人发病诱因不尽相同、先天禀赋体质等差异有病情轻重之分,遂可能出现气虚血淤、气滞血瘀、气不摄血等不同类型的病理变化。所以使气血和顺是治疗的关键,正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合》中“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厚重自除”。
本文列举2例从气血角度辨治UC的经验案例,供学习与参考。
刘某,女,27岁,3月前因受凉感冒后诱发腹泻,大便次数20-30次/天,不成形,伴较多黏液脓血,排便前腹痛腹胀,就诊于天津市南开医院,查结肠镜:全结肠黏膜粗糙,呈弥漫性充血、水肿及大片状溃疡性改变,并可见假息肉形成。镜下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病理示炎性病变,溃疡性结肠炎不除外。后住院予激素(具体不详)以对症治疗,症状好转,腹泻次数有所减少,出院后规律服用美沙拉嗪肠溶片1g Tid进行维持治疗。为求中医诊治于就诊于我院脾胃科。首诊时症见:腹胀,大便7~8次/天,大便成形,伴少量黏液脓血,肛门有坠胀感,乏力,纳食少,寐可,小便正常,诉自发病以来体重减轻15kg。查体:贫血貌,腹平软,脐周轻压痛。舌红苔薄白,脉滑。中医诊断:休息痢。辨为脾胃气虚证。治法采用补气健脾,升阳止泻。处方黄芪20g,党参片20g,炒白术20g,升麻5g,北柴胡 10g,当归 10g,陈皮 10g,炙甘草 10g,醋延胡索 10g,白芍20g,炒蒲黄10g,醋五灵脂5g,薤白10g,煅赤石脂10g(先煎),茯苓30g仙鹤草20g,粉葛10g。7剂,水煎服,日1剂,每次150mL。
按:该患者发病因外感引起感冒,首袭肺卫,而在《医经精义》中指出“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证治百问》亦指出“肺气虚,大肠亦虚,而不能禁锢,时时欲去……”肺与大肠关系密切,大肠功能的正常赖于肺的正常宣肃,故外感导致肺气受损牵连及肠,导致其不能正常传导,正是“肺气虚大肠亦虚”。大肠为六腑主传化物,以通降为和,大肠虚通降失司则易气滞血瘀湿停发为溃疡性结肠炎[2]。而每日20-30次的久泻、暴泄必大伤脾胃之气,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虚不能升清降浊,正如《四圣心源》中说“脾主升清,脾陷则清气下郁,水谷不消,胀满泄利之病生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无法上输的精微物质等均滞留于肠中与血与湿等互相蕴结,最终形成了导致黏液脓血便的病理产物。加上脾气虚无力行血,加重了血瘀饮停的情况,所以治疗的重点在于补气升阳,同时行气化瘀。采用补中益气汤作为基础方,黄芪、党参、炙甘草补气健脾,使生气之源充足;陈皮、白术、茯苓健脾燥湿化痰,同时与黄芪、党参等合用可同补肺气,再结合北柴胡、升麻、粉葛等风药升阳止泻,使得气能够循路而行,气行则血不淤滞;白芍酸收敛阴,以调和风药过于辛散之力,同时缓肝养血;醋延胡索、炒蒲黄、薤白、当归活血化瘀助气行血;仙鹤草、煅赤石脂涩肠,止血。
赵某,男,24岁,5月前因饮食不慎出现排黏液脓血便,3-4次/天,不成形,排便前腹部隐痛不适,遂就诊于天津市人民医院,查结肠镜:以溃疡性结肠炎为首要考虑(E1 活动期),病理:(直肠黏膜活检)黏膜急慢性炎症,不除外溃疡性结肠炎,后服用美沙拉嗪肠溶片 1g Tid及美沙拉嗪栓 0.5g bid外用治疗,大便仍每日3次,偶见鲜血。1月前因大量进食生冷饮料及烧烤,症状加重,大便6-7次/天,可见鲜血量较前增多,不成形,排便前腹痛,就诊于天津市人民医院查结肠镜:以溃疡性结肠炎为首要考虑(E3 活动期),现为求中医诊治就诊于我院脾胃科。就诊时症见:大便6-7次/天,可见鲜血量较前增多,不成形,排便前腹痛,时有便意,里急后重,纳少,食后腹胀,反酸,口苦,乏力,近10天消瘦10kg。查体:腹平软,上腹及左侧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舌红,苔黄厚腻,脉滑。中医诊断:大瘕泄病,辨为肠道湿热证。治以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处方:白芍20g,黄芩片10g,黄连片6g,炒白术20g,肉桂6g,白头翁 10g,北败酱 10g,地榆 30g,党参片 20g,白及 5g,炙甘草 10g,粉葛 30g,大枣 3个,茯苓 30g,薏苡仁 30g,炒薏苡仁 30g,山药 30g,盐车前子 20g,麦芽 30g,海螵蛸 30g,7 剂,水煎服,日1剂,每次150mL。
按:该患者发病因饮食不节发病。《景岳全书》说:“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饮食不节致脾胃受损,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受损一则气无法正常运行而发生气滞,二则水饮与精微无法传输,且二者性属阴,均下沉于肠道。水饮聚湿生痰,气滞有余化火,肠道中的血液无气行之,同湿痰火蕴结形成致毒的病理产物。日久热入血分,形成气滞血瘀,致肠络失和,血败肉腐而下痢赤白。治疗以调气行血,清热解毒祛湿为主。以芍药汤为基础方,粉葛味辛能升散,升阳可起凝滞于胃肠之气,气行而血不滞,合肉桂、党参来鼓舞气血生长,从而行气行血;黄连、黄芩苦寒,清热燥湿,与白头翁、败酱草、车前子合用,清热解毒燥湿之力强,再联合地榆、白及等凉血止血的涩肠药物,共同清利湿热,行滞止泻。
UC作为一种难治性疾病,对于本病关键的治疗在于遵循“既病防变”的思想防止和减少发作期的出现,避免接触诱发因素;对本病的治疗应当以调气和血为主要基础,脏腑调和,泻痢自止[3]。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进行辨治,发作期以清热化湿祛瘀为主,缓解期则侧重于补虚,以健脾益肾为主[4]。